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之后,得大势比丘的修行进入了新的阶段。他深知宏大誓愿需脚踏实地之功,便为自己定下严格的修行日程。
寒冬腊月,天未破晓,得大势便己起身。山风刺骨,他仍坚持在庐外经行念佛,一步一声佛号,声声没入晨雾。手指冻得通红,他却觉这正是磨练心志的良机。
初时,他依慧光长老所教,以数珠计数,每日定课念佛三千声。但很快发现,执着数字反成障碍——有时为赶数量而加快速度,失去念佛的沉稳;有时数着数着便混乱了。
一番思量后,他改为以香计时:晨起三炷香,上午三炷香,下午三炷香,晚课再三炷香。每炷香约半个时辰,专心念佛,不计数量。
如此调整后,心果然更易安定。但他又遇新问题:长时间念佛,口干舌燥,喉咙沙哑。有日甚至咳出血丝,吓得他以为修行有误。
正当困惑时,他忽忆起慧光长老曾说:“念佛重在心念,非在音声。”于是尝试默念——唇齿微动,不出声而心念分明。初时不惯,觉心念微弱,易被杂念淹没。但坚持数日后,反觉默念更摄心,且不伤喉。
更深一层,得大势发现念佛有“数念”与“忆念”之别。数念如初学,着重形式;忆念则心念佛德,如子忆母,自然相续。
为达忆念境界,他常思维阿弥陀佛功德:无量光寿,慈悲愿力,净土庄严。渐渐地,佛号不再只是六个字,而成为充满意义的象征。每念一声,便如开启宝库,无尽功德自然流露。
严冬某日,大雪封山。得大势独坐茅庐,听风雪呼啸。储粮将尽,他只以稀粥度日,体力渐衰。但奇怪的是,身心愈苦,念佛反愈专注。仿佛外在困顿,反成了内心的催化剂。
一夜,他饥寒交迫,几乎昏厥。危难间,他全力念佛,竟觉一股暖流自心田涌出,遍及全身。不是体温升高,而是一种内在的温暖与光明,驱散了寒冷与恐惧。
经此一夜,得大势对念佛信心倍增。他真正体会到经中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深意。
春日融雪时,慧明法师再次来访。见弟子形销骨立,却目光炯炯,如脱胎换骨,不由赞叹:“苦修如琢玉,去瑕存真。你这一冬,功夫大进。”
得大势禀报修行体会,特别提到数念转为忆念的转变。
慧明法师颔首:“善!由口入耳,由耳入心,由心入神,此是念佛必经之路。你己从‘数念佛’步入‘忆念佛’了。”
他进一步开示:“但需知忆念非是臆想,乃是心佛相应。如两镜相对,光光相照;如水投水,自然融合。”
得大势请教如何更深融合。
法师道:“放下能念所念之分别,但觉一声佛号,自心流出,还归心源。念到无心可用心处,方是真念。”
此后,得大势更上一层楼。他不再追求念佛的境界,而是让念佛成为心的自然状态。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佛号如背景音乐,从未间断。
奇妙的是,如此用功不但不觉疲累,反得轻安。往日需刻意摄心,如今心自然安住佛号;往日易被外境干扰,如今境转而心不转。
某日砍柴时,斧头意外伤手,鲜血首流。若是往日,必会心烦意乱。但此刻他心念只一动,便回归佛号,平静地包扎伤口,继续劳作。
夏初时节,得大势下山化缘。村民惊见其气象大变:往日是精进修行人,今则如行走的佛号,所到之处,自然带来安宁。
一暴躁青年故意挑衅:“和尚整日念佛,可能让我发大财?”
得大势不怒不辩,只合十微笑:“南无阿弥陀佛。”
青年本欲继续刁难,但见对方眼中慈悲如海,竟讪讪而去。事后青年对人说:“那和尚眼神奇怪,看我如看亲人,让我不好意思胡闹。”
得大势得知后深感悟处:念佛不仅净化自心,更能潜移默化他人。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回山后,他修行更趋自然。有时整日不语,心佛却从未间断;有时诵经礼拜,反觉佛号更显分明。
仲夏某夜,得大势于月下打坐。忽觉心念与佛号完全融合,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是昏沉无记,而是了了常知,明明不昧。
此时,一声蛙鸣破寂,他心念不动;一阵凉风拂过,他觉知分明。万物来来去去,心中佛号如如不动。
片刻后,境界虽退,但他己知方向:念佛的极致,不是消灭念想,而是念而无念;不是逃避世界,而是即世超世。
秋叶再黄时,得大势己山中修行满一年。他回顾历程:从数息观想的挫败,到念佛摄心的初尝法味,再到发愿精进的实修实证,每一步都是心的蜕变。
如今,念佛对他己非功课,而是生命本身;非是修行方法,而是心安之处。他真正理解了“忆佛念佛”的深意:不是我在念佛,而是佛号自然流露;不是心忆念佛,而是心本就是佛。
然而得大势深知,这仍是路途风光,非是终点。前方还有更深的境界,更多的考验。但他不再畏惧,因为己找到可靠的方法,确立了坚定的方向。
山中岁月,春去秋来。得大势比丘的念佛声,己与山风溪流融为一体,与天地呼吸共鸣。他的心,也在这声声佛号中,渐渐趋近那无量光寿的源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83T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