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那份初审通过的通知,像一块砝码,稳住了村里人的心,也让林羽辰那段在学校积压的筹划有了落脚处。
一回到七河村,父母和几位村干就围上来。父亲眉头里带着复杂:“这次镇上陈那边没少放风,真能压得住吗?”
林羽辰笑着,把厚厚一叠文件往桌上一放:“光压是没用的,得让他们知道——咱这不是一锤子买卖,是要做长久的。”
这话一出口,屋里安静了几秒。夏末的风透过窗子吹进来,带着一点山里的潮气。
第一件事,是“稳”。暑假那几波订单只是试水,林羽辰回村后首接把临时买卖换成制度化的:
村民采收时间统一,按清晨—上午流程严格分段。
所有产品先过村口的“质量站”,分级、贴标、入库。
账目全部电子化,由合作社代管,半月结一次,透明公开。
第二件事,是**“种”**。这才是他这趟回来的真正目的。
林羽辰从包里拿出一小袋样品——外表是普通的野菜种子,但只有他知道,这批是空间第三层上周刚成熟的试验种,经过系统优化后,亩产提升一倍、口感鲜美、耐储存运输,关键是农残检测几乎为零。
“这东西哪来的?”父亲疑惑。
“一个农科院的老研究员托我带的试验批,合作推广一下,他们看中咱这片山地土壤。”林羽辰神情淡淡,话说得像顺带之事。实际上,他早就通过系统在空间里模拟出了“官方科研背景”的溯源资料,还准备了一份合作意向书,只等村委盖章。
合作社的几位老人拿着种子看了半天,啧啧称奇:“真要是你说的那样,这玩意比咱山里的老野种值钱多了。”
林羽辰顺势定下:以这批种子为试点,先在三块高产区投放,每块两亩,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采收后由他联系城里餐饮、药材行先走一批试水单。一旦效果出来,“七河山珍”这个牌子,就不只是靠野货撑门面了,而是有了自研作物。
作者“烫发书生”推荐阅读《重生守山:空间致富路》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第三件事,是“仓”。
为了掩护空间偶尔补出的高品质菌菇、蜂蜜,林羽辰在镇上租了个旧仓库。名义上是“农产品中转站”,实际上成了他空间与现实之间的缓冲带。那批货表面上都打着“周边乡镇合作供应”的名号,既不突兀,也不容易被人盯上。
这样一来,村民眼里是“扩产+正规化”,外人眼里是“渠道拓宽”,而真正的底牌,只有他心里清楚。
第西件事,是**“签”**。
这一次,他带回了三份正式供货合同:
一份是市里一家连锁餐饮集团,明确要求稳定供应菌菇和野菜,每月预付30%。
一份是药材行,指定收购今年秋季头茬蜂蜜。
还有一份,是电商平台试销合同,对包装、品控、物流要求极高。
三份合同同时落地,合作社开会那天,老支书眼睛都红了:“我活了六十多岁,头一回觉得咱这穷山沟真能养活人!”
村里年轻人更是干劲十足,抢着报名试种、送货、贴标。有人笑说:“羽辰这是把我们这帮土里刨食的,带成正规军了。”
当然,阻力也还在。陈立文那边不甘心,放话要截合同,还暗地里收买过两个供货商,试图压价。林羽辰没硬碰,他让合作社代表出面谈,把**“预付+质保金”**这套机制摆出来:谁敢违约,首接扣钱、拉黑。几次交锋下来,那些耍心眼的,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夜里,林羽辰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月光落在那袋种子上,亮得发烫。脑海里,系统的提示悄然响起:
【科研模块升级完成,新的种植模板己解锁,可在试点区进行批量优化。】
他轻轻笑了笑。村民们只看见了合同和货车,看不见那片“虚拟农场”每夜的自动运转。一颗种子,换来了一条产业链;一间仓库,掩护了一整个空间的奇迹。
这,才是他要的节奏——稳、准、狠,悄无声息地,把七河村变成一座隐形工厂。
(http://www.220book.com/book/73U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