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雨丝飘落在麦田里,新抽的麦穗裹着水珠,像刚睡醒的娃娃。李霞站在村部的“文明新风”宣传栏前,看着上面贴着的“邻里公约”——是虎娃用毛笔写的,字里行间透着认真,可底下却被人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人。她刚要擦去,就看见两个半大子为了抢一个竹筐吵得面红耳赤,旁边的村民要么看热闹,要么各自走开。
“物质富了,精神不能穷,”李霞转身召集培养对象,手里攥着那张被画花的公约,“咱们种庄稼要扎根,做人做事也要扎根——这根,就是精神里的美德、文明里的规矩。乡村建设,既要口袋鼓,也要心里亮。”
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从“三个扎根”开始,每一项都贴着村民的生活,不喊口号,只办实事。
一、美德扎根:听老故事,学老规矩
李霞把村部的旧会议室改成了“美德讲堂”,每周日下午,请村里的老人来讲“过去的事”。赵大爷讲1959年的荒年,他把自家仅有的半袋谷子分给了邻居,自己家人啃树皮;周老栓讲当年修水库,全村人饿着肚子扛石头,没人喊苦,没人偷奸;张桂兰的婆婆讲“孝老”,她年轻时伺候瘫痪的婆婆十年,每天端屎端尿,从没怨言。
老人们的故事比大道理管用。有次讲堂结束,之前抢竹筐的两个半大子,主动把筐子送给了孤寡的王奶奶;周磊的堂弟以前总嫌奶奶唠叨,现在每天放学都帮奶奶挑水,还说“赵爷爷说的,要像护着麦苗一样护着老人”。虎娃把老人们的故事拍成短视频,配文“福星村的‘传家宝’,不是钱,是人心”,村里的年轻人看了,都主动加入“敬老队”,帮独居老人打扫窑洞、劈柴挑水。
除了讲故事,还立“老规矩”。李霞和村民们一起修订了“福星村公约”,把“不吵架、不浪费、互助邻里、孝顺老人”写进去,贴在每个窑洞门口。林晓还设计了“美德小红花”,谁做到了公约里的事,就给谁家的门上贴一朵——张桂兰帮邻居照顾生病的孩子,门上贴了三朵;陈阳帮邻村修农机没收钱,也得了一朵。孩子们放学回家,总盯着自家门上的小红花,比谁的多。
二、文明扎根:改坏习气,树新风尚
村里以前有不少坏习气:有人随手扔垃圾,有人在晒谷场吵架,还有人办喜事铺张浪费。李霞没批评,而是用“文明积分制”引导——张兰管积分,村民做好事、守规矩就能积分,比如正确分类垃圾积2分,互助邻里积3分,参与文化活动积5分;积分能换东西,10分换半斤面粉,50分换一坛葵花籽油,100分换手作组的编织筐。
积分制像一粒种子,很快长出了文明的芽。以前随手扔垃圾的周婶,现在每天绕着村子捡垃圾,说“积够分换筐给孙子装玩具”;办喜事的人家,主动取消了“大摆宴席”,改成“麦田喜宴”——摆几桌简单的饭菜,邀请村民一起吃,还在麦田里插“喜字牌”,既热闹又不浪费。有次县城的亲戚来参加婚礼,感慨地说:“你们村的喜事,比城里的还暖心,不攀比,只讲情义。”
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穿越六零:我成了团宠小福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李霞还带着培养对象们搞“环境文明”。他们在村里的路边种上向日葵,在窑洞墙上画“文明画”——有孩子帮老人挑水的,有村民一起修渠的,还有大家围着看戏的;李伟写了“文明标语”,不是生硬的口号,而是“麦田是咱的脸,别让垃圾脏了面”“邻里是咱的亲,别让吵架冷了心”,贴在村口和晒谷场,村民们看了都笑着点头。
三、文化扎根:多读书,长见识
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李霞把村小学的旧教室改成了“乡村书屋”,林晓从县城图书馆争取了两百本书,有农业技术的,有故事书,还有适合孩子的绘本;李伟发动返乡青年捐书,张强捐了《电子电路基础》,王萌捐了《室内设计手册》,连公社书记都捐了一套《乡村振兴政策解读》。
书屋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晚上,孩子们围着王老师读绘本,年轻人凑在一起看技术书,老人们则听李伟读报纸——他把“国家的好政策”“外面的新鲜事”读给老人听,赵大爷听了“乡村振兴要靠年轻人”,笑着说“俺们的娃,没选错路”。
除了读书,还搞“文化茶会”。每月初一,村民们聚在晒谷场,喝着槐花茶,聊自己的“收获”——张桂兰说“这个月学了新的花馍样式,给游客做了‘麦田福娃’”;周磊说“试验田的耐盐高粱长到膝盖高了”;连之前不爱说话的李娟妈,也红着脸说“俺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还帮书屋整理了图书”。茶会结束时,大家会一起唱《乡村振兴歌》,歌声飘在麦田上空,满是朝气。
变化是悄悄发生的。以前村里的吵架声少了,互助的笑声多了;随手扔的垃圾少了,干净的道路多了;闲着唠闲话的人少了,读书学技能的人多了。有次邻村的人来串亲戚,惊讶地说:“你们村的人,眼神都不一样了,亮堂,有劲儿!”
初夏的傍晚,李霞站在“美德讲堂”的门口,看着里面坐满了人——赵大爷在讲“当年堵坝的事”,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屋外,张强在帮老人修收音机,李娟在教村民拍短视频,周磊带着年轻人在书屋看育种书;远处的晒谷场,村民们正在排练舞龙,龙灯在夕阳下舞动,像一条金色的纽带,把每个人的心都连在一起。
她摸出那枚玻璃珠,在暮色中转动,五彩光斑落在“文明新风”宣传栏上,落在孩子们认真听故事的脸上,落在村民们互助的身影上。“精神的传承,不是把老规矩刻在石头上,是把它种在人心里,”李霞轻声说,“当人心齐了,风气正了,这片土地才能真正长出‘福气’——不是靠运气,是靠每个人心里的善,手里的勤,眼里的光。”
夜风带来槐花茶的清香和孩子们的笑声,远处的风车缓缓转动,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温柔的光。李霞知道,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终点,就像麦田需要年年播种,人心也需要时时滋养。而他们,会继续把“美德、文明、文化”的种子,种在每个村民的心里,让福星村不仅有物质的丰收,更有精神的富足——这才是真正的“团宠小福星”,是属于每个人的,从心里长出来的福气。
(http://www.220book.com/book/2MC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