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章 家庭是“安全网”:全家一起防骗,比一个人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网络时代金融风险避坑全指南 http://www.220book.com/book/78IU/ 章节无错乱精修!
 网络时代金融风险避坑全指南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网络时代金融风险避坑全指南最新章节随便看!

“妈,你别信那个‘养老理财’,是骗子!”

“爸,你手机里那个‘免费算命APP’赶紧删了,会偷信息!”

“儿子,别点游戏里的‘免费皮肤’链接,点了钱就没了!”

你有没有发现?家里只要一个人疏忽,全家都可能受影响:老人买保健品被骗,花光全家的养老钱;孩子误点游戏充值,扣光父母的工资;夫妻一方泄露信息,骗子用全家的身份办网贷——家庭不是“个人防骗”的孤岛,而是“共同防骗”的安全网。

一个人的警惕性有限,但全家一起防骗,就能“互相补位”:你懂网络防骗,教爸妈识别假链接;爸妈懂人情世故,提醒你别贪刷单返利;你和伴侣互相查账单,防止自动续费扣费——全家拧成一股绳,骗子才无缝可钻。

这一章,我们就教你“搭建家庭防骗安全网”:定3个家庭约定、教孩子防骗、长辈和晚辈互相补位,让全家的钱袋都安安稳稳。

9.1 跟家人定“3个约定”:把防骗变成“家庭习惯”

防骗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变成“全家的习惯”。跟家人定3个简单的约定,不用记复杂规则,只要每次遇到事“多问一句、多等一会”,就能避开大部分家庭防骗的坑。

9.1.1 约定1:花钱超过5000元,全家一起商量

“我没跟你说,就买了个3万的磁疗床垫,能治我的风湿……”

“我投了5万的‘养老基金’,年化15%,以后每月能领625元……”

长辈偷偷花大额钱买保健品、投理财,夫妻一方偷偷借钱给别人、买高价商品,这些“独自做决定”的行为,是家庭财产损失的重灾区——不是他们故意隐瞒,是觉得“这是好事,不用商量”,结果被骗。

定“花钱超过5000元商量”的约定,就是让“大额支出”有个“缓冲带”,避免一时冲动被骗。

核心场景:张阿姨想买3万保健品,因为约定跟女儿说,避免被骗

65岁的张阿姨,有风湿,听“健康讲座”说“3万的磁疗床垫能治风湿”,想偷偷买。可她想起跟女儿定的“超过5000元商量”的约定,就给女儿打了电话。

女儿一听就知道是骗局,跟她说:“妈,磁疗床垫是普通海绵垫,治不了风湿,上次李叔买了,花了3万,一点用都没有,还被骗子拉黑了。你要是风湿疼,我带你去医院看,医生开的药才管用。”

张阿姨听了女儿的话,没买床垫,保住了3万养老钱。后来她跟老伙计说:“幸好跟女儿定了约定,不然我这养老钱就没了。”

怎么让约定落地?分2步:

1. 定“金额标准”,全家同意

- 根据家庭收入,定一个“需要商量的金额”:比如月收入1万的家庭,定5000元;月收入5万的家庭,定2万元——金额别太高,也别太低,太高容易漏,太低容易烦。

- 跟家人说清楚:“不是不信你,是怕你被骗子骗,一起商量能多个人把关。”

2. 定“商量流程”,别嫌麻烦

- 谁想花大额钱,先在家庭群里说:“我想买XX,花3万,你们觉得怎么样?”

- 家人一起问3个问题:“这东西是正规渠道买的吗?”“能退吗?”“有没有人买过,真的有用吗?”

- 比如想买保健品,问“有没有‘蓝帽子’标志?能在药监局查到吗?”;想投理财,问“有没有金融牌照?年化收益超过6%吗?”

关键提醒:别让“孝顺/面子”毁了约定

子女别跟长辈说“你别乱花钱”,要说“妈,咱们一起看看这东西是不是真的,别让骗子骗了你的养老钱”;夫妻别跟对方说“你怎么乱花钱”,要说“咱们一起查一下,别花了冤枉钱”——用“关心”代替“指责”,约定才能坚持。

9.1.2 约定2:收到“陌生信息”,先在家庭群里“问一句”

“您的账户冻结,点击链接解冻”“您的快递丢失,点击链接领赔偿”“免费领口红,填信息就行”——这些陌生信息,一个人看可能会信,全家一起看,就能看出漏洞。

定“陌生信息问一句”的约定,就是让家人当你的“第二双眼睛”,帮你识别骗局。

核心场景:小李收到“快递丢失”短信,在家庭群问,避免点钓鱼链接

24岁的小李,收到一条短信:“【XX快递】您的快递丢失,点击链接:xxx领200元赔偿,24小时内有效。”他有点心动,想点链接。

可他想起跟家人定的“陌生信息问一句”的约定,就把短信截图发到家庭群里,问“这是真的吗?”

爸爸回复:“别点!我上次也收到过,点了链接,填了银行卡信息,被转走1000元,后来才知道是骗子。”妈妈回复:“你查一下快递单号,首接在快递APP里查,别点短信里的链接。”

小李赶紧查快递单号,发现快递正在派送中,根本没丢失——幸好问了家人,没点钓鱼链接,不然钱可能就没了。

哪些“陌生信息”要在群里问?分3类:

1. 带链接的信息:短信、微信里的“领赔偿、领红包、退钱”链接,不管写得多真,先在群里问;

2. 要信息的信息:让你填“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的信息,问家人“这是真的吗?”;

3. “紧急”的信息:说“账户异常、孩子出事、领导要转账”的信息,问家人“你们收到过吗?”

怎么问?别只发截图,说清楚3点:

- 发什么:“我收到一条‘快递丢失’的短信,让点链接领赔偿,截图发群里了。”

- 问什么:“这是真的吗?你们收到过吗?能点链接吗?”

- 听谁的:优先听“有防骗经验的人”(比如爸妈被骗过,知道套路;你懂网络,知道链接真假)。

9.1.3 约定3:每周花10分钟,全家一起看“防骗新闻”

“我上次看新闻,有个老人买保健品被骗了5万……”

“今天看到一个孩子点游戏链接,扣了爸妈2万……”

很多家庭防骗意识弱,是因为“不知道骗子的新套路”——长辈不知道“养老理财是骗局”,孩子不知道“免费皮肤是陷阱”,夫妻不知道“刷单返利是钓鱼”。

每周花10分钟看防骗新闻,能让全家都知道“最新骗局”,提高警惕。

怎么看?选“全家都能懂”的内容:

1. 选“权威渠道”的新闻:比如“央视新闻”“今日说法”“国家反诈中心”公众号的防骗案例,内容真实,语言通俗;

2. 选“贴近家庭”的案例:比如“老人买保健品被骗”“孩子游戏充值误操作”“夫妻刷单返利被骗”,这些案例跟家庭相关,家人容易有代入感;

3. 看完一起聊:看完后,问家人“这个案例里,骗子用了什么套路?咱们怎么防?”

- 比如看“老人被‘以房养老’骗”,跟爸妈说:“以后有人让你抵押房子,不管说得多好,都要跟我们商量。”

- 比如看“孩子点游戏链接被扣钱”,跟孩子说:“以后游戏里的免费东西,要先问爸妈,不能自己点链接。”

例子:每周日晚7点,全家一起看“今日说法”的防骗片段,看完后聊5分钟,妈妈说“以后接到‘客服’电话要验证码,我肯定不给”,儿子说“我再也不点游戏里的免费皮肤链接了”。

9.2 教孩子“防骗”,也是保护家庭钱袋

孩子是家庭防骗的“薄弱环节”:他们容易被“免费游戏皮肤、充Q币、扫码领玩具”的骗局骗,进而影响家庭账户——比如孩子填了家长的支付密码,充值5000元;孩子点了钓鱼链接,泄露家长的银行卡信息。

教孩子防骗,不是“让孩子变胆小”,而是“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既是保护孩子,也是保护全家的钱。

9.2.1 孩子最容易踩的3个“钱坑”:都是“免费”和“游戏”惹的祸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免费”“好玩”就是他们的软肋,骗子抓住这两点,设了3个常见的坑:

坑1:游戏里的“免费皮肤/装备”——点链接,扣家长的钱

“点击链接,免费领王者荣耀皮肤”“输入家长手机号,领和平精英枪皮肤”——这些游戏里的广告,孩子一看就心动,点进去后,要么让填“家长的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要么首接扣家长的钱(因为家长开了免密支付)。

核心场景:小明点“免费皮肤”链接,填了家长密码,扣了3000元

8岁的小明,玩“王者荣耀”时,看到“免费领李白皮肤”的广告,点了链接。链接里让填“家长的微信支付密码”,小明记得妈妈的密码是“123456”,就填了进去。

结果,页面显示“领取成功”,可妈妈的手机收到“微信支付3000元”的短信——小明填的密码,不是“领皮肤”的,是“充值3000元买皮肤”的,骗子用“免费”当诱饵,让小明填了密码,扣了3000元。

妈妈发现后,找游戏平台退款,平台说“是输入密码确认的支付,无法退款”——3000元打了水漂。

坑2:“扫码领玩具”——填信息,泄露家庭隐私

“扫码加好友,免费领奥特曼卡片”“填手机号,领乐高玩具”——这些在学校门口、公园的小广告,孩子容易信,扫码填信息后,不仅没领到玩具,还泄露了“家长的手机号、家庭住址”(孩子会填爸妈的手机号和家里的地址)。

骗子拿到信息后,会给家长打诈骗电话:“您的孩子在学校出事,需要交保证金”“您的手机号中了奖,点击链接领奖品”。

坑3:“帮刷游戏等级”——让孩子“借”家长手机,盗刷钱

“我帮你刷游戏等级,你把家长的手机借我用10分钟”——孩子想提升游戏等级,就会把家长的手机借给“游戏好友”(可能是骗子假扮的),骗子用手机里的微信、支付宝,转走家长的钱。

9.2.2 教孩子3句“防骗口诀”:简单好记,能避开80%的坑

跟孩子讲“诈骗原理”,他们听不懂,不如教他们3句简单的口诀,让他们“遇到事就想起”。

口诀1:“游戏免费东西,先问爸妈”

- 跟孩子说:“游戏里的‘免费皮肤、免费装备’,不管多好看,都要先问爸妈‘能不能领’,别自己点链接、填密码。”

- 例子:小明再看到“免费皮肤”广告,想起这句口诀,问了妈妈,妈妈告诉是骗局,就没点。

口诀2:“别人要手机,不能给”

- 跟孩子说:“不管是‘游戏好友’还是‘陌生人’,要借你的手机,或者借爸妈的手机,都不能给,要问爸妈‘能不能借’。”

- 例子:孩子的“游戏好友”要借手机刷等级,孩子想起这句口诀,没借,避免了钱被转走。

口诀3:“要填爸妈信息,先问清楚”

- 跟孩子说:“有人让你填‘爸妈的手机号、支付密码、家庭住址’,不管说‘领玩具’还是‘领奖’,都要先问爸妈‘能不能填’。”

- 例子:孩子看到“扫码领奥特曼卡片”,想起这句口诀,问了爸爸,爸爸告诉是骗信息的,就没填。

9.2.3 家长要做的2件事:从源头减少孩子被骗的机会

教孩子口诀的同时,家长也要做2件事,从源头堵住漏洞:

1. 给孩子的“游戏账号”设“消费限制”

- 微信/支付宝给孩子设“青少年模式”:微信“我-设置-青少年模式”,支付宝“我的-设置-青少年模式”,开启后,大额消费需要家长同意;

- 给游戏账号设“消费密码”:在游戏里(比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设置“二次支付密码”,孩子充值时,需要输入这个密码,家长能及时发现。

2. 别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

- 支付密码别设“简单数字”(比如123456、孩子的生日),别让孩子看到你输密码;

- 跟孩子说:“支付密码是‘钱袋的钥匙’,不能告诉别人,包括你,只有爸妈能知道。”

9.3 长辈和晚辈“互相补位”:你教我防网络骗,我教你防人情坑

家庭防骗,不是“晚辈教长辈”,而是“互相补位”:晚辈懂网络,教长辈识别“假链接、假APP”;长辈懂人情,教晚辈防“刷单返利、熟人借钱”——全家各有优势,互相提醒,才能无死角防骗。

9.3.1 晚辈教长辈:3个“网络防骗技巧”,简单好操作

长辈对“网络操作”不熟悉,容易被“假链接、假APP、假客服”骗,晚辈教他们3个简单的技巧,不用懂技术,只要照做就行。

技巧1:“官方APP里操作,别点短信链接”

- 跟爸妈说:“查快递、交水电费、查账单,都在手机里的‘官方APP’里操作(比如快递用‘菜鸟’,交水电费用‘支付宝’),别点短信里的链接,一点就会中病毒,钱就没了。”

- 帮爸妈把“常用官方APP”放在手机桌面,标上名字(比如“菜鸟-查快递”“支付宝-交水电费”)。

技巧2:“要验证码的,都是骗子”

- 跟爸妈说:“不管是‘银行客服’还是‘快递客服’,打电话要‘短信验证码’,都说‘不给’,给了验证码,钱就会被转走。”

- 给爸妈的手机贴个纸条:“验证码=钱,不给任何人!”

技巧3:“APP只从应用商店下,别点微信链接下”

- 跟爸妈说:“下载APP,只从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比如华为应用市场、苹果App Store)下,别点微信、短信里的链接下,链接里的APP是骗子做的,会偷钱。”

- 帮爸妈把“应用商店”放在手机桌面,告诉他们“要下APP,就点这个”。

例子:晚辈教妈妈“查快递用菜鸟APP”,妈妈再也没点过“快递丢失”的短信链接,避免了被骗;教爸爸“不给验证码”,爸爸接到“银行客服”要验证码的电话,首接挂了,保住了2万存款。

9.3.2 长辈教晚辈:3个“人情防骗技巧”,都是生活经验

晚辈对“网络操作”熟悉,但容易“贪小便宜、信熟人”,被“刷单返利、熟人借钱、拼单诈骗”骗,长辈用生活经验,教他们3个技巧。

技巧1:“天上掉馅饼的,都是坑”

- 长辈跟晚辈说:“我年轻时就知道,‘刷单返利、免费领东西’都是骗子,你想啊,哪有‘不干活就能赚钱’的好事?你贪他的5元返利,他要你的5000元本金。”

- 晚辈听了,没再做“刷单返利”,避免了被骗7000元生活费。

技巧2:“熟人借钱,要打电话确认”

- 长辈跟晚辈说:“你领导在微信里让你转账,别马上转,打个电话问问,是不是他本人要的,我以前就见过‘朋友’借钱,结果是骗子仿冒的账号,钱转过去就没了。”

- 晚辈听了,收到“领导”微信要转账,先打电话确认,发现是骗子,保住了公司3万备用金。

技巧3:“拼单购物,走正规平台”

- 长辈跟晚辈说:“你在微信群里拼单买东西,别私下转账给陌生人,要走‘淘宝、拼多多’这些正规平台,平台能帮你担保,钱不会被骗子骗走。”

- 晚辈听了,拼单时走正规平台,没再私下转账,避免了被骗800元买纸尿裤。

9.3.3 全家“互相查账”:每月一次,堵住漏洞

全家一起查账,能发现“个人没注意到的异常”:长辈可能没发现“保健品自动续费”,晚辈可能没发现“游戏自动充值”,夫妻可能没发现“陌生扣费”。

怎么查?每月最后一天,全家一起做3件事:

1. 查“自动续费”:长辈的手机查“保健品APP、养生会员”的自动续费,晚辈的手机查“游戏会员、视频会员”的自动续费,夫妻的手机查“陌生扣费”,没用的就取消;

2. 查“银行卡账单”:看有没有“陌生消费”(比如“XX科技公司扣款”“游戏充值”),不是自己操作的,立刻冻结账户;

3. 查“APP绑定”:看微信、支付宝里,有没有“陌生银行卡绑定”,有就删除。

例子:全家查账时,发现妈妈的手机有“每月300元的保健品自动续费”,己经扣了6个月,赶紧取消,避免了以后再扣;发现儿子的游戏有“每月200元的自动充值”,关闭后,每月省200元。

9.4 家庭防骗“应急方案”:万一有人被骗,全家一起止损

就算全家一起防骗,也可能有人疏忽被骗。这时别指责、别慌,全家一起按“应急方案”做,能减少损失。

家庭防骗应急方案(打印出来贴在冰箱上):

1. 第一时间“止损”:

- 冻结账户:被骗的人立刻冻结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打电话给客服或用家人的手机冻结);

- 保留证据:把“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骗子账号”截图保存,别删除、别拉黑骗子。

2. 全家一起“报警”:

- 带“身份证、转账记录、证据截图”,全家一起去就近的派出所报警(人多能说清楚情况);

- 跟警察说清楚:“谁被骗了?骗了多少钱?怎么骗的?有哪些证据?”

3. 互相“安慰”,别指责:

- 别跟被骗的人说“你怎么这么傻”,要说“没事,咱们一起想办法,钱能追回来”;

- 比如妈妈买保健品被骗,家人别指责,一起报警,帮妈妈查征信,看有没有被办网贷。

本章小结:家庭防骗,核心是“一起防、互相帮”

一个人防骗,像“单腿走路”,容易摔;全家一起防骗,像“多人搭伙”,稳当。家庭防骗不用复杂,只要做到3点:

- 定3个约定:大额花钱商量、陌生信息问一句、每周看防骗新闻;

- 教孩子3句口诀:免费东西问爸妈、别人要手机不给、填信息问清楚;

- 互相补位:晚辈教长辈网络防骗,长辈教晚辈人情防骗,每月一起查账。

家庭是“最温暖的港湾”,也该是“最安全的防骗网”——全家一起把这张网织密,骗子再狡猾,也钻不进来。

下一章,我们就来聊聊“万一掉坑了怎么办”:被骗后黄金24小时该做什么,怎么保留证据,怎么报警,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http://www.220book.com/book/78I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网络时代金融风险避坑全指南 http://www.220book.com/book/78I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