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展览的余温未散,忠义皮影坊的门槛几乎被踏破。来自剑桥大学的文化学者捧着厚重的学术资料登门求教,硅谷的科技创业者带着虚拟现实设备探讨跨界合作,甚至非洲部落的手工艺人也循着网络视频的线索,跨越万里来到关中。陈老的工作室里,不同肤色的人围坐在牛皮堆旁,刻刀与语言的碰撞声此起彼伏。
"陈师傅,纳米比亚的孩子们想通过全息投影学皮影!"林心彤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海外学员的留言,翻译软件的语音播报夹杂着多种口音。老人戴着助听器,歪着头仔细辨认,忽然指着其中一条评论笑出声:"这南非娃说皮影像他们的祖灵面具,倒真是摸到门道了!"他摸索着从抽屉深处取出个红绸包,里面是一套微型皮影——这是他专为远程教学准备的教具,每个影人不过巴掌大小,却连胡须都刻得根根分明。
程阳的团队在院子里搭建起临时摄影棚。绿幕前,陈老穿着褪色的蓝布衫,正演示"影人变脸"的绝活。他的手腕灵活翻转,皮影的脸谱在灯光下瞬间变换,引得操作摄像机的年轻技术员忍不住鼓掌。"慢着!"老人突然叫停,"这变脸得配锣鼓点,没了秦腔的魂,就像炒菜没放盐!"说罢,他从墙角抄起个旧收音机,拧开旋钮,沙哑的秦腔唱段顿时响彻院落,配合着他的动作,皮影仿佛真的有了生命。
海外教学的日子充满挑战。与非洲学员视频连线时,网络信号常常卡顿,陈老就举着皮影凑近摄像头,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讲解。有次肯尼亚的学员看不懂复杂的雕刻纹样,他连夜用烧火棍在木板上刻出简化版图案,举着木板对镜头大喊:"就按这纹路走,错不了!"画面里,老人布满裂纹的手掌与粗糙的木板,和屏幕另一端学员们专注的脸庞,构成了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随着影响力扩大,资本的邀约纷至沓来。某游戏公司开出天价,想将皮影形象改编成暴力游戏角色,陈老当场拍案而起:"我这影人是讲忠肝义胆的,不是打打杀杀的工具!"他气得脸色涨红,剧烈的咳嗽震得桌上的刻刀都微微颤动。但面对故宫博物院的联名合作,他却主动拿出祖传的《汉宫春晓》皮影套系,戴着老花镜逐一点评:"这昭君出塞的披风,得用渐变的孔雀蓝,当年师父说,那是要透出塞外的苍茫..."
研究院的课程表不断翻新。除了传统雕刻与表演,还增设了"数字皮影设计""非遗IP运营"等现代课程。陈老坚持每天旁听,笔记本上写满歪歪扭扭的批注:"VR皮影的光影要模仿油灯效果""动画角色走路得有提线的节奏感"。有次他发现学生设计的皮影机器人缺少韵味,硬是拉着团队在老槐树下摆开阵势,用实体皮影演示了整整三个小时的"影人步法"。
某个暴雨倾盆的夜晚,陈老在书房整理毕生收藏。闪电照亮墙面,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作品在光影中忽隐忽现:日本学员用和纸制作的浮世绘风格皮影、巴西学员融入桑巴元素的彩色影人、甚至还有宇航员造型的太空皮影。老人戴着放大镜,逐一审视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欣慰。当他翻到孙子小陈设计的"赛博皮影"——传统造型搭配发光线路的未来感作品时,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
国际非遗大会的邀请函寄来时,关中的麦子熟了。陈老站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里,接过烫金的请柬,指腹着凸起的花纹。远处,研究院的新楼正在建设,起重机的轰鸣声与不远处皮影坊传来的秦腔遥相呼应。他转身望向老槐树,去年学员们种下的小树苗己经抽出新芽,在风中轻轻摇曳。
"爷爷,该出发了。"小陈开着电动汽车停在田埂边,车顶还绑着特制的皮影箱。陈老拄着拐杖缓缓上车,怀里紧紧抱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师父的"匠心"二字被岁月浸润得愈发清晰。车窗外,金黄的麦浪向后退去,正如他走过的八十载光阴;而前方,皮影的光影正向着无尽的未来,延伸,生长。
(http://www.220book.com/book/2WV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