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的阳光刚漫过立政殿的琉璃瓦,李承乾就带着孙思邈往殿内走。昨日刚和丽质、明达闹过一场,今日他特意换了身素色常服,脚步放轻怕扰着母后休息,手里还攥着张叠得整齐的纸,上面记着这几日观察到的母后起居细节。
殿内熏着淡淡的艾草香,长孙皇后半靠在软榻上,脸色比前几日好了些,见他进来便笑着招手:“乾儿来了?快让孙神医坐。”李丽质正守在榻边剥橘子,见李承乾进来,忙起身屈膝:“皇兄。”一旁的李明达也跟着踮着脚喊“皇兄”,小手里还捏着个没吃完的蜜饯。
孙思邈上前躬身行礼,声音温和却有力:“臣孙思邈,见过皇后娘娘。”他目光扫过皇后面容,又落在她搭在锦被外的手腕上,眼神渐渐凝住,“娘娘可否伸腕,容臣诊脉?”
长孙皇后依言伸出手,腕上搭着块素色绢帕。孙思邈指尖轻搭,指腹感受着脉象起伏,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殿内静得只剩窗外的鸟鸣,李承乾站在一旁没敢出声,手里的纸都攥出了褶皱——这几日推行的开水洗手、勤通风规矩虽见了效,可母后的气疾根子没除,他心里始终悬着。
半盏茶功夫过去,孙思邈才收回手,又问了几句皇后日常饮食、咳嗽频率,甚至细问到夜间是否易醒、醒后是否心慌。长孙皇后一一作答,李丽质在旁补充:“前几日母后夜里总咳嗽,这两日按皇兄说的,睡前用温水擦了手脸,又把窗开了道缝,倒少醒了两次。”
孙思邈闻言看向李承乾,眼里带着几分探究:“殿下所说的‘卫生之法’,倒与古籍中‘避秽气’之理相合。只是寻常人家多不在意,殿下何以知晓这些?”
李承乾早有说辞,笑着挠了挠头:“前几日听宫人说,城外庄子里闹疫病,凡勤洗衣物、烧开水喝的人家都没事。我想着母后身子弱,便试着让殿里这么做,没想到真有用。”这话半真半假,既没露出现代知识的破绽,又能让孙思邈认可“卫生法”的效用。
孙思邈点点头,转身从药箱里取出纸笔,一边写药方一边解释:“娘娘这气疾,非一日之寒。肺为娇脏,受了风寒郁气,又因宫中常年闭窗,秽气积在肺腑,才总咳嗽不止。臣这方子以润肺化痰为主,再配上殿下的‘卫生之法’,不出三月,定能好转。”
李承乾凑过去看药方,上面写着川贝、百合等几味药,都是温和的药材,心里松了口气。可转念又想起一事,忙问:“孙神医,母后这病能根治吗?会不会以后再犯?”
孙思邈放下笔,沉吟片刻道:“根治需慢慢来。除了服药,还得调畅情志,不可多思多虑。另外,臣建议每日晨起后,让娘娘在殿外缓行片刻,多晒晒太阳——日光能驱寒,也能让气血流通。”他顿了顿,又补充,“只是切不可受凉,行走时需有人在旁搀扶,衣物也要穿暖。”
李丽质立刻接话:“神医放心,往后每日晨起,我都陪着母后散步。”李明达也举着小拳头附和:“我也去!我给母后拿披风!”逗得长孙皇后笑出了声,脸色又红润了几分。
李承乾见气氛轻松,趁机把手里的纸递过去:“孙神医,这是我记的母后这几日的情况,您看看有没有遗漏的。还有,我想着在东宫附近设个医馆,专门请您来坐诊,既能方便母后问诊,也能给宫里的人看些小病,您觉得如何?”
孙思邈接过纸仔细看了,见上面连“皇后昨夜喝了两碗粥”“咳嗽三声”都记得清楚,眼里露出赞许:“殿下有心了。设医馆是好事,既利皇室又利宫人,臣自然愿意帮忙。只是臣偶尔要去城外采药,恐不能日日在馆中。”
“这好办!”李承乾立刻接话,“我让人在医馆旁设个药圃,您常用的药材咱们自己种,缺了再让人去采。您要是不在,就请您的弟子来坐诊,有疑难病症再请您回来决断,这样不耽误事。”
孙思邈闻言大喜,起身拱手:“殿下考虑周全,臣多谢殿下支持!有了这医馆,臣便能将所学多用于救治,也算不负医者初心。”
长孙皇后看着两人相谈甚欢,心里满是欣慰:“乾儿越来越懂事了,能为宫里着想,也能敬重贤才。孙神医,往后我这身子,还有宫里的医事,就多劳烦您了。”
孙思邈连忙躬身:“娘娘言重,臣身为医者,能为娘娘和殿下效力,是臣的荣幸。”说着又叮嘱了几句服药的注意事项,才收拾药箱准备离开。
李承乾送孙思邈到殿外,又特意嘱咐宫人:“按孙神医的药方抓药,煎药时务必盯着,不可出差错。另外,把殿外的空地支出来,尽快整理成药圃,再去请孙神医的弟子来宫里,安排他们住下。”
宫人连忙应下。李承乾看着孙思邈离去的背影,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母后的病有了转机,医馆的事也有了眉目,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总能让母后彻底康复。他转身回殿时,正见李丽质陪着母后说话,李明达趴在榻边给母后捶腿,暖融融的阳光洒在三人身上,一派温情。
(http://www.220book.com/book/6F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