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轩看着木雕上“人才兴村”四个刚劲有力的字,伸手摸了摸木纹,笑着说:“李师傅,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精湛了,这四个字刻得既有力道又有温度,挂在村委会门口,准能给大家提气。”
李师傅憨笑两声,搓了搓手:“俺就是想着,村里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人才撑着,把这四个字挂起来,既是提醒咱们,也是给孩子们鼓劲,让他们知道回村干有奔头。”
赵建明这时扛着一块木牌走过来,木牌上还没刷漆,他喘着气说:“陈总,李师傅,这是给‘人才兴村’木雕配的底座,俺找了块老松木,结实得很,等刷上清漆,跟木雕配一起正好。”
陈如轩绕着木牌看了一圈,点头道:“不错,老松木耐腐,能挂好多年,正好让往后的年轻人都看看,咱们村对人才的重视。”
当天下午,村里的木工就把木雕和木牌装在了村委会大门左侧,路过的村民都忍不住停下来看,有个老人摸着木雕说:“想当年咱们村年轻人都往外跑,哪想到现在能这么重视人才,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林薇把木雕挂牌的照片发到了高三学生家长群里,配文:“‘人才兴村’是咱们村的承诺,孩子们尽管放心去闯,村里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群里立刻热闹起来,林晓妈妈发了条语音:“谢谢村里这么重视孩子们,林晓在学校肯定能安心学习,以后回来好好为村里做事。”
王浩妈妈也跟着发:“王浩现在每天跟着李师傅学雕刻,学得可认真了,还说等学好了,要雕一套‘人才成长记’的木雕,挂在村里的文化墙上。”
过了两天,县教育局的局长亲自来村里考察,看到“人才兴村”木雕,笑着对陈如轩说:“你们村这人才培养工作做得真是扎实,不仅有短期的咨询会,还有长期的扶持政策,值得在全县推广。”
陈如轩连忙说:“局长您过奖了,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想着孩子们的未来不能马虎,能帮一点是一点。”
局长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县里打算在你们村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实训基地’,以后全县的职校学生都可以来你们村的木艺工坊、食品加工厂实习,县里会给基地拨专项经费,你们看怎么样?”
陈如轩眼睛一亮,接过文件翻了翻:“太好了!这不仅能给村里带来更多人才,还能让咱们村的产业模式被更多人知道,我们肯定全力配合!”
送走局长后,陈如轩立刻召集林薇、李师傅和赵建明开会,把设立实训基地的消息告诉他们。
林薇兴奋地说:“有了实训基地,咱们就能跟更多职校合作,以后文创设计、电商运营这些专业的学生都能来实习,正好解决咱们团队人手不足的问题。”
李师傅也说:“俺的工坊正好能多收几个学徒,人多了还能分分工,有人专门雕摆件,有人专门做定制木雕,效率能提高不少。”
赵建明补充道:“食品加工厂的检测实验室也能用上实习生,让他们帮忙做农产品检测,既能让他们积累经验,也能减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负担。”
接下来的一个月,村里开始忙着筹备实训基地的各项事宜:整理出两间闲置的民房做实习生宿舍,给木艺工坊和食品加工厂添置新的设备,还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
实训基地揭牌那天,县职校来了五十多个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去木艺工坊、食品加工厂和电商团队实习。
去木艺工坊实习的学生里,有个叫张萌的女生,第一次拿起刻刀就爱不释手,李师傅看她有天赋,特意给她找了块软木,教她雕简单的花朵图案。
张萌雕完后,拿着作品去找陈如轩:“陈总,您看我雕的怎么样?我以前从来没接触过雕刻,没想到这么有意思,以后我想专门学木雕设计。”
陈如轩接过木雕,笑着说:“雕得不错,有灵气!你要是真喜欢,以后可以报考文创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咱们村的木艺工坊工作,咱们村正缺这样的人才。”
张萌用力点头:“我一定会的!等我学成回来,要把现代的设计理念和传统木雕结合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木雕。”
去食品加工厂实习的学生则跟着检测员学习农产品检测,有个叫刘阳的男生,对检测设备特别感兴趣,每天都主动留下来研究设备的使用方法。
赵建明看他学得认真,把自己珍藏的《农产品检测手册》送给了他:“这书里有很多实用的检测方法,你拿着慢慢看,有不懂的随时问我。”
刘阳接过书,感激地说:“谢谢赵哥!我以后想当一名农产品检测工程师,让更多人吃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以后咱们村的检测实验室要是需要人,我肯定来。”
去电商团队实习的学生则跟着林薇学习产品运营,他们帮着拍摄木艺品的宣传视频,还在电商平台上做直播,介绍村里的产品。
有一次直播的时候,有个网友问:“你们村的木雕都是手工雕的吗?能不能看看雕刻过程?”
负责直播的学生立刻把镜头转向木艺工坊,李师傅正在雕一件“松鹤延年”木雕,网友们看到刻刀在木头上灵活游走,纷纷在评论区点赞:“手艺人太厉害了!”“想买一件手工木雕,怎么下单?”
那场直播下来,木艺品的订单比平时多了三成,林薇笑着对实习学生说:“你们看,直播不仅能卖货,还能宣传咱们村的手艺,以后要多琢磨怎么把直播做得更有意思。”
实习结束后,有二十多个学生主动申请留在村里工作,陈如轩特意为他们举办了欢迎会,在会上说:“你们愿意留下来,是对咱们村的信任,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有啥困难尽管说,村里一定尽力帮你们解决。”
张萌站起来说:“陈总,我们都想在村里长期发展,能不能帮我们解决住宿问题?我们想把家人也接过来。”
陈如轩点头:“村里正在规划建设人才公寓,下个月就开工,年底就能入住,到时候不仅能解决住宿问题,还会建幼儿园、超市,让你们的家人在村里也能生活得舒心。”
过了半年,人才公寓顺利建成,二十多个留下来的学生都搬进了公寓,有几个还把家人接了过来,村里一下子热闹了不少。
张萌的妈妈来了之后,看到村里环境好,还主动报名参加了村里的广场舞队,每天晚上都跟村民们一起跳舞,很快就融入了村里的生活。
刘阳则把女朋友也接了过来,他女朋友是学会计的,正好村里的电商团队缺会计,陈如轩就安排她在电商团队负责财务工作。
这天,陈如轩正在村委会整理人才培养的资料,林晓突然从学校回来,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她兴奋地说:“陈总,我在学校做了一个关于乡村文创的调研,发现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都喜欢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咱们可以把村里的老故事、老物件做成文创产品,肯定能受欢迎。”
陈如轩接过笔记本,翻了翻里面的调研数据和设计草图:“你这个想法太好了!咱们村有很多老故事,比如以前村民们上山采野生菌的故事、木艺传承的故事,都能做成文创产品,你暑假就留在村里,跟林薇团队一起把这个项目做起来。”
林晓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已经跟学校申请了暑期实践项目,学校还会给咱们拨一部分经费,咱们可以先做一批样品试试水。”
暑假期间,林晓和林薇团队一起,走访了村里的老人,收集了很多老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做成了文创产品:有印着老故事的笔记本,有刻着老物件图案的钥匙扣,还有绘着村里风景的明信片。
这些文创产品一上线,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这些文创产品太有意义了,不仅好看,还能了解乡村故事。”“希望能多出一些,我想送给朋友。”
看到文创产品卖得好,陈如轩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找到林晓和林薇:“咱们可以把文创产品和旅游结合起来,在村里开一家文创商店,让来旅游的游客能亲手制作简单的文创产品,比如在木牌上刻自己的名字,这样既能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又能提高文创产品的销量。”
林晓和林薇都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很快就找了间临街的民房,装修成了文创商店,还在店里设置了体验区,配备了简单的雕刻工具和材料。
文创商店开业那天,来了很多游客,有个带着孩子的妈妈,让孩子在木牌上刻了自己的名字,笑着说:“这样的体验太有意义了,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学会了简单的雕刻,以后有机会还会来。”
过了一段时间,陈如轩接到了一个来自BJ的电话,是一家文旅公司打来的,想跟村里合作,把村里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打包推广,让更多人来村里旅游。
陈如轩跟文旅公司的负责人沟通后,很快就签订了合作协议,文旅公司不仅会帮村里推广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还会给村里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
合作开始后,村里的游客数量比以前多了一倍,木艺工坊、食品加工厂和文创商店都挤满了游客,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有一天,陈如轩在村口碰到了刚从城里回来的王谦,王谦手里拿着一个行李箱,里面装满了文创设计的资料。
王谦笑着说:“陈总,我从上海的设计公司实习回来了,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想跟林晓一起做村里的文创产品,把咱们村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陈如轩拍了拍王谦的肩膀:“欢迎回来!咱们村现在正缺文创设计的人才,你回来正好能帮上大忙。”
王谦点点头,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份设计稿:“陈总,您看我设计的‘乡村振兴系列’木雕,有展示村民劳作的,有展示村里产业的,我想把这些木雕做成一套,作为咱们村的代表性产品。”
陈如轩接过设计稿,仔细看了看:“设计得很好,很有咱们村的特色,你跟李师傅商量一下,尽快把样品做出来,咱们争取下个月就能上线销售。”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里的人才越来越多,产业也越来越兴旺:木艺工坊的定制木雕订单排到了半年后,食品加工厂的野生菌酱卖到了全国各地,文创商店的体验项目每天都预约满员,电商平台的“山韵”品牌店铺粉丝数量突破了一百万。
年底的时候,村里评选“乡村振兴功臣”,陈如轩、林薇、李师傅、赵建明,还有林晓、王浩、张萌、刘阳等年轻人都当选了。
颁奖那天,村支书站在台上,拿着话筒说:“咱们村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是每一位村民的努力,尤其是这些年轻人,他们用知识和技能为村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咱们要向他们学习!”
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林晓拿着奖杯,激动地说:“我以前从来没想过,回村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后我会继续努力,把咱们村的文创产品做得更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的故事。”
王浩也拿着奖杯说:“跟着李师傅学雕刻的这两年,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以后我会把木雕手艺传承下去,让咱们村的木雕走向更多地方。”
陈如轩看着台上的年轻人,又看了看墙上的“人才兴村”木雕,心里满是欣慰。
他知道,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奋斗,只要村里能一直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就一定能实现更大的发展,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天晚上,村里举办了篝火晚会,村民们和年轻人一起唱歌跳舞,火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也映着村里越来越好的未来。
陈如轩站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的景象,悄悄拿出手机,给远在上海的老同事发了条消息:“我们村现在人才越来越多,产业也越来越兴旺,欢迎你们有空来村里看看,说不定你们也会爱上这里。”
很快,老同事回复了消息:“等放假了一定去,到时候还要跟你们好好聊聊,看看能不能把上海的资源跟你们村的产业结合起来,一起为乡村振兴出份力。”
陈如轩笑着收起手机,抬头望向夜空,星星格外明亮。
(http://www.220book.com/book/6WV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