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的初冬,雾总是散得慢。林舟站在县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事大厅里,看着电子屏上滚动的“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指尖在“稻田养鱼补贴申领”那行字上停了停。窗口的工作人员正给一个老农递过存折,声音清亮:“大爷,您的补贴到账了,以后手机上就能查。”
老农眯着眼瞅着屏幕,咧开嘴笑:“还是现在方便,搁以前,得跑三趟乡政府呢。”他转身看见林舟,愣了愣,突然拉住他的手,“你不是……清河来的林市长?去年在东河村帮俺们卖鱼的那个!”
“是我,大爷。”林舟笑着回握他的手,掌心粗糙却暖和。
“好啊好啊!”老农往他手里塞了个苹果,“自家树上结的,甜!俺家小子在清河的服装厂上班,说您常去厂里看他们,还问寒问暖的。”
林舟接过苹果,心里像揣了个暖炉。他这次回楚南,是为了督查“民心工程”落实情况——从政务服务优化到老旧小区改造,从乡村医保报销到留守儿童关爱,桩桩件件都连着老百姓的日子。
办事大厅的负责人跟过来,递上一本厚厚的意见簿:“林市长,这是群众提的建议,您看看。”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的说“希望村里多开点农技课”,有的写“小区路灯坏了,盼着早点修”,还有的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办事员小张态度真好”。
林舟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希望林市长常回楚南看看,俺们想你。”字迹眼熟,像王老汉的手笔。
离开政务服务中心,林舟去了西岭村的留守儿童之家。院子里,几个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做手工,五颜六色的纸鹤挂满了屋檐。负责人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见了林舟,眼睛一亮:“林市长,您来啦!孩子们昨天还画了您的画像呢。”
画像上的林舟,手里牵着个小女孩,背景是稻田和工厂,旁边写着“林叔叔像爸爸”。画这幅画的小女孩叫丫丫,父母在清河的服装厂打工,去年汛期时,林舟把她从村里接出来安置,给她买了新书包。
“丫丫呢?”林舟问。
“在屋里给爸妈打电话呢。”大学生笑着说,“黄老板的厂子给开通了免费视频通话,每周都能跟爸妈见上一面。”
林舟走进屋,丫丫正举着手机,给屏幕里的妈妈看刚做好的纸鹤:“妈,林叔叔来了,他还给我带了书!”手机那头传来女工熟悉的声音,带着笑意:“替妈妈谢谢林市长,好好听话。”
从留守儿童之家出来,林舟去了县医院。新落成的住院楼里,窗明几净,一个护士正推着轮椅送老人去做检查,轮椅上的老人正是石盘村的李寡妇。“林市长!”她挣扎着要起身,被林舟按住。
“恢复得怎么样?”林舟看着她腿上的石膏——上个月她去山上摘野果,不小心摔了跤,新农合报销了大部分医药费,剩下的由县里的大病救助基金兜底。
“好多了!”李寡妇抹着眼泪,“要不是政策好,俺这条腿就废了。俺儿子说,等俺好了,他就从清河回来,跟着王老汉种稻田养鱼,不走了。”
林舟心里一动。这两年,不少在清河打工的楚南人都回来了,有的搞种养,有的开网店,把在外地学的本事用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就像黄志强说的:“以前觉得外面的世界大,现在才明白,把家门口的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下午,林舟在县委会议室开座谈会,参会的有村干部、企业代表、普通群众,满满一屋子人。大家说着这两年的变化,话里话外都是感激,但也提了不少建议:“希望村里多通几趟班车”“想请专家来讲讲电商首播”“孩子上学的校车能不能再安全点”。
林舟认真记着,时不时插话问细节。轮到王老汉发言时,老人站起身,从怀里掏出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本存折。“林市长,俺们都记着呢。”存折上的数字不多,却是这两年他从贫困到脱贫的见证,“这上面的每一分钱,都沾着您的汗水。俺们没啥能报答的,就想请您尝尝新酿的米酒。”
会场里响起了掌声,有人红了眼眶。林舟接过那碗米酒,酒液浑浊,却带着最醇厚的香。他想起刚到楚南时的手足无措,想起防汛时的彻夜不眠,想起产业链上的磕磕绊绊——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心头的热流。
离开楚南时,天色己晚。车窗外,家家户户的灯亮了,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林舟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写下:“民心是最沉的秤,能称出每一件事的分量。你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他们就把你捧在手里。楚南的路还长,但只要揣着这份沉甸甸的民心,就永远不会走偏。”
手机响了,是苏晴发来的照片:小宇在学校的“感恩墙”上贴了张画,画里有座桥,桥上站着个戴眼镜的男人,旁边写着“爸爸是架桥的人”。
林舟笑着回复:“爸爸只是在跟着大家一起修路。”
车子驶上东河新桥,桥灯亮得像条光带,映着河水缓缓东流。林舟知道,民心这杆秤,他会用一辈子去掂,去守,去让它永远倾向最朴实的期盼。而那些散落在楚南和清河的灯光,会一首照着他前行的路,亮堂堂,暖烘烘。
小小斗士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