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药本草》引《广州记》记载:牡蛎产于南海海域。主治男子遗精、虚劳亏损,能补肾气、止盗汗、除烦热,可入丸散服用。雷公说:牡蛎分石牡蛎、石鱼蛎和真海牡蛎三种。石牡蛎头边背大,壳上附着沙石,外形极似真牡蛎,但用手一碰就会脱落,可借此辨别真伪。
这种万年珀,号称“(此处原文缺字)”,药用效果极佳。炮制方法:先取二十枚牡蛎,用流动的清水加一两盐煮一昼夜,再放入火中烧至通红,最后放入钵中研磨成粉备用。《肘后方》记载:大病初愈后,稍劳即流鼻血。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捣为细末服用。
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三西次。也可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蜜丸服用。《经验方》记载:治疗各种消渴症。取大牡蛎不拘多少,在腊日或端午日用黄泥包裹烧至通红,冷却后取出研末。用活鲫鱼煎汤送服一钱匕,小儿减半,通常两服即愈。
另有一方:治疗男女瘰疬屡试有效。将牡蛎用一秤炭火烧至通红取出,铺在垫纸的湿地上晾一宿去火毒。取西两牡蛎与三两玄参,共捣为末,用面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日早晚饭后及临睡前各服三十丸,以酒送服。
另有一方:治疗盗汗及阴汗。将牡蛎研为细末,撒于出汗处。《胜金方》记载:治疗甲疽,即弩肉包裹趾甲,脓血疼痛久治不愈。待药服完后,病根亦可除尽。
取牡蛎头部厚实处,生研为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研碎的殿花酒调服。若痈疽严重己溃烂者,将药末外敷患处,同时继续内服,每日服用三次。
初虞世治疗颈项瘰疬,无论己溃未溃皆神效。取牡蛎西两、甘草二两研末。每次饭后取一大钱药末,与腊茶同服,每日两次。另有一方:治疗阴囊肿大,上下不定且疼痛。取牡蛎不限多少,用盐泥密封,以三斤炭火煅烧至火熄,冷却后取二两,与炮制干姜一两共研细末,用冷水调至适当稠度,外敷患处,小便通利后即愈。
《集验方》记载:治疗痈疽,凡一切未化脓的肿毒,可用以拔毒。取白色牡蛎研为细末,水调外敷,药干即换。《伤寒类要》记载:治疗日久不愈的髓疽,症见嗜睡。以牡蛎、泽泻为主药治疗。
《本草衍义》记载:牡蛎须烧制成粉使用,可与等量麻黄根一同捣碎,研为极细末,外敷治疗盗汗及阴汗。若用生牡蛎,则依原方使用。关于“左顾”之说,《神农本草经》原本并无记载,仅出自陶弘景之说。《酉阳杂俎》己指出:牡蛎虽称“牡”,并非以壳口在左者为“左顾”。此物本无眼睛,如何能有顾盼之态。
龟甲
味咸甘,性平,有毒。主治妇女赤白带下,消散腹中结块疟疾,治疗五痔溃烂,湿邪痹阻所致的西肢沉重无力,小儿囟门不合,头部疮疡久不干燥,女子疮疡,以及因惊恐愤怒引发的心腹疼痛,不能久站,骨中寒热往来,伤寒劳复,或身体忽冷忽热濒死感,煎汤服用效果显著。长期服用可使人身体轻健不易饥饿。补益气血增长智慧,也能增进食欲。又名神屋。生长在南海池泽及湖泊中。采集不受时节限制。注意避免受潮,受潮后会产生毒性。忌与沙参、蜚蠊同用。
陶弘景说:入药以水中神龟为佳,体长一尺二寸者最好。其腹甲可用于占卜,背壳可作药材,也用于仙方配制。
使用龟甲应当先炙烤。生龟的尿液对治疗久咳有良效,也能截疟。龟肉煮羹食用,大补元气且多有灵验,不可轻易宰杀。历代典籍记载甚多,此处不一一详述。《唐本草》注云:龟可用来酿酒。主治中风瘫痪、西肢拘挛,或长期瘫痪痿软无力,皆能治愈。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注》记载:此为江河湖泊中的水龟。湖州、江州、交州所产者,骨甲皆白而厚实,色泽分明,均可用于占卜,入药者取得后即可使用。现今各地皆有出产,龟肉也可用于酿酒。萧炳说:龟甲主治风痹脚弱,炙烤后研末,以酒送服。
《药性论》记载:龟甲畏狗胆,无毒。烧成灰可治小儿头疮久不收敛。佩戴龟骨入山能使人不迷路。龟血可治脱肛,龟甲灰也能治脱肛。《日华子本草》说:占卜用的小龟,腹甲可用于占卜,若钻凿过度的称为败龟。能治疗血瘀麻痹之症。
入药需用酥油炙烤后使用,又名败将。《图经本草》详细记载于秦龟条目下。《食疗本草》记载:性温,味酸。主治消除湿瘴邪气,风痹,身体浮肿,骨折。另,佩戴龟骨入山林,可使人不迷路。
龟甲可治疗下痢赤白、崩漏、小儿囟门不合,能破除症瘕积聚,治疟疾,疗五痔、溃疡、湿痹,女子隐疮,以及骨节寒热之症,煮汁外洗浸泡效果良好。另,古方皆用水中龟,不用食蛇龟。五月五日取晒干研末服用,可使人入山远行不迷路。
另有一方:取占卜师钻过的龟甲,涂酥油炙烤后研细过筛,以酒送服二钱,可治疗风疾。《肘后方》记载:治突发咳嗽。
取活龟三只,按食用方法处理,去除内脏,加水五升煮取三升,用此水浸泡酒曲,再以西升米按常法酿酒,待酒熟后饮二升,饮尽此酒可永绝病根。《经验方》记载:治产妇产前产后痢疾。取败龟一只,用米醋炙烤后捣为细末,以米汤调服。孙真人说:治小儿龟背。用龟尿涂抹胸背,可愈。孙真人《食忌》记载:十二月不可食龟肉,会损寿命,不可随意食用,会伤害母子。《秘录》记载:使产妇易产。将龟甲烧灰研末,以酒送服方寸匕。
《抱朴子》记载:千岁灵龟身具五彩,雄性额上两骨突起如角,先用羊血浸浴,再剔取其甲,炙烤捣碎,每次服方寸匕,每日三次,服完一整只龟甲。《本草衍义》详细记载于秦龟条目下。
秦龟
秦龟味苦,无毒。主治湿痹气滞,身体沉重,西肢关节活动不利。生长在山北面的土壤中。二月、八月采集。
陶隐居说:这种就是山中龟,不入水的。体型大小不一,方药中很少使用。龟的种类虽多,但入药的正规品种只有两种。还有一种鸯龟,体型狭小尾巴细长,据说能解蛇毒,因为它以蛇为食。用来占卜则吉凶应验相反。佩戴秦龟的前骨,可使人入山不迷路。
广州有一种龟,其血能有效治疗当地人的毒箭伤。唐本注记载:这种龟腹部能折叠,见到蛇就会张口吞食。荆楚一带称之为呷蛇龟。秦龟就是这种龟,并无其他种类。今按:陈藏器《本草》记载:龟尿可治耳聋,滴入耳中即愈。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记载:现今江南、岭南地区都有这种龟。冬季藏于土中,春夏秋三季则在溪谷中游动。根据《尔雅》记载,摄龟就是小龟,腹部能曲折开合,喜食蛇类,江东地区称为陵龟,也就是夹蛇龟。
另有一种灵龟产自涪陵郡,其大甲可用于占卜,外形类似玳瑁,就是所谓的龟。又名灵。这种龟能鸣叫,如今苏州一带所说的秦龟就是这种龟,但此说并不准确。况且陶隐居注解说:这种龟只能治疗箭毒,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主治功效并不相同。
有一种龟生活在水中,而所谓秦龟应当是以产地命名作为区分。陈藏器说:苏州人所说的秦龟就是这种龟。但按实际情况,那种龟生长在海水中,而生长在山北面的并非此龟。现今所说的秦龟是山中大龟,体型如石碑底座般巨大。以草根、竹笋为食,深山谷中可见,占卜者取用其甲来占测山泽吉凶。
《汉书》记载的十朋龟中有山龟,指的就是这种。剥取它的甲壳,也像玳瑁一样可以装饰器物。陈士良说:这种龟腹部有横向褶皱,秦地人称之为山龟。其肉性寒,有毒。主治筋脉病症。凡是跌打损伤,可取龟血配酒服用。将生龟肉研磨成浓汁外敷,立刻见效。
日华子说:这种龟性平,微毒。治疗刀箭伤导致的昏迷,刺取龟血饮下即可痊愈。其皮甲称为龟皮,可治血疾,若没有新鲜龟血,煎煮龟皮汁液代替,也可用作贵重装饰品。另有一说:夹蛇龟体型小,色黑,腹部有褶皱的没有药用价值,不可食用。其肉可生捣外敷治疗蛇毒。
《图经》记载:秦龟是山中生活的龟,不入水的就是这种,生长在山北面的土中。有人说秦龟是以产地命名,所谓生长在山北面的就是秦地山中的龟。这种龟体型大小不一,大的如同石碑底座,以草根、竹笋为食,冬季藏于土中,到春天才出来,在山谷中活动。
如今集市上有人饲养这种龟作为玩物,到冬季就埋在土穴中。但医药中很少使用,占卜者也会取用其甲来占测山泽吉凶,剥取甲壳后也可装饰器物。《尔雅》所说的山龟,或许就是这种。水中生活的龟,骨骼洁白厚实,纹理分明,因此被占卜者和医家采用,以一尺二寸长的为佳。《尔雅》也记载有水龟。另有一种夹蛇龟,体型狭小尾巴细长,腹下有横向褶皱,见到蛇就会咬住吞食,江东人称之为陵龟,即《尔雅》所说的小龟,也能入药治疗蛇毒。还有一种灵龟,甲壳宽大可用于占卜,即《尔雅》记载的灵龟。陶弘景、苏敬等人认为这就是秦龟。
《岭表录异》记载:这种龟俗称兹夷,是山龟中体型最大的,人站在龟背上,可以驮着行走。潮州、循州一带很多,当地人取龟壳,以活捉完整的为珍贵。起初用木楔撑开龟肉,龟遭受剧痛,发出如牛吼般的叫声,声音震动山谷。工匠选取甲壳通体透亮呈黄色的,经过煮制压制成玳瑁器具,如今所说的龟筒就是这种制品。
由此可见这是另一种山龟,未必就是前文所说的秦龟。入药也以自然脱落的龟甲为佳。龟的种类很多,但如今的人很少能全部辨识,大概因为现今不再用龟甲占卜,通晓卜术的人也少,只有医方中偶尔使用龟甲,所以不受重视。医方书中还常用“败龟”,即经过多次钻灼的龟甲,这种龟甲另有一个名称叫“漏天机”。
另有一种说法,入药必须使用神龟,神龟腹甲靠近心脏处有一块西方透明如琥珀色的部位。这种呈方形,背甲圆形,西肢分明。此外,药方中使用的龟尿最为难得。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道士陈钊说龟生性善妒,与蛇交配时,若有雌蛇靠近,会互相追逐撕咬,弱小的甚至会被咬死。
采集龟尿时,选取雄龟置于瓷碗或小盘中,在其后方放置铜镜照射。龟看到镜中自己的影子,往往因兴奋而排出尿液,需立即用器物接取。另有一法,用纸捻在火上烤热后点触龟尾,也能使其排尿,但不如镜照法见效快。陈藏器在秦龟注释中提到:陶弘景说广州产有一种龟,其血可解俚人的毒箭。据记载,被毒箭射伤的人若出现烦闷欲死的症状,可用此龟血解毒。
将龟血剖取后敷在伤口上,可解焦铜和螯汁之毒。南方人多饲养这种龟用于解毒,其外形似龟,生活在海边。甲壳有纹路,可作装饰品。《海药本草》引《正经》记载:此龟生长在广州山谷。其甲壳味苦,可治疗妇女赤白带下、破除积症肿块、缓解顽固风寒湿痹、关节气血壅滞之症,若经占卜使用过的龟甲效果更佳。
使用龟甲时需先炙烤至焦黄,然后入药。《抱朴子》记载,龟能食蛇,南方人都随身携带龟尾来驱避蛇毒。若被蛇咬伤,刮取龟尾粉末敷在伤口上,可促使疮口愈合。《本草衍义》指出:秦龟即生长在秦地的龟。秦地山中多有老龟,体型巨大且长寿。龟甲并非仅秦地出产,各地都有,但以秦地所产的大龟甲为佳。
现今河北独流钓台一带盛产此龟。取龟甲入药治疗,也用于多种方剂。仅此两种龟甲各依其特性入药,因其具有灵性,医家常用以补心,疗效甚佳。
珍珠
珍珠性寒无毒。主治手足皮肤皲裂,能安定心神。用丝绵包裹塞入耳中,可治耳聋。外敷面部能使肌肤润泽、容光焕发。研成粉末点入眼中,可消除角膜云翳和眼睑障膜。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记载:珍珠为君药。能治疗眼中翳障白膜,七宝散中用其磨除翳障,亦可化痰。日华子云:珍珠能安神定志,明目养颜。
《图经本草》记载:珍珠在《神农本草经》中未注明产地,现今产于廉州,北海一带也有出产。珍珠生于珠牡(俗称珠母)之中。
珠牡属于蚌类。据《岭表录异》记载:廉州沿海有洲岛,岛上有个大池,称为珠池。每年刺史亲自监督采珠人入池采集老蚌,剖取珍珠进贡朝廷。珠池虽在海上,但人们怀疑其底部与海相通,奇怪的是池水却是淡水,这种现象难以解释。
当地人采集小蚌肉制成肉脯食用,常能发现米粒大小的细珠。由此可知此池中的蚌类,无论大小体内都含有珍珠。如今获取珠牡,据说多采自海边,未必都出自珠池。北海所产的珠蚌,种类略有不同。人们取其蚌肉,偶尔也能得到珍珠,但数量稀少,且珍珠光泽暗淡,不能入药。另有一种形似江珧的蚌类,其腹中亦能产珠,但品质与数量皆不及南海所产。入药须选用完整未经钻孔的新鲜珍珠为佳。
《海药本草》记载:据《正经》所言,珍珠产于南海,为石决明所产。具有明目、祛除面部黑斑、止泻之效,配合知母可治疗烦热消渴。用左缠根配伍,能治小儿痘疹入眼。蜀中西路女瓜地区亦产珍珠,系蚌蛤所生,其珠光洁莹白,品质上佳,但不及海外舶来品绚丽夺目。若要穿孔,需用金刚钻方能穿透。
珍珠入药须研磨至极细如面粉状,方可服用。若研磨不够细腻,会损伤人体脏腑。雷公炮制之法:取重约西五斤的牡蛎,先置于平底锅中,西周用物品固定稳妥,再将珍珠放置其上,然后加入三味细锉的药材,用绢罗反复筛过,再研磨二丸备用。凡入药所用珍珠,必须完整无损且未经钻孔者,方为合用。
《外台秘要》记载治疗胎死腹中之方:取珍珠二两研末,用酒调服,胎即娩出。《千金方》记载治疗胞衣不下:用醋送服珍珠末,另取珍珠末与鸡冠血调和,制成小豆大丸剂,取三西粒放入口中。另有一方用于安神定魄的珠蜜方:将珍珠研磨至大豆大小,取蜜一蚬壳,每次混合服用豆许,日服三次,尤其适合小儿服用。
《抱朴子》记载:首径一寸以上的珍珠可以服用,久服可延年益寿。用乳酪浸泡后服食,可辟谷长生。《本草衍义》记载:珍珠多用于治疗小儿惊热之症。河北湖泊中也产珍珠,有首径近寸者,色泽多微红,其珠母与廉州所产珠母品种不同。
在清澈湍急的水流中,珍珠色泽光润洁白;而在浑浊或静止的水域中,珍珠颜色则较为暗淡。其余特征与《本草经》记载相同。
玳瑁
玳瑁性寒无毒,主要功效是解除岭南地区各种药物中毒。当地百姓刺取它的血饮用,用以化解各类药毒。其体型大如帽子,形似龟类,甲壳上有纹路。生长在岭南沿海的山野水域间。
臣禹锡等谨按陈士良所述:玳瑁身形似龟,头部和嘴部状如鹦鹉。其肉性平,主治各种风毒之症,能行气活血,消除胸膈间风痰,安定心脾,驱散邪热,通利大小肠,并疏通妇人经脉。其甲壳功效与肉相似,同样能治疗心风邪气,解除烦热。
《日华子》记载:玳瑁能破除症结,消散痈毒,止息惊痫等病症。《图经》记载:玳瑁生长于岭南山水之间,现今广南地区也有出产。属于龟类动物,其腹甲和背甲均带有红点斑纹,体型大者如盘。入药须用活体方显灵效,佩戴其甲亦可驱除蛊毒。
凡遇饮食有毒时,活玳瑁必会自行摇动示警,死玳瑁则无此效验,可谓神奇。昔日唐嗣薛王镇守南海时,有渔民献上活玳瑁。薛王命人揭取两片背甲系于左臂,用以避毒。玳瑁虽遭此痛楚,仍被放养在官邸后池。待其揭甲处重新长好后,便遣人将其送回原处,竟完好如初。
现今人们多用杂色龟甲制作器皿,都是杀龟取甲。又经过蒸煮拍打等加工,活体玳瑁极难获得。近来有从岭南卸任的官员,得到活玳瑁饲养多时,携其北归,北方人多有识得此物的。另有一种龟类,与玳瑁相似。
这种龟类形如斗笠,西足宽大无爪,甲壳上有黑色珠纹,纹彩也美观,但甲片较薄且颜色浅淡,不适合制作器物,只能用于贴饰。今人称之为“皮龟”,不作药用。陈藏器记载:其体型大如扇,形似龟,甲壳有纹路,其他特征与玳瑁相同。
《杨氏产乳》记载:治疗中蛊毒,取活玳瑁用水研磨成浓汁,饮服一盏即可解毒。《衍义》说:玳瑁能治心经风热之症,须用活体入药,因其性味完整。若经沸水煮过,便失去药效,只能作器物使用,这与生熟犀角的道理相同。
桑螵蛸
桑螵蛸味咸甘,性平,无毒。主治内脏损伤、疝气肿块、阳痿,能增强生殖功能,治疗女子闭经腰痛,通利五淋,促进小便排泄。另可治疗男子体虚亏损、五脏气机衰弱、梦遗滑精、尿失禁。长期服用可补气安神。别名为蚀疣。
桑螵蛸生长在桑树枝上,是螳螂的卵鞘。二、三月间采集后需蒸制,再用火烘干。若不如此处理,会导致腹泻。与龙骨同用可治疗遗精。畏旋复花。陶隐居说:民间称螳螂为石螂,遇树便产卵,以桑树上生长的为佳,因其兼得桑树皮的精气。
市集商贩担心所售非真品,常连桑枝一并截取。造假者也会用胶将螳螂卵粘附在桑枝上。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记载:此物多生于小桑树及荆棘丛中,皆为螳螂卵。三西月间,一个卵鞘可孵化出数百只小螳螂。需用热浆水浸泡一昼夜,焙干后,再以柳木灰煨烤至黄色方可入药。《药性论》记载:桑螵蛸为臣药,畏戴椹。主治男子肾气衰弱、遗精滑泄。虚寒体质者服用可止遗精、缩小便。需火炮加热后空腹服用。若体虚而小便频多,可加量使用。
《图经》记载:桑螵蛸即螳螂卵。《本经》未注明产地,现各地均有出产。螳螂遇树木便产卵,一枚卵鞘可孵化上百幼虫,多生于小树荆棘间,其中桑树上生长的因兼得桑树皮精气,故品质最佳。但市面所售多非真品,须连枝折取为证。然造假者亦能用胶将卵粘附桑枝,此类伪品不宜入药。
桑螵蛸宜在三西月间采集。采后需蒸制保存,或用火烘干,否则会导致腹泻。另有一法:采得后立即用热浆水浸泡一昼夜,焙干后再放入柳木灰中煨烤至黄色使用。《尔雅》记载:莫貉(音户各切)即螳螂蛑。郭璞注:螳螂是一种带斧形前肢的昆虫,江东地区称为石螂。又称不过(音丁郎切、息详切)。
螳螂的别称。其卵名为蜱蛸(音裨萧),又称焦(音普莫切)。古今医方中,治疗遗精及风症的药物多使用此物。雷公说:入药时不可用其他杂树上生长的螵蛸,螺螵蛸不能入药。采集时须选取桑树东侧枝条上的螵蛸,采得后去除内核,取十二枚螵蛸捣为散剂,分两次服用,以米汤送下。《杨氏产乳》记载与此相同。
另有一方:治疗小便不通及膀胱转位。将桑螵蛸捣为细末,用米汤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寇宗奭说:桑螵蛸以亲自采集者为真品,市面所售恐非尽为桑树上所产。《蜀本图经》记载的浸泡炮制法,不如略蒸后使用效果更佳。
邻居家有一男子,每日小便数十次,尿液如浓米汤般浑浊发白,心神恍惚,身体消瘦食欲减退,此症因房劳过度所致。现服用此桑螵蛸散,未服完一剂便己痊愈。此方能安神定志,治疗健忘、小便频数,补益心气。方用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醋炙龟甲各一两,研为细末服用。
夜间睡前,用人参汤送服二钱药末。若没有桑树上生长的螵蛸,也可用其他树上所产,但需配合炙桑白皮使用,用量可酌情增减。因桑白皮能利水,可引导螵蛸药力归于肾经。使用桑螵蛸的用意即在于此。此方治疗男女虚损、益精、阳痿、梦遗、遗尿、疝瘕、小便白浊等症,对肾气衰弱者尤为必需。
(http://www.220book.com/book/6FG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