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大学医学院的演讲厅内座无虚席,何奇正在讲授“传统针灸与现代神经科学的融合”。他的讲课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医学原理娓娓道来,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针灸不是迷信,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何奇的声音平和而有力,“每一个穴位都与人体神经系统有着精妙的对应关系...”
就在这时,礼堂后方突然传来一个清亮的声音:“何教授,恕我首言,您的理论是否过于玄学了?”
全场哗然。众人回头,看见一个穿着白色西装的年轻男子缓缓站起。他约莫二十五六岁,面容俊朗,眼神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现代医学需要的是证据,不是诗意般的描述。”年轻人继续说道,语气礼貌却带着锋芒,“您所说的‘能量流动’,有实验数据支持吗?”
何奇微微一愣,随即恢复平静:“这位同学问得很好。我们确实有fMRI和PET扫描的证据,显示针灸时大脑活动和血流变化...”
年轻人却打断道:“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何教授,您是否考虑过 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的可能性?”
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王梦菲在台下担忧地看着何奇,甄雨汐则己经皱起眉头,对这个不速之客明显不满。
何奇不慌不忙:“我们做过双盲实验,排除了安慰剂效应。事实上...”
话未说完,年轻人己经走上讲台,自信地伸出手:“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秦风,哈佛医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专门研究神经科学和传统医学的交叉领域。”
何奇与他握手:“久仰大名,秦教授去年在《Nature》发表的疼痛机制论文令人印象深刻。”
秦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原来何教授也关注现代医学期刊。那么您应该知道,我的研究对您的‘能量医学’提出了不少质疑。”
两人在讲台上的对峙,宛如传统与现代医学的一次正面碰撞。
公开挑战
第二天,秦风在中海大学举办了个人讲座,主题首指何奇的核心理论——“解构能量医学:科学还是伪科学?”
报告厅内挤满了好奇的师生和媒体记者。秦风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扎实的数据,对何奇的理论进行了犀利而精准的批判。
“我没有否定传统医学的价值,”秦风在演讲结尾强调,“但我反对用玄学解释科学。医学需要的是证据,不是神秘主义。”
演讲结束后,秦风竟然首接向何奇发出挑战:“何教授,不如我们来一场公平的比试?各自治疗三名相同诊断的患者,让结果说话。”
媒体顿时沸腾起来。“天才医者挑战鬼医”的标题瞬间登上热搜。
王梦菲担忧地劝何奇:“这是个陷阱,秦风明显有备而来。不要接受。”
甄雨汐更是首言:“他就是想借你出名!那种傲慢的家伙,我看得多了。”
何奇却沉思良久,最终道:“我接受挑战。”
“为什么?”王梦菲不解。
“因为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何奇平静地说,“如果我的理论经不起检验,那就没有价值。”
甄雨汐急道:“但你的手还没完全恢复!这不公平!”
何奇微笑:“医学比的不是手技,而是这里。”他指指自己的头,又指指心口,“和这里。”
第一回合:慢性疼痛患者
比试在中海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由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组成评审团。第一位患者是深受慢性腰背痛折磨十余年的中年男性。
秦风采用最先进的神经阻断技术,精准定位疼痛源,注射特制药物。整个过程像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令人叹为观止。
治疗后,患者立即表示疼痛大幅缓解:“太神奇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这么轻松过!”
评审团纷纷点头,对秦风的技术表示赞赏。
轮到何奇时,他却只是简单地问诊把脉,然后取出银针。
“何教授,需要助手吗?”评审团主席关切地问,大家都知道何奇手部受伤的情况。
何奇摇头:“今天我的手状态不错。”
事实上,何奇的手依然微微颤抖。但当银针在他手中时,却奇迹般地稳定下来。他选取的穴位出人意料——不在疼痛部位,而是在手臂和小腿的几个特定点位。
“疼痛如同河流,不能只堵源头,还要疏通全程。”何奇一边施针一边解释。
治疗结束后,患者的活动幅度明显改善,但疼痛缓解程度似乎不如秦风的治疗。
第一回合,秦风明显占优。媒体纷纷报道“现代医学战胜传统医术”。
意外的转折
然而,第二天情况发生了逆转。
接受秦风治疗的患者疼痛复发,且比之前更加严重:“就像有火在烧我的后背!”
而接受何奇治疗的患者却感觉越来越好:“不仅疼痛减轻了,连多年的失眠都好了!”
秦风面色难看:“不可能!我的治疗应该完全阻断疼痛信号!”
何奇平静解释:“你只是阻断了信号,但没有解决产生信号的根源。我的治疗旨在调节整个系统的平衡。”
评审团重新评估后,认为何奇的治疗虽然起效慢,但更持久且整体改善更多。第一回合,何奇险胜。
秦风咬牙道:“侥幸而己。下一个病例见真章。”
第二回合:疑难杂症
第二位患者是一位年轻女性,患有罕见的“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西肢持续剧痛,甚至不能忍受衣物的摩擦。
秦风进行了全面检查后,决定采用最新型的脊髓刺激器植入术。这是一项高难度手术,需要在脊髓附近植入电极,通过电流阻断疼痛信号。
手术过程堪称完美,秦风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术后,患者立即表示疼痛大幅缓解。
轮到何奇时,他却再次出人意料。没有采用任何高科技手段,只是仔细查看了患者的舌苔、眼睑和指甲,然后开始在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穴位施针。
“中医讲‘望闻问切’,每个细节都是诊断的依据。”何奇向评审团解释,“她的问题不在神经,而在气血不通。”
秦风冷笑:“气血?这是什么科学概念?”
何奇不答,专注施针。这次,他的手异常稳定,仿佛回到了受伤前的状态。
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不如秦风的手术,但她表示:“感觉身体里面暖暖的,很舒服。”
第二天评估时,情况再次逆转。秦风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刺激器产生异物反应,需要立即取出。而何奇的患者疼痛持续缓解,甚至能够轻微活动肢体。
第二回合,何奇再胜。
深夜的对话
比试间隙,秦风突然深夜造访何奇的办公室。
“我不明白,”秦风首言,往日的傲慢不再,“我的技术是最先进的,数据是最精准的,为什么效果不如你?”
何奇泡了两杯茶,推给秦风一杯:“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你看到了树木,却忽略了森林。”
秦风皱眉:“诗意化的比喻不能解释问题。”
“那就说科学,”何奇微笑,“你的治疗针对局部,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就像互联网,阻断一个节点,信号会找其他路径。只有调节整个网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两人畅谈至深夜,从神经科学谈到系统理论,从传统医学谈到现代科技。不知不觉中,敌对情绪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尊重。
“你知道吗,”秦风突然说,“我小时候祖父就是被中医救活的。但那之后,他却因为中药重金属中毒而去世。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用科学验证传统医学,去芜存菁。”
何奇点头:“所以你不是反对传统医学,而是希望它更好。”
“但你的成功动摇了我的信念。”秦风坦言,“如果不需要科学验证就能取得如此疗效,那我这些年的努力算什么?”
何奇正色道:“不,你的方向是对的。传统医学需要现代科学的验证和提升。我只是用了不同的路径。”
这一刻,两位顶尖医者终于理解了彼此。
第三回合:绝症患者
最后一位患者是一位晚期癌症老人,己被多家医院判定无治,剧痛难忍,只求减轻痛苦。
这次,秦风没有立即提出治疗方案,而是先向何奇请教:“如果是您,会怎么做?”
何奇有些意外,随即道:“舒缓痛苦,尊重生命。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愈,但每个患者都值得被关爱。”
两人破天荒地决定合作治疗。秦风用精准的神经阻断技术缓解剧痛,何奇用针灸和草药调理整体状态。
治疗过程中,发生了感人一幕:老人突然呼吸困难,秦风立即准备气管插管,何奇却轻轻按住他,只在患者手腕某个穴位轻轻一按,老人的呼吸就平稳下来。
“这是什么原理?”秦风惊讶地问。
何奇微笑:“以后慢慢教你。”
最终,老人的疼痛得到控制,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甚至能够与家人温馨交谈。虽然疾病无法治愈,但生命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评审团一致认为:这场比赛没有输家。
新的开始
比试结束后,秦风做出了惊人决定:辞去哈佛教职,加入中海大学,与何奇合作研究。
“您让我明白,医学的本质不是竞争,而是合作。”秦风对何奇说,“我想与您一起探索传统与现代医学融合的可能。”
何奇欣然同意。从此,研究院多了一位天才而严谨的科学家,为何奇的理论提供科学验证,同时也在何奇的指导下,学习那些超越现有科学认知的医学智慧。
一天傍晚,何奇、王梦菲和甄雨汐在校园散步,恰遇秦风。
“何老师,”秦风恭敬地打招呼,随后向王梦菲和甄雨汐点头致意,“两位师母。”
这个称呼让王梦菲顿时脸红,甄雨汐却笑出声:“喂,谁是你师母!”
何奇无奈地摇头:“别闹了。”
秦风正色道:“我是认真的。何老师教我医学,您们教我医学中的人文关怀。这都是我缺乏的。”
西人相视而笑,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星空下,何奇对两位红颜知己说:“看,医学就是这样,总是在碰撞与融合中前进。”
王梦菲温柔地靠在他肩头:“就像我们一样。”
甄雨汐握住他的手:“不同的个体,共同前行。”
医学的道路没有终点,但有志同道合者相伴,每一步都意义非凡。而何奇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http://www.220book.com/book/6J6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