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监督小组和创新奖励基金的设立,让公司氛围为之一新。
“这不仅是为了防范风险,更是为了构建一个让创新茁壮成长的土壤。”陈如轩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如是说。
周副总紧接着宣布了首个重大举措:“我们将与省里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智农未来’联合培养计划。”
市场部负责人刘晓华补充道:“这个计划旨在为我们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培养专门的技术服务和推广人才。”
技术骨干林晓主动请缨:“陈总,我希望能担任校外导师,把我们的实战经验带进课堂。”
“太好了!”陈如轩赞许道,“这正是我们回馈行业、培养新生力量的好机会。”
一周后,陈如轩亲自带队前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洽谈合作。
院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贵公司的‘智农3.0’系统我们早有耳闻,非常欢迎这样的产教融合项目。”
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提出:“我们可以共同开发一套针对智慧农业的课程体系和认证标准。”
“我们愿意提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共建实训基地。”陈如轩当场表态。
教务处长高兴地说:“这能极大提升我们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他们需要这样的前沿技能。”
合作意向很快达成,首个“智农班”将面向大三学生招募。
消息一出,报名异常火爆。
刘晓华在面试学生时问道:“你为什么对智慧农业领域感兴趣?”
一名学生认真地回答:“我来自农村,想用新技术帮助家乡的农业发展,这比单纯回家种地更有意义。”
另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这是农业的未来,我想成为第一批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最终,三十名优秀学生组成了首届“智农班”。
林晓为他们上了第一堂课:“技术不只是代码和硬件,更重要的是理解土地和农民的需求。”
学生们深入公司实习,参与真实的项目。
一名实习生在工作中发现:“系统提示信息对农民来说还是太专业了,不容易理解。”
技术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通俗易懂的解读和操作建议。
实习结束后,多名学生收到了公司的入职邀请。
陈如轩对周副总说:“我们要扩大这个计划,明年争取与更多院校合作。”
同时,公司内部启动了“员工成长路径计划”。
人力资源部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和管理双通道发展体系。
一名年轻工程师找到陈如轩:“陈总,我对农业无人机技术很感兴趣,公司能支持我深造吗?”
“当然可以!”陈如轩肯定地回答,“创新基金可以资助你的研究项目。”
公司还设立了“农民讲师”项目,邀请像老杨这样的熟练用户培训新用户。
老杨高兴地接受邀请:“没想到我种了一辈子地,还能当上老师!”
大娘也成了村里的“系统辅导员”,帮助其他村民使用系统。
她自豪地说:“现在我孙子都说奶奶是个科技通呢!”
一年后,首届“智农班”学生毕业,全部顺利就业。
毕业典礼上,学生代表激动地说:“这个项目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更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陈如轩作为特邀嘉宾致辞:“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将继续投入教育,为智慧农业培养更多生力军。”
公司因此获得了“产教融合优秀企业”称号。
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
周副总总结道:“教育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正在成为我们新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产教融合优秀企业”称号的那天,公司门前挂上了崭新的牌匾,阳光洒在上面,映得金色字体格外耀眼。
陈如轩站在牌匾前,看着往来员工脸上的笑容,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不是终点。
周副总拿着一份新的合作院校名单走过来,上面列着五所省内知名的农业类院校,每所院校后面都标注了初步对接的专业方向。
“这几所院校的农学、信息技术专业都很有优势,要是能达成合作,我们的人才储备能覆盖智慧农业的全产业链。”周副总指着名单上的院校名称,语气里满是期待。
陈如轩接过名单,逐行仔细看着,时不时在旁边标注一些想法,比如某所院校可以侧重无人机植保方向,某所可以深耕农田大数据分析。
当天下午,人力资源部就根据名单制定了初步的合作方案,方案里详细规划了与每所院校的合作步骤,从联合课程开发到实训基地建设,再到学生实习就业对接,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
方案确定后,陈如轩亲自带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前往不同的院校洽谈合作。
第一组去的是位于省会的农业大学,这所大学的农学专业在全国都有名气,校方早就听说了公司的“智农计划”,接待时格外热情。
座谈会上,农业大学的校长直接表示:“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贴近产业实际,你们的项目正好能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短板,我们愿意全力配合。”
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决定先从大二学生中选拔兴趣小组,提前接触智慧农业相关技术,等到大三再正式开设“智农班”。
第二组去的是一所地级市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院的优势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强,很符合公司对技术服务岗位的需求。
学院的实训中心主任带着大家参观了现有的实训场地,看着略显陈旧的设备,陈如轩当场承诺:“我们会捐赠一批最新的智慧农业设备,包括土壤检测仪器、智能灌溉控制器,让学生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
这话让学院领导喜出望外,双方当场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约定三个月内完成实训基地的改造。
第三组去的是一所民办院校,虽然名气不如前两所,但该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特色鲜明,尤其在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方面有不少优秀师资。
洽谈中,民办院校的董事长提出:“我们可以尝试‘订单班’模式,学生入学就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直接到公司工作,这样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就业和公司人才需求。”
这个提议得到了陈如轩的认可,双方约定后续细化“订单班”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企业实习时长等细节。
不到一个月,五所院校的合作全部敲定,公司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智农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升级,计划未来三年培养上千名智慧农业专业人才。
新闻发布会后,不少外地的农业企业主动联系公司,希望能借鉴“智农计划”的经验,甚至有几家企业提出要与公司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
陈如轩在与这些企业沟通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人才培养要立足产业实际,不能脱离农民需求,所有合作都必须围绕“服务农业现代化”这个核心。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的“员工成长路径计划”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之前提出想深造农业无人机技术的年轻工程师李伟,在创新基金的资助下,已经完成了两项关于无人机植保精准作业的研究,其中一项技术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李伟拿着专利证书找到陈如轩,激动地说:“陈总,有了这项技术,无人机植保的效率能提升30%,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农民都特别欢迎!”
陈如轩接过专利证书,仔细看了一遍,拍着李伟的肩膀说:“做得好!公司准备成立无人机技术研发小组,由你担任组长,后续会给你配备更多研发资源,争取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地区。”
除了技术通道,管理通道也有不少员工实现了成长。
市场部的年轻员工张敏,之前负责“智农班”学生的就业对接工作,表现突出,通过管理通道的考核,晋升为市场部副主管,负责新合作院校的市场推广工作。
张敏在晋升后的第一次部门会议上说:“之前对接‘智农班’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智慧农业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接下来我们要加强宣传,让更多学生了解这个领域的前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人力资源部还根据员工的反馈,对“员工成长路径计划”进行了优化,增加了跨部门轮岗的机会,让员工能更全面地了解公司业务,培养综合能力。
公司的“农民讲师”项目也在不断扩大规模,除了老杨,还邀请了十几个有丰富经验的农民用户加入讲师团队,他们走遍各个乡镇,为农民讲解智慧农业系统的使用方法。
老杨现在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专家”,每次去讲课,都会带着自己种植的优质农产品,用实际案例告诉大家:“用智慧农业系统,不仅省力,还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我家的玉米去年每亩增产了200斤,卖价还高了不少!”
有一次,老杨去一个偏远山村讲课,村里的老周一开始特别抵触,觉得“这些新玩意儿不靠谱,不如老经验管用”。
老杨没有强行说服,而是邀请老周去自己的地里参观,看着老杨家整齐划一、长势喜人的庄稼,再对比自己地里参差不齐的作物,老周终于动了心,主动报名参加了培训。
培训结束后,老周不仅自己熟练掌握了智慧农业系统,还成了村里的“技术带头人”,帮助其他村民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大娘作为村里的“系统辅导员”,也越来越忙碌,每天都有村民上门请教问题,有时候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休息。
她的孙子每次看到有人来家里请教,都会骄傲地跟同学说:“我奶奶可厉害了,会用电脑帮大家种庄稼!”
村里的王婶家的智能灌溉系统出了故障,眼看地里的蔬菜就要缺水,王婶急得直哭。
大娘听说后,立刻带着工具去了王婶家,对照系统说明书一步步排查,最后发现是传感器接触不良,简单处理后,系统就恢复了正常。
王婶拉着大娘的手,感动地说:“多亏了你,不然我的菜就全毁了,你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大娘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再说我现在是‘系统辅导员’,这就是我的工作。”
随着“智农计划”的推进,公司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完善,覆盖的地区越来越广,服务的农民越来越多。
在一个粮食主产区,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基地里配备了全套的智慧农业设备,从土壤检测、智能灌溉,到无人机植保、大数据分析,实现了粮食种植全程智能化。
示范基地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周边农户前来参观,农户们看到基地里的小麦长势比自己地里的好,还不用怎么费力,都纷纷表示想引进这套系统。
当地的种植大户赵建国,一次性引进了十套智慧农业系统,覆盖了自己的五百亩麦田。
到了收获季节,赵建国的麦田亩产比往年增加了15%,而且因为品质好,收购价每斤高了两毛钱,仅此一项,就多赚了十几万元。
赵建国高兴地给公司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智慧农业助农增收,科技兴农惠及百姓”。
陈如轩在收到锦旗时说:“我们做智慧农业,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看到大家的收成越来越好,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作者“泛海归舟”推荐阅读《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WV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