A | A | A

第四章:秘密揭晓

小说: 我在家乡种个田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章节无错乱精修!
 

那场暴雨后的第七天,我在院角发现了一株被雨水打弯的野山姜。当我小心翼翼将它扶正时,指尖触到了埋在土里的金属片——是半块怀表后盖,内侧刻着细密的植物图谱,藤蔓缠绕的中心,赫然是朵从未见过的蓝色花。

“你对堇菜科植物很感兴趣?”

冷不防的声音让我手一抖,怀表盖掉进泥里。陈默站在栅栏对面,手里拎着个铁皮工具箱,帽檐下的眼睛第一次正对着我,瞳孔是极淡的琥珀色,像浸在松脂里的标本。

他的院子不知何时变了模样。玻璃房外搭起了攀满绿藤的支架,防水布下露出陶土花盆的轮廓,空气中浮动着碾碎的草叶气息。我注意到他手腕上的淤青,其实是被某种汁液染出的痕迹,指甲缝里嵌着的泥土。

“这个给你。”他隔着栅栏递过一个玻璃罐,里面泡着深紫色的粉末,“对付蚜虫比农药管用。”

罐子冰凉,贴着掌心却传来奇异的暖意。那天下午,我终于鼓足勇气敲响了他的院门。推开门的瞬间,我惊得说不出话——曾经遮遮掩掩的防水布下,整齐排列着上百个育苗盘,每个盘里都插着写有编号的木牌:“珙桐幼苗”“华盖木芽点”“巧家五针松胚轴”……

玻璃房里更是别有洞天。天花板悬挂着模拟日照的LED灯,墙面上布满仪表盘,显示着湿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昨天看见的“金属乌鸦”正悬在一盆幼苗上方,尾羽发条每转动一圈,就有细小的绒毛飘落在叶片上。

“这是自动授粉器。”陈默顺着我的目光解释,指尖轻轻拂过乌鸦翅膀上的齿轮,“三年前在滇西北考察时做的,用来给高山杜鹃传粉。”他摘下帽子,露出被汗水濡湿的额发,左眼角的疤痕在灯光下泛着淡粉色,像片干枯的樱花瓣。

书桌上摊开的笔记本里,夹着压平的植物标本,边缘用银粉画着精密的星图——原来那不是星座轨迹,而是某种植物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曲线。我拿起一张泛黄的手稿,上面用拉丁文标注着:“Cardamine zhuanmiaoensis,2018.7.12,发现于横断山脉雪线以上。”

“这是……”

“专稿碎米荠,”他接过手稿,指尖在学名上轻轻,“全球仅存27株,去年一场泥石流后,野生植株只剩下3株。”他拉开抽屉,里面整齐码放着培养皿,每株幼苗都用细如发丝的银线固定,“我在尝试组织培养,但它们的胚胎总是在分化时夭折。”

那个晚上,陈默第一次卸下了所有防备。他曾是中科院植物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主攻珍稀濒危植物保育。七年前在高黎贡山考察时,为保护一株被盗挖的杏黄兜兰,从悬崖跌落,脖颈上那道蜿蜒的疤痕,是被树藤划伤后留下的永久纪念。

“学术界容不下只想救植物的人。”他望着玻璃房里的幼苗,声音低沉,“他们更关心发了多少篇SCI,谁会在乎一棵快要灭绝的小草?”离开研究所后,他化名陈默,带着毕生积蓄和最重要的研究资料,躲进这个偏僻的村庄,在废弃的老宅里搭建了微型实验室。

我这才明白那些齿轮的用途——他用机械零件改装了恒温箱,用怀表机芯制作了精密的定时器,甚至把废旧相机改造成了显微摄影装置。墙角那个被防水布盖着的大家伙,其实是他用冰箱压缩机和铜管自制的低温保存箱,里面存放着上千份植物种子。

“你院子里的土壤板结得厉害。”某天清晨,陈默隔着栅栏递给我一把三齿耙,“试试掺些腐叶土和珍珠岩。对了,那株野山姜别移走,它的根系能分泌特殊物质,帮旁边的番茄驱虫。”

从那天起,我的小院成了他的试验田。他教我用淘米水发酵的有机肥,说比任何化肥都滋养;在菜畦边种上驱虫的万寿菊,说这是植物间的“化学防御联盟”;甚至把淘汰的培养皿改造成育苗盆,里面培育着他从各地带回来的珍稀蔬菜种子。

“这种‘玻璃生菜’原产于地中海,叶片像水晶一样透亮。”他蹲在地里,用镊子小心地分开幼苗,“但对温度极其敏感,超过28度就会纤维化。”阳光穿过他微卷的发梢,在泥土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我突然发现,这个总戴着帽子的男人,后颈有颗浅褐色的痣,形状像极了三叶草。

最神奇的是他改造的灌溉系统。废旧自行车轮被改造成水车,连接着埋在地下的PVC管,管子上钻着细密的小孔,能精准地把水送到每株植物的根部。“这叫滴灌,”他转动着齿轮把手,水顺着管道发出规律的“咔嗒”声,“在西北考察时跟当地牧民学的,节水又高效。”

某个雨夜,我听见隔壁传来压抑的咳嗽声。推开窗,看见玻璃房的灯还亮着,陈默趴在显微镜前,肩膀微微颤抖。我熬了碗姜汤送过去,他开门时,眼里布满血丝,桌上散落着培养皿,里面的幼苗蔫蔫地垂着头。

“又失败了。”他声音沙哑,“专稿碎米荠的胚胎还是停止了发育。”

我没说话,只是把姜汤放在桌上。玻璃房里弥漫着植物激素和消毒水的味道,墙上贴着的星图被水汽洇得模糊,细看才发现,那其实是植物染色体的图谱。

“你知道吗?”他突然开口,“每灭绝一种植物,就会有10 - 30种依附于它的生物消失。这就像齿轮缺了一个齿,整个生态系统都会跟着卡顿。”他指着显微镜下的细胞,“这些濒危植物的基因里,可能藏着治愈癌症的密码,或是抵抗沙漠化的钥匙,但人类还没来得及读懂,它们就要消失了。”

从那天起,我开始帮他记录幼苗的生长数据。每天清晨,我们会隔着栅栏交换观测笔记——他写的是“珙桐幼苗第47天,真叶展开2片,叶绿素含量0.87mg/g”,我记的是“番茄挂果第3天,最大果径3.2cm,发现两只七星瓢虫”。

深秋的某个清晨,我在菜畦里发现了奇怪的现象:所有的番茄叶片都向内卷曲,像无数只攥紧的拳头。陈默蹲在地里观察良久,突然站起身:“是青枯病前兆,得马上处理。”他从实验室抱来个陶罐,里面是发酵好的EM菌液,“按1:500兑水,连灌三天根。”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像抢救病人一样守护着番茄苗。陈默教我用竹签在根部周围打孔,让菌液渗透到根系;我则每天记录叶片的变化,首到第五天清晨,卷曲的叶片终于舒展,叶尖挂上了晶莹的露珠。

“活过来了。”陈默蹲在地上,手指轻轻抚摸着叶片,琥珀色的眼睛里映着晨光,“有时候我觉得,植物比人更顽强,只要给它们一点机会,就拼命地活下去。”

那天傍晚,他送给我一个木盒,里面是干燥处理的专稿碎米荠标本。“这是人工授粉成功的第一株,”他说,“花瓣上的蓝色素,比最顶级的青金石还要纯净。”标本下方垫着张便签,上面用钢笔写着:“献给愿意倾听草木呼吸的人。”

我把标本挂在卧室的墙上,每天清晨醒来,都能看见那抹惊心动魄的蓝。隔壁的玻璃房里,金属乌鸦仍在不知疲倦地转动,翅膀扇起的微风拂过幼苗,发出沙沙的轻响。而我知道,那些曾经以为是秘密的齿轮与星图,不过是一个植物学家用自己的方式,写给自然的情书。

冬至那天,陈默的实验室迎来了好消息——专稿碎米荠的胚胎培养终于成功。他隔着栅栏递给我一个培养皿,里面躺着几株嫩绿色的幼苗,像熟睡的婴儿。“等春天来了,我们把它们种到后山去。”他说这话时,帽檐下的眼睛亮得惊人,像落满了星光。

雪粒子开始簌簌落下,我接过培养皿,掌心传来恒温箱的余温。远处的村庄升起炊烟,陈默的玻璃房在风雪中亮着暖黄的灯,里面的齿轮还在咔嗒作响,只是这一次,我听出了那声音里藏着的,是生命拔节的韵律。而我的小院,在这位神秘邻居的指点下,早己不再是当初那个破旧的模样,菜畦里的冬储菜长势正好,窗台上的玻璃罐里,泡着陈默教我做的植物酵素,正咕嘟咕嘟地冒着希望的泡泡。

我在家乡种个田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在家乡种个田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