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娃娃亲?
他顿时乐不可支,大手一挥,“嘿!俺闺女有眼光!这么小就知道看俊小子了!瞧瞧,这俩娃娃,一个俊,一个乖,可不是天生一对嘛!”
“老子跟国公爷是过命的交情,这下一代,也得亲上加亲才好!哈哈哈哈哈!”
他这话一出,众人忍不住笑了。
苏婉臊得满脸通红,嗔怪地用力捶了丈夫一下:“你个浑人!胡咧咧什么!孩子还这么小,也不怕人笑话!”她连忙上前想把女儿拉回来。
小王婧被父亲的大嗓门吓了一跳,缩回手,躲到快步走来的母亲腿后,却又忍不住探头偷偷看摇篮里的弟弟。
杜仁绍也被王猛这口无遮拦的话逗得大笑,他揽住身旁李梵娘的肩膀,低声道:“这王猛,还是这般浑不吝。”
李梵娘也是哭笑不得,目光温柔地落在摇篮中的儿子和那小女孩身上,心中莫名一动,泛起一丝柔软。
她轻声道:“童言无忌,孩子们若真有缘分,也是好事。”
宴席开始,觥筹交错。
众人忆起刚刚平息的崔泓之乱,感慨时局安定来之不易,纷纷向杜仁绍敬酒,感念他这段时间来的辛苦付出。
杜仁绍一一回敬,但是喝的并不多,言明他需要照顾夫人和儿子,众人也表示理解。
席间话题多是围绕孩子、家事。
满月宴后,镇国公府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杜振邦的成长,成了府里最大的乐趣。
小家伙一日一个模样,眉眼越发舒展,继承了父亲杜仁绍的挺拔鼻梁和母亲李梵娘的精致唇形,白白胖胖,见人就笑,十分惹人怜爱。
春儿彻底成了弟控,每日从学堂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弟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小玩意儿——可能是新得的珠花,也可能是舍不得吃的糖块,献宝似的塞到弟弟的襁褓边,尽管小振邦根本还不会玩。
李梵娘恢复好之后,就重新开始打理府内事务,偶尔也会指点教习局的医官们处理一些疑难杂症,但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事事巨细的过问。
她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相夫教子上,杜仁绍也是,除非紧要军务或陛下召见,他多数时间都留在府中,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天伦之乐。
王猛一家自此成了镇国公府的常客。
每次王猛一家来,最有趣的便是小王婧和小振邦的互动。
王婧似乎对这个小弟弟有着天然的好感。
起初还有些胆怯,只敢远远看着。
来的次数多了,便渐渐放开。
她会小心翼翼地趴在摇篮边,学着大人的样子,轻轻摇晃摇篮,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儿歌,是苏婉平时哄她睡觉时唱的。
小振邦也很喜欢这个小姐姐,每当王婧来时,他总是格外兴奋,挥着小手小脚,咿咿呀呀地回应。
有一回,王婧见乳母给振邦喂完奶拍嗝,便伸手轻轻摸弟弟的头发,动作轻得仿佛怕碰坏了似的。
李梵娘和苏婉在一旁看着,相视而笑。
苏婉轻声道:“瞧婧儿,倒有几分做姐姐的样子了。”
李梵娘点头,眼中满是柔和:“振邦也喜欢她呢,瞧他笑得多开心。”
杜仁绍和王猛在一旁下棋,看到这一幕,王猛又忍不住得意:“俺就说嘛!俺闺女,天生就会疼人!国公爷,咱这亲家,怕是跑不了咯!”
杜仁绍执子落定,笑道:“孩子还小,将来如何,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不过,若真能如你我这样成为肝胆相照的知己,也是美事一桩。”
时光荏苒,转眼杜振邦已能蹒跚学步,咿呀学语。
而王婧也出落得更加伶俐可爱,成了个小淑女。
她来府上时,会主动牵着摇摇晃晃的振邦在廊下学步,耐心十足,嘴里还念念有词:“弟弟,慢点,走稳当。”
小振邦则仰着头,依赖地抓着姐姐的手,咯咯直笑。
这日傍晚,送走了王猛一家。
杜仁绍和李梵娘并肩站在廊下,看着乳母抱着已酣睡的振邦回房。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交织在一起。
李梵娘靠在杜仁绍的肩上,“时间过得真快,”李梵娘轻声道,“感觉振邦出生还是昨天的事,如今都会满院子跑了。”
杜仁绍揽住妻子的肩膀,目光柔和地看着院内开始点亮的灯:“是啊,看他一天天长大,春儿也越来越懂事,我这心里比打了胜仗还高兴。”
“王猛今日又提那娃娃亲的玩笑话,你莫要放在心上。”杜仁绍笑道。
李梵娘微微摇头:“不会,王猛性情率真是好事。婧儿那孩子也确实招人喜欢,心地纯善,对振邦是真心爱护。”
“孩子们若真有缘,我们自然乐见其成;若将来各有际遇,也是他们的福分,顺其自然便好。”
“夫人通透,”杜仁绍点头赞同,“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只需为他们打好根基,教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就足矣了。”
夜色渐浓,廊下微风带来花草的清香。
随后数日,杜仁绍除了定时入宫点卯,处理一些必要的军务公文,多数时间都留在府中陪伴妻儿。
他谨守臣子本分,深居简出,谢绝了许多不必要的应酬。
时光如水。
自杜振邦满月宴后,又过了数月,京畿之地已经入了金秋。
崔泓逆案带来的影响已经平息。
该查办的查办,该流放的流放,空出来的官职,也选了一批资历、能力、品性都经得起推敲的官员填补。
朝堂上下,经历了一番洗练,虽然偶尔有新人需要磨合,但整体运转反而比从前高效了不少。
这其中,以周正卿、孟岩等为代表的一批实干派官员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在各自职位上兢兢业业,推行一系列旨在利民安邦的新政。
或是简化税赋流程,减轻百姓负担;或是整顿漕运,保障粮道畅通;或是兴修水利,防患于未然。
虽然不是石破天惊,却也一点点清洗着前朝遗留的问题。
他并未如一些人所料,因平乱有功而权倾朝野,反而在局势稳定后,主动交还了部分权利。
然而,这种退并没有减弱他的影响力。
正因为他不恋权、不结党、谨守人臣本分的态度,使他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威望不降反升。
无论是与他交好的同僚,还是昔日中立的官员,乃至一些曾心存疑虑者,都不得不承认,杜仁绍是如今朝堂上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
(http://www.220book.com/book/6BM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