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离与姐姐苏沫核对商行账目,看着那比预期高出近三成的盈余,两人眼中都露出了欣慰的笑意。苏沫抚着账册,温声道:“离儿,你提出的那几个新奇点子,像是与‘云水涧’联名的节令糕点,还有那批走海路来的异域香料,果真大受欢迎。咱们这‘桔梗行’的名头,算是彻底打响了。”
苏离目光扫过账册上清晰的数字,心中却并无多少敛财的喜悦,反而升起一个酝酿己久的念头。她抬眸看向苏沫,眼神清亮而坚定:“姐姐,商行收入丰盈是好事。但钱财积聚于此,不过是一堆死物。我欲以此盈余为基,成立一个‘扶摇基金’,不知姐姐意下如何?”
“扶摇基金?”苏沫微微疑惑,随即了然,“你想做慈善?帮扶孤寡?这是积德的好事,姐姐自然支持。”
苏离摇了摇头,语气沉稳而深远:“不止是寻常的施粥赠药。我想做的,是‘授人以渔’。”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熙攘的街市,“基金首要,是在京都及各分号所在城池,设立善堂,并非单纯供养,而是根据贫苦之人的情况,授以技艺——织布、刺绣、木工、算账,甚至基础的药材辨识。让他们有安身立命之本,而非永远依赖施舍。”
“而且……”苏离停顿了一会,神秘的笑了笑,“我们还要游说京城皇亲国戚、富家子弟等捐款,授予锦旗,并一年公布以此捐赠的钱财。”
苏沫先是微怔,随即恍然,不禁莞尔:“离儿,你这心思……真是巧妙!锦旗作用嘛,就是告诉大家,谁谁谁做了善事,对于许多追求名声之人来说,这确是最好不过的方式,只需付出钱财,便能收获实实在在的好名气,甚至可能上达朝堂,博得圣心欢悦。”
“正是此理。”苏离颔首,“名利二字,最能驱动人心。我们借此汇聚更多资源,方能帮助更多人,将学堂开得更远。同时,账目公开,亦可杜绝宵小非议,彰显我辈行事光明。”
苏离继续道,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其二,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兴办学堂。不仅教孩童识字明理,更要开设……女子学堂。”
“女子学堂?”苏沫微微吸了口气。虽说本朝对女子约束不如前朝严苛,大家闺秀读书识字也属寻常,但公然设立女子学堂,仍是颇为大胆之举。
“是,”苏离转身,目光灼灼,“女子为何只能困于后宅方寸之地?她们同样可以读书明理,学习经营之道,甚至……若他日朝中有明君,能开女子科举之先河,未必不能如男子一般,凭才学立于朝堂,为民请命!”她说到此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憧憬与决绝,“这非一日之功,或许你我此生都未必能看到那一日,但总需有人迈出第一步。让更多女子读书,明志,知晓天地广阔,这便是‘扶摇’之名由来——盼她们他日,能凭风借力,扶摇而上。”
苏沫被妹妹这番话深深触动。她想起自己经营商行以来,遇到的诸多因身为女子而带来的不便与轻视,若能改变……她握住苏离的手,郑重道:“离儿,你说得对!姐姐支持你!此事虽难,但意义非凡。我们便从京都开始,一步步来做。”
姐妹二人相视一笑,皆觉此计大善。苏离当即修书一封,将“扶摇基金”的构想与这“锦旗扬名”之策细细道来,送往父亲苏明安处。
苏明安虽在朝中秉持中立,但为人刚正,乐见善举,更欣赏女儿们的智慧与胸怀。他仔细阅信后,捋须沉吟片刻,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他并未首接出面,而是通过故旧门生,巧妙地将此消息在特定的圈层中散播开来。
果然不出苏离所料。
“扶摇基金”与“锦旗扬名、年度公示”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京城权贵圈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于许多不缺金银,只愁没有合适途径博取清名、甚至渴望在陛下面前留下“乐善好施”印象的家族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不久后,“桔梗行”名下正式设立“扶摇基金”的消息便传遍了京城。初始,众人只当是富家小姐行善积德,并未太过在意。然而,当基金不仅发放米粮,更开始组织愿意学习的贫苦妇人织布、聘请落魄书生教导贫寒子弟识字,并且真的在城西僻静处开设了一间小小的、专收女学生的蒙学堂时,才真正引起了轰动。
议论纷至沓来。有赞其仁善,有讥其标新立异,更有守旧之人斥其“牝鸡司晨,乱了纲常”。
(http://www.220book.com/book/8BQ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