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章 开卷有益(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印象底色:许亦斌文艺活动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3RQF/ 章节无错乱精修!
 

001.一摞文稿就这么堆放在这里比较明显的眼前,怎么看上去总是有些杂乱!脏、乱、差,始终让自已一个人也是耿耿于怀,却又不得不去面对陪伴着这一切……就像是那从小看不惯自已这身边的人排队、插队簇拥着的一代又一代的光棍儿,如今自已一个人竟也给混成了和他们一样光棍儿的模样!与他们为伍……

从以前的自已看不惯,到如今自已一个人也被簇拥着站在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并还有机会成为其中之一。这里的印象究竟是不是正在打脸或者是给予自已一个人的看不惯实施报复?

这就像是自已一个人正在酝酿构思一部小说作品一样,也许是自已一个人的肤浅。还没有等动笔就憋不住到处张扬,结果自已一个人还没等动笔写作却早就给弄得满城风雨……结果是自已一个人的穿越时空给以讹传讹扭曲成了窜越,让自已一个人本来就很是正常的题材就这样给传说成了窜越!本来很是正常的写作穿越就这样给扭曲成了肠胃不好的串稀拉肚,让某些故事的诞生背景都显得这样病态不健康……

穿越的故事并没有被长期扭曲就怄气胎死腹中或者是被扼死在那萌芽状态中,该诞生的诞生该传说的传说……

历经好事多磨,千锤百炼,精雕细刻终于让自已明白:顽石和朽木的归属是一样的!

题记小诗《回家》一首:

满目山河空念远,

兄弟分居寒舍偏。

陋室心怀天下梦,

回归溯源根茎安。

回家成了回归亲情追求梦想成真的最高境界目标,这在以前可是有意无意刻意回避着的!

如今的刻意规避那所谓的朽木和顽石也就成了自已一个人的守望底线本能反应……

老家胡同穿越过自已一个人寄居在他乡的时候,那早就疏淡记忆中的乡愁,不再看得那么重!一切曾经的刻骨铭心地乡愁却伴随着自已一个人的回归而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意义。昏黄暗淡无力的阳光下家门口儿的杂草丛生,与那墙头上的草彼此呼应着……瓦砾碎石不得已而为之承重着自已的履痕深深!尽管踩上去不怎么舒适,但还是懒得去打理。早就已经习惯一个人的独处,独处的时候任性随意也就少了团队意识的约束感受缺乏一种来自集体力量的潜力提升。就在这邋邋遢遢的样子自已一个人还想去圆那乡土文学梦……

不修边幅的样子浑身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儿,就是因为还没有谁提醒!一个人的日子浑浑噩噩任性随心所欲,佝偻蓬垢一头乱发,脸色灰土土就像是又有多少日子没洗过一样!就是这副模样自已一个人却仍还在这内心深处正在迸发着一个伟大事业的厚积而薄发犹如火山蠢蠢欲动的感觉定时炸弹!说是定时炸弹有些极端,还不如说是破茧成蝶蜕变的过程。脱颖而出让自已一个人闪亮登场……从此以后就在这个世界有了我这么一个人!

002.印象底色:一个文学行者的思想史

与心灵对话

多年的漂泊不定,自已一个人一时居无定所,这早就闯野了的心也该有地方归属和收藏了吧?溯源和回归,却容不下自信还有堕落乃至沉溺……仍在寻觅一种更适合生存的方式和继续对人生的探寻追求,个体健康发展得潜力,有意培养萌芽使其也有机会茁壮成长。十年植树,百年育人。即使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要想到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就像是初学医道的新人治病先在自已的身上尝试着注射针灸,通过体验来感悟医学的博大精深……以免误诊,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百年后事众人评,

是非曲直有人听。

声名狼藉一杆秤,

斤斤计较心自明。

话不言多少一行,

洛阳纸贵在乎精。

欣闻方圆用时增,

短寸尺长一鸣惊。

一首《批评》短诗这也是《我和我的文学》的写作体会

我和我的文学

——散文《青苹果·绿玫瑰》诞生记

放在自已方便看得到的地方就有几本结集,随着时间的久远上面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落了一层灰尘。自已早就想能拥有遮盖灰尘尘埃岁月剥蚀负面情绪带有橱窗透明玻璃的书架了,现在这书里面也被收录着自已的一篇文章。和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或有意正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研究的朋友一样,我之所以选择了文学艺术,是因为自已的需要与此同时文学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也需要我的参与。在这里还要感谢湖南《文艺生活》杂志社能提供这次参与征文创作实践的机会。

记得自已还在参加四川广汉实用美术学校函授学习的时候,专业指导老师万启仁先生在编写的教材中就有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世上没有伟大的职业,只有伟大的人。正是因为这种选择和初衷,这才帮助我对这篇习作文稿《青苹果·绿玫瑰》的写作比较重视并自我感觉良好。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参与知名杂志社组织的第三届“休闲杯”全国文学大奖赛有机会被入选征文结集并获得优秀奖。

当然,由于自已在认识上还存在不成熟和在酝酿构思过程中徘徊在曾无法驾驭,在肤浅地感觉上的顾此失彼的得与失或受宠若惊或消沉无奈地冲动,也就难免会有在文中留下青涩拙劣累赘蛛丝马迹不断意识到遗憾“隐患”。

虽说认识事物有个或短或长的过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印象底色:许亦斌文艺活动笔记 可是就在这过程中因一时的认识不到位或信心不给力或“萝卜快了不洗泥”忙乱中多走弯路偏离主题。尽管还有一种说法“走走弯路还能邂逅欣赏不同的风景”,但是自已还是接受不了走弯路走多了的缺憾!在写作中有进步也有差距。一个人行走在光天化日之下怎样的装束,保持着怎样的姿态。当然也有的时候就像是戏里戏外的演员根据剧情或受到自已情绪环境的左右,有意无意面对塑造自已给予受众留下不同的印象启迪。这一切都是需要维护一个准则:就是要服务受众,而不仅仅只是取悦于受众极个别的低级趣味。

我之所以选择了文学,在这里还要感谢自已的父母家人。因为就在我小的时候,母亲为了哄我好好睡觉也就有意哼唱有些歌谣。父亲他有的时候出去等回来就给我们讲从外面听来的故事。有一年的春节期间的夜晚就听父亲给我们讲封神榜的故事。那个时候的电视还没有普及,为了丰富冬日长夜漫漫的难熬时光人们就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度过。当讲到姜太公赶集卖面一阵风刮过来面都给刮跑了就仰天长叹,却又被飞过来的麻雀屙屎屙在了脸上!这真的是人在不济的时候就是喝水都能给呛着……

这人在草创初始总是难免遭遇尴尬而难堪并因深陷泥潭低谷的时候迟迟不能自拔!后来,他姜尚姜子牙八十岁娶妻挂帅……就在那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就在这有些昏暗地油灯点亮中,我们听故事传说入了迷……

另外,每当自已的村子里和邻村放映露天电影的晚上,父亲就带领着我和兄弟与其他邻身百家伙伴儿一起去看!每次看电影我的兄弟总是爱打盹……每当农忙秋收的日子晚上剥苞米,父母就对我们说:快点儿剥,好叫恁姐姐给讲故事听!

于是,就在这样的夜晚姐姐就一边剥着苞米一边给我们讲一些民间故事传说。有那么一阵儿我俩总爱跟着她在一起干活儿,好让她给我俩讲故事!

姐姐还在上学的时候,我总爱翻她的书包,找她自已在学校里新发的语文课本,看里面的鲁迅先生的《社戏》。对《社戏》里面写得那一群孩子去看社戏,回来的时候就在这样的夜晚月光下到附近的地里偷自已家和邻居地里的豆子烧着吃的情景……那夜,那月,那河边两岸的夜景群山灯火此情此景一直痴迷到如今!另外,课本上还有《牛郎织女》、《孟姜女》等民间传说故事。记得还有冰心先生的《小桔灯》、杜鹏程先生的《夜走灵官峡》等。后来,我还在姐姐的书包里竟还发现了一本民间故事集。我翻看里面的内容,嘿嘿!原来以前听姐姐讲的故事全是出自这里!嘿嘿!看起来姐姐她的口述能力还挺强哩!哪像我自已这样笨嘴拙腮记忆力差,只能依赖于写作笔记。姐姐后来还是发现了我老是翻看自已的书包惹得她老大不高兴……可是书包里面书的新内容不断在变,诱惑力总是在吸引着我!此举虽然有些讨厌让人难以接受!但也给我的少年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尽管这乐趣是建立在他人不能接受的基础上。这对我今后的成长补充奠定了一定的阅读知识基础,也就顾不上姐姐的极力反对了!那个时候我已有了一定的初步阅读理解能力,自已也拥有了姐姐那样的课本。只不过自已是在提前“阅读预习”了一下,另外,自已见识到的课外活动书籍也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像《少年文艺》、《故事会》、《小葵花》、《红蕾》、《新村》、《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自已还曾先后订阅过《中国少年报》、《小葵花》、《红蕾》和后来的《文艺生活》等报刊杂志陪伴着自已的成长和发展。

也许是我对文学文字有一种先天性的捕捉力,以前还在生产队里分粮食。自已一个人在一堆一堆分别写着各户户主姓名的纸条中寻找到写有父亲姓名的纸条就别压在那堆,也不吱声蹲在那堆旁守着,喊一声:找到了!等父母也过来找到翻看纸条,就是连这身边的人都觉得稀奇!还有一位生产队的会计也是我家的邻居,等以后再分东西写纸条就先写下来让我一笔一划照着写在纸条上。人们纷纷在这边上议论:这孩子今后保准丢不了!邻居有一位老人说:这孩子有天分,长大了有福!母亲以后每当说起来就说:什么福?荠荠菜小豆腐!

小的时候还在上学,自已一个人总爱课间抄写这新发语文课本上的句子,还嫌少……自已一个人就是连那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那个时候教我们的小学老师还是我家的一位邻居,每当她到我家里来串门儿我就让她给我写信玩!她写完了以后还自已念给我听:“……新辉他在北京挺好的……”

还在初中的时候,自已一个人在老师发得教科书上乱涂乱画!什么小人,什么山水,什么扎起口儿来的麻袋等等。另外,自已一个人还格外期盼每周五下午的两节作文课。而自已身边有的同学却在一个劲儿地抱怨:一到作文课就感到头疼!那是一种本能反应和排斥,“你这个人还真的是让人头疼!”“俺又让俺给打败了!”“俺真的是服了你了!”还有让人无语的“钉子户”、“绊脚石”和“掣肘”等一个比一个厉害的拦路虎阻挡在故事的背后和生活原型身上,自已一个人正在这里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乐趣和发展的时候却还要一边不得已而为之加塞有些诉苦的成分并且这样的成分就在这里的附近还不是别人!多是某一个单位里的同事,外边的人没有机会也只有那些有意接近自已的。初来乍到还没几句话就混熟了开始“借钱”,有借有还的才是借。有“借”没还的那就是要,还不如说要还真实一些!路上的有人求助还能眼睁睁的看着不管吗?写作本来还想着能有机会发展一下自已的特长,从小到大的兴趣爱好通过继续深造培养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没想到还在这其中存在着这样的内容,这在以前还是不知道的。经过了这么多自已一个人也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业余兴趣爱好再到如今的深入发展。正在这里培养着自已的努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3RQ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印象底色:许亦斌文艺活动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3RQ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