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二章:公益项目的开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在职场中逆风成长一路狂飙 http://www.220book.com/book/2TR2/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玻璃幕墙后的旧巷

陆明远第一次路过那片拆迁区是在凌晨三点。加班结束的出租车拐错了路口,撞进一片被霓虹灯遗忘的旧巷。后视镜里,挖掘机的长臂正把一堵爬满青苔的砖墙推倒,碎砖堆里露出半块雕着缠枝莲的门簪,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师傅,能停一下吗?"他推开车门,踩过碎玻璃走到墙根。门簪的莲花瓣上还留着凿痕,像谁匆忙间放下的手艺。远处传来推土机的轰鸣,惊起一群在瓦砾堆里找食的麻雀。

这个场景在他脑海里盘桓了三个月。当战略发展部征集年度创新提案时,陆明远在选题栏写下"城市记忆保护计划",笔尖划破A4纸的瞬间,那半块门簪的冷光突然闪了一下。

"明远,你确定要做这个?"陈总监把提案推回来,咖啡渍在"公益广告"西个字上晕开,"公司今年的预算砍了30%,这种纯投入的项目......"

"数据显示,85后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度占决策权重的27%。"陆明远调出平板上的调研图表,"而且,我们在三个老城区的客户流失率比新城高19%,其中45岁以上客群的反馈里,'文化认同缺失'出现频率最高。"

会议室里没人说话。窗外是陆家嘴鳞次栉比的玻璃幕墙,反光映着陆明远身后投影幕布上的老照片——那是他上周偷偷拍的拆迁区,一个老人蹲在废墟里捡拾碎瓷片。

"预算最多给你两万。"陈总监敲了敲桌子,"而且不能占用核心业务人员。"

走出总监办公室时,市场部的王经理拍着他的肩膀笑:"陆老弟,又接了个烫手山芋?这种情怀项目,我十年前就玩过了。"研发部的李工从旁边经过,丢下一句:"别让数据骗了你的眼睛,有些记忆本来就该被推土机推平。"

陆明远没接话。他走到茶水间,把提案的打印件铺在操作台上,用红笔在"走访127位老人"的目标下画了波浪线。这数字来自他连夜做的抽样模型——要覆盖城市九大区的方言、手艺、建筑记忆,至少需要127个有效样本。

"陆哥,你真要去扫街啊?"实习生小林抱着文件夹路过,眼睛瞪得像桂圆,"我老家拆迁时,那些老头老太能跟推土机骂三天三夜,会理你?"

陆明远扯了扯领带:"所以才需要数据支撑。"他点开自己搭建的"城市记忆坐标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区拆迁进度、老年人口密度和非遗传承人分布,"下周开始,我每天下午跑两个社区。"

二、首访:褪色的门环

第一个走访对象是在档案局查了三天才找到的。黄永年,78岁,曾是老城区修笼屉的手艺人。陆明远按地址找到时,老人正坐在拆迁办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攥着个豁了口的竹蒸笼。

"大爷,我是做城市记忆记录的......"

"滚!"老人突然把蒸笼摔在地上,竹篾裂开的声音惊飞了屋檐下的燕子,"你们这些拿相机的,拍完照就不管了!我这铺子开了五十年,上个月还来拍过,现在就说要拆!"

陆明远蹲下来,捡起一块裂开的竹片。上面刻着"永年"两个小字,笔画被岁月磨得光滑。"您这蒸笼用的是湘妃竹吧?"他指着竹片上的褐色斑点,"我爷爷以前也做这个,说斑点越多,竹纤维越密。"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陆明远从包里拿出平板电脑,点开一个文件夹:"这是我收集的老城区笼屉铺分布图,1980年时有27家,现在只剩3家。您看,这是1992年《城市商报》对您的报道,说您能把蒸笼做到'滴水不漏'。"

黄永年的手指颤抖着划过屏幕上的老照片,突然捂住脸哭了。拆迁办的玻璃门里,几个穿制服的人正在指指点点。陆明远把老人扶起来:"大爷,我不是拆迁办的。我想记录下您的手艺,还有这条街的故事。"

那天下午,老人带他走了三条即将拆除的胡同。在堆满建筑垃圾的巷口,老人摸着一堵残存的砖雕照壁:"你看这葡萄纹,是我爹结婚时请砖匠刻的,说多子多福。"夕阳把照壁的影子投在陆明远的笔记本上,他快速画下葡萄藤蔓的纹路,听见老人喃喃自语:"推土机明天就来了。"

回到公司时己经过了下班时间。陆明远把录音笔里的方言词汇导入自建的语音数据库,屏幕上跳出小林的消息:"陆哥,王经理让你明天去他办公室,说公益项目影响市场部KPI。"

他揉了揉眉心,点开另一个文档——"记忆守护者"访谈大纲。黄永年老人的故事被标记为红色紧急,旁边贴着他偷偷拍下的照壁照片。茶水间传来脚步声,技术部的小张探进头:"陆哥,还在忙?我刚看你朋友圈发的老照片,那照壁我小时候爬过!"

三、数据与温情的博弈

王经理的办公室弥漫着雪茄味。"明远啊,"他转着红木笔筒,"不是哥说你,这种项目投入产出比太低。你看市场部这个月的推广费用......"

"我算过了。"陆明远把打印好的ROI模型推过去,"如果将老人故事做成系列短视频,投放在本地生活类账号,预计能带动老城区门店客流提升12%,负面舆情降低27%。"他指着图表上的曲线,"这是模拟了三个竞品做公益后的股价波动。"

王经理的雪茄停在半空。陆明远继续道:"而且,我们可以和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用走访数据置换老年客群的精准画像——这是市场部一首想要的。"

三天后,市场部突然送来两台最新的4K摄像机。琳琳把设备清单拍在陆明远桌上:"王经理说,要是数据好看,下个月给你追加五千预算。"她的指甲敲着清单,"不过陆哥,你这走访计划也太野了,127个老人,光交通费就得多少?"

陆明远没说话。他正在整理第二个走访对象的资料——周玉琴,69岁,曾是国营理发店的首席理发师。当他带着摄像机找到老人时,她正在社区活动中心给偏瘫的老伴刮胡子。

"不拍不拍!"周玉琴把剪刀藏到身后,"我这手艺早过时了,现在都用电推子。"

陆明远没开摄像机。他坐在小板凳上,看老人用热毛巾敷软老伴下巴的胡茬,然后拿出一把磨得发亮的剃刀。"您这把是'飞鹰'牌吧?"他指着刀柄上的刻痕,"我奶奶也有一把,说以前学手艺要先练刮鸡蛋壳,不能刮破膜。"

老人的动作顿了顿。陆明远从包里拿出个木盒:"这是我在旧货市场淘的,1972年的理发工具箱,您看这把梳子......"

周玉琴突然抢过梳子,指尖划过梳齿间的发垢痕迹:"这是我带的第一个徒弟用的!她出师那天,给我梳了个'凤凰髻'......"阳光透过活动中心的窗户,照在老人突然发亮的眼睛上。陆明远悄悄按下了录音键。

走访第七天时,预算报警了。陆明远站在地铁口,看着导航上显示还有三公里的老胡同,摸了摸口袋里仅剩的零钱。手机响起,是陈总监:"明远,财务部说你这月报销的地铁票比打车费还多?"

"总监,"陆明远望着远处正在拆除的脚手架,"有些记忆,等不起出租车。"

西、织网:从孤军到星火

第十五天,陆明远在暴雨中敲开了第三个老人的门。开门的是个坐轮椅的中年男人:"我爸前天去世了,你们这些搞记录的早干嘛去了?"雨水顺着陆明远的刘海滴在采访提纲上,"评弹老艺人"几个字晕成了墨团。

那天晚上,他在办公室对着录音文件发呆。黄永年老人的方言、周玉琴的剪刀声、还有那个中年男人红着的眼眶......数据模型里没有这些温度,只有冰冷的样本数量。他突然站起来,在白板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到底在记录什么?"

小林抱着泡面进来时,吓了一跳。陆明远正在往白板上贴照片:拆迁的废墟、老人的手、残缺的门簪......"陆哥,你这是干嘛?"

"建个数据库。"陆明远头也不回,"不是Excel那种,是能让人看见、听见、摸到的记忆库。"他点开一个新文件夹,里面是他用3D扫描技术做的照壁模型,"黄大爷说葡萄纹代表多子多福,那我们就该知道,这堵墙不是砖头,是人家的念想。"

第二天,技术部的小张抱着硬盘来了:"陆哥,我写了个小程序,能把采访视频自动生成方言字幕。"市场部的琳琳送来两箱水:"王经理说,看在你没日没夜跑的份上,赞助点物资。"就连财务部的小吴也偷偷塞给他一叠打车票:"按规定不能报,但......老人的故事,我爷爷也爱讲。"

团队雏形就这样意外形成了。小林负责联络社区,小张处理数字建模,琳琳策划短视频脚本。陆明远把走访计划做成了甘特图,红色标记的是即将拆迁的区域,黄色是高龄老人,绿色是有特殊手艺的对象。

"陆哥,"小张指着地图上的红点,"这个片区三天后就要拆了,还有三个老人没走访到!"

那天晚上,他们打着手电筒在废墟里找了三个小时。在一堆钢筋混凝土下面,陆明远摸到了一块冰凉的砖雕——正是黄永年老人说的葡萄纹。他突然想起陈总监的话:"数据要落地,得先接地气。"

五、第37个故事:门后的光

第三十七次走访是在一个城中村。陆明远踩着没膝的积水,跟着社区主任来到一间低矮的平房前。门上挂着块木牌:"修钢笔"。

推开门的瞬间,他愣住了。屋里摆满了玻璃柜,里面整齐排列着上万支钢笔,从民国的"关勒铭"到改革开放后的"英雄"。老人正趴在工作台上,用放大镜修理一支派克金笔。

"大爷,我们是做城市记忆......"

"出去。"老人头也不抬,镊子夹着弹簧微微颤抖。

陆明远没动。他走到一个玻璃柜前,里面陈列着各种修笔工具:骨制的笔杆整形器、铜制的笔尖打磨器、甚至还有抗战时期的钢笔零件。"您这把'五一'牌挫刀,"他指着一把包浆厚重的工具,"我爷爷也有一把,说当年在上海制笔三厂......"

老人突然抬起头。陆明远看到他戴着助听器,镜片后面的眼睛像突然点亮的灯。接下来的三个小时,老人没再让他们碰摄像机。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拿起每一支笔,讲述它们的来历:"这是1956年劳模的奖品"、"这是大学生省下三个月饭票买的"、"这是台湾同胞寻亲时带的信物"......

临走时,老人把那支修好的派克笔塞给陆明远:"小伙子,记录比修理更难,别让这些故事断了墨水。"

回到公司时,凌晨的阳光正爬上玻璃幕墙。陆明远把钢笔放在办公桌上,打开"记忆数据库"。第37个故事的标签是"坚守",附件里有老人布满伤疤的手的特写照片,还有他说"钢笔是有生命的"时,助听器反射的微光。

陈总监的电话在这时打进来:"明远,总部看到你的阶段性报告了。"陆明远听见键盘敲击的声音,"他们说......这个项目,或许可以试试申请集团的社会责任专项基金。"

挂了电话,陆明远走到窗边。远处的拆迁区正在升起第一缕炊烟,某个窗口透出的灯光,像极了老人工作台上的台灯。他打开笔记本,在"127位老人"的目标下面,郑重地写下第37个名字——赵修文,钢笔修理师,从业63年。

茶水间传来脚步声,小林抱着一摞社区联络表跑过来:"陆哥,新消息!文化部非遗中心想跟我们合作!"小张举着平板电脑:"数据库访问量突破10万了!好多年轻人问怎么参与!"

陆明远看着眼前兴奋的同事,想起第一次走访被骂"滚"时的窘迫,想起暴雨中湿透的采访提纲,想起废墟里摸到的那块葡萄纹砖雕。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基金申请、数据归档、公众传播......但当他看见电脑屏幕上,那些被标记为"紧急"的红色节点正在逐渐变绿时,突然明白:有些记忆,就像钢笔里的墨水,总要有人一次次蘸取,才能在时代的宣纸上,留下不会褪色的痕迹。

窗外的城市正在苏醒,玻璃幕墙反射着初升的太阳。陆明远拿起那支派克笔,在新的走访计划表上写下第一个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像极了老人修理钢笔时,弹簧发出的轻微震颤——那是记忆苏醒的声音,也是一个公益项目,在质疑与困境中,悄然扎根的声音。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在职场中逆风成长一路狂飙》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2TR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在职场中逆风成长一路狂飙 http://www.220book.com/book/2TR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