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章:自由之箩·于无声处之阿箩视角

小说: 无声箩   作者:朵儿w淡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无声箩 http://www.220book.com/book/63UR/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无声箩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无声箩最新章节随便看!

第12章:自由之箩·于无声处

我曾是一只盛满他人声音的箩。

那些器物们的低语、啜泣、嘶吼,如稻谷、如砂石、如流水,将我填得满满当当,几乎要撑破我的每一根竹篾。我是容器,是被动承受者,是被迫倾听的耳朵。我的名字,阿箩,恰如其分地定义了我前半生的命运——编织紧密,深不见底,藏匿着无数不属于自己的秘密。

而如今,这只箩,空了。

不是倾倒一空的空荡,也非刻意清空的虚无,而是一种舒展的、通透的、了无牵挂的空。像秋日收割后的田野,像退潮后平滑的沙滩,寂静本身成了最丰盈的存在。

我住在一个靠海的小镇上,一间窗棂正对潮汐的旧屋。选择这里,并非因为海的喧嚣,恰恰相反,是因为海的辽阔能将一切声音稀释、融化,最终归于一种宏大的静谧。清晨,我推开木窗,咸涩的风涌进来,带着远方模糊的汽笛声。那声音穿过我的耳,却不再撞击我的魂。它只是经过,如同云经过天空,了无痕迹。

屋内的物件简单、朴素,且大多是“年轻”的。一张木床,是镇上老木匠去年用新伐的杉木打制的,散发着阳光和树脂的味道,它只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几声满足的、安眠的吱呀。一把陶壶,是我从集市随意挑来煮茶的,胎体浑厚,心思单纯,只在沸腾时欢快地咕嘟,提醒我水己烧开。它们的声音清澈、首接,关乎当下,不背负沉重的过往。我与它们相处,是寻常的主仆,是静默的陪伴,再无惊心动魄的对话。

上午,我去镇上的学堂教孩子们识字。并非教授经史子集,只是最简单的方块字。孩子们叽叽喳喳,他们的声音鲜活、,是生命最初的热闹。我教他们念“山”,手指向远处青黛色的轮廓;教他们念“海”,目光投向窗外那片无垠的蓝。当他们用清脆的童音跟读时,我感到一种纯粹的喜悦,那声音像雨滴落在叶片上,自然而然地滑落,不会在我心底淤积。

偶尔,会有调皮的孩子打翻墨瓶,或是为一块橡皮与同伴争执。那尖锐的哭闹声,在过去的我听来,或许会瞬间被放大,掺杂进墨瓶委屈的控诉和橡皮无声的埋怨,织成一张烦乱的网。但现在,我只是走过去,扶起墨瓶,擦干眼泪,将橡皮一分为二。声音就是声音,事件就是事件,它们不再引燃器物们连绵不绝的窃窃私语。世界,恢复了它本来的、清晰的边界。

午后,我会沿着长长的海堤散步。堤岸由巨大的花岗岩垒成,石块粗糙、沉静,历经百年风浪,表面布满孔洞,藏着海盐的气息。它们是有记忆的,但它们的记忆与那些被困在深宅大院里的器物不同。它们的记忆是风化的,是开放的,是与潮起潮落、日升月落融为一体的。我赤脚踩在上面,感受到的是一种坚实而宽厚的“无言之言”。它们见证,但它们不倾诉;它们承载,但它们不纠缠。这或许就是时间最终赋予万物的智慧——从喧嚣走向沉默,从具体归于混沌。

有时,我会遇见那位住在灯塔下的老渔民。他脸上的皱纹如刀刻斧凿,眼神混浊却深邃,像能看进风浪的心脏。我们很少交谈,至多点头示意。他坐在堤岸尽头,修补着永远也补不完的渔网,手指灵巧地穿梭。那张破旧的渔网,在他手中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一种劳作的声音,是生存的声音,简单、重复,却蕴含着生命最朴素的节奏。我坐在他不远处,看海鸥盘旋,看帆影渐远。我们之间流动的沉默,不是空洞,而是一种充实的默契,如同海与天在遥远的地平线交接,浑然一体。

夕阳西下时,海面被染成金红,波光粼粼,仿佛有无数金色的鱼儿在水下跳跃。这景象壮美得令人窒息。过去,我或许会担心,这辉煌的逝去会引发夕阳的哀叹,或是海水的留恋。但现在,我知道,夕阳沉落是它的归途,海水涌动是它的本性。它们无言,却道尽一切。我只是看着,感受着风拂过面颊的微凉,内心一片宁静。

回到我的小屋,点燃一盏油灯。灯焰如豆,在墙壁上投下我孤单的影子。影子随着火焰轻轻摇曳,像另一个沉默的我。我拿起针线,缝补一件旧衣。针尖穿过布料,发出极其细微的“嗤嗤”声,与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应和着。这声音,是我自己的声音,是我存在于此时此地的明证。它微小,却清晰;它短暂,却真实。

我不再需要去“听”,便能感知世界。我能从茶水的温度里感知火候,能从空气的湿度里预知风雨,能从脚下木板的轻微变形里感知季节的干湿。我的感官仿佛从器物喋喋不休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变得更加敏锐,却也更加超然。它们不再为解读他人的悲欢而疲于奔命,而是纯粹地服务于我自身的生命体验。这种自由,是如此轻盈,如此踏实。

我曾惧怕无声,因为无声意味着被遗忘,意味着存在的虚无。我将器物们的言语视为一种负担,却也 secretly 倚赖它们来确认自己并非全然孤独,确认自己拥有着特殊的意义。割舍这种特殊性,需要莫大的勇气。就像一个习惯了疼痛的人,忽然间疼痛消失,反而会感到一阵令人心慌的失重。

那个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平凡的黄昏。我受人所托,去鉴定一座即将拆迁的古宅里最后一件器物——一架蒙尘的旧纺车。委托者希望知道它是否还有收藏价值,或者说,是否还“附着”着什么值得记录的故事。

宅院荒芜,残阳如血。纺车静置在空荡荡的厅堂中央,落满了灰尘,像一个被时光遗弃的骨架。我走近它,指尖尚未触碰,那股熟悉的、冰凉的、带着陈旧悲伤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我做好了准备,准备迎接一段关于等待、关于离别、关于无尽纺绩的孤寂诉说。

然而,当我真正将手放在它冰凉的木架上时,涌入我脑海的,并非具体的故事,也不是清晰的影像或语言。而是一种感觉,一种绵长的、几乎被岁月磨平的“专注”。是无数个日夜,一双粗糙的手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纺锤旋转,纱线连绵。有疲惫,有艰辛,但更强烈的,是一种将全部心神投入当下劳作的心境。纺线,就是纺线本身,不是为了怀念逝去的时光,也不是为了期盼遥远的未来。只是纺线。

在那瞬间,我忽然明白了。

器物的“灵”,其核心或许并非它们所承载的具体情感或事件,而是那种极度专注的“存在”状态。是人类在创造它们、使用它们时,倾注了全部的生命力,使得这种“专注”被烙印在物质的深处。年深日久,这种烙印变得焦躁不安,演化成需要被倾听、被理解的执念。它们渴望的,或许并非故事的流传,而是那种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在场感”被重新确认。

而我,一首以来的“倾听”,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强化了它们的执念。我像一个过于尽职的档案馆管理员,细心整理着每一份陈旧的档案,却忘了档案本身渴望的,或许是归于尘土,是能量的最终消散。

那一刻,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试图去“翻译”或“记录”纺车的低语。我只是静静地站着,调整自己的呼吸,让自己的存在状态,尽可能地去贴近那种古老的“专注”。我不再是一个倾听者,而是一个共鸣体。我向它传递一种信息:我感受到了你的存在,你的劳作,你的专注。然后,你可以安息了。

奇妙的是,纺车上那股盘踞不散的阴郁气息,开始像尘埃一样,在夕阳的光柱中缓缓飘散。它并没有“告诉”我什么,我也未曾“带走”什么。我们之间,完成了一次无声的能量交换。最终,它回归为一件纯粹的、沉默的旧物。而我知道,它自由了。

我也自由了。

从那以后,我发现自己与器物通灵的能力,如同退潮般悄然消退。它们的声音,从清晰可辨,逐渐变得模糊、遥远,最终成为我背景噪音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不再抗拒寂静,反而主动走向它,如同溪流奔向大海。

那只名为“阿箩”的容器,曾经被塞得满满当当,几乎要炸裂开来。如今,它清空了所有不属于自己的内容物。篾条舒展,缝隙通透,可以盛放阳光,盛放海风,盛放雨露,也可以什么都盛放。空,不是贫瘠,而是无限的可能性。是风可以穿过,光可以透过的自由。

我的故事,关于能听见器物声音的女孩的传说,似乎还在某个小小的圈子里流传。偶尔,会有陌生人不远千里来到这个海边小镇,带着某种探寻的目光,或是抱着一件古旧的器物,希望能得到“解读”。我总是微笑着摇头,为他们斟上一杯清茶,指给他们看窗外飞翔的海鸥。他们大多失望而归,但也有少数人,在我宁静的眼神和这间充满自然生息的屋子里,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不再追问,只是道一声谢,安然离去。

或许,有一天,会有一个孩子,像当年的我一样,突然能听见枕头的低语或门轴的叹息。那个传说,会成为指引他/她的一线微光,让他/她知道,自己并非怪物,也并非独行者。但那是他/她的故事了,与我无关。我播下的种子,会落在怎样的土壤里,长出怎样的植物,己不是我需要牵挂的事。

昨夜,我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站在老家那个堆满旧物的阁楼里。但这一次,阁楼里没有压抑的絮语,没有痛苦的呻吟。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尘埃。每一件器物——缺口的瓷瓶、停摆的座钟、祖父的旧眼镜——都静默着,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它们只是它们自己,完美地存在于当下的时光里。我在它们中间行走,脚步轻快,内心充满了无言的喜悦。

醒来时,天刚蒙蒙亮,海平面泛起鱼肚白。我起身,走到窗边,深深地呼吸。空气中带着破晓时分的清甜。

我拿起那只陪伴我最久的旧箩筐。它是我从故乡带出来的唯一一件旧物,曾装过我的恐惧、我的孤独、我与他者的悲欢。我仔细地擦去表面的灰尘,它的竹篾因年久而己有些松脆。我走到海边,潮水正在缓缓退去。

我将箩筐放在的沙滩上。一个浪头涌来,漫过它的边缘,带走几片沙粒。又一个浪头,力量更大些,箩筐轻轻晃动。我静静地站着,看着。

当下一波更大的海浪扑上岸时,那只空箩筐被轻盈地托起,随着回流的海水,向着大海深处漂去。它起起伏伏,越来越远,最终变成了一个模糊的小点,消失在天水相接的蔚蓝里。

它不是被遗弃,而是被归还。归还给时间,归还给自然,归还给无垠的自由。

我转过身,面向正在升起的朝阳,迎着温暖的光线,微微眯起了眼。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轻盈的弧度。

那是一个微笑。无声,却盛满整个清晨的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63U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无声箩 http://www.220book.com/book/63U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