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水风波有惊无险地过去,北坡坳的庄稼在林枫的精心照料下,顽强地生长着。日子在忙碌与警惕中悄然流逝,春深夏浅,天气渐渐热了起来。这天,林枫从地里回来,满身疲惫,却见母亲李秀兰拿着一封信,脸上带着难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小枫,信!又是晚晴那丫头寄来的!”林枫精神一振,赶紧接过信。信封和上次一样,带着南方的邮戳。他小心地拆开,抽出信纸。这一次,信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轻快和活力。“林枫同学:展信佳。很高兴收到你的回信!知道你和伯母一切都好,我便放心了。你在信里问起南方,这里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用‘一天一个样’来形容也不为过。我所在的纺织厂,引进了国外的机器,效率比以前高了不知多少。街上的人穿着也更大胆鲜艳了,还能看到不少外国人。你信中提到对未来的憧憬,我很受触动。虽然你现在身处农村,但你有想法,肯吃苦,这比什么都重要。我相信,无论在哪里,是金子总会发光。随信寄上几张我们厂区附近的风景照,让你看看南方的样子。另外,我还寄了一本《青年文学》和几本旧的《大众电影》,希望你能喜欢。最近厂里组织了文化补习班,我也在参加,感觉收获很大。知识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盼你一切顺利,勿忘学习。盼复。祝:安好!友:苏晚晴1984年夏初”随信附带的,是几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整齐的厂房、宽阔的马路,以及穿着时髦、笑容灿烂的年轻工人们。其中一张,是苏晚晴和几个女工的合影,她站在中间,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剪着清爽的短发,笑容温婉,眼神明亮,与记忆中那个文静的知青女儿相比,多了几分自信和朝气。林枫一遍遍读着信,看着照片,心潮澎湃。苏晚晴的信,像一扇窗,让他这个困于山村一隅的重生者,清晰地感受到了时代洪流奔腾的气息。她提到的新机器、新观念、对知识的重视,作者“一念之间清净”推荐阅读《激荡1983:从负开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都与他前世的记忆印证,更坚定了他的判断和方向。而那几句鼓励的话语——“是金子总会发光”、“勿忘学习”,更是像一股暖流,注入他因连日劳累和家族倾轧而略显疲惫的心田。这种来自远方的、纯粹的关心和认可,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抚慰人心。“晚晴真是个好姑娘……还给你寄书……”李秀兰在一旁感慨,看着儿子专注的神情,心里隐隐有了一丝模糊的期盼。林枫小心翼翼地将信和照片收好。他注意到苏晚晴的信封上,依旧贴足了回邮邮票。这份细心和体贴,让他感动。他没有立刻回信,而是拿起那本《青年文学》翻看起来。里面的文章,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和蓬勃朝气。而《大众电影》封面上那些明星的照片,更是让他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知识……学习……苏晚晴的提醒没错。重生以来,他一首忙于解决生存问题,几乎快要忘记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对未来的认知。但这种认知需要不断用这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来印证、补充和细化,否则就会变成无根之木。他想起公社的邮电所,那里应该会有报纸。也许,他应该定期去看看报纸,了解上面的政策和风向。这对于他判断形势、规避风险至关重要。同时,苏晚晴的信也让他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南方沿海地区的发展远远快于内地,信息、机会、商品都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他是否可以通过苏晚晴,了解一些南方的信息,甚至……未来有机会的话,引入一些内地没有的小商品来销售?这或许是一条比山货更广阔的路子。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必须尽快积累起足够的资本,并且稳住后方的局面。林枫将书本收好,目光再次变得坚定。苏晚晴的来信,不仅是情感的慰藉,更是方向的指引和激励。他不能辜负这份期望,更不能辜负这重来一次的人生。远方的回音,为林枫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悄然拓宽了他的视野和思路。他的目光,开始越过林家村的田埂和山峦,投向更广阔的世界。
(http://www.220book.com/book/852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