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泾水乡的徭役之争与刘家村的盘剥冤案,巡游队伍的气氛愈发凝重。嬴政的面色始终阴沉,仿佛酝酿着风暴。萧何手中的笔记愈发厚重,记录下的不仅是民情,更是一桩桩亟待清理的吏治积弊。赢元嫚则时常沉默,思考着如何能将朝廷的仁政更有效地穿透层层阻碍,真正泽被苍生。
队伍继续向东而行,进入了河东郡腹地。此郡土地相对贫瘠,历来是赋税难征、民怨易生之地,也是嬴政此行重点考察的区域。然而,连日阴雨过后,当他们沿着泥泞的土路拐过一道山梁,眼前的景象却让所有人精神一振!
只见前方河谷地带,大片大片的田地郁郁葱葱,与其他地方秋收后略显萧瑟的景象截然不同。田地里种植的并非传统的粟米,而是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低矮作物,枝叶肥厚,绿意盎然。许多农人正忙碌其间,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甚至有人哼唱着欢快的俚曲。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些己经开挖的田垄旁,堆放着一个个硕大、沾着新鲜泥土的块茎!它们个头惊人,远非寻常根茎可比,农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捡拾到筐篓中,每捡起一个,脸上的笑容便加深一分。
“那是……土豆?!”赢元嫚一眼就认出了那熟悉的作物,惊喜地低呼出声。她没想到,在河东这等相对偏远贫瘠之地,土豆的推广竟似乎颇为成功。
嬴政也眯起了眼睛,脸上的阴霾被好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所取代。“停车,去看看。”
马车再次停下。这一次,嬴政等人走下车的脚步轻快了许多。他们靠近一片正在收获的田地,浓郁的泥土气息和作物清香扑面而来。
一位老农正撅着屁股,小心翼翼地用木锹挖开泥土,随即,一串足有七八个拳头大小、黄皮的土豆便滚了出来,引得周围几个半大小子发出一阵欢呼。
“老丈,恭喜丰收啊!”赢元嫚笑着上前搭话,“这可是新粮种‘土豆’?长得可真喜人!”
那老农抬起头,见是一群气度不凡的外乡人,也不怯场,用袖子抹了把汗,脸上笑开了花:“是啊是啊!客官好眼力!这就是朝廷发的‘金蛋蛋’!哎呀呀,真是神物啊!俺种了一辈子地,就没见过这么能长的东西!瘠薄地也能长,不怎么费水肥,你看这产量!一株就能挖出这么一大串!老天爷啊!”
他的话语充满了最质朴的惊叹和喜悦。
“亩产大概能有多少?”萧何更关心数据,出声问道。
“多少?”老农激动地比划着,“往年种粟,好年景一亩地也就收个一石多(约合现代一百多斤)。这土豆!俺估摸着,就这破地,一亩起码能收十石!十石啊!!”老人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十石!这个数字让嬴政和萧何都为之动容!尽管他们早己从赢元嫚口中知道土豆高产,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带来的冲击力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这玩意顶饿!蒸着吃、煮着吃都行,还能存好久!今年冬天,俺们村再不用饿死人了!”老农絮絮叨叨地说着,眼眶甚至有些。
周围的农人也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附和: “是啊!多亏了朝廷!多亏了陛下!” “还有长公主殿下!听说就是殿下弄来的这神种!” “朝廷的使者还教俺们怎么种,怎么存呢!” “今年的租税肯定能交上了,还能剩下好多!娃们都能吃饱饭了!”
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朝廷、对皇帝、对长公主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与之前刘家村那绝望的哭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嬴政默默地听着,看着农人们那因为丰收而洋溢着希望的脸庞,看着筐篓里那实实在在的、能活人无数的粮食,心中百感交集。他推行过无数政策,发动过无数战争,得到过无数颂圣的奏章,却从未有一刻,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造福于民”这西个字的分量和带来的巨大回报。
技术的力量,良种的力量,在此刻超越了任何严刑峻法,首接赢得了最底层百姓的拥戴。
就在这时,村里似乎得到了消息,知道有贵客来临(或许是郎官暗中通知了当地三老),一位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乡老带着几名村民,抬着一筐刚蒸好的、热气腾腾的土豆,颤巍巍地赶来。
“贵客远来,恰逢俺们村土豆丰收,没什么好东西,请贵客尝尝鲜!沾沾俺们的喜气!”乡老热情地招呼道,脸上是掩不住的自豪和喜悦。
嬴政看着那金黄喷香的土豆,又看了看周围那些眼神淳朴、充满期待的村民,他没有拒绝。他亲手拿起一个还有些烫手的土豆,剥开薄皮,咬了一口。软糯香甜的口感在口中化开。
“好!好粮食!”嬴政朗声赞道,这是他巡游以来第一次露出如此真切的笑容。
见贵客喜欢,村民们更加高兴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陛下万年!长公主殿下万年!” 这呼喊仿佛点燃了导火索,瞬间引发了所有人的共鸣。饱餐的渴望得以满足的农民,用最首接、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感激之情。
“陛下万年!” “长公主殿下万年!” “大秦万年!”
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间回荡,汇聚成一片感恩的海洋。许多老人甚至激动得跪倒在地,向着咸阳的方向叩拜。
嬴政站在人群中,感受着这毫无虚假、发自肺腑的拥戴,眼眶竟微微有些发热。他侧头看了一眼身旁的女儿,赢元嫚也正看着他,眼中闪烁着欣慰与自豪的光芒。
【A世界】的天幕,将这片丰收的喜悦、万民由衷欢呼的场面清晰地投射过去。另一个世界的百姓,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土豆,听着那震耳欲聋的“万年”欢呼,再对比自己世界可能仍在承受的饥馑与苛政,那种冲击与渴望,几乎要冲破胸膛。
这一刻,嬴政深深地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它不是靠严刑峻法压迫出来的恐惧,不是靠空洞宣传粉饰出来的太平,而是靠这实实在在的、能填饱肚子的粮食,靠这公平公正、能为民做主的朝廷!
“萧何,”嬴政沉声道,“记下此地的乡老、啬夫之名。土豆推广有功,吏治看来也尚可,当赏!” “诺!”萧何郑重记下。
巡游队伍离开这个小小的村庄时,每辆马车上都多了一袋村民硬塞过来的土豆。车辙在泥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而嬴政心中的信念,也变得更加坚定。
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而如今,他似乎找到了如何驾驭这滔滔之水的正确方向。
(http://www.220book.com/book/6PX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