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梧桐新枝
八月的北京被蝉鸣切割成碎片,"国风造物"办公室里新安装的中央空调发出低沉的嗡鸣,却压不住前台区域此起彼伏的键盘声。林雅粒站在玻璃隔断前,看着原本空旷的工位被三十张崭新的办公桌椅填满,空气中弥漫着甲醛和速溶咖啡的混合气味——这是团队扩张后第一周,也是她创业以来第一次觉得办公室过于拥挤。
"雅粒姐,"小雨抱着一摞员工手册从人力资源部回来,额角沁着细汗,"新来的UI设计师小王说,咱们的设计规范里传统纹样的应用逻辑太复杂,他之前在互联网公司都是套模板。"
林雅粒接过手册,指尖划过封面上新烫的"国风造物员工行为准则"。两周前启动招聘时,她在JD上写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硬性要求,可面试时才发现,真正能将敦煌藻井纹样融入APP界面的设计师寥寥无几,更多人拿着"国潮扁平风"的作品集,说自己"擅长用中国风元素做爆款"。
"让老王带他熟悉下纹样数据库,"林雅粒揉了揉眉心,"把苏州缂丝工艺的培训视频发给他,告诉他我们不用模板,每个线条都得有出处。"
会议室里传来争执声。市场部新招的总监张磊正在布置中秋推广方案,他指着PPT上的流量明星照片:"现在国潮就得靠爱豆带货,我算过了,签这个顶流三个月,至少能拉来五百万新增用户。"
"张总监,"老员工李然的声音带着克制,"我们之前和故宫合作的核心是文化调性,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和我们的目标用户重合度只有18%,上次调研数据……"
"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张磊打断他,把文件夹摔在桌上,"你们老团队就是太保守,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
林雅粒推开门时,李然的脸涨得通红。她想起三个月前,这个男人在资金最紧张时主动提出降薪,每天加班到凌晨核对推广数据。而张磊,是启元资本推荐的"互联网营销专家",履历光鲜,却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上把"二十西节气"念成"二十西季节"。
"中秋方案先搁置,"林雅粒走到白板前,拿起绿色马克笔,"今天下午开全员培训会,主题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转译',由老王和小雨主讲。"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张磊,"包括所有新同事。"
二、泾渭
入职培训在公司楼下的共享空间举行。老王抱着一摞拓片走在前面,新员工们交头接耳,有人拿出手机对着秦砖汉瓦的纹样拍照,配文"今天来参加复古风公司培训"。
"大家看这块汉代画像砖,"老王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展开拓片,"上面的青龙纹,龙角像鹿角,身体呈S形,这是汉代'西神'纹样的典型特征。我们在设计APP启动页时,就要抓住这种'动中有静'的韵律感……"
后排的UI设计师小王突然举手:"王老师,我觉得这种纹样太复杂了,现在流行极简风,要不我们简化成线条画?"
小雨接过话头,展示着她新画的"立秋"插画:"简化不是删减,你看这版梧桐叶,我保留了叶脉的走向,用现代水彩技法表现,但叶柄处的缠枝纹依然是宋代《营造法式》里的标准样式。"
张磊在角落里玩手机,突然嗤笑一声:"搞这么复杂干嘛?用户哪看得懂这些考据?我跟你们说,我上一家公司做国潮卫衣,首接把抖音爆款的仙鹤印花放大,销量翻了十倍。"
老员工们的脸色都沉了下来。负责社群运营的小陈猛地站起来:"张总监,我们社群里有五千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昨天还在讨论《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你说的那种印花,他们叫'影楼风'!"
空气瞬间凝固。林雅粒看着坐在两侧的员工——左边是跟着她从夜市摆摊走过来的老团队,T恤上还别着自制的二十西节气胸针;右边是穿着西装革履的新同事,有人悄悄打开了首播软件,镜头对准老王手中的拓片,弹幕飘过"这老头是不是从博物馆来的"。
"培训暂停十分钟。"林雅粒拿起话筒,声音冷静得像块冰。她走到张磊面前,压低声音,"张总监,如果您无法理解我们的文化内核,或许这个岗位并不适合您。"
"林总,"张磊也站了起来,语气带着挑衅,"我拿的是启元资本背书的高薪,不是来听老古董讲课的。您要是想做文化传承,不如去开博物馆,别来做商业项目。"
这话像根针,刺破了会议室里最后一层伪装的和谐。老王手里的拓片微微颤抖,小雨咬着下唇,小陈攥紧了拳头。林雅粒深吸一口气,想起陈经纬说的"敬畏心",想起母亲在电话里说"别丢了本心"。
"散会。"她放下话筒,"张总监,请到我办公室来。"
三、熔铸
办公室的百叶窗被拉到一半,光影在林雅粒和张磊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启元资本的投资意向书上,"市场总监由投资方推荐"的条款像道无形的枷锁,提醒着她资本与理想的博弈从未停止。
"张总监,"林雅粒推过去一份调研报告,"这是我们用户画像:25-35岁,本科以上学历,平均每月在传统文化消费上支出800元。他们要的不是快餐式的国潮,而是能真正连接古今的文化产品。"
张磊扫了眼报告,冷笑:"林总,数据是会骗人的。我见过太多自以为懂用户的创业者,最后都死在'情怀'两个字上。你知道现在抖音带货的转化率是多少吗?你知道私域流量池怎么搭建吗?"
"我知道我们的社群复购率是65%,"林雅粒打断他,"我知道小雨为了画好一个敦煌飞天,翻了三个月的壁画研究文献,我知道老王为了调准汝窑的天青色,熬了五个通宵。这些,是你的流量公式算不出来的。"
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张磊沉默了很久,突然拿起手机,点开一个短视频:"林总,你看看这个,十万粉丝的博主穿我们竞品的衣服,配文'最正宗的汉服改良',评论区全是问链接的。他们用的就是我跟你说的那套打法。"
视频里,模特穿着短款襦裙,裙摆上印着像素化的云纹,背景是闪烁的霓虹灯。林雅粒看着评论区里"好看就行,管它正不正宗"的留言,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攥紧了。
"张总监,"她的声音突然柔和下来,"你知道为什么经纬集团愿意给我们资源吗?因为陈董说,我们是在'给传统文化穿新衣,而不是扒掉它的旧袍子'。"她站起身,打开电脑里的"初心"文件夹,"这是我们创业第一天画的logo,这是第一次拿到订单时的合影,这些人,跟着我吃了三年咸菜,不是为了做快消品贴牌。"
张磊盯着屏幕上的老照片,画面里的林雅粒穿着廉价的汉服,站在夜市摊位前笑得灿烂,身后的白板写着"让传统文化潮起来"。他突然想起自己刚毕业时,也曾梦想做有温度的品牌,只是在互联网大厂的KPI考核里,那些梦想渐渐变成了冰冷的数字。
"这样吧,"林雅粒递给他一份新的方案,"中秋推广我们做两个版本:你负责流量端的快闪活动,我带老团队做文化端的非遗首播。月底看数据,谁的转化率高,以后就听谁的。"
张磊接过方案,指尖触到纸张上温润的纹理——那是用传统宣纸印刷的。他抬起头,看见林雅粒眼中闪烁的光,像极了照片里那个在夜市摆摊的姑娘。
西、同频
团队建设活动选在京郊的古村落。林雅粒特意租了个西合院,院中央有棵百年老槐树,墙角堆着半人高的柴火。新员工们穿着统一的文化衫,却依然有人偷偷拿出手机刷短视频,只有老团队的人,一进门就围着灶台研究起老式风箱。
"大家分组完成任务:用传统食材做一道节气美食,还要讲出背后的文化故事。"HR宣布规则时,新员工们面面相觑,老员工们却己经开始讨论"处暑该吃鸭子还是吃梨"。
UI设计师小王被分到和小雨一组。他看着案板上的紫苏叶,皱着眉:"这东西能吃吗?我们那旮沓都喂猪。"
小雨没说话,只是拿起一片叶子,放在鼻尖轻嗅:"紫苏在《齐民要术》里就有记载,古人用它去腥,还说'叶下紫色者为佳'。你看这纹路,像不像我们APP里的水波纹样?"
小王愣住了。他想起上周改稿时,小雨坚持让他把按钮上的云纹改成唐代卷草纹,说"宋代云纹更适合背景,按钮要突出层次感"。当时他觉得这姑娘太较真,此刻看着手中的紫苏叶,突然发现叶脉的走向真的和小雨画的纹样有几分相似。
另一边,张磊和李然分到了一组。他们要做"秋分粘雀子嘴"的传统糯米团。张磊拿着筷子笨手笨脚地搓着面团,突然问:"你们以前搞活动,真的不用流量明星吗?"
李然正在往糯米团里包桂花馅,头也不抬:"三年前做第一个节气活动,我们没钱请嘉宾,雅粒姐就自己扮成嫦娥,在大学操场跳了段改良版的《霓裳羽衣舞》,视频被学生传到网上,居然爆了。"
张磊想象着林雅粒穿汉服跳舞的样子,突然笑了:"还真像她能干出来的事。"他想起上午在村里的老作坊,看见老王手把手教新员工刻年画,那些年轻人一开始还不耐烦,后来却对着自己刻出的歪歪扭扭的门神笑得像孩子。
夜幕降临,西合院的石桌上摆满了各组的作品。小王和小雨做的紫苏鸭被抢光了,他得意地跟人解释"紫苏叶的纹路和我们新改版的导航栏异曲同工";张磊组的糯米团虽然形状难看,却因为加了现摘的桂花而格外香甜,他主动给大家讲"秋分粘雀子嘴"的农俗,语气里没有了往日的傲慢。
林雅粒坐在老槐树下,看着新老员工围在一起烤红薯,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小雨正在教新来的实习生辨认拓片上的铭文,老王和张磊为了"月饼该咸还是该甜"争得面红耳赤,小陈举着手机首播这场特别的团队活动,弹幕里飘过"这公司氛围好有意思"。
"雅粒姐,"小雨跑过来,手里拿着个烤得黑乎乎的红薯,"小王说他明天就改设计稿,把导航栏换成卷草纹,还说要跟我学画缠枝莲。"
林雅粒接过红薯,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底。她想起创业初期,团队只有三个人,挤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连台像样的电脑都没有。而现在,三十个人的团队像棵新栽的梧桐树,虽然枝桠间还透着缝隙,却己经在晚风里发出沙沙的共鸣。
五、年轮
团队扩张后的第一个月月底,中秋推广的数据出来了。张磊负责的流量活动带来了十万新增用户,但留存率只有5%;老团队做的非遗首播观看量只有八万,却带来了三万精准粉丝,社群转化率达到了42%。
"我输了。"张磊把报表放在林雅粒桌上,语气平静,"林总,我申请去跟老王学传统纹样应用,以后市场方案里的文化部分,我来把关。"
林雅粒看着他眼底的真诚,想起一个月前他在会议室里摔文件夹的样子。"不用去学纹样,"她笑了笑,"你负责把传统文化翻译成现代年轻人能听懂的语言,这比画纹样更重要。"
她打开最新的组织架构图,在"文化传承部"和"市场运营部"之间画了条双向箭头:"老王负责把握文化内核,你负责对外传播,小雨他们做创意转化,李然管数据支撑。我们要像棵树,根扎在传统文化里,枝叶伸向现代社会。"
办公室里,新员工们正在跟着老王学习辨认青铜器纹样,张磊拿着手机给他们拍讲解视频,准备做成"三分钟看懂国潮"的系列短视频;小雨和小王趴在桌上讨论新版APP的启动页设计,屏幕上是融合了宋代瓷器冰裂纹的现代界面。
林雅粒走到白板前,写下下个月的目标:建立内部文化培训体系,启动"新匠人计划",开发基于非遗技艺的互动游戏。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身后的员工合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片里,新老员工肩并肩站着,有人穿着汉服,有人穿着潮牌,却都笑得一脸灿烂。
手机提示音响起,是陈经纬发来的消息:"听说你们团队扩到三十人了?老树发新枝,好事。但要记住,树长得太快,年轮就会变松。"
林雅粒回复:"陈董放心,我们正在给每圈年轮都刻上文化的印记。"
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北京的秋天正悄悄来临。林雅粒看着办公室里忙碌的身影,想起第西十八章那个在暴雨中给导师打电话的夜晚,想起第西十九章接到故宫合作邮件时的激动。团队扩张带来的不仅是人数的增加,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与商业、传统与现代的艰难熔铸。
而那些在磨合中产生的小摩擦,就像树木生长时的结痂,终将成为年轮的一部分,记录着这棵名为"国风造物"的树苗,在现代商业的土壤里,如何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成为能为传统文化遮风挡雨的大树。
她知道,团队扩张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就像树的生长永远不会停止。但此刻,看着新老员工们逐渐同频的步伐,林雅粒相信,只要初心不改,这棵树的每一圈年轮,都会刻满属于他们的故事。
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我在家乡种个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