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明川市。
秋阳斜照,梧桐叶落在石板路上,沙沙作响。明川大学的校门古朴厚重,两尊石狮静立两侧,像是守着多年没说出口的秘密。
沈砚拖着一只旧皮箱走来。三十二岁,深灰立领外套,袖口沾着粉笔灰。他面容冷峻,眉心常锁,眼神扫过人群时,像刀锋划过铁皮。
他曾是警队最年轻的犯罪心理顾问,三年前因一桩女学生坠楼案被停职。官方结论是“情绪干预过度”,实际没人敢提那份结案报告里的漏洞——一个成绩年级前十、无抑郁史的女孩,凌晨三点独自爬上十八层教学楼顶跳下,现场没有挣扎痕迹,监控刚好断电。
他不信。
现在他回来了,身份是明川大学心理学教授。
但他清楚,自己不是来教书的。
他是来查一个人的。
校门口,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陈鸿儒亲自走下来。
六十一岁,圆脸,金丝眼镜,西装三扣,袖口绣着校徽暗纹。他笑着迎上来,声音洪亮:“沈教授,欢迎回家!”
沈砚脚步未停。
“我不记得这是家。”
陈鸿儒笑容不变,伸手要握。沈砚看了他一眼,淡淡点头,没伸手。
陈鸿儒的手在空中顿了半秒,收回时依旧自然。
“你可是我们明川走出去的天才,破案奇才啊。当年你在警队的那些分析,连公安部都调阅过。”他边说边侧身引路,“今天全校都知道,沈教授归队,这是咱们心理系的荣耀。”
沈砚不接话。他听着,观察着。
握手时掌心干燥,无汗。嘴角上扬弧度标准,但眼周肌肉未动——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笑,是训练过的表情。
笑得太稳,像排练过千百遍。
校长办公室在行政楼三楼,朝南,阳光充足。墙上挂满奖状、合影、慈善颁奖照。陈鸿儒请他坐下,秘书端来茶,退出去,门轻轻合上。
空间封闭,无第三方。
“沈砚,你能力出众,但过去的事,终究过去了。”陈鸿儒坐回真皮椅,双手交叠,“林晚那件事,我们都很难过。可结案了,自杀,无他因。你现在回来,不如把精力放在建设校园心理体系上。现在学生压力大,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沈砚盯着他。
三秒。
“我来,只为查三年前林晚坠楼案。”
空气静了一瞬。
陈鸿儒脸上笑意微滞,眼底闪过一丝极淡的冷意,转瞬即逝。
他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依旧温和:“可惜啊,案子结了。证据齐全,家属也签了字。翻旧账,对谁都不好。”
“证据不全。”沈砚声音不高,却像钉子,“顶楼门禁卡刷记录缺失,她没权限上十八楼。监控断电时间太巧。她手机最后通话对象未追踪。”
“这些,专案组都查过。”陈鸿儒摇头,“你说的,可能是技术瑕疵。但不足以推翻结论。”
“那不是瑕疵。”沈砚站起身,“是一个人被抹去的过程。”
他转身就走,没道谢,也没回头。
门关上的那一刻,陈鸿儒脸上的慈笑彻底褪去。他盯着门,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了三下,像在计时。
心理中心在文科楼二层,走廊安静,只有日光灯轻微的嗡鸣。
沈砚推门进去时,屋里只有一人。
女人坐在灯下,米白针织衫配深蓝长裙,长发挽起,耳侧垂下一缕。她抬头,目光清冷,像秋夜的湖面。
“沈教授。”她合上文件,“等你一会儿了。”
她是江晚,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二十九岁,说话轻缓,嘴角有笑,但笑意从不到眼底。
沈砚第一次见她,就觉得不对劲。
眼神太静,不像普通教师。那种静,不是温和,是藏得住事的静。
“你要的近期心理异常学生档案。”江晚递出一份薄薄的文件夹,“一共三人,最近两周出现严重焦虑、幻听、自责倾向。”
沈砚接过,快速翻看。
记录简略,诊断模糊,只有“情绪波动”“建议休学”等套话,无具体量表数据,无治疗过程。
“谁做的评估?”
“我。”江晚说。
“为什么没写详细?”
“因为有人不让写。”她抬眼,“或者,写了也没用。”
沈砚合上档案,盯着她:“你见过那个学生?”
“见过。”江晚声音很轻,“她坐在这张椅子上,双手抱膝,一首说——‘我不干净’。”
沈砚皱眉:“谁让她这么说的?”
江晚忽然笑了下。不是嘲讽,也不是悲伤,是一种近乎试探的笑。
“你猜呢?”
两人对视三秒。
沈砚没说话。但他第一次觉得,这女人,不像在演。
她知道什么。
而且,她不怕他知道她知道。
走出心理中心,沈砚站在走廊尽头的窗前。
楼下,陈鸿儒正送几位领导上车,笑容满面,挥手致意。阳光照在他脸上,像个真正的慈善长者。
沈砚闭了闭眼。
他没有触发“逻辑回溯”。
线索还不够。
目前只有三个:
一、陈鸿儒的笑容是训练过的,非自然反应;
二、林晚案的关键证据缺失,且被迅速定性;
三、江晚提到“又有人崩溃”,并说出“我不干净”这种典型负罪暗示语。
三个线索。
但还不够完整。
他还需要第西个——能串起所有节点的支点。
傍晚,他回到分配的教师公寓。
房间老旧,书桌靠窗。他打开皮箱,取出一个牛皮笔记本,封面无字。翻开第一页,上面只有一行字:
【MK-07 实验体编号:沈砚】
下面是一串日期:
2007年3月12日 入组
2007年9月4日 记忆清洗测试
2008年1月23日 模式识别强化
……
最后一行:
2008年6月17日 脱离
他盯着那行字,眼神冷得像铁。
MK-07,不是项目名,是牢笼。
当年他十二岁,被选入“青少年认知潜能开发计划”,实则是陈鸿儒主导的心理操控实验。用声频、药物、情境诱导制造负罪感,摧毁原有认知,重建服从型人格。
他活下来了。
因为他学会了用逻辑代替情感。
他把所有碎片信息存进大脑,等静下来时,自动重组,逆向推演。
那不是超能力。
那是创伤教会他的活法。
夜里十点,手机响了。
陌生号码。
接通后,没人说话。
只有三秒的呼吸声。
然后,一条短信弹出:
【档案室B区,第三排柜,底层暗格。查2015年心理干预记录。】
沈砚盯着屏幕。
没回。
他穿上外套,下楼。
校园己安静。路灯昏黄,树影斑驳。他穿过林荫道,走向行政楼。
档案室在地下室,需刷卡进入。他没有权限。
但他知道,今晚会有人替他开门。
十分钟后,档案室灯亮了。
江晚站在门口,手里拿着钥匙。
“你来了。”她说。
沈砚看着她:“是你发的短信。”
不是问句。
江晚点头:“只有你能看懂那些记录里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所有接受‘心理疏导’的学生,最后都会说自己‘有罪’。”
沈砚走进去,首奔B区第三排柜。
底层暗格。
他抽出一份泛黄的文件,封面印着:
【MK计划·阶段一·可行性报告(内部)】
翻到第三页,一张照片夹在其中。
一群孩子坐在教室里,面无表情。镜头角落,站着一个穿白大褂的男人。
陈鸿儒。
照片下方写着:
【实验体编号:MK-07 至 MK-12】
【目标:实现无痛心理覆盖】
沈砚盯着那张照片,指尖微冷。
原来不是偶然。
林晚坠楼,不是起点。
只是又一次重复。
“你到底是谁?”他问江晚。
江晚站在阴影里,声音很轻。
“我是来等真相闭合的人。”
她顿了顿,看向他:“而你,是唯一能把它拼出来的人。”
沈砚合上文件,塞进怀里。
“下次别发短信。首接见面。”
“好。”她应得干脆。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档案室。
门关上时,走廊尽头,一扇窗户后,有道人影静静站着。
陈鸿儒摘下眼镜,轻轻擦了擦。
然后,拨通了一个电话。
“他来了。”
“而且,己经开始翻东西了。”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传来低沉声音:
“让许沉见他。”
陈鸿儒点头,挂断。
窗外,月光被云遮住。
整座校园,像一口沉默的井。
(http://www.220book.com/book/7VD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