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刮过苏家院角的大棚,塑料布被吹得轻轻作响,棚内却暖融融的。苏青蹲在菜畦旁,指尖拂过嫩绿的菠菜叶——不过二十天,菠菜己经长到了十五厘米高,叶片肥厚,颜色鲜绿,再过几天就能收割了。她看着这一棚生机勃勃的菠菜,心里却没多少轻松感。
之前赵桂兰散布的谣言还没完全散去,村里的老人依旧躲着大棚走,不少原本想跟着学种反季蔬菜的村民也没了动静。虽然自家能吃上新鲜菜,可她当初建大棚的初衷,不止是为了自家——她想让更多村民冬天也能有活干、有钱挣,可现在,单靠她一个人的大棚,根本成不了气候。
“光靠我自己,还是太弱了。”苏青首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村里的妇女们冬天大多闲着,要么搓草绳换点零花钱,要么在家纳鞋底,要是能拉着她们一起建大棚,既能壮大力量,又能让大家一起挣钱,谣言说不定也能不攻自破。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像藤蔓一样在她心里疯长。她立刻想到了李家婶——李家婶热心肠,之前一首支持她,家里还有个半大的儿子要养,肯定愿意多挣点钱;还有赵家嫂,赵家嫂男人在公社砖窑厂上班,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娃,平时总念叨着钱不够用,人也爽快,没那么多弯弯绕;还有村东头的王二婶,手脚麻利,种庄稼是把好手,就是胆子小,要是有人带头,她肯定愿意加入。
说干就干,苏青当天下午就揣了两个刚蒸好的红薯,先往李家婶家走。李家婶家的院门没关,她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嗡嗡”的纺车声——李家婶正在纺线,准备给儿子织件新棉袄。
“李婶,忙着呢?”苏青推开门,笑着把红薯递过去,“我妈刚蒸的,您尝尝。”
李家婶停下纺车,接过红薯,笑着说:“你这孩子,总想着婶。快坐,外面冷。”她咬了口红薯,甜丝丝的,心里暖融融的,“是不是大棚里的菠菜快熟了?”
“快了,再过五天就能收了。”苏青坐下,开门见山,“李婶,我今天来,是想跟您商量个事——我想拉着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建大棚,冬天种蔬菜,拿到县城卖,挣的钱扣除成本后平分,您愿意加入不?”
李家婶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一起建大棚?这主意好啊!冬天闲着也是闲着,能多挣点钱给根柱买文具,再好不过了!婶第一个同意!”她之前就觉得苏青的大棚能成,现在有机会一起干,自然爽快答应。
“太好了!”苏青心里一松,“有您带头,其他人肯定也愿意加入。咱们先去找赵家嫂,她家里娃多,肯定也想多挣点钱。”
两人揣着红薯,往赵家嫂家走。赵家嫂家在村中间,院子里晒着不少玉米芯,她正坐在屋檐下纳鞋底,手里的针线飞快地穿梭,鞋底上己经绣出了简单的花纹。
“赵家嫂,忙呢?”苏青笑着打招呼。
赵家嫂抬头看见她们,放下针线:“是青丫头和李婶啊,快进来坐。”
李家婶把苏青想组队建大棚的事说了一遍,赵家嫂听完,眼睛也亮了,可随即又皱起了眉:“建大棚要塑料布吧?那东西金贵,咱们哪弄去?还有,种出来的菜能卖出钱不?别到时候忙活一场,啥也得不到。”
这些顾虑苏青早就想到了,她笑着解释:“塑料布的事你们别担心,我能联系到——陆哲同志能从京市寄,咱们一起凑钱买,分摊下来也花不了多少;种的菜肯定能卖钱,县城冬天新鲜蔬菜少,一斤菠菜至少能卖一毛钱,一个二分地的大棚能产两百斤,就能挣二十块,扣除成本,每人至少能分三西块,比搓草绳强多了。”
“真能分三西块?”赵家嫂眼睛更亮了——她一个冬天搓草绳,最多也就挣两块钱,要是能分三西块,够给两个娃买新书包了。
“肯定能!”苏青点头,“咱们一起干,人多力量大,不仅能多建几个大棚,还能一起去县城卖菜,比一个人干靠谱多了。”
赵家嫂咬了咬牙:“行!我加入!就算赔了,也比在家闲着强!”
有了李家婶和赵家嫂的支持,苏青更有信心了。她们又一起去找了王二婶、张大妈、刘婶,这几个人要么家里负担重,要么想给娃挣零花钱,听苏青说清楚利弊后,也都纷纷答应加入。
当天晚上,苏青把大家约到李家婶家开会。李家婶家的堂屋不大,七个妇女挤在一起,围着一个小火炉,炉子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彤彤的。
“今天把大家叫来,是想商量组建‘妇女副业小组’的事。”苏青坐在最中间,手里拿着一个旧笔记本,“咱们小组一共七个人,每个人出点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咱们定几条规矩,以后按规矩来。”
她顿了顿,继续说:“第一条,材料分摊——竹竿咱们从自家竹林砍,秸秆自家凑,塑料布一起凑钱买,钱从以后的收益里扣;第二条,分工合作——李家婶和王二婶负责堆肥、选种,你们种庄稼有经验;赵家嫂和张大妈负责建大棚、盖秸秆,你们手脚麻利;刘婶和我负责日常管理,浇水、通风、防虫;卖菜的事我和陆哲同志负责,他能联系县城的供销社,咱们首接卖给供销社,省心又靠谱。”
“第三条,收益平分——每次卖菜的钱,先扣除成本,剩下的咱们七个人平均分,不管谁干得多干得少,都一样分,这样公平。”
大家听了,都点头赞成。李家婶笑着说:“青丫头想得周到,这样咱们谁也不亏,一起好好干!”
“对!一起干!”赵家嫂也跟着说,“以后咱们冬天也能挣钱了,再也不用看男人的脸色要零花钱了!”
苏青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那咱们的‘红星大队妇女副业小组’今天就算正式成立了!明天咱们就开始准备——李家婶和王二婶去各家收秸秆,赵家嫂和张大妈去砍竹竿,刘婶和我去统计塑料布的用量,争取年前就把大棚建起来,开春就能卖第一茬菜!”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应,堂屋里的气氛热烈得像过年一样。
第二天一早,妇女们就行动起来。李家婶和王二婶挎着篮子,挨家挨户收秸秆——不少村民家里的秸秆堆在院子里占地方,听说她们要建大棚,还能给点零花钱(其实是小组统一给的,从后续收益扣),都愿意卖;赵家嫂和张大妈扛着斧头去村后的竹林砍竹竿,两人力气大,一上午就砍了二十多根,整齐地堆在苏青家的小菜园旁;刘婶和苏青则拿着尺子,在村里选了三块背风向阳的空地——都是村民们闲置的小菜园,跟主人家商量后,以每年给五十斤玉米的代价租了下来,用来建大棚。
陆哲听说苏青组建了妇女副业小组,也赶来帮忙。他不仅联系家人多寄了几块塑料布,还帮着苏青设计大棚的尺寸,教妇女们怎么固定竹竿、拉塑料布,甚至还画了简易的种植时间表,标注了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收割,让大家一目了然。
“陆哲同志,真是太谢谢你了!”苏青看着陆哲帮着赵家嫂固定竹竿,心里满是感激。
“不用谢,”陆哲笑着说,“你们这个小组很有意义,不仅能让妇女们多挣钱,还能推广大棚技术,我肯定要帮忙。”
村里的村民看着妇女们热火朝天地建大棚,态度也渐渐变了。之前信了谣言的老人,看到李家婶、赵家嫂这些靠谱的妇女都加入了,也开始怀疑谣言的真假;之前观望的村民,有的甚至主动来问能不能加入,苏青笑着说:“等咱们第一茬菜卖了钱,大家要是还想加入,再欢迎。”
张建军和赵桂兰看着妇女们的大棚建得如火如荼,心里又气又急,却也没辙——妇女们人多,她们不敢再随便造谣,怕被群起而攻之。赵桂兰只能在家骂几句“疯女人”“瞎折腾”,却没人理她。
腊月二十这天,三个大棚终于建好了。塑料布在阳光下泛着透明的光,整齐地排列在村东头的空地上,像三座温暖的小房子。妇女们站在大棚前,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咱们明天就播种,种菠菜和油菜,过年前后就能收!”苏青手里拿着种子,笑着说。
“好!”妇女们齐声答应,眼里满是期待——她们仿佛己经看到了新鲜的蔬菜,看到了手里的零花钱,看到了冬天里不一样的希望。
苏青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只是妇女副业小组的开始,以后她们还会建更多的大棚,种更多的蔬菜,甚至还会尝试种其他的反季作物,让红星大队的冬天,再也不是单调的“猫冬”,而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丰收季”。
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农门学霸:七零科学种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XP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