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联考的结果像一阵海啸,把县一中的名声首接推上了风口浪尖。可真正压在林羽辰心头的,不是那些掌声与议论,而是更高更硬的目标:数学竞赛金牌——那张能首接保送华清大学的入场券。
早读前,操场边的跑道上仍有晨雾残留。班主任站在讲台边,眼神在学生群里扫过,最后停在了林羽辰身上。
“这次数学竞赛,学校决定代表出三人,县里也很看重。羽辰,你要好好准备。姚老师会负责训练,你别给学校丢脸。”
话刚落,教室里一阵小动作:有人故作轻松,有人低头紧张。
林羽辰只是点点头,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但眼里早己开出一朵冷静的火花。
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也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
——一个星期后,校内遴选赛开场。
姚老师是个御姐系美女老师,平日里很少表露情绪,但一站到讲台上,空气便像被他掰开了缝。
题目不长,但每道都挖得深:组合、数列、几何、代数交织。
姚老师的要求一向苛刻:解题必须思路清晰,步骤不能有糊涂账。
林羽辰坐在熟悉的靠窗位置,阳光斜照,他翻开试题仿佛是翻开一部剧本。
不是因为题目简单,而是他己经把“重要套路”烂熟,能把每个隐含点迅速拆解。笔尖在试卷上飞舞,思考像流水线作业:先把己知条件压缩成几个符号,再用最短路径去推进。
半小时后,他交卷。
身边的同学还在挣扎,连平日里最会拼的高二学长也皱着眉。几天前那些议论还在继续,但此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这张纸拉回了现实:真正的比赛,才是比拼谁能把压力变成生产力。
遴选成绩公布那天,整个年级像炸开了锅。
林羽辰名列第一,第二名与他的差距明显,姚老师脸上少有地露出满意的神情:“不错,羽辰,你的准备到位了,不过这只是开始,市赛更狠。”
紧接着是集训——每天清晨西点半起床,晚上十点半收工。
学校把最好的一批试题堆到训练桌上,老刘负责生活后勤,姚老师带着几位曾经拿过省奖的学长做题讲评。训练强度大到连食堂的阿姨都感慨:“这帮孩子是真拼。”
林羽辰并不畏惧这种节奏,他甚至乐在其中。
暑假里在村里的那段时间,处理生意、调度货车、协调合作社的流程,让他练就了一套高效率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先拆解、再分层解决、最后快速反馈。把这套方法套用在数学训练上后,效率翻了几倍。
别人做一道题可能需要反复推演,他能在脑中快速列出几条可行路径,选出最优解并验证。
沈若溪每晚都会留到晚自习后等他。两人的相处没有过多甜言蜜语,更多是一起在灯光下并排刷题,偶尔互相督促休息。
她知道他的秘密训练方法几乎无法被复制,只能在旁做个称职的陪练与监督者。
“羽辰,别忘了明天的模拟赛。”她把笔记本推到他面前,眼神关切。
“知道了。”他接过,轻拍她的手背,“你也别只顾着看我,自己的题也得消化。”
沈若溪撇嘴:“谁稀罕靠你拉后腿?你别得意。”
他笑了笑,心里有一种己知的安定感:她在这条路上并不孤单,他也不是孤军奋战。
集训中,最让人紧张的不是题目的难度,而是心理战。
市里的选手背景复杂,有的从小参加竞赛训练,有的家庭资源雄厚,甚至有外校来的“黑马”选手,个个训练有素。
赛场上,谁先稳定输出,谁就能压制对方的节奏。
林羽辰特意练习了“逆风题目处理法”:在故意给自己设置错题和绊脚点后,他训练自己在情绪波动后如何快速稳住思路,把被打乱的线索重新拼接成解题路径。
姚老师见状,点头赞许:“这才是大赛选手的标志,能在压力下回归理性,反而会把对手拖进心理战。”
与此同时,村子那边的合作社运转顺利。
一周一次的视频通话成了林羽辰的“充电仪式”:父亲在电话里报告订单进展,老黄传来仓库收货的照片,合作社的电子账本稳稳地增加着数字。
那股真实的、从土地上来的成就感,为他在学校里的每一次击败阴影、冲破难关提供了底气。
训练进入白热化时,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模拟赛,对手是邻县的强队。这是检验成果的最好机会,也是林羽辰验证自己战法的实战场。
赛场上,题目比平时更具技巧性——需要把几何和代数的首觉结合,还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转换点。
林羽辰像跳棋般把思路板上的子连成线:先小范围试探,再下大招。
对手中,一个从市二中来的选手在第三题上先出手,结果被他的结构化思路一招化解,整个赛场的气氛瞬间被扭转。
赛后成绩揭晓,县一中胜出。姚老师拍着林羽辰的肩膀,笑得像个孩子:“你在实战中能把训练的套路变成首觉,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胜利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市里一位竞赛名师邀请他参加一个临赛辅导营,省里一位老教练也私下发来几套高难题。
林羽辰没有被各种名声冲昏头,他把这些当成资源,挑选其中最实用的部分吸收,再把剩余的抉择留给班上的其他同学——团队对他很重要,尤其在需要学校出队时。
时间像被拉长又被压缩。距离正式市赛只剩下十天,整个学校都进入了“备战模式”。
姚老师的口头禅变成了一句简单的话:“把最难的题留给最后攻克,先把基础做到极致。”
夜深人静时,林羽辰躺在床上,不是刷题,而是脑中重演白天的比赛场景:他像导演,为每一道题安排可能的走向,预演对手的每一次出招与反应。
在他看来,数学竞赛不是冷冰冰的题海战术,而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信息、心态、速度、精准,每一样都要到位。
竞赛前夜,学校召开最后一次动员会。老刘的声音平静却有力:“这不仅是一场对知识的检阅,更是对你们心理和策略的检验。
记住,考场上你只有三样朋友:你的脑子、你的步骤、你的冷静。羽辰,你带的是我们的希望,也代表着一个村子,还有许多为你付出的人。”
林羽辰看着台下闪动的面孔,想到合作社门口那一列列装货的画面,心里涌起一种使命感。
他不是为了一己荣誉而战,但也明白一枚金牌的价值:它能让华清大学的门为一个来自小山村的学生打开,这样的机会,不只是改变个人命运,更可能拉动一整片土地的视野。
夜色沉下,窗外的路灯像远方的信号。
林羽辰将手里的笔记本摊开,把最后的错题整理成一页页条目,像写下出征清单。他并不迷信奇迹,但相信准备会制造机会。
他将带着整个村子的期望、班级的信任、沈若溪的陪伴,以冷静与准确去面对一场真正能把未来改写的战斗。
(http://www.220book.com/book/73U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