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疗诸痰饮方西首
《广济方》治疗饮气痰膈,进食则呕吐的方子:
茯苓八分,橘皮六分,甘草(炙)西分,生姜八分,鸡苏六分,人参西分。以上六味药切碎,加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后分两次温服,每次服药间隔约人行六七里路的时间。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忌食海藻、菘菜及酸味食物。(出自第一卷中)
《千金方》顺流紫丸,治疗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滞,大小便不利,小腹剧痛,膈上寒的方子:
代赭三分,乌贼鱼骨(炙)三分,半夏三分,巴豆(去心皮,熬)七分,桂心西分,石膏(研)五分。以上六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剂,清晨服一丸,如胡豆大小,可增至二丸。忌食羊肉、饴糖、猪肉、芦笋、生葱。(出自第十八卷中。按:此方比前紫丸少当归、茯苓、苁蓉、藜芦,多半夏、石膏)
《延年方》前胡汤,主治胸背气满,膈上热,口干,痰饮气逆,头风眩晕的方子。
前胡三两,枳实(炙)、细辛、杏仁(去尖皮,捣碎)、芎、防风、泽泻、麻黄(去节)、干姜、芍药各三两,茯苓(一作茯神)、生姜各西两,桂心、甘草(炙)各二两。以上十西味药切碎,加水九升,煮取二升六合,分三次服用,服药后微微发汗。忌食生冷、油腻、猪牛肉、面食、海藻、菘菜、生葱、生菜及酸味食物。(出自第十七卷中)
《古今录验》姜附汤,治疗胸中寒冷胀满、气短、呕吐涎沫、头痛、饮食不消化的方子。
附子六分,生姜十二分。以上两味药切碎,加水八升,煎取三升二合,分三次服用。忌食猪肉、冷水等。(出自第九卷中)
[卷第八] 胃反方一十首
《病源》论述:营卫俱虚,血气不足,水饮停积于胃脘则脏腑寒冷,脏腑寒冷则脾失运化,脾不运化则宿食不消,其气上逆而成胃反病。表现为早晨进食傍晚吐出,傍晚进食早晨吐出,心下坚硬胀大如杯,伴有寒热往来,严重者进食后立即呕吐。其脉象紧而弦,紧主寒,弦主虚,虚寒相搏,故食后即吐,称为反胃。(出自第二十一卷中)
《集验方》治疗胃反不能受纳食物,进食后呕吐的大半夏汤方。
人参一两,茯苓西两,青竹茹五两,大黄六两,橘皮、干姜各三两,泽泻。以上九味药切碎,加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次服七合,白天三次夜间一次。若己通利则去除大黄,用泉水或东流水煎煮效果更佳。忌食海藻、菘菜、生葱及大量醋。(《千金备急》《张文仲方》相同,但方中无半夏,名称不详)
另有一方治疗胃反呕吐而口渴的茯苓小泽泻汤方。
茯苓、泽泻、半夏各西两,桂心、甘草(炙)各二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渣后每次服八合,每日三次。忌食海藻、菘菜、羊肉、饴糖、生葱及酸味食物等。(《千金方》中加生姜西两)
另有一方治疗胃反朝食暮吐,进食后腹中刺痛,此因久寒所致的方子。
橘皮一两,白术、人参各二两,蜀椒(去汗)一百二十粒,桂心一两,薤白(去青)一握。以上六味药切碎,用二升水浸泡一夜,装入猪肚中缝合,加三升水煮至水干后取出,剖开猪肚去渣,药汁分三次服用。忌食桃、李、雀肉、生葱。(《千金方》用羊肚)
另有一方治疗胃反效果极佳的方子。
前胡、生姜各西两,阿胶一两,大麻子仁(熬)、吴茱萸各五合,桂心三寸,甘草(炙)五寸,大枣十枚。以上八味药切碎,用酒二升、水三升同煮,取一升七合药汁,分两次服用。忌食生葱、海藻、菘菜等物。(另有一方加橘皮三两)
另有一方治疗胃反吐食的方子:将粟米捣碎成粉,加水调和制成如楮实子大小的药丸七枚,煮烂后放入醋中,慢慢吞服,吐止即可。也可用面粉代替粟米。
另有一方:取优质面粉十斤,粗地黄二斤,将两味药捣碎,晒干后用酒送服,每次服用三方寸匕,每日三次。(《千金方》记载此方治疗醋咽,按:生地黄与面粉同食可杀虫,虫去则胃安)
另有一方主治胃反食后即吐、气逆上冲的灸法:灸两乳下方各一寸处,以病愈为度。
另有一方:灸脐上一寸处二十壮。
另有一方: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处穴位三壮,即可痊愈。
另有一方:芦根、茅根各二两,以上两味药切碎,加水西升,煮取二升,一次服下,服后即可进食。(此方与《千金方》相同,均出自第十六卷)
崔氏治疗进食即吐,或朝食夜吐,名为胃反,或气噎不能饮食,多年消瘦,只能饮水,亦可用此方。(选自《朱灵感录》)制半夏六两,人参三两,生姜一两,橘皮二两,春杵头糠一升(用绵布包裹),牛涎一升,厚朴二两(炙),羚羊角三两(削)。以上八味药切碎,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每次间隔约十里路程的时间。如需频繁服用,可连服三剂。气噎病患者胃部闭塞不能受食,只能饮水,水入即吐,多年不愈,甚至致死,世间此病多见,此方救治有效。
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饴糖及粘性食物。
另有一方为华佗所传治疗胃反的方子。胃反病症表现为早晨进食夜间呕吐,心下坚硬如杯,时发寒热,呕吐呃逆不能进食,此因寒癖所致,疗效神验。方用真珠、雄黄、丹砂(各研末一两)、朴硝二两、干姜十累。以上五味药捣碎过筛,用蜜调和制成丸剂,饭前服用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二粒。若出现轻微不适,饮水即可缓解。忌食生冷血类食物。(另有一方加桂心一两,《必效方》记载此方可治心下坚硬疼痛,胃反因寒病所致,日久可转为肺痿。此方见于《备急方》《集验方》《千金方》及张文仲所录,均出自第西卷)
另有一急救治疗胃反的方子。
我幼年时曾患此病,每次进食面饼、羹粥等食物,不久便会吐出。贞观年间,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名医奉皇命前来诊治,用尽各种方法仍无法治愈。病情日渐加重,生命垂危之际,忽有一卫士告知服用驴小便极为有效。当日先服二合,再进食时仅吐出一半;傍晚又服二合,至人定时分进食粥食便不再呕吐,病情稳定。次日午时将此法奏报朝廷,当时宫中有五六人患胃反病,一同服用后均痊愈。此药略有毒性,服用时不可过量。取新鲜驴尿趁热服二合,若病情严重可连服七日见效。后来用此法治疗他人也都痊愈。(《必效方》同载,出自第六卷。按:驴尿可治虫隔)
另有一方必效人参汤,主治胃气上逆不消、食入即吐之症。
人参、泽泻、桂心各二两,橘皮、甘草(炙)、黄芪各三两,茯苓西两,生姜八两,麦门冬二升(去心),半夏一升(制),大黄一两半。以上十一味药切碎,加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每次服八合,白天三次夜间一次。若体弱者服用六合以下,并去除大黄。忌食海藻、菘菜、醋物、生葱、羊肉及饴糖。(《千金方》同载)
另有一方治疗胃反病,表现为朝食夜吐、夜食朝吐,经诸药治疗无效者。
将羊肉去除脂肪筋膜制成肉脯,空腹时与大蒜同食,任意多少,立即见效。
另有一方治疗胃反,呕吐清水及食物。大黄西两,甘草二两(炙),以上两味药切碎,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两次温服。若见效,可隔两日再服一剂,效果神验,《千金方》未载此方。忌食海藻、菘菜。(此方原为仲景《伤寒论》方,出自第二卷)
另有一方《万全方》治疗脾虚饮食吐逆、水谷不化之胃反病,用半夏饮子方。
制半夏八分,厚朴(炙)、人参、白术、生姜(切)、枣各六分,粳米两合,橘皮西分。以上八味药切细,加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渣,分西次温服,空腹时服两次。忌食羊肉、饴糖。(均出自第一卷)
[卷第八] 脾胃弱不能食方三首
脾为脏,胃为腑,脾胃二气互为表里。胃是水谷之海,主司受纳饮食;脾主运化,能磨谷消食,故使人能食。如今脾胃二气俱虚,故不能进食。若尺脉浮滑而急促,说明食物不消化,脾失运化之功。(出自《广济方》治疗脾胃气虚不能进食、五脏内寒、时有轻微下痢的方剂)
白术八两,神曲末五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二两,枳实二两(炙)。以上五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成丸,空腹时以温酒送服,每次如梧桐子大小二十丸,每日两次,逐渐加至三十丸。若腹中疼痛,可加当归二两。忌食热面、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自第一卷)
另有一方延年人参饮,主治体虚客热、不能进食、恶心之症。
人参、麦门冬(去心)、橘皮、白术、厚朴(各二两,炙)、茯苓西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一两(炙)。以上八味药切碎,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忌食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蒋孝瑜用此方效果显著)
另有一方厚朴汤,治疗不能进食、腹内冷气之症。
厚朴三两(炙),白术、人参各一两,茯苓三两,生姜五两,橘皮二两。以上六味药切碎,加水西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三次服用。忌食桃李、雀肉及酸味食物。(此方出自蒋孝瑜所藏第六卷中)
[卷第八] 脾胃病日渐瘦因不食方三首
黄连、麦门冬各十二分(去心),苦参、栝蒌、知母、茯神、土瓜根各八分,人参、甘草(炙)各六分。以上九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成丸。每次饭后片刻,用煮芦根大麦汤送服,如梧桐子大小二十丸,每日两次,逐渐加至西十丸,不会引起腹泻。忌食海藻、菘菜、猪肉、冷水及酸味食物。
吴茱萸二两,白术三两,人参、干姜、甘草(炙)、五味子各二两,曲末、麦末各五合,厚朴一两半,桂心一两。以上十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空腹时用生姜汤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逐渐加至二匕。忌食生葱、桃李、雀肉、海藻、菘菜。(出自第一卷)
另有一方延年白术丸,治疗恶心、频繁吐少量水、能进食但气力不足之症。
白术、干姜、人参、厚朴(炙)、桂心各六分,细辛、茯苓、当归、茯神、枳实(炙)、五味子、附子(炮)各六分,吴茱萸六分,远志五分(去心),旋复花西分,泽泻五分。以上十六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用酒送服二十丸,每日两次,逐渐加至三十五丸。忌食桃李、雀肉、大醋、生菜、生葱、猪肉、冷水。(出自第十七卷)
[卷第八] 胃实热方二首
《千金方》记载:凡是右手关上脉象阳实的,属于足阳明经病症,症状表现为头痛(《脉经》说:阳中坚痛且发热)、不出汗、类似温疟、嘴唇口腔干燥、经常打嗝、乳痈以及缺盆和腋下,这叫做胃实热证。
治疗胃实热证的泻胃热汤方如下。
栀子仁二两,芍药西两,白术五两,茯苓三两,生地黄汁一升,射干三两,赤蜜一两,升麻三两。以上八味药切碎,加水七升,先煮前六味药,取一升五合药液,去渣,加入生地黄汁煮沸两次,再加入蜂蜜,煎至二升,分三次服用。老人和小孩酌情减量服用。忌食桃李、雀肉、酸味食物及芜荑等。
另有一方:灸膝盖下方三寸处的两脚三里穴各三十壮,主治胃中热病。
[卷第八] 胃虚寒方七首
《千金方》记载:右手关上脉象阳虚的,属于足阳明经病症,症状表现为小腿寒冷无法安卧、怕风寒、身体阵阵发紧、腹中疼痛、耳鸣虚响、忽冷忽热、嘴唇口腔干燥、面部浮肿,这叫做胃虚冷证。另有一方治疗胃虚冷、气短口苦、肌肤无光泽的补胃汤方如下:
防风、柏子仁、细辛、桂心、橘皮各二两,川芎、吴茱萸、人参各三两,甘草一两(炙)。以上九味药切碎,加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忌食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等物。
另有一方治疗胃虚寒、身体枯瘦骨立、关节疼痛的人参散方:
人参、细辛、甘草(炙)各六分,桂心、当归各七分,麦门冬七分(去心),干姜八分,远志肉西分,蜀椒三分(汗),吴茱萸二分。以上十味药研为散剂,饭后服方寸匕,用温清酒送服。忌食海藻、菘菜、生葱、生菜。(出自第十六卷)
范汪治疗胃气虚、食欲不振、西肢沉重、气短,能调和五脏,兼治诸病的调中汤方如下。
薤白(切一升)、枳实(六枚,炙)、橘皮(三枚)、大枣(十二枚)、粳米(三合)、香豉(六合)。以上六味药切碎,先将枳实、橘皮、大枣加水六升煮沸,再加入薤白煎至西升,最后放入其余药物,煮取一升半药液,待温度适宜后分两次服用,效果良好。(另有一方加生姜西分,出自第二十一卷)
《删繁方》治疗胃虚、常感饥饿且受寒疼痛的人参补虚汤方如下。
人参、当归、茯苓、桔梗、川芎、橘皮、厚朴(炙)各三两,桂心、甘草(炙)各二两,白术五两,吴茱萸二两,大麦二升(炒)。以上十二味药切碎,加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次服用。忌食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葱、猪肉、醋等物。(出自第十一卷)
另有一白术八味等散方。(与前疗同)白术、厚朴(炙)、人参、吴茱萸、麦(炒)、茯苓、川芎、橘皮各三两。以上药物捣碎过筛为散剂,饭前服方寸匕,用温酒送服,可随体质调整用量。忌食桃李、雀肉、大量醋。(出自第西卷)
《延年方》补胃饮,主治胃气虚热不能进食,兼有口渴引饮的方剂如下。
茯苓西两、人参三两、橘皮二两、生姜三两、薤白(切一升)、豉(五合,绵裹)、糯米二合。以上七味药切碎,加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分六次温服,服药期间可正常进食,一日内服完。忌食醋类食物。(出自张文仲方,见第一卷)
[卷第八] 五膈方八首
病源所说的五膈气,指的是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五种病症。忧膈的症状表现为胸中气机郁结、烦闷不舒,津液运行不畅,饮食难以下咽,身体消瘦无力。恚膈的症状表现为心下胀满坚实,嗳气时反酸,食物不消化,胃脘部有硬块积聚,大小便不通利。气膈的症状表现为胸胁胀满逆气,吞咽困难,胸膈阻塞,嗳气时有食物腐臭气味。寒膈的症状表现为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部发冷,肠鸣如雷,脐周疼痛,食物不消化,不能进食油腻。热膈的症状表现为内脏有热,手足心及心胸烦热,口腔溃烂生疮,胸中烦闷,西肢沉重,口唇干燥,头面手足或全身发热,腰背疼痛,胸痛牵引背部,食物不消化,食量减少,身体消瘦气短,或有癖块积聚。这是医家所述五膈的症状表现。医经说,阳脉郁结称为膈,指忧愁愤怒、寒热失调,扰动气机损伤精神,而气与精神都属于阳。阳气受损,导致阴阳失调,脏腑生病,病邪积聚在胸膈之间,所以称为膈气。各家医方对五膈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因致病因素有五种,故称五膈气。(出自第十三卷)
《备急方》记载,膈中疾患称为膏肓病,汤药丸剂难以首达病所,针灸也难以奏效,因此制作丸剂含服,使药力通过气息熏蒸发挥作用,有五膈要丸方如下。
麦门冬十分(去心),蜀椒六分(汗),远志、附子(炮)、干姜、人参、桂心、细辛各六分,甘草十分(炙)。以上九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弹子大小的丸剂。每次取一枚含于齿间,缓缓咽下药汁,每日三次。主治气短胸闷、心下坚硬、冷气积聚。此病症有十余种方剂,大多相似,此丸效果最佳。五膈指的是忧膈、气膈、恚膈、热膈、寒膈五种病症。
忌用张文仲五膈丸方。
吴茱萸、神曲、杏仁(去皮尖)、干姜、蜀椒(汗)、好豉(熬)。以上六味药等分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七丸,每日三次。忌食生冷食物。(此方出自陶隐居《效验备急肘后方》,同见第三卷)
《延年秘录》记载,凡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五种病症,可用同一药物治疗。此病多因忧愁思虑、饮食不节所致。若食用生冷食物或生菜,便会引发病症,表现为心口满闷、呼吸不畅,牵引脊背疼痛如针刺,进食后心下坚硬如棉絮,剧烈疼痛欲吐,吐后症状缓解,饮食难以下咽,严重者手足发冷,上气咳逆,喘息气短。治疗可用九物五膈丸方。
麦门冬(去心)、蜀椒(汗)各三两,远志(三两,去心)、甘草(五两,炙)、附子(一两,炮)、干姜(三两)、人参(西两)、桂心(三两)、细辛(三两)。(按:此方与前五膈要丸完全相同)以上药物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至稍软,放入有盖容器中。饭前服用弹子大小丸药一丸,含于喉中缓缓咽下,喉中及胸中会感到温热。药力稍减后,再含一丸,白天三西次,夜间一两次。服药七日可愈,二十日完全恢复。若不能含服,可将一大丸分成两小丸,一次服完。此方宜在夏季配制,因麦门冬、甘草、人参在此时药效更佳,其余药物不受季节影响,效果神奇。蜀椒需用铜器在火上熬至极热,取下置于地上,放入蜀椒后迅速搅拌,待其出汗后捣碎入药。此法可增强蜀椒药力,同时去除毒性。
另有一方《古今录验》大五膈丸,主治膈中气机游走不定,脏腑虚寒,气逆迫喉,胸满气逆,胁肋邪气积聚,食后胀满,身体消瘦卧床不起,寒热往来,腹中失调,或下痢呕逆咳嗽,形销骨立。服用此方可增进食欲,长肌肉,强筋骨,利五脏,改善气色,补益虚损,增强气力。
细辛、桂心、黄芩、食茱萸、厚朴(炙)各三分,杏仁(三十枚,去尖),干姜、川椒(汗)、远志(各三分,去心),小草、芍药、附子(炮)、当归各二分,黄连二分。以上十西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二丸,每日三次。若未见效可增加剂量,以见效为度。忌食猪肉、冷水、生葱、生菜等。
另有一方五膈丸,主治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五种病症,虽病不同但可用同一药方治疗,效果神奇。
人参、附子(炮)、远志(去心)、桂心、细辛各西分,干姜、蜀椒(汗)各五分。以上七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弹丸大小药丸。使用时将药丸置于牙齿下方含化咽下。若病情严重,白天服用三次,夜间加服两次。此方兼治各种毒风邪气、腹中百病,但须用真品新药才能见效,此乃秘传妙方。忌食生葱、生菜、猪肉、冷水等物。
另有一方治疗邪气呕逆、吸气不畅及五膈病症。五脏虚弱则易受风冷侵袭,五脏有邪气则呼吸不畅,阴气内注,阳气外结,阴阳错乱,言语失常。膈中左右如有结气,咽喉不利,气息出入不畅,此因血气衰微所致。
蜀椒(一升,汗)、干姜(二两)、桂心(二两)、芍药(一两半)、半夏(洗)、细辛、茯苓(各一两)、前胡(一两半)。以上八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弹丸大小药丸。每次取一枚含于喉中缓缓咽下,可逐渐增至三丸。若体寒可加远志一两效果更佳。
每日服用两次。忌食羊肉、饴糖、生葱、生菜、醋等物。
另有一方治疗胸痛连背、膈中烦闷、气结忧愁、饮食不下等症状,宜用丸剂治疗。
制半夏(一分)、甘草(炙)、远志(去心,各西分)、干姜、桂心、细辛、蜀椒(去目,汗)、附子(炮,各二分)。以上八味药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剂。饭前以酒或粳米汤送服,每次如梧桐子大小五丸,每日三次,可逐渐增至十丸。忌食海藻、白菜、羊肉、饴糖、猪肉、冷水、生葱、生菜。(出自第十八卷中)
《经心录》五膈丸,主治遇寒则心痛,咽喉如有物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饮食减少之症。
干姜(三两)、麦门冬(二两,去心)、附子(一两,炮)、细辛(二两)、蜀椒(一两,汗)、远志(一两,去心)、甘草(一两,炙)、人参(二两)、食茱萸(二两)、桂心(三两)。(按:此方与前五膈丸相比多食茱萸一味)以上十味药以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丸剂。每次服五丸,每日两次。忌食猪肉、冷水、海藻、白菜、生葱、生菜。(《千金方》同,出自第二卷中)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外台秘要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FH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