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十七章:品牌建设

小说: 我在家乡种个田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章节无错乱精修!
 

霜降后的晨雾裹着稻茬的气息,林雅粒蹲在晒谷场中央,指尖划过青石板上用粉笔勾勒的标识初稿。三个歪扭的稻穗图案旁,是设计师发来的第七版矢量图——抽象的麦穗线条间嵌着太阳纹,右下角的小字"稻香里"用了老宋体,却总觉得缺了点泥土味。

"林丫头,"陈大爷扛着竹扫帚路过,烟杆指着图案,"这麦穗咋看着像城里商店的招牌?"

林雅粒首起身,粉笔灰簌簌落在围裙上。她想起化解纠纷后,旅行社陈经理说的话:"雅粒,你这农场啥都好,就是缺个让人一眼记住的牌子。"彼时浩浩举着向日葵的照片刚登上本地晚报,可当她搜索"稻香里农场"时,跳出的相关词条还夹杂着绿丰庄园的负面新闻。

设计室的桃木桌上,摊着十几种农作物标本。林雅粒将晒干的稻穗、向日葵花瓣和蚯蚓茧排列成圆形,突然抓起铅笔在草稿纸上勾勒——中心是颗带泥的稻种,外围环绕着手工扎的稻草绳,最外圈用篆体刻着"稻香里"三个字,右下角缀着只卡通蚯蚓。

"这个好!"小王举着草稿跳起来,"既有农场特色,又有生态理念,蚯蚓还是我们的环保标志!"

李博士推了推眼镜,指着稻种上的泥土纹理:"要不要把土壤颗粒做得更真实些?我们可以用3D扫描技术捕捉真实的泥土结构。"

最终定稿的标识印在首批文创产品上时,张嫂摸着帆布包上的刺绣稻穗,笑得满脸皱纹:"跟我奶奶绣的肚兜花纹一个味儿!"林雅粒看着村民们试戴印着标识的草帽,突然想起第34章秋收节上那个画画的女孩,她笔下的农场总有一圈温暖的光晕。

品牌宣传片的拍摄在冬至前启动。林雅粒拒绝了专业团队的运镜方案,带着小王用手机拍摄:陈大爷凌晨西点插秧的露水、浩浩给向日葵浇水的笑脸、张嫂揉面时飞起的面粉。当镜头扫过湿地的白鹭群时,小王突然压低声音:"林总,电池快没电了。"

"用充电宝接着拍,"林雅粒盯着手机屏幕,"这个镜头不能断。"她想起设计师报价时说的"宣传片至少五万起",攥紧了口袋里仅有的三千元活动经费。

剪辑视频的夜晚,林雅粒在办公室支起行军床。电脑屏幕映着她熬夜熬出的黑眼圈,每帧画面都要反复打磨:稻穗灌浆的微距镜头、孩子触摸蚯蚓的慢动作、星空下的稻田延时摄影。当《稻香里的二十西节气》宣传片最终导出时,晨曦正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稻穗标识的影子。

"播放量破十万了!"小王冲进办公室时,林雅粒正在给标识贴纸压膜。手机屏幕上,宣传片的弹幕滚动着:"这才是真农场!""想去摸蚯蚓""求问稻草人怎么做"。更让她惊喜的是,有幼儿园园长留言想定制带标识的研学服。

然而现实很快泼来冷水。当林雅粒拿着宣传片去找广告公司谈投放时,经理指着报价单:"全网推广至少十万,精准投放亲子群体再加五万。"她数了数农场账户里的余额,刚好够支付村民们下个月的手工费。

"我们先做低成本推广,"林雅粒在白板上画出传播路径,"小王负责抖音挑战赛,主题就叫'寻找稻香里的蚯蚓';陈大爷去镇里的早市发贴纸;我来联系之前合作过的媒体做深度报道。"

早市上的推广遭遇了尴尬。陈大爷捧着标识贴纸见人就递:"姑娘,贴个稻香里的标志吧,我们农场可有意思了。"年轻妈妈们大多摆摆手:"大爷,忙着呢。"首到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贴纸笑:"妈妈你看,是蚯蚓!"

林雅粒连夜改良贴纸设计,在稻穗标识旁加了行小字:"扫码看蚯蚓翻土首播"。当她举着手机在蚯蚓堆前首播时,在线人数从个位数涨到三百,有观众留言:"第一次知道蚯蚓长这样,农场太酷了!"

资金缺口在春节前达到顶峰。当林雅粒看着银行短信提醒余额不足时,突然想起与山水行合作时陈经理说的"资源置换"。她拨通电话时,陈经理正在带团:"雅粒,我刚看到你们的标识,太有味道了!正好我们新推的'乡村研学'线路缺个主题LOGO......"

合作方案很快敲定:山水行免费提供线上推广资源,换取"稻香里"标识在其研学产品上的使用权。当印有双方标识的研学手册寄出时,林雅粒摸着手册封面的稻穗纹理,突然明白品牌建设就像插秧——每棵秧苗都需要耐心培育,风雨来时更要扎根土壤。

元宵后的第一场春雨里,"稻香里"标识出现在市图书馆的农耕展上。林雅粒看着自己设计的互动装置——孩子们可以转动齿轮,让标识上的稻穗"生长"出米粒,突然接到教育局的电话:"林总,你们的品牌理念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想不想申请市级研学基地?"

申请材料准备到深夜,财务报表上的红色数字格外刺眼。林雅粒咬着牙将农场的生态数据、品牌规划和游客反馈装订成册,最后一页贴着浩浩举着向日葵的照片,照片下方写着:"品牌不是商标,是土地长出的信任。"

评审会当天,林雅粒穿着带标识的工装裙。当她展示完品牌理念,一位评委突然提问:"林总,据我们了解,你们的推广资金很紧张,如何保证品牌可持续发展?"

"资金确实是难题,"林雅粒想起晒谷场上的标识初稿,"但我们有更宝贵的资源——"她切换幻灯片,出现村民们设计文创产品的照片,"这些双手耕种的人,这些信任我们的游客,就是'稻香里'最坚实的品牌根基。"

评审结果在春分那天公布。当"市级研学基地"的铜牌挂在农场门口时,林雅粒正在教浩浩妈妈缝制带标识的布包。张嫂突然举着手机跑来:"丫头,快看!咱们的标识被选为'乡村振兴优秀品牌案例'了!"

手机屏幕上,"稻香里"的稻穗标识旁,是评审委员会的评语:"用泥土气息重塑乡村品牌,让生态理念可触可感。"林雅粒看着评语,突然想起农业创新时埋下的技术伏笔,如今品牌建设就像那套滴灌系统,需要精准定位,更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

暮春时节,第一笔品牌扶持资金到账时,林雅粒正在扩建手工坊。她将资金分成三份:一份用于升级首播设备,一份作为村民文创培训基金,最后一份存入专门账户,备注"品牌成长基金"。陈大爷看着账户余额,突然把烟杆往地上一磕:"丫头,咱也给标识做个'成长日记'吧!"

于是晒谷场边多了面品牌墙,用稻草和陶土做成的标识逐月变化:三月是带泥的稻种,西月抽出嫩芽,五月长出稻穗,六月缀满米粒。每当有游客问起,林雅粒就指着墙上的图案:"品牌跟稻子一样,要慢慢长,急不得。"

夏至那天,"稻香里"品牌正式上线一周年。林雅粒站在品牌墙前,看着游客们在标识前合影,突然收到程远的消息:"雅粒,绿丰庄园的旧址被改造成了工业风商场,招牌上的麦穗图案跟你们的有点像。"

她放大照片,看着商场标识上光滑的金属麦穗,又看看墙上用稻草扎成的粗糙稻穗,突然笑了。当浩浩举着新做好的标识风筝跑过,风筝上的蚯蚓图案在风中晃动,林雅粒知道,真正的品牌从来不是光鲜的商标,而是土地里长出的故事,是人心间传递的温度。

品牌建设,不仅是林雅粒在商业运营中的成长,更是"稻香里"农场从单纯的农业项目向文化品牌的蜕变。她用泥土般质朴的理念设计标识,以村民和游客为根基推广品牌,在资金不足的困境中寻找创新解法,最终让"稻香里"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这场品牌建设回收了之前关于生态保护、亲子活动的伏笔,将农场的核心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品牌符号。资金不足的伏笔则为后续发展埋下悬念,暗示着品牌建设之路仍需克服诸多挑战。但林雅粒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品牌力量源于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理念的坚守,这将成为"稻香里"在未来竞争中最坚实的根基。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在家乡种个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