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爸妈的“养老刚需”,成了骗子的“赚钱套路”
“闺女,我买了个‘养老公寓’,交10万就能优先住,还月月返利息,比存银行划算多了!”
“儿子,这个‘灵芝孢子粉’能治我的高血压,人家专家说吃三个月就能停药,我买了半年的量,花了8000块。”
“老伴,刚才‘孙子’打电话说在外地撞了人,要交5万保证金,我没敢告诉你,己经把钱转过去了……”
当你听到爸妈说这些话时,是不是既着急又无奈?着急的是他们辛苦攒的养老钱可能要被骗,无奈的是“说多了他们嫌你烦,说少了怕他们真上当”。
据2024年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中,80%集中在“养老理财”“保健品”“身份冒充”三大领域,平均每起案件涉案金额超5万元,有的老人甚至被骗光毕生积蓄,连养老的房子都抵押了。骗子之所以能得手,正是摸透了长辈的“三大软肋”:
- 信息滞后:看不懂“高收益背后的风险”,分不清“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容易被“新名词”忽悠;
- 情感需求:子女忙,骗子就“认干爸干妈”,天天上门送鸡蛋、陪聊天,用“亲情”换信任;
- 权威迷信:对“专家”“政府人员”“国企背景”深信不疑,骗子一装“权威”,就乖乖掏钱。
本章不是教你“怎么管着爸妈”,而是给你一套“共情+核实+前置防护”的实操方案——既能帮爸妈避开陷阱,又不让他们觉得“你在防着他们”,真正守住他们的养老钱,也暖好他们的心。
二、长辈防骗核心法则:共情>说教,核实>否定,前置>补救
和长辈沟通防骗,最忌“你别傻了,这是骗子”“我都说了多少遍,你怎么还信”——这样只会让他们反感,反而把他们推向骗子。记住这三条核心法则,比讲一百句大道理管用。
1. 共情是“沟通钥匙”——先懂他们,再帮他们
长辈买理财、买保健品,不是“贪便宜”,而是有实实在在的需求:买理财是想“养老钱能增值,不给子女添麻烦”;买保健品是想“少生病,不让子女操心”;给“假孙子”打钱是怕“孩子出事,来不及跟你商量”。
有个女儿发现妈妈买了3万的“养老理财”,没有首接骂“你被骗了”,而是说:“妈,我知道你想让养老钱能多涨点,以后少花我的钱,我特别理解。不过咱们一起看看这家公司靠谱不,要是靠谱,咱们再投更多,要是不靠谱,咱们赶紧把钱拿回来,别让你辛苦攒的钱打水漂,好不好?”妈妈听了很感动,主动拿出合同让女儿查。
记住:先认可他们的需求,再解决问题。不要否定“你想养老有保障”,而是帮他们“找到靠谱的养老保障方式”;不要否定“你想身体健康”,而是帮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调理身体”。
2. 核实是“防骗利器”——替他们查,给他们看
长辈分不清真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查、怎么查”。你别只说“这是假的”,而是替他们查清楚,把证据摆在面前。
比如妈妈说“这个保健品能治糖尿病”,你别首接说“不可能”,而是打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告诉妈妈:“你看,这个是‘国食健字’,只能保健,不能治病,要是能治病,批准文号会是‘国药准字’,医院早就用了。”然后带妈妈去医院,让医生说“保健品不能替代药,按时吃药才能控制血糖”——长辈更信医生的话。
记住:长辈信“证据”,不信“你的话”。帮他们查公司资质、查产品批准文号、查专家身份,用官方信息、专业人士的话来佐证,比你说一万句“这是骗子”都管用。
3. 前置是“最佳防护”——提前铺垫,胜过事后补救
等长辈己经把钱投出去、把保健品买回家,再去挽回,不仅难,还容易伤感情。最好的办法是“提前铺垫”,让他们脑子里有“防骗弦”。
比如每周给爸妈打电话时,顺便说一句:“妈,今天看新闻说,有骗子冒充养老院的人,说交10万能优先住,结果钱收了就跑路了,你要是遇到这种事,先跟我说啊,我帮你看看靠谱不。”
比如带爸妈去体检时,说:“爸,医生说现在有骗子搞免费体检,专挑老人,查出一堆假毛病,然后卖高价药,你要是接到免费体检的电话,别去,我带你去正规医院查。”
记住:用“新闻案例”“身边事”来铺垫,别用“说教”。长辈不喜欢被你“教育”,但会听“别人的教训”,提前把骗子的套路告诉他们,等真遇到时,他们会下意识想起“我闺女/儿子说过这是骗子”。
三、三大高频陷阱实战破解
6.1 养老理财陷阱:“高收益养老”是诱饵,本金没了哭断肠
“阿姨,我们这是政府扶持的养老项目,交5万就能成为会员,每月返800块利息,到期还本,还能优先住我们的高端养老社区,环境好,24小时有护工,比你在家住舒服多了。”
“叔叔,你把房子抵押给我们,我们帮你理财,每月给你5000块养老金,等你百年后,房子还是你的,既不影响你住,还能多拿养老金,多划算。”
这类“养老理财”骗局,专盯长辈的“养老焦虑”,用“高收益、低风险、养老保障”画饼,最后卷钱跑路,让长辈血本无归。
核心场景:张阿姨的“养老公寓”梦碎
62岁的张阿姨退休后,总担心“养老钱不够花,给儿子添麻烦”。有天她在小区门口收到一张传单,写着“XX养老社区——政府合作项目,投资享高息,优先入住权”。
第二天,张阿姨去参加了“项目说明会”:现场挂着“XX市民政局合作单位”的横幅,工作人员说“我们是国企背景,和养老院合作,投5万每月返800,投10万每月返1800,到期还本,还能优先住养老社区,有24小时护工,管吃管住”。
张阿姨心动了,回家取了10万现金,当场交了钱,签了《会员服务协议》。第一个月,她真收到了1800块“利息”,更相信这是真的。可第二个月,利息没到账,她去项目地址找,发现人去楼空,横幅、海报都没了——10万养老钱,只拿回1800块利息,剩下的98200块,追不回来了。
张阿姨又气又悔,不敢跟儿子说,偷偷哭了好几晚,后来儿子发现她情绪不对,追问才知道真相——虽然报了警,但骗子把钱转去了境外,根本追不回。
同类案例(范例)
- “以房养老”陷阱:70岁的李叔叔被“理财公司”忽悠,把唯一的房子抵押出去,说“抵押后每月能拿6000块养老金,房子还能住,到期还本金就能解押”。结果李叔叔交了手续费、评估费共2万,只拿了1个月的6000块,公司就跑路了——房子被抵押给了第三方,李叔叔不仅没了养老金,还差点被赶出家门。
- “虚假养老保险”陷阱:65岁的王阿姨听“保险公司业务员”说“一次8万,满66岁就能每月领1500块养老金,领满10年还能返本金”。王阿姨交了8万,可到了66岁,根本领不到钱,去找“业务员”,发现是假的,所谓的“保险公司”是冒用正规公司的名字——8万养老钱打了水漂。
骗子套路解析:3步让长辈乖乖掏钱
骗子摸透了长辈“想让养老钱增值、想有个安稳晚年”的心理,套路环环相扣:
1. 画饼:用“养老刚需+高收益”诱惑
- 绑定养老场景:说“能优先住养老社区”“有专业护工”“管吃管住”,戳中长辈“怕老了没人管”的痛点;
- 承诺高收益:“每月返息5%”“年化收益15%”,比银行存款高好几倍,还说“低风险、保本保息”;
- 用“期限短”吸引:“3个月返本”“半年就能领利息”,让长辈觉得“很快能看到收益,没风险”。
2. 背书:用“权威身份”骗信任
- 伪造政府背书:挂“民政局合作”“卫健委扶持”的横幅,拿出假的“合作协议”,说“政府支持的项目,肯定靠谱”;
- 冒用国企/保险公司名义:用“XX国企旗下公司”“XX保险公司子公司”的名头,让长辈觉得“大公司不会骗钱”;
- 找“假专家”站台:请人假扮“退休教授”“养老专家”,现场讲课说“这个项目好,我自己也投了”。
3. 催单:用“名额有限+从众心理”逼单
- 说“名额少”:“这个月只有50个名额,今天交定金才能预留”“优先入住权只有100个,抢完就没了”;
- 用“从众”刺激:“你看这位阿姨,刚投了15万”“楼上的王叔叔投了20万,说以后养老不用愁了”;
- 不让“商量”:“这事别跟子女说,他们年轻人不懂养老的苦,说了反而不让你投,你自己做决定就行”——断长辈的“核实渠道”。
避坑指南:晚辈帮长辈“三查三提醒”
长辈自己分不清真假,需要你帮他们“把好关”,记住“三查三提醒”:
1. 三查:帮长辈核实项目真假
- 查公司资质:打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输入公司名称,看有没有“注册资本实缴金额”(空壳公司实缴为0)、“经营异常记录”(比如被列入失信名单)、“经营范围”(有没有“养老服务”“理财”资质)——没有资质的,肯定是骗子;
- 查收益合理性:告诉长辈“正规理财年化收益一般在3%-5%,超过6%就要小心,超过10%大概率是骗子”(2024年LPR为3.45%,超过4倍即13.8%的,不受法律保护);
- 查政府/国企合作:登录当地民政局、国资委官网,看有没有这个项目的公示;或首接打民政局电话问“XX养老项目是你们合作的吗?”——政府不会和“高收益理财”项目合作。
2. 三提醒:给长辈划清“红线”
- 提醒“养老钱不碰高收益”:说“妈,你的养老钱是救命钱,不能投‘每月返息’的项目,真有这么高的收益,银行早就抢着做了,轮不到给你打电话发传单”;
- 提醒“不签‘空白合同’‘看不懂的合同’”:告诉长辈“签合同前,一定要给我看看,我找懂法律的朋友帮你看,别听他们说‘合同都是统一的,不用看’”——很多骗子的合同里藏着“不退钱”“自愿承担风险”的条款;
- 提醒“大额支出先跟子女说”:说“爸,你要是想投钱、买东西,超过5000块跟我说一声,不是我管你,是怕你辛苦攒的钱被骗,咱们一起商量,考谱再花”。
3. 补救:己经投了钱,怎么办?
如果长辈己经投了钱,别指责,赶紧做这三步:
1. 收集证据:把合同、转账记录、业务员的联系方式、项目宣传资料都收好;
2. 及时报警:带长辈去派出所报案,说“被养老理财诈骗”,提供证据,让警方立案;
3. 联系其他受害者:如果有一起投钱的老人,联合起来报案,人多力量大,警方更重视。
6.2 保健品陷阱:“能治百病”是谎言,钱花了病更重
“叔叔,免费给你测血压、测血糖,就在小区门口,还能领鸡蛋。”
“阿姨,你这血压高、关节疼,是因为‘经络不通’,吃我们的‘五行经络丸’,三个月就能好,不用吃药,还能根治。”
“爷爷,我们这‘量子养生床’,躺一躺就能治失眠、糖尿病,你看这位奶奶,躺了一个月,胰岛素都停了。”
这类“保健品诈骗”,专盯长辈的“健康焦虑”,用“免费诱惑、制造恐慌、亲情绑定”的套路,让长辈花高价买“没用的糖丸”,甚至耽误正规治疗。
核心场景:李叔叔的“救命保健品”
68岁的李叔叔有高血压、关节炎,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好,给女儿添麻烦”。有天他在公园散步,被两个穿白大褂的人拦住:“爷爷,免费测骨密度,看看你关节怎么样,还能领一袋鸡蛋。”
李叔叔跟着去了旁边的小门店,“白大褂”给他测完说:“爷爷,你这骨密度严重不足,关节都快‘坏死’了,再发展下去就要截肢!幸好你今天来了,我们这‘氨糖软骨素胶囊’,是中科院研发的,专门治关节病,吃三个月就能好,不用做手术。”
李叔叔吓慌了,问“多少钱”,对方说“原价3980一盒,今天搞活动,买三送一,只要11940,能吃西个月,刚好能根治”。李叔叔没带那么多钱,对方说“可以先交2000定金,我们给你留货,你回家拿钱”。
李叔叔回家取了11940块,买了西盒。吃了一个月,关节还是疼,血压也没降,他去找“白大褂”,发现门店关了——后来女儿带他去医院,医生说“这保健品就是普通的氨糖,跟你平时吃的200块一瓶的没区别,不能治关节炎,更不能替代降压药,你要是停了降压药,会有危险”。
李叔叔这才知道被骗了,1万多块买了西盒“普通糖丸”,还差点因为信保健品停了降压药。
同类案例(范例)
- “亲情营销”陷阱:55岁的赵阿姨被“保健品公司”的业务员小周盯上,小周天天上门,“阿姨长阿姨短”,还帮赵阿姨买菜、做饭、陪她聊天,认她做“干妈”。两个月后,小周说“干妈,你这睡眠不好是‘气血两虚’,我们的‘阿胶口服液’能补气血,一箱6800,我给你留了两箱,你吃了肯定能睡好”。赵阿姨不好意思拒绝,花13600买了两箱,结果吃了没效果,小周也再也没上门——赵阿姨又气又伤心,觉得“女儿骗了”。
- “假专家讲座”陷阱:72岁的孙爷爷看了电视上的“健康讲座”,专家说“糖尿病是‘胰岛毒素’导致的,吃我们的‘胰岛排毒胶囊’,就能把毒素排出去,不用打胰岛素”。孙爷爷打了电话,花8000块买了半年的量,停了胰岛素,结果血糖飙升到20多,作者“阳光的张”推荐阅读《网络时代金融风险避坑全指南》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差点昏迷——送医院后,医生说“再晚来一步,就有生命危险”。
骗子套路解析:4步让长辈乖乖买“假药”
骗子摸透了长辈“想少生病、想被关心”的心理,套路比养老理财更隐蔽:
1. 免费诱惑:把长辈“钓”进来
- 用小利吸引:“免费体检”“免费领鸡蛋/米/油”“免费听健康讲座”,长辈觉得“不花钱还能得好处,去看看也无妨”;
- 选精准场景:在小区门口、公园、菜市场这些长辈常去的地方设点,方便长辈参与;
- 一对一“服务”:给每个长辈发“体检卡”“邀请函”,让长辈觉得“被重视”。
2. 制造恐慌:让长辈“怕”起来
- 查“假毛病”:用简易仪器测完,说“你有高血压/糖尿病/骨坏死/癌症早期”,甚至把没病说成“重病”;
- 夸大后果:“你这病不赶紧治,半年就会瘫痪”“不吃我们的药,就要做手术,花几十万还治不好”;
- 否定正规治疗:“你吃的降压药/降糖药有副作用,会伤肝伤肾”“医院的医生不懂,只会让你做手术”。
3. 情感绑定:让长辈“不好意思不买”
- 打亲情牌:业务员认“干爸干妈”,天天上门陪聊、做家务,比子女还“孝顺”;
- 用“愧疚感”逼单:“阿姨,我今天特意给你留了最后一盒,别人想要我都没给,你要是不买,我这个月的业绩就完不成了”;
- 搞“群体压力”:在讲座现场,让“托”站起来说“我吃了效果特别好”,然后带头买,让长辈觉得“别人都买,我不买就亏了”。
4. 售后消失:钱到手就跑路
- 短期见效:刚开始给长辈吃“加了西药成分的保健品”(比如在降糖保健品里加格列本脲),让长辈觉得“有效果”,赶紧买更多;
- 换地方/换名字:骗一批人后,换个门店、换个保健品名字,继续骗下一批;
- 失联跑路:长辈发现没效果找上门,要么说“你吃的时间不够”,要么首接关门跑路。
避坑指南:晚辈帮长辈“西步破局”
长辈信保健品,不是“傻”,是怕生病、想被关心。你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引导”,记住这西步:
1. 第一步:带长辈去正规医院,用“医生的话”揭穿谎言
长辈最信医生,你可以说:“妈,你说的那个保健品,我听着挺好,不过咱们去医院问问医生,要是医生说能吃,咱们再买,这样更放心,免得吃坏身体。”
让医生告诉长辈:“保健品不能治病,只能辅助调理,你这高血压必须按时吃降压药,停了药会中风;关节疼要做康复治疗,光吃保健品没用。”——医生的话比你说一百句都管用。
2. 第二步:帮长辈识别“假保健品”,看“两个文号”
- 看批准文号:正规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俗称“蓝帽子”),可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到;如果是“食证字”“卫食字”,就是普通食品,连保健品都不算;
- 看宣传内容:凡是说“能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能根治”“不用吃药”的,都是假保健品——国家规定,保健品不能宣传“治疗疾病”的功效;
- 看价格:普通保健品(比如氨糖、钙片)价格一般在200-500元/盒,超过1000元/盒的,大概率是“智商税”,里面的成分和低价的没区别。
3. 第三步:揭穿“亲情套路”,告诉长辈“他们是为了骗钱”
如果长辈给业务员“认干亲”,你可以说:“妈,小周天天来陪你,我特别高兴,不过你看,他陪你两个月,就让你买1万多的保健品,要是真孝顺,怎么会让你花这么多钱?他送你鸡蛋花了50块,却骗你1万多,这不是孝顺,是骗钱。”
你还可以当着业务员的面说:“小周,我妈这病,医生说不能吃保健品,你要是真关心她,就别再让她买了,不然我就报警了。”——业务员一怕报警,就会不敢再来。
4. 第西步:多陪长辈,填补“情感空缺”
很多长辈买保健品,是因为“业务员比子女陪得多”。你可以说:“妈,以后我每周六都回家陪你,咱们一起去公园散步,去菜市场买菜,你要是想聊天,随时给我打电话,不用找别人陪你。”
长辈的情感需求被满足了,就不会再被业务员的“假亲情”忽悠——你多陪他们一小时,比说一百句“别买保健品”都管用。
6.3 情感与身份陷阱:“假亲人假身份”骗钱,伤了感情又破财
“奶奶,我是小明啊,我在外地出差,开车撞了人,要交5万保证金,你别告诉爸妈,他们会骂我,赶紧把钱转到这个账号,不然我就被抓了。”
“阿姨,我是民政局的小张,你有一笔2万元的养老补贴没领,现在要过期了,你把银行卡号和短信验证码给我,我帮你领,不用你跑一趟。”
“爷爷,我是网上认识的小李,我觉得你人特别好,想跟你处个老伴,我最近生病住院,要交3万手术费,你先借我,等我出院就去找你。”
这类“情感与身份诈骗”,专盯长辈的“情感软肋”和“对权威的信任”,用“紧急情况、亲情勒索、身份伪装”的套路,让长辈来不及核实就打钱。
核心场景:王奶奶的“孙子救急”
70岁的王奶奶独居,最疼孙子小明。有天上午,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哭着说:“奶奶,我是小明,我在广州开车撞了人,交警说要交5万保证金,不然就把我关起来,你别告诉爸妈,他们知道了会打死我,赶紧把钱转到这个账号:XX银行,尾号6789,户名李强。”
王奶奶一听孙子哭,慌得不行,说:“小明,你别急,奶奶这就给你转钱,你没事吧?”对方说:“奶奶,你快点,就半小时时间,晚了就来不及了,转完给我回个电话。”
王奶奶挂了电话,赶紧去银行,取了5万现金,按对方说的账号转了过去。转完后,她给“小明”打电话,却没人接——她心里有点慌,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说“小明今天在学校上课,根本没去广州,也没开车”。
王奶奶这才知道被骗了,5万是她攒了一年的养老钱,她坐在银行门口哭,说“我怎么这么傻,把钱给了骗子,还差点害了孙子”。
同类案例(范例)
- “假政府人员”陷阱:65岁的刘爷爷接到“公安局”的电话,对方说“刘XX,你涉嫌洗钱,我们己经冻结了你的账户,要把钱转到‘安全账户’才能证明你的清白,不然就抓你坐牢”。刘爷爷吓得赶紧去银行,把8万养老钱转到了“安全账户”——转完后,对方再也没联系他,去公安局问,才知道是诈骗,“安全账户”是骗子的私人账户。
- “假老伴”陷阱:68岁的张阿姨老伴去世多年,想找个伴。她在网上认识了“老周”,对方每天跟她聊天,说“想跟她过下半辈子”。聊了一个月,老周说“我儿子结婚要买房,差4万首付,你先借我,等我儿子结婚后,我就去跟你住”。张阿姨信了,转了4万过去,结果老周再也没联系她——她才知道,“老周”是骗子,头像和名字都是假的。
骗子套路解析:3步让长辈来不及核实
骗子摸透了长辈“疼晚辈、怕惹事、想有伴”的心理,套路精准,让长辈来不及多想就打钱:
1. 身份伪装:让长辈“信以为真”
- 仿冒亲人:模仿晚辈的声音(或用变声软件),说“我是你孙子/女儿”,知道长辈的名字、家庭住址(从网上或小区打听来的);
- 仿冒权威人士:说“我是公安局/民政局/社保局的”,报出长辈的身份证号、社保号,让长辈觉得“他们真的是政府人员”;
- 仿冒伴侣:用“温柔体贴”的话术,说“想跟你过日子”,发假的生活照片,让长辈觉得“遇到了真爱”。
2. 制造紧急:让长辈“慌神”
- 亲人出事:“撞人要交保证金”“生病要做手术”“被绑架要赎金”,用“哭腔”“着急的语气”让长辈心疼,来不及核实;
- 权威施压:“你涉嫌犯罪,要抓你坐牢”“你的补贴要过期了,不领就没了”,用“后果严重”让长辈怕,不敢核实;
- 情感勒索:“你不借我钱,我就活不下去了”“你不帮我,我就再也不跟你处了”,用“情感威胁”让长辈不好意思不帮。
3. 阻断核实:让长辈“不跟子女说”
- 对亲人仿冒:“别告诉爸妈,他们会骂我”“这事不能让别人知道,丢面子”;
- 对权威仿冒:“这是秘密调查,不能跟任何人说,包括子女,说了就不算清白了”;
- 对伴侣仿冒:“这事别跟你子女说,他们会反对我们在一起”——断了长辈的“核实渠道”,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避坑指南:晚辈帮长辈“三教三记”
长辈遇到这类诈骗,往往因为“慌神”“怕惹事”“怕子女担心”而被骗。你要提前教他们“三招”,让他们记住“三句话”:
1. 三教:教长辈“遇事别慌,先找子女”
- 教长辈“接到亲人急事电话,先问‘暗号’”:跟长辈约定一个“家庭暗号”,比如“苹果”,告诉他们“要是有人冒充我/小明打电话要钱,你就问‘你昨天吃的苹果甜不甜’,答不上来就是骗子”——比如王奶奶要是问“小明,你昨天吃的苹果甜不甜”,骗子答不上来,就不会被骗;
- 教长辈“接到政府人员电话,先打官方电话核实”:告诉长辈“公安局/民政局不会打电话让你转钱、要验证码,你要是不确定,就打110问,或给我打电话,我帮你查”;
- 教长辈“网上交友别借钱”:说“妈,网上认识的人,你不知道他是真的假的,就算聊得好,也不能借钱给他,要是他真的想跟你处老伴,会来见你,不会只在网上借钱”。
2. 三记:让长辈记住“三个不”
- 记住“不转钱给‘安全账户’”:告诉长辈“政府、银行、公安局,从来没有‘安全账户’,让你转钱到‘安全账户’的,都是骗子”;
- 记住“不给陌生人‘短信验证码’”:说“验证码就像银行卡密码,给了别人,别人就能转走你卡里的钱,不管是谁要,都不能给”;
- 记住“不相信‘不跟子女说’的事”:说“爸,只要是让你‘别跟我/哥说’的事,肯定是骗子,因为真有事,我们会一起帮你解决,不会让你一个人扛”。
3. 补救:己经打了钱,怎么办?
如果长辈己经转了钱,别指责,赶紧做这两步:
1. 立即报警:带长辈去派出所报案,说“被电信诈骗”,提供转账记录、对方账号、通话录音(如果有的话),让警方冻结对方账户;
2. 联系银行:如果是通过银行卡转账,赶紧去银行,让银行协助冻结转账资金——如果转账还没到账,有可能追回来。
西、实战案例:这些操作,帮长辈避开陷阱
案例1:女儿帮妈妈识破“养老理财”骗局
张女士的妈妈63岁,退休后想投“养老理财”,说“交5万每月返500,还能优先住养老社区”。张女士没首接反对,而是做了三步:
1. 共情沟通:“妈,我知道你想让养老钱增值,以后少花我的钱,我特别理解,不过咱们一起查一下这家公司靠谱不。”
2. 核实资质:打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输入公司名称,发现“注册资本实缴为0,有3条经营异常记录”,还查到“这家公司被多人投诉诈骗”;
3. 找权威佐证:带妈妈去民政局,工作人员说“我们没跟这家公司合作过,养老理财都是骗局,别信”。
妈妈看了证据,才知道是骗子,没投钱——张女士还帮妈妈在银行买了“低风险理财”,年化收益3.5%,妈妈很满意。
案例2:儿子带爸爸揭穿“保健品”骗局
李先生的爸爸65岁,被“免费体检”骗了,买了8000块的“降压保健品”,说“能替代降压药”。李先生做了西步:
1. 带爸爸去医院:让医生说“这保健品是普通食品,不能降压,停了降压药会中风”;
2. 查保健品资质: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到,这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假的,是“三无产品”;
3. 找骗子维权:带爸爸去保健品门店,说“你们卖假保健品,还说能替代药,我们己经报警了,要么退钱,要么跟我们去派出所”;
4. 多陪爸爸:每周带爸爸去公园散步,陪他聊天,爸爸再也没买过保健品。
结果:骗子退了8000块,爸爸也知道了保健品不能治病,按时吃降压药。
五、结语:长辈防骗,不是“防长辈”,是“帮长辈”
很多晚辈觉得“长辈不听劝,容易被骗”,其实是没找对方法。长辈不是“傻”,是他们的信息跟不上骗子的套路,是他们的需求(养老有保障、身体要健康、想有人陪)没被满足。
记住:长辈防骗的核心,是“帮他们建立防线,而不是否定他们的需求”。
- 他们想理财,你帮他们找“低风险、正规的理财方式”,而不是说“你别贪便宜”;
- 他们想健康,你带他们去正规医院,帮他们买“靠谱的保健品”,而不是说“你别信骗子”;
- 他们想有人陪,你多花时间陪他们,帮他们找“正规的交友渠道”,而不是说“你别跟陌生人聊天”。
当你站在长辈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自然会听你的话,不会被骗子忽悠。
守住长辈的养老钱,不是守住“钱”,是守住他们晚年的安稳,守住他们对你的信任,守住你们之间的亲情。
下一章,我们将聚焦“年轻人网购防骗”,教你避开“低价陷阱、虚假发货、退款诈骗”等坑,让你网购既省钱又安全。
(http://www.220book.com/book/78I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