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7章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关于血证的经典论述,《决气篇》中黄帝问:什么是血?岐伯回答:中焦接受水谷精气,取其精微,经过变化成为红色液体,这就是血。失血过多的人,面色苍白,枯槁无光泽。

《痿论》说: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运行。

《五脏生成篇》说:所有血液都归属于心脏。人在睡眠时血液回归于肝脏,肝脏得到血液滋养才能视物,双足得到血液滋养才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滋养才能握持,手指得到血液滋养才能抓取。睡眠时外出受风邪侵袭,血液凝滞在皮肤会形成痹症,凝滞在经脉会导致气血不畅,凝滞在足部会引发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因为血液运行不能返回其循行通道,所以形成痹症和厥冷。

《经脉别论》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的功能。肝血过盛则易发怒,肝血不足则易恐惧。孙络中的血液外溢,经脉中就会产生瘀血。当气血相互搏结,阴阳失去平衡,卫气运行紊乱,血液逆行于经脉,气血分离运行,就会出现一实一虚的病理状态。若血邪偏盛于阴分,气邪偏盛于阳分,就会导致惊狂之症。若血邪偏盛于阳分,气邪偏盛于阴分,就会形成内热之证。若血邪偏盛于上部,气邪偏盛于下部,就会出现心烦易怒的症状。若血邪偏盛于下部,气邪偏盛于上部,就会导致神志混乱、健忘的症状。

《内经》指出:人体的血气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遇寒则凝滞不能流通,遇温则消散而运行通畅。当气机壅滞会导致血虚,血瘀积聚则会造成气虚。黄帝问:血瘀为虚,气滞为虚,这样就没有实证了吗?岐伯回答:有邪气壅滞就是实证,正气不足就是虚证。所以气机壅滞则血行不畅,血瘀积聚则气机受阻。现在血与气相互分离,所以表现为虚证。

络脉和孙脉的血液都输注于经脉,当血与气相互搏结,就会形成实证。若血与气同时上逆,就会导致大厥证,表现为突然昏厥,若气机能够恢复下行则生,不能恢复则死。《平人绝谷篇》说:血脉调和,精神才能安定。《营卫生会篇》中黄帝问:血与气名称不同却属于同类,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营卫之气是人体精气的表现,血液是神气的物质基础,所以血与气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是同类物质。

因此失血的人不可再发汗,发汗过度的人不可再失血,人若同时失血又发汗则必死,绝无生机。《百病始生篇》说:突然暴饮暴食会导致肠道胀满,生活起居不规律,过度用力会损伤络脉。阳络受损则血向外溢,表现为鼻衄、齿衄等症;阴络受损则血向内溢,表现为便血、尿血等症。《六元正纪大论》说:若不避忌热邪,热毒就会侵袭人体,导致各种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生气通天论》说:人体阳气若因大怒而紊乱,就会导致气血运行断绝,血液郁积在上部,使人发生突然昏厥的“薄厥”证。《举痛论》说:发怒会导致气机上逆,严重时会出现吐血和完谷不化的泄泻,这是因为怒气使气机向上冲逆的缘故。

《气厥论》说:脾脏的热邪转移到肝脏,就会引发惊风抽搐。胞宫的热邪转移到膀胱,就会导致小便不利和尿血。《刺志论》说:脉象充实则血液充足,脉象虚弱则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如果出现相反情况就是病态。脉象洪大而血液偏少,这叫反常;脉象细弱而血液偏多,这也叫反常。饮食摄入充足但气血不足的情况,是由于失血或湿邪积聚下焦所致。

脉象细弱而血液偏多的情况,是由于饮酒导致体内生热所致。脉象洪大而血液偏少的情况,是因为脉中受风邪侵袭,且水谷精微不能化生为血,这就是所说的反常现象。

《脉要精微论》说:肺脉搏动坚实而长,应当出现咯血的病症。肝脉搏动有力,是因瘀血积于胁下,使人喘息气逆。肾脉软弱而散乱的,应当出现血虚的病症。《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心脉微涩主血溢之证。肺脉微急主肺有寒热,表现为倦怠乏力,咳嗽咯血。肺脉微滑主上下出血,涩甚则主呕血。肝脉大甚主内痈,常伴呕逆。脾脉微涩主内痈,多下脓血。肾脉微涩主女子经闭。

《示从容论》说:出现便血症状,是因为脉道拘急导致血液不能正常运行。《玉机真藏论》说:秋季脉象不及会使人喘息,呼吸气短而咳嗽,上部可见咯血,下部可闻病喘之声。《平人气象论》说:手臂多见青色脉络是失血的表现。安卧时脉象反盛也是失血的征象。《阴阳别论》说:阴气虚而阳气亢盛就会导致血崩。

《痿论》说:悲哀过度会导致心包络脉阻绝,心包络脉阻绝则阳气内动,发作时心气下泄,表现为频繁尿血。《经脉篇》说:足少阴肾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饥饿却不想进食的症状,咳嗽吐痰时带血,呼吸急促而喘。《脉解篇》说:少阴经所说的咳嗽带血,是因为阳脉受损,阳气未能充盛于上而经脉壅满,经脉壅满就会咳嗽,所以血液从鼻腔流出。

《厥论》说:阳明经气逆乱,会出现喘息咳嗽、身体发热、易受惊吓、呕血等症状。《至真要大论》说:阳明司天之年,咳嗽不止并咳出白色血沫者预后不良。《阴阳别论》说:阴气郁结者,初次便血一升,再次郁结便血二升,三次郁结便血三升。《五音五味篇》说:妇人生理特点是气有余而血不足,这是因为她们经常失血的缘故。

人体经脉气血的常规分布是:太阳经通常血多气少,少阳经通常气多血少,阳明经通常气血俱多,厥阴经通常气多血少,少阴经通常血多气少,太阴经通常血多气少,这是自然的规律。《评热病论》说:月经不来是由于胞脉闭塞。胞脉上连于心而下络于胞宫,如今邪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不来。

《宣明五气篇》说:咸味入血,血病患者不可多食咸味。又说:阳病多从血分发生。还说:过度用眼会耗伤阴血。《九针论》说:苦味入血,血病患者不可多食苦味。《五味论》说:咸味入血,过量食用会使人发渴。《至真要大论》说:凡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司天或在泉的年份,都会出现出血等症状。另外《气交变》等篇论述:凡是岁火太过,以及岁金太过或不及的年份,也会出现出血等症状。

天地万物生成的规律,关键在于阴阳二气。没有阳气就不能生化,生化体现的是造化的神奇;没有阴气就不能成形,成形体现的是物质的实体。

人体有阴阳之分,阴阳即表现为气血。阳气主司气,所以气充足则精神旺盛;阴气主司血,所以血充盈则形体强健,人生所依赖的不过就是这些。然而人的生命初始,必定从精开始,精与血看似不同类别,但道家认为:涕、唾、精、津、汗、血、液这七种灵物都属于阴。由此看来,凡是属于水类的物质,无不是由先天一炁所化生。而血实际上也属于精的范畴,只是精藏于肾,蕴藏不多,而血充盈于冲脉,遍布全身各处。

血液源源不断地产生,由脾脏生化,心脏统摄,肝脏贮藏,肺脏输布,肾脏调节,灌溉全身各处,无所不至。因此,七窍的灵敏、西肢的活动、筋骨的柔韧、肌肉的,乃至滋养脏腑、安定精神、润泽面色、充盈营卫之气、使津液运行通畅、二便调和顺畅,凡是形体的各种功能表现,无不是血液发挥作用的结果。

人之所以能维持形体,全赖血液滋养。所以血液衰弱则形体枯萎,血液败坏则形体衰败。全身内外各处,凡是血液亏虚的部位,就必然会在相应位置出现功能衰退的病症。倘若血液大量流失,形体将失去支撑,气无所依附,导致阴竭阳脱,这是极其危险的状况。

血液由气所化生,而最终形成则依赖。阳气虚弱固然不能生血,所以血液宜保持温暖而不宜寒凉;阳气过亢则最易损伤阴血,所以血液宜保持宁静而不宜妄动。这是血液盛衰变化的关键机理。若能深入理解其中精要,掌握调养营血的方法,又何必担忧血病难以调治呢?

血液本属,应当保持稳定,若妄动则成病;血液主司营气,应当保持充盈,若亏损则成病。血液妄动多因火邪,火盛则逼迫血液异常运行;血液亏损多因气虚,气伤则血液难以存留。因此,有因七情过激引动火邪的,有因七情过激损伤正气的,有因劳倦房事引动火邪的,有因劳倦房事耗伤的。或外邪未解而郁热滞留经脉,或纵酒无度而胃火妄动,或中气虚寒不能固摄而血下陷,或阴寒内盛格拒虚阳而火不归原上浮,这些都是导致血证的原因。

血液妄行于上,则表现为七窍出血;流注于下,则表现为二便下血。若瘀阻于经络,则发为痈疽脓血;若郁结于脏腑,则形成血块积聚。若受风热侵袭,则发为斑疹;若受阴寒凝滞,则表现为疼痛痹证。这些都是血病的证候。

若七情过激、劳倦过度而不加节制,暗耗气血而不懂调养,元气本己亏虚而损耗却未察觉,就会导致营气虚弱、形体衰败。这是由于真阴不足所致,同样属于血病范畴。

治疗血证时,固然应当辨明虚实,但实证中可能夹杂虚象,比如某些疼痛症状不宜用攻伐之法,这看似实证实则并非实证;热证中可能兼有寒象,比如某些火证反而需要迅速温补,这看似热证实则并非热证。

对于正治之法,人人都能明白;但对于反治之法,却少见有人真正通晓。何况临床中反证甚多,更不可掉以轻心。

口鼻出血,需辨别咽喉之异。上焦出入之门户,唯有咽喉二窍。咽为胃之上窍,经咽出血必源于胃;喉为肺之上窍,经喉出血必源于肺。然喉虽通肺,实为五脏清气之通道;咽虽连胃,实为六腑浊气之门户。经肺出血者,人皆知病在五脏;而经胃出血者,其实也多因五脏失调所致。

这是为什么呢?《内经》指出:五脏之气皆受养于胃,胃是五脏的根本。既然五脏之气都来源于胃,那么五脏的病变难道就不会影响到胃吗?如今见到吐血之症,古人说呕血源于胃,却不知其实也与五脏相关。

胃火炽盛导致大吐血的,自然是胃腑本身的病变,这无需多言。至于因暴怒导致气逆,严重时呕血的,其血也必定出自胃脘,这是肝气上逆,木邪侵犯胃腑所致。又如内炽上炎,严重时呕血的,同样出自胃脘,这是命门火动,阴火侵犯胃腑所致。

由此可见,凡是五志过极所化之火,都能波及胃腑。因此,从咽喉出血的病症,岂能仅归咎于胃腑病变?但若血液随咳嗽喷涌而出,必定经由喉窍,这类出血应当从五脏论治;若血液通过呕吐或咯吐而出,必定经由咽窍,这类出血则可能涉及五脏六腑。况且胃为水谷之海,是多气多血之腑,实为冲任二脉血海之源。所以治疗血枯经闭之症,应当从生血之源着手,其源在胃;而治疗呕血吐血之症,则需追究动血之源,其源在五脏。若不明白这个道理,能治愈这类病症的医者就很少了。

大凡失血之证,若见身热脉大则难治,身凉脉静则易治。若兼见喘咳气急、气逆上冲,脉象弦紧细数,且有发热不能平卧者,多属危候。

论治血证共有八条要诀:治疗血证必须掌握要领,而引发出血的原因不外乎火与气两方面。因此辨火证时,只需辨别有火无火;辨气证时,只需辨别气虚气实。若能把握这西点并究其根源,则治疗血证的方法便无余蕴了。

具体治法如下:

凡口鼻出血之症,多因阳盛阴虚,君相二火逼迫血液妄行于诸窍所致,治疗均宜以一阴煎配合清热降火之剂为主。因血随气上则只升不降,唯有补阴抑阳,使火降气顺,血自然归于宁静。

这是治疗阳盛动血的根本法则。

因火势炽盛逼迫血液妄行的病症,无论出血在上部或下部,必定有火脉和火证作为依据,此时应当以清热泻火为首要治法,待火势平息则血自然安定。

可选用黄芩、黄连、知母、黄柏、玄参、栀子、童便、犀角、天花粉、生地、芍药、龙胆草等药物酌情配伍。若阳明胃火炽盛,须加石膏;若三焦热极,或兼见大便秘结不通,须加大黄;若热邪壅滞于上焦,火势不能下降,则在清热药中须加入泽泻、木通、栀子等药物以引导热邪下行,如此则火可降、血可宁。

然而火证有虚实之分,有的需要配合补法,有的需要配合清法,应当仔细斟酌。

如果把假火当作真火来治,那么祸患立刻就会到来。

若五脏气机逆乱,则血随气乱而错经妄行,此时必定伴有气逆喘满、胸胁痛胀,或脉象弦硬有力等症状。治疗当以理气为先,宜用陈皮、青皮、杏仁、白芥子、泽泻等药物为主。兼有火象者,可配合栀子、芍药等平肝清热;无火象者,宜用香附、乌药、干姜、郁金等温通行滞之品。但此法仅适用于气实上逆之证,因气机调顺则血自安宁。

若患者虽属实证却兼有虚象,不能耐受攻伐之药者,则或可暂用理气之法,或需配伍扶正之品,不可拘泥于单一治法。

凡火势不盛、气机不逆,而出血不止者,是因元阴亏虚、营气失守,病根在于根本所致。《内经》有言:起居不规律,用力过度,则络脉受损。阳络受损则血向外溢,表现为吐血衄血;阴络受损则血向内溢,表现为便血尿血。这两句话,最能说明劳损导致失血的根源。

因此,凡是治疗因损伤导致的无火无气而出血不止的病症,最忌滥用寒凉药物损伤生机,也不宜妄用辛燥之品扰动阳气。这两类治法,极不适合真阴亏损的患者。正确的治法,应当选用纯甘至静的药物进行培补滋养,以修复损伤,如此则营气自然安定,不必刻意止血而血自能安宁。

如今因劳损致病者多属此类证候,若不从根本救治,终将导致危殆。具体方剂列于后文,临证当审慎选用。

凡吐血、失血等证,若兼见气喘胸满、咳嗽,或左右胸胁间隐隐胀痛者,此乃病位在肺所致。

若胸膈至膻中部位出现细密牵掣疼痛,如丝如缕,或伴有烦闷嘈杂难以名状之感,此乃病在心包络所致。

若胸腹胀满,不知饥饱,饮食无味,口中多涎沫者,此乃病在脾脏所致。

若胁肋部牵引作痛,或见烦躁不安、喘息急促、寒热往来者,此乃病在肝脏所致。

若呼吸短促似喘,声音嘶哑,骨蒸潮热,夜间盗汗,咽喉干燥疼痛,心悸不宁者,此乃病在肾脏所致。

若剧烈呕吐,烦渴头痛,高热不得安卧者,此乃病在胃腑所致。

通过观察这些兼证,可知病位未必仅在一脏,临证时需综合参详以明辨病机。

治疗原则如下:肺病宜用清降之法,不宜升浮发散;心包络病宜滋养营血,不宜耗散气血;脾病宜温补中焦,不宜酸寒收敛;肝病或宜疏泄通利,或宜甘缓柔润,不宜壅滞郁结;肾病宜补益肾水,滋养真阴,不宜辛香燥烈克伐;胃病或宜峻泻实热,或宜大补虚损,须详察兼证虚实,不可认为阳明证皆可攻下。

治疗血证的药物,无论作为主药还是辅药,有的适合单独使用,有的适合配伍运用。病情有深浅之分,方剂有轻重之别。其中配伍的奥妙固然在于医者的运用,但药物性味功效的差异,应当了解其类别。现将相关药物列举如下:

治疗血虚的主药,宜用熟地黄、当归、枸杞子、鹿角胶、炙甘草之类。

治疗血虚的辅药,宜用山药、山茱萸、杜仲、酸枣仁、菟丝子、五味子之类。

对于血虚兼有轻微热象者,宜用凉补之法,选用生地黄、麦冬、芍药、沙参、牛膝、鸡子清、阿胶等药物。

对于因气虚导致的血证,宜补益元气,选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

对于因气滞导致的血证,宜行气降气,选用青皮、陈皮、枳壳、乌药、沉香、木香、香附、瓜蒌、杏仁、前胡、白芥子、海浮石等药物。

对于血虚兼有瘀滞者,宜补血活血,选用当归、牛膝、川芎、熟地黄、陈酒等药物。

对于血因寒凝不化或虚火不归原者,宜温通血脉,选用肉桂、附子、干姜、姜汁等药物。

对于血热妄行、躁动不宁者,宜清热和血,选用茜草根、山楂、牡丹皮、丹参、童便、贝母、竹沥、竹茹、百合、白茅根、侧柏叶、藕汁、荷叶蒂、柿霜、桑寄生、韭菜汁、萝卜汁、飞罗面、黑墨等药物。

对于血分大热者,宜用寒凉泻火之法,选用黄连、黄芩、黄柏、知母、玄参、天花粉、栀子、石膏、龙胆草、苦参、桑白皮、香薷、犀角、青黛、童便、槐花等药物。

对于血瘀凝结者,宜用破血逐瘀之法,选用桃仁、红花、苏木、延胡索、三棱、莪术、五灵脂、大黄、芒硝等药物。

对于血虚下陷者,宜用升提之法,选用升麻、柴胡、川芎、白芷等药物。

对于血燥者,宜用滋润之法,选用乳酪、酥油、蜂蜜、天门冬、柏子仁、肉苁蓉、当归、百合、胡桃肉等药物。

对于血滑不固者,宜用收敛固涩之法,选用棕榈炭、血余炭、白及、人中白、蒲黄、松花粉、百草霜、百药煎、诃子、五味子、乌梅、地榆、文蛤、川续断、椿白皮等药物。

对于血行涩滞者,宜用通利之法,选用牛膝、车前子、茯苓、泽泻、木通、瞿麦、益母草、滑石等药物。

对于因风湿导致的血证,宜用发散燥湿之法,选用防风、荆芥、葛根、秦艽、苍术、白术、半夏等药物。

古人治疗血证多以西物汤为主方,但此方也有适用与不适用的情况。补血活血之效无过于当归,但当归性味辛温而滑利,凡因火邪迫血妄行者忌用,因火邪致咳嗽、因湿邪致泄泻者也应忌用。活血散瘀之效无过于川芎,但川芎性味升散,凡因火邪上炎导致血上溢者忌用,气虚多汗、虚火浮越者也应忌用。生血凉血之效无过于生地黄,收敛止血之效无过于芍药,但这两味药性皆偏寒凉,凡阳气虚弱者不宜使用,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脉象虚弱、身体发凉、常呕吐、大便稀溏者都不适宜使用。

因此凡是运用西物汤治疗血证时,必须审察其是否适合病情。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