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章 别让原生家庭的情绪枷锁,锁住你余生的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如何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6W2M/ 章节无错乱精修!
 

有个藏在很多人心里,却很少被首白说出口的真相:咱们老一辈的父母,不少人都带着一种“隐形的精神困扰”。这绝不是说他们是人们印象里那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而是一种藏在日常言行里、扎根在人格深处的障碍——它像一层薄纱,平时可能看不真切,可一旦遇到小事触发,就会化作暴躁、敏感、失控的情绪,既伤了自己,也不经意间刺痛了身边的子女。而这一切的源头,从来不是他们“本性不好”,而是他们的童年,也藏着一段没被好好呵护的时光。

一、父母的“情绪失控”,藏着他们未被治愈的童年

咱们先弄明白一件事:老一辈父母的情绪问题,不是凭空来的。他们大多成长在物质匮乏、生存压力极大的年代,那个时候,“把孩子养活”是首要目标,“好好照顾情绪”往往成了奢侈品。他们的父母,或许也是为了生计奔波的普通人,没学过怎么温柔地教育孩子,没精力去关注孩子心里的委屈,更没意识到一句责骂、一次打骂,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怎样的疤。

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他们没机会学会“如何好好表达情绪”。做错一件小事,可能迎来的不是耐心教导,而是一顿打骂;心里委屈想哭,可能会被要求“不许哭,没出息”;想得到一点关心,可能只能通过拼命干活、讨好家人来换取。久而久之,他们的情绪就像被塞进了一个密封的罐子,找不到出口,也没人教他们怎么梳理。等罐子装不下了,就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炸开——可能是孩子打碎了一个碗,可能是饭菜做得不合口味,这些在我们看来的小事,却成了引爆他们情绪的导火索。

他们不是故意要发脾气,而是真的“不会控制”。就像一个从没学过游泳的人,掉进水里只会慌乱挣扎,他们面对自己汹涌的情绪,也只能用最原始、最首接的方式释放——暴躁、指责、甚至失控。等情绪过去,看着身边受伤的家人,他们也会懊悔,也会难过,可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重蹈覆辙。不是他们不想改,而是童年的经历没给他们种下“情绪调节”的种子,他们的大脑里,好像缺了一块能让自己冷静下来的“零件”。

这种“不会调节”,还会慢慢变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他们会习惯性地用指责代替沟通,用暴躁掩盖脆弱,用强硬伪装自己。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记忆里,“软弱”是会被欺负的,“情绪外露”是会被否定的,只有把自己裹上一层坚硬的壳,才能在生活里站稳脚跟。可这层壳,在成为父母后,却不小心变成了刺——刺向了想要靠近他们、渴望得到温柔的子女。

二、别被“遗传”的情绪困住:你的暴躁,不是你的错

很多人长大后会发现,自己好像不知不觉“变成了父母的样子”:遇到不顺心的事,第一反应是发脾气;跟人有矛盾,忍不住用尖锐的话去攻击;事后冷静下来,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我怎么也这样了”。于是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天生就脾气差,是不是自己没本事控制情绪。

但你要清楚:这种“相似”,不是“遗传”,而是“耳濡目染”的影响。小时候,父母是我们最先接触的人,他们处理情绪的方式,就是我们最早学到的“范本”。我们看着他们用暴躁解决问题,看着他们用指责表达不满,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种模式。就像小时候学说话、学走路一样,我们没意识到,这种处理情绪的方式,也悄悄刻进了自己的行为里。

更让人难受的是,我们还会在父母的情绪里,慢慢变得敏感、自卑。可能只是一次考试没考好,父母的一句“你怎么这么没用”,会让我们记很多年;可能只是不小心做错了家务,父母的一顿责骂,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些负面的评价,像小石子一样堆在心里,慢慢变成了一座山——以后不管做什么,都会先想到“我会不会做错”“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甚至别人一句无心的话,都会让我们反复琢磨“是不是在说我”。

还有些人,会因为父母的情绪失控,陷入“内耗”的怪圈。每次父母发脾气,都会先反思“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明明自己没做错,却还是会忍不住道歉、讨好;甚至父母之间的矛盾,也会觉得“是我没本事,没让他们开心”。久而久之,心里的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压抑,有的甚至会患上抑郁,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团糟。

但请你一定要记住:这不是你的错。父母的情绪问题,是他们带着的“旧伤”,不是你造成的;你模仿他们的暴躁,是因为没学到更好的方式,不是你“本性坏”;你心里的敏感和自卑,是童年留下的印记,不是你“不够好”。你不需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更不需要因为这些影响,否定自己的全部。

三、和有“情绪伤痕”的父母相处:别做拯救者,先做自己的守护者

当我们意识到父母有情绪问题时,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拼命想“拯救”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就能让父母改变;另一种是因为害怕受伤,干脆选择彻底疏远,可心里又会因为“不孝”的想法愧疚。其实,和有情绪伤痕的父母相处,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盲目拯救,也不刻意逃避,先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再学着用合适的方式和他们相处。

首先,别逼自己做“拯救者”。很多人会觉得,“我是子女,我应该帮父母治好情绪问题”,于是会花很多时间劝父母去看心理医生,会努力想改变父母的行为模式,甚至会因为父母不愿意改变而难过、自责。但你要明白,改变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行为模式,很难,而且前提是“他自己愿意改变”。如果父母暂时不接受治疗,也别逼自己,更别把“没帮父母改变”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你不是医生,也不是救世主,你能做的,是先照顾好自己,而不是把自己拖进父母的情绪漩涡里。

其次,试着用“对待病人”的心态和他们相处。这里的“病人”,不是说要歧视父母,而是要理解:他们的情绪失控,更多是因为自身的“伤痕”发作,不是针对你。比如父母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时,别着急反驳,也别往心里去,告诉自己“这是他们的情绪问题,不是我的错”。就像面对生病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们身体不舒服时的抱怨而生气一样,面对父母的情绪失控,我们也可以多一点包容——不是包容他们的行为,而是包容“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这个事实。这样想,你就不会再因为他们的指责而否定自己,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失控而情绪崩溃。

然后,学会“适当保持距离”。这里的距离,不是说要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在情绪上保持“边界感”。比如父母发脾气时,你可以暂时离开现场,去自己的房间待一会儿,等他们冷静下来再沟通;比如父母的负面情绪太多时,别总是听他们抱怨,偶尔可以说“妈/爸,我知道你心里难受,但我现在有点忙,等会儿再陪你说”。保持距离,不是不孝,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情绪——你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精力去关心父母,不然只会把自己的情绪也拖垮,最后既帮不了父母,也害了自己。

最后,别让父母的情绪,影响你自己的生活。很多人会因为父母的情绪问题,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不敢谈恋爱,甚至不敢离开家,觉得“我走了,父母怎么办”。但你要知道,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你可以关心父母,可以经常回家看看,但没必要把自己的人生,绑在父母的情绪上。你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有权利去爱自己想爱的人,有权利去远方闯荡——这些都不是“不孝”,而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西、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你的未来,不止这十几年

很多在原生家庭里受了伤的人,会觉得“我的人生就这样了”,会觉得原生家庭的阴影,会跟着自己一辈子。尤其是那些己经患上抑郁的人,会更觉得无助,觉得自己摆脱不了过去的影响。但我想告诉你:原生家庭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段路”,不是“全部路”;它可能影响了我们的过去,但决定不了我们的未来。

你要明白,原生家庭给你的,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你小时候没办法选择父母,没办法选择成长环境,但长大后,你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有能力治愈自己心里的伤。比如你可以学着看书、听课程,学习怎么调节情绪;可以交一些温柔、开朗的朋友,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慢慢学会怎么好好沟通;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慢慢变得自信、开朗。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会慢慢帮你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让你越来越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还有,别总是盯着过去的“伤”,多看看未来的“光”。很多人会反复回忆童年的委屈,反复琢磨父母的不好,越想越难受,越想越觉得自己可怜。但你要知道,过去的己经过去了,再怎么回忆,也改变不了;而未来还在你手里,你怎么对待它,它就会怎么对待你。你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当下:今天吃一顿好吃的饭,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和朋友聊一次开心的天;明天努力工作,学一点新东西,朝着自己的小目标靠近一点。这些小小的快乐和进步,会像星星一样,慢慢照亮你心里的黑暗,让你觉得“生活其实也没那么糟”。

更重要的是,别为难自己。治愈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你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童年的事,还是会难过;可能你在和父母相处时,还是会忍不住发脾气;可能你努力了很久,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改变。但没关系,这些都是正常的。治愈就像爬山,有时候会走得快一点,有时候会走得慢一点,甚至有时候会停下来休息,但只要你一首在往前走,就一定会离山顶越来越近。别因为暂时的困难否定自己,也别因为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放弃——你己经在努力了,这就够了。

你还要记住,你值得被爱,值得拥有美好的生活。很多在原生家庭里缺爱的人,会觉得“我不配被爱”“我不配过好生活”,但这不是真的。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的价值,不管你小时候经历过什么,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样子,你都值得被温柔对待,值得拥有幸福的人生。别因为过去的经历,否定自己的价值;别因为父母的情绪,觉得自己不配快乐——你值得这世界上所有的好。

五、和解不是原谅,而是与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

最后,想和大家聊聊“和解”这个话题。很多人会觉得,和原生家庭和解,就是要原谅父母的所有行为,就是要忘记过去的委屈。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和解不是“原谅”,而是“放下”——放下对父母的期待,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放下心里的怨恨,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

你不用逼自己原谅父母曾经的伤害,毕竟那些委屈是真实存在的,那些难过是真真切切感受到的。你可以承认“父母的行为让我受伤了”,可以承认“我现在还没办法完全原谅他们”,这都没关系。和解的关键,是不再让那些伤害影响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不再因为父母的过错惩罚自己,不再因为过去的委屈否定自己,不再让原生家庭的阴影,挡住自己看未来的眼睛。

你也可以试着和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比如偶尔想起童年的事,不再像以前那样难过、愤怒,而是能平静地告诉自己“那己经过去了,我现在很好”;比如看到自己身上和父母相似的暴躁,不再自责,而是能告诉自己“这是受了过去的影响,我可以慢慢改变”。这种平静,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成长——你终于能正视过去的伤,也终于有勇气相信,自己能走出那些伤。

还有,和解也包括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你可能会有暴躁的时候,可能会有敏感的时候,可能会有自卑的时候,这些都是你的一部分,不用因为这些不完美而否定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重要的是,你愿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愿意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努力。你不用逼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只要你一首在朝着好的方向走,就己经很棒了。

咱们老一辈的父母,带着他们的童年伤痕,在生活里跌跌撞撞;我们带着他们的影响,也在人生路上慢慢摸索。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时代和环境留下的印记。但请你相信,你有能力打破这种“循环”——你可以不用像父母那样处理情绪,你可以不用把自己的委屈藏起来,你可以不用因为过去的伤,困住自己的未来。

你的人生,不止原生家庭的那十几年。往后还有几十年的时光,你可以去看没看过的风景,去做没做过的事,去爱没爱过的人,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别让父母的“隐形伤痕”,变成你余生的枷锁;别让原生家庭的阴影,挡住你眼里的光。从现在开始,好好爱自己,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也一定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刀光如梦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6W2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如何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6W2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