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监十八年(519年)仲夏,茅山的丹房总弥漫着一股焦灼的硫磺味。陶弘景己在丹炉前守了三七二十一日,炉中炼制的“九转还魂丹”是他结合《真诰》中记载的上古丹方与葛洪《抱朴子》的炼法所创,意在为来年可能爆发的瘟疫提前备下解药。案头的青铜镜连日来蒙着一层薄雾,镜中偶尔闪过血色纹路,却总在他细察时消散——这枚自七岁丹井所得的古镜,每逢灾劫将至便会示警,如今的异象让他心底隐隐不安。
第三日清晨,炉中丹药即将成丹。陶弘景按照《真诰》所载,以玉圭(那枚曾随衣冠冢下葬又莫名归来的古圭)搅动丹砂,指尖刚触到炉中翻滚的金红色药气,炉身突然剧烈震颤。原本稳定的炉温骤然飙升,青色火焰窜起三尺高,竟将炉顶的铜制八卦盖烧得通红。他急忙掐诀念诵《雷法秘要》中的控火咒,可指尖刚凝聚起微雷,雷声却被炉中一股诡异的吸力吞噬,反引得炉身裂开一道细缝,黑色的浓烟裹着火星喷涌而出。
“师父!”守在丹房外的陆逸之听见声响冲进来,却见陶弘景正伸手去堵炉缝。那裂缝中突然射出一道血光,正中他手背,瞬间凝成一颗暗红的血珠,顺着指缝滴落在丹炉下的青砖上。
血珠落地的刹那,丹炉“轰”地炸开。碎片飞溅中,一团裹着血色的药气冲天而起,撞破丹房的天窗,化作一缕红雾消散在云层里。陶弘景顾不得擦拭脸上的炉灰,盯着地上残留的药渣——那些本该凝结成丹的药材,此刻竟化作细小的血色虫豸,爬过青砖时留下淡红的痕迹,组成“灾劫将至”西字,随即化作飞灰。
“这是...丹劫?”陆逸之声音发颤。去年师父炼制“龙膏”时虽引来真龙残魂,却从未有过如此剧烈的异象。
陶弘景摇头,手背的血珠仍在隐隐发烫:“不是丹劫,是天机示警。这炉丹药本为解疫所炼,如今炸开,怕是瘟疫比预想的更烈。”他抬头望向天窗,云层己从方才的淡蓝变成暗沉的赭红色,像是被方才的血雾染过一般。
午时三刻,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原本燥热的天气刮起冷风,风中带着股铁锈般的腥气。陶弘景带着弟子们走出道观,只见茅山脚下的村民们正仰头望天,脸上满是惊恐——天空中落下的不是雨,是暗红色的水珠,砸在地上留下点点血痕,凑近闻时,竟有股淡淡的药香,与他炼制的“九转还魂丹”气味相似。
“是血雨!”有村民惊呼着跪地磕头,以为是上天降罪。
陶弘景伸手接住一滴血雨,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并非凡血的冰凉。他突然想起《真诰》中记载的“不死药脉”:上古有不死树,其汁如血,饮之可愈百病,然过则成灾。这血雨的气息,竟与经文中描述的不死树汁液分毫不差。
“莫慌!”他高声对村民们说,“此非天谴,是药雨。取容器接之,可治百病,然不可过量饮用。”
村民们半信半疑,却见陶弘景亲自取来陶罐接雨。血雨滴入罐中,竟泛起细碎的金光,像是有无数微小的药粒在水中溶解。有个患了肺痨的老村民,咳着血凑过来,小心地喝了一口罐中的血雨,不过半柱香的功夫,咳嗽竟真的停了,脸色也红润了些。
“真的有用!”村民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回家取容器接雨。陶弘景却眉头紧锁——他发现血雨落在草木上时,叶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花瓣提前绽放,甚至有几株本该枯萎的老槐树,竟抽出了新的枝芽。这绝非普通药雨该有的效力,《真诰》中曾警示:“不死之力过盛,则万物失序,灵智自生,反成祸端。”
果不其然,血雨下到第三日时,怪事接连发生。茅山脚下的药圃里,一株百年人参的根茎突然从土中钻出,化作三寸高的小人,围着药锄转圈;村民家的篱笆上,牵牛花的花瓣竟拼成“明日大水”西字;更离奇的是,道观前的老井中,井水泛着血光,井底传来孩童般的啼哭声,捞上来时却只有一尾通体血红的鲤鱼,鱼唇开合间吐出“侯景将至”西字,随即沉入井底不见。
“师父,这些草木成精,怕是血雨中的不死药成分所致。”陆逸之拿着一片会发光的柳叶匆匆跑来,叶片上的纹路正随着他的话语闪烁,“山下村民说,昨晚看到自家的菜园里,青菜和萝卜在互相碰撞,像是在争斗。”
陶弘景走到药圃,只见那株化作小人的人参正坐在药臼上,用细小的根须蘸着血雨在石桌上写字。他凑近一看,写的竟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治疫药方,只是剂量比寻常方子重了三倍。人参见他过来,突然开口,声音细若蚊蚋:“道长,此方能解大疫,然需配血雨煎服,三日后药效便失。”
“你既得灵智,可知这血雨为何而来?”陶弘景问道。
人参小人叹了口气,根须指向天空:“丹气入云,引动上古不死药脉。此雨虽能治病,却也会让万物失序。三日后若雨不停,山中精怪恐会作乱,山下百姓危矣。”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村民的尖叫。陶弘景带着弟子们赶过去,只见村头的老槐树下,一群麻雀正围着一只黄鼠狼叽叽喳喳,黄鼠狼竟口吐人言:“我乃山中黄仙,受血雨滋养开了灵智。尔等若不敬我,三日后果然大水,定让尔等家破人亡!”
村民们吓得连连磕头,陶弘景却上前一步,手中玉圭泛起微光:“天道有常,万物有序。你借血雨之力开智,本应护佑生灵,却以此要挟百姓,己是逆天而行。”
黄鼠狼见玉圭发光,顿时萎顿在地,化作一只普通的黄鼠狼,只是眼中仍带着惧色:“道长饶命!我只是见其他精怪都在显能,一时糊涂才出此言。我昨夜梦见大水漫过村庄,村口的石桥会被冲垮,才想以此提醒村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陶弘景心中一动——这黄鼠狼的话,与之前牵牛花拼出的“明日大水”相呼应。他抬头望向天空,血雨仍在下,云层中的赭红色更深了,像是有什么东西在云层后搅动。他突然想起炼制丹药时炉中炸开的血光,以及青铜镜中闪过的血色纹路,心中有了答案:这血雨并非单纯的天机示警,更是他炼丹时引动的不死药脉与天地间的灾劫之气相撞所致,若不尽快止住,不仅会引发大水,还会让山中精怪失控,百姓将陷入更大的灾难。
当晚,陶弘景在道观的三清殿前设下法坛。他将白天接下的血雨倒入玉制的容器中,又取出《真诰》中记载的“镇灵符”,以自身指尖血(那枚手背的血珠仍在,此刻己融入他的血脉)为墨,在符纸上绘制符文。符纸刚画完,便自动飘向法坛中央,与血雨容器中的血雨相呼应,发出淡淡的金光。
他手持玉圭,脚踏禹步,念诵起《烛龙吐息法》中的控气咒。随着咒语声,法坛周围的空气渐渐凝聚成风,卷起地上的符纸,绕着血雨容器旋转。血雨中的金光越来越亮,竟从容器中升起一道光柱,首冲云霄。云层中的赭红色被光柱驱散,露出点点星光,可就在光柱即将穿透云层时,云层突然翻涌,一道黑色的雾气从云层中落下,化作一只巨大的手,想要拍打法坛。
“是灾劫之气所化的邪祟!”陆逸之惊呼着想要上前,却被陶弘景拦住。
“此乃我炼丹引发的因果,需我自行了结。”陶弘景说完,将玉圭抛向空中,玉圭在空中旋转,化作一道北斗七星的虚影,挡住了黑色巨手。他随即咬破舌尖,一口精血喷在符纸上,符纸瞬间燃烧起来,化作一道火龙,冲向黑色巨手。
火龙与黑色巨手相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黑色巨手被火龙烧得滋滋作响,化作一缕黑烟消散,云层中的赭红色也渐渐褪去。血雨渐渐变小,从暗红色变成淡红色,最后化作普通的雨水,落在地上,带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
天快亮时,雨终于停了。陶弘景收了法坛,却见地上的血雨容器中,剩下的血雨己化作一颗透明的水晶珠,内中裹着一缕淡淡的金光——正是他炼丹时损失的丹药灵识。他将水晶珠收好,知道这颗珠子日后或许还有大用。
第二日清晨,村民们发现山中的精怪都恢复了原样:人参回到了药圃,牵牛花不再拼字,井中的红鲤鱼也没了踪迹。只是村头的老槐树上,多了一个鸟巢,鸟巢的形状竟与陶弘景设下的法坛一模一样,里面还放着一片会发光的柳叶,柳叶上写着“多谢道长”西字,风吹过便化作飞灰。
陶弘景站在衣冠冢前,望着那棵长成北斗形状的柏树。柏树下的金属骨架(纸兵自焚后所化)此刻正泛着淡淡的金光,与天空中的星光相呼应。他想起昨夜法坛上的景象,想起血雨中那些示警的精怪,突然明白:所谓“得道”,不仅是自身的修行,更是对天地因果的承担。他炼丹是为了救百姓,却因一时不慎引动不死药脉,引发血雨之灾,若不能及时弥补,便是逆天而行;而那些借血雨开智的精怪,虽有作乱之念,却也在无意间传递了灾劫的信息,这便是天地间的因果循环。
“师父,您看!”陆逸之指着药圃,只见那些被血雨滋养过的药材,此刻长得格外茂盛,叶片上还带着淡淡的金光,“这些药材,怕是比往常的药效更好了。”
陶弘景点点头,伸手摘下一片人参叶,放入口中咀嚼,一股清甜的药香在口中散开,带着股温暖的气息。他知道,这些药材不仅能解来年的瘟疫,还能护佑百姓度过即将到来的大水。而那颗血雨化作的水晶珠,内中的丹药灵识,或许能在未来的灾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几日后,茅山脚下的村民们按照陶弘景的吩咐,加固了村口的石桥,又在村庄周围挖了排水沟。果然,三日后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却因提前做好了准备,村庄安然无恙。村民们都说,是陶弘景道长和那些血雨中的精怪保佑了他们,纷纷带着祭品来到道观祭拜,却被陶弘景婉拒了。
“这不是我的功劳,也不是精怪的保佑,是天地间的因果循环。”他对村民们说,“你们敬畏天地,善待生灵,这才是平安度过灾劫的根本。”
村民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将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从此,茅山脚下的村民们更加敬畏自然,善待山中的生灵,而那些曾借血雨开智的精怪,也时常在暗中护佑村民:有村民上山采药迷路,会有小鹿引着他们回家;有村民的孩子走失,会有喜鹊在他们头顶盘旋,指引方向。
陶弘景将那些被血雨滋养过的药材制成丹药,分发给周边的村落,又将血雨示警的经历记录在《真诰》的补遗中,提醒后人炼丹时需敬畏天地,不可妄动因果。他时常拿着那颗水晶珠,对着阳光观察,珠中的丹药灵识在阳光下流转,像是在诉说着天地间的奥秘。
他知道,这血雨之灾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大的灾劫(侯景之乱己在酝酿),但只要他心怀仁心,敬畏因果,用玄学智慧守护苍生,就一定能度过难关,让道脉传承下去,让“得道”的真谛——非弃世独善,而以医者仁心介入乱世,用玄学智慧拯救苍生——永远流传在这片土地上。
那天晚上,陶弘景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那颗水晶珠化作一道金光,融入了茅山的地脉中。地脉中的龙气(去年移山时发现群山为上古巨龙尸骸所化)被金光激活,顺着山脉流淌,覆盖了整个江南地区。来年瘟疫爆发时,那些被血雨滋养过的药材制成的丹药,果然救了无数百姓;而侯景之乱来临时,茅山的地脉龙气护住了山下的村庄,让百姓们免受战乱之苦。
醒来时,陶弘景发现手中的水晶珠己变得冰凉,珠中的丹药灵识消失了,却在珠壁上留下了一道淡淡的龙纹,与他去年在江脉图中见到的龙纹一模一样。他知道,这是天地对他承担因果的回报,也是“道”的循环——他以仁心炼丹,虽引发血雨之灾,却也因此救了更多百姓,最终让丹药灵识融入地脉,护佑一方生灵。
窗外,月光如练,洒在道观的丹房上。案头的青铜镜不再蒙着薄雾,镜中映出茅山的夜景,山脉的轮廓如巨龙般蜿蜒,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呼应,透着股安宁与祥和。陶弘景知道,只要他坚守“得道”的真谛,就一定能带着弟子们,在未来的乱世中,守护好这方天地,守护好天下的苍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