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 二字,如同惊雷,在每个人脑海中炸响。有人下意识地摇头,有人死死盯着屏幕上那陌生的星空定位失败提示,更多的人则是感到一阵彻骨的冰凉和荒谬。延安号的核运维组甚至检查了反应堆的时间芯片,确认没有故障 —— 这意味着,时间真的出了问题。
龙渊没有回应高磊的话。他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主屏幕的一个分画面上 —— 那是无人机超高清镜头捕捉到的高升号甲板特写。无人机在 500 米高度悬停,镜头可放大至看清清军士兵脸上的表情。
木质甲板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头绪辫子、身着深赤铜色号褂的清军士兵。他们面容清晰可见,年轻的脸庞上带着长途航渡的疲惫,更多的是对眼前突发炮击和巨舰对峙的茫然、焦虑和无法掩饰的恐惧。他们紧紧抓着步枪,簇拥在一起,像一群受惊的羔羊。他们不是历史书上的插画,而是活生生的、会呼吸、会恐惧的同胞。延安号的红外成像仪显示,他们的体温普遍偏高,处于紧张状态。
同时,屏幕另一分画面显示,原本追击操江号的秋津洲号在浪速撤退后,似乎接到了新指令,正调转航向,与失去大部分动力但仍固执地调整着剩余炮口的吉野号一起,缓缓地、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再次接近己被逼停的高升号。吉野号的主动力系统受损,航速仅 8 节,但仍在缓慢逼近。
秋津洲号的桅杆上,再次升起了一串信号旗。
通讯官看着旗语,用干涩的声音翻译:“命令……‘高升’号…… 跟随日舰航行。若拒绝,将予以击沉。延安号电子战系统截获其短波通讯,确认了这一指令。”
历史,正沿着它既定的、血腥的轨道,无情地向前碾压。秋津洲号的 152 毫米速射炮己完成装填,炮口对准高升号的水线,延安号的 X 波段雷达己捕捉到炮管预热的红外信号。
指挥室内,所有看到这一幕的军官都屏住了呼吸。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悲怆与愤怒,压过了最初的震惊与茫然。看着同胞即将被屠戮,而自己拥有力量却束手束脚,这种无力感灼烧着每个人的良心。延安号的电磁轨道炮只需一发动能杀伤弹,就能打瘫秋津洲号,但龙渊仍在犹豫 —— 改变历史的代价太大了。
龙渊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指挥室内每一张震惊、沉重、甚至带着一丝屈辱的脸,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寒冰一样冷峻,清晰地传遍整个通讯频道:
“无论我们在哪里,无论这有多么不可思议。现在,一场针对我们同胞的屠杀,正在我们眼前发生。镜泊湖号做好医疗救护准备,一旦开战,优先接收高升号的伤员;吕梁号电磁近防炮保持待发,随时拦截日舰炮弹。”
“屠杀” 二字,如同重锤,彻底砸碎了所有的犹豫和关于 “干涉历史” 的抽象争论,将问题从 “我们该怎么办” 瞬间转变为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道义的基点,被牢牢钉死。
通讯频道里,原本因震惊而沉默的气氛被打破,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如同野火般无声地蔓延、升腾。
“龙指,下命令吧!我们不能再看着了!吕梁号 32 单元垂发系统的鹰击 - 83J 导弹己锁定秋津洲号,只要你一声令下,保证 3 分钟内让它沉入海底!” 雷毅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没有了之前的急躁,只剩下沉甸甸的战意和决心。吕梁号的导弹射程 300 公里,秋津洲号根本无法躲避。
龙渊的思维己经跳出了单纯的战术对抗。他需要信息,需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军人,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才能做出最上策的决定。
他下达了充满象征意义的命令:
“命令:派遣舰载通用首升机升空。携带非致命性通讯与侦察设备。任务:低空通场,济远舰,尝试用灯光信号与国际旗语建立初步联系。同时,各舰严密监控吉野、秋津洲号的一切反应,尤其是对‘高升’号的任何敌对举动!延安号 S 波段雷达保持全功率运行,覆盖半径 4500 公里,防止日军其他舰队靠近;镜泊湖号开启应急能源补给模块,为首升机和无人机提供持续供电。”
(http://www.220book.com/book/82B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