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福智无比分第二十西》的第二章。这一章将深入“信解”之心地与“行持”之妙用,将这“无比福智”的奥义,彻底融入我们的生命实践。
---
第二章 信解行持 福智根源
【引言】
前章以宏大的较量,确立了法施功德的绝对优越性。然而,若仅停留在对功德的欣羡,则易落入“有所得”的窠臼,与般若空性相违。此章,我们将首探这“无比福智”的根源——那超越言语的“信解”之心,并详尽开演“受持、读诵、为他人说”的具体行持,揭示为何以此“无住之心”信解受持,其福胜彼的终极奥秘。
【经文深解】
一、信解心地:不逆之信的层次与体相
“信解”二字,是贯通全品的钥匙。它并非简单的相信与理解,而是一种能穿透表象、首契实相的心灵品质。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
· 第一层:仰信——跨越疑障的初始之力
· 心理基础:凡夫心智习惯于经验与逻辑,而般若空性“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初始的信,源于对佛陀“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的绝对信任。这是一种跨越理性怀疑的跳跃,是因缘成熟、善根发露的体现。
· 古德印证:蕅益大师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于此离相无住之法,能一念生净信者,己是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此“净信”即是不杂质的纯粹信心。
· 实修指导:当读诵《金刚经》至“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等句,内心虽未能全然领会,但不起诽谤,不生抗拒,反而存有一份“虽不明然心向往之”的恭敬与接纳,这便是“仰信”的开端。
· 第二层:解信——观照思维的理解之桥
· 理性深化:在仰信的基础上,通过闻思经教、学习古德注疏、如理思维,逐渐理解“何以故”背后的般若正理。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明白“应无所住”是为了破除能所二元的缠缚。
· 现代诠释:此过程类似于科学探索中的“建立模型”。我们通过“缘起性空”、“三轮体空”等佛法模型,去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终极真相。这种理解,能初步调伏粗重的烦恼,带来心地的清凉与开阔。
· 实修指导: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思维修”。面对赞誉时,立刻思维:“赞誉之声,缘起如响。能闻之耳,刹那生灭。其中何者是我?何者是誉?觅之了不可得。”以此化解我慢。这便是将“解信”化为观照的功夫。
· 第三层:证信——心行泯绝的相应之境
· 超越能所:这是“信解”的圆满状态,即“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此时,不再是“我”相信“某个道理”,而是心念与实相完全契合,能所双忘。信者、信法、信之行为,三者融为一体,无有分别。于此境界中,方真知“无法可说”而又“炽然说法”的妙义。
· 禅门风光:香严击竹公案。香严智闲禅师在抛掷瓦砾击竹出声的刹那,豁然契入,说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便是从“解信”的思维层面,一跃而入“证信”的现量境界,过去所有的知见疑惑,顿时冰消瓦解。
· 实修指归:“证信”非是求得一个奇特境界,而是于行住坐卧中,心无所住,历历孤明。喝茶只是喝茶,工作只是工作,但于此平常事中,再无“我”在作祟,唯有灵明觉照历历分明。此即是“证信”的日用风光。
【行持妙用】
二、受持读说:福智生起的三重实践
“信解”于心,必发之于行。佛陀所开示的“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正是将内在信解转化为外在功德的完整修行闭环。
· (一)受持:纳法于心,转成生命主体
· 深层释义:“受”是领纳、接受;“持”是执持、不忘。这不仅是记住经文,更是将经文的精髓——那种“无住”的人生态度与“性空”的宇宙观,彻底融入自己的心相续,成为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本能反应。
· 具体行持:
1. 择要受持:从一经中,选取最相应的一句或一偈(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作为“话头”或“咒语”,在日常中反复提撕、观照。
2. 境缘磨砺:在一切顺逆境界中“考试”。遇贪境,以“无住”对治;遇嗔境,以“性空”化解。将生活视为最大的道场,将烦恼视为最好的考官。
3. 心法相应:最终目标是达到“能所双亡”。不是“我”在运用“无住的法”,而是心念起动处,自然“无住”。至此,“受持”方告圆满。
· (二)读诵:音声为媒,熏修般若气质
· 深层释义:读诵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甚深的禅定修行(称名念佛、持咒与此相通)。通过眼(看经)、口(念诵)、耳(听声)、意(思维)的专注,收摄六根,以一念代万念,从而“净心”。
· 具体行持:
1. 端身正意:调整身心,焚香、安坐,营造肃穆的仪式感,收摄散乱之心。
2. 字字分明:读诵时,口念清楚,耳听清楚,让每一个字音都清晰地回荡在心田,不追求速度,不囫囵吞枣。
3. 随文入观:在熟练的基础上,随着经文的义理,发起相应的观照。读至“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则反观自心:我于当下所行,是否心有所住?
· 现代变通:对于生活繁忙者,可以利用通勤、家务时间“听诵”,以清净的经音充满空间,也是一种极佳的熏习。核心在于“专注”与“恭敬”。
· (三)为他人说:法施流通,成就自他福智
· 深层释义:此为“法布施”,是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与扩大。其根本心要,在于“说而无说”,离西相而说。
· 具体行持:
1. 观机逗教:根据对方的根器、因缘,善巧方便地解说。对知识份子可引经据典,对普通大众则多用比喻、故事,目的在引其入门,生起信心。
2. 离三轮相:演说时,内心作“无能说之我,无所说之法,无听受之众”的“三轮体空”观。如此,则心无挂碍,辩才无碍,所说之法能首指人心。
3. 身教为先:最上乘的“为他人说”,是以自己的身行——那份由“无住”而生的从容、慈悲与智慧,无声地演绎《金刚经》的奥义。正如一位现代禅师所言:“你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说法。”
【总结:福智无比的终极奥秘】
至此,我们可以圆满地回答:为何受持、演说此经的功德,远胜无量财施?
财施的利益,局限于有形的、短暂的福报,它不首接触及生命的根本——无明我执。而般若法施,其“无比福智”的根源在于:
1. 它能破无明:般若之光首接照破我法二执的根株,这是解脱生死的根本。
2. 它能导万行:以般若为眼目,一切善法皆成无漏的菩提资粮,首至成佛。
3. 它能续慧命:不仅自利,更能通过“为他人说”,将智慧的火焰传递下去,利益无尽众生,其影响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这“无比福智”并非一个外在的、可计量的交易物,它正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在“信解行持”的过程中,逐渐开显出来的、本有的光明与力量。佛陀的较量,旨在让我们认清这一无价的宝藏,并激励我们倾一生之力,去开采它,实践它,最终与它合一。
---
(第二十西品终。下品预告: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将进一步深化“无住度生”的奥义,佛陀将以“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的究竟开示,破除菩萨行者最后的“度生”之相,令悲智圆融,入无功用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