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章 发心无住 降伏其心

小说: 金刚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金刚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一章 发心无住 降伏其心

【引言】

在须菩提长老至诚恳切的祈请下,佛陀终于要开演《金刚经》的般若正义。然而,佛陀的说法并非凭空建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首接针对众生最根本的执着——我执与法执,发起最彻底、最凌厉的破斥。此章,佛陀将从菩萨行者最核心的使命“度化众生”入手,为我们揭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惊世骇俗的般若正见。这并非虚无,而是最深刻的慈悲与智慧;这并非消极,而是最积极的无我利他。让我们静心凝神,跟随佛陀的开示,学习如何以“无住”之心,行“广度”之事,真正踏上降伏其心的般若正道。

【原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经文浅释】

一、广大发心:菩萨誓愿的极致展现

佛陀开篇即从“降伏其心”入手,这正是针对须菩提第二问的首接回应。而降伏妄心的起点,并非压抑或对抗,而是发起一个无比宏大、超越一切界限的菩提誓愿。

· “诸菩萨摩诃萨”:

· 称谓的深意:“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即自觉觉他的大心众生。“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简称,意为“大有情”,指发心广大、功德殊胜的大菩萨。此处连用,强调此法门是为真正发大心、行大道的行者所说。

· 现代启示:这提醒我们,要解决内心的烦恼(降伏其心),不能只在小我的圈子里打转,需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广阔的胸怀。将个人的生命与更宏大的意义相连接,本身就是对狭隘自我的一种超越。

· “应如是降伏其心”:

· 承上启下:此“如是”二字,紧密承接第二品末尾佛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总答。在这里,佛陀开始具体阐释“如是降伏”的实践路径。

· 以愿伏心:佛陀指出,降伏妄心的第一个妙方,就是发起并安住于一个无比广大的利他誓愿之中。当心念专注于“如何利益一切众生”时,那些自私自利、患得患失的“妄心”自然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这是以正念取代妄念的极高明方法。

·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众生范畴的周遍:佛陀以惊人的概括力,将十法界中除佛以外的一切生命形态全部涵盖。这体现了菩萨心量的无限宽广,无一众生被遗弃。

· 依出生方式分(西生):卵生(鸟类)、胎生(哺乳类)、湿生(虫类)、化生(天神、地狱等)。此分类代表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

· 依物质形态分(二类):有色(具有物质形体的众生,如欲界、色界)、无色(无物质形体的众生,如无色界天)。

· 依精神活动分(三类):有想(有明确心识活动的众生)、无想(心识活动近乎停滞的众生,如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极其微细心识状态的众生,如非想非非想处天)。

· 表法意义:这九类众生,也象征着我们内心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烦恼习气。卵生代表愚痴暗蔽,胎生代表贪爱系缚,湿生代表嗔恚躁动,化生代表我慢高举……度尽这些众生,即是转化我们内心的一切负面心绪与无明习气。

·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目标的终极性:“无余涅槃”是相对于“有余涅槃”而言。有余涅槃指烦恼己断,但业报身尚存;无余涅槃则是指烦恼与业报身皆己寂灭,达到究竟圆满的解脱。这是佛教修行最高、最彻底的果位。

· 誓愿的绝对性:“皆令入”意味着无一例外,全部度化。这是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伟誓愿最极致的表达。

· 智慧的初步展现:发如此大愿,心量固然广大,但若执着于“我”在度“众生”,执着于有一个实在的“涅槃”可证,则仍落于我、人、众生、寿者西相之中,并非真正的般若。此处是“先立其大”,树立一个崇高的目标,为下文“破其执着”作铺垫。

【原经文】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经文浅释】

二、般若正观:三轮体空的深观

在树立了广大的愿行之后,佛陀话锋一转,抛出了般若法门最核心、最精髓的观心要诀:“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如金刚王宝剑,瞬间斩断我们对“能度”、“所度”、“度法”的执着。

·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 般若的核心要义:这是全经第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从世俗谛(现象界)上看,确实有菩萨在度化,有众生被度化,有涅槃可证得。但从般若波罗蜜的胜义谛(实相)来看,这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 “三轮体空”的实践:

· 能度之“我”空:菩萨了知“我”是五蕴假合,无有实性,故能度离“我相”。

· 所度之“众生”空:众生亦是缘起性空,其佛性本自涅槃,菩萨只是助缘,令其自悟自性,并非有一个实在的众生从外得度。

· 度化之“法”空:所用的度化方法(布施、持戒等)以及所证的涅槃果位,亦是缘起假名,其性本空。

· 古德注疏:六祖惠能大师对此句的解释最为首截了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是菩萨自解,非灭度众生。菩萨若见众生是众生,即不见菩萨是菩萨;若见菩萨是菩萨,即不见众生是众生。” 意指菩萨与众生,同具空性,能度所度,本性寂然。

· 现代诠释:这并非否定度生的事业,而是教导我们要以“无住”、“无执”的心去做事。例如,一位教师尽心尽力教导学生(灭度无量众生),但内心不执着于“我是名师”(无我相),不执着于“他是我的学生”(无人相),不执着于“我传授了知识”(无法相),不执着于“我要培养出人才”的功绩(无寿者相)。如此,则心无挂碍,教学本身成为自在的修行,这才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生活中的妙用。

· “何以故?”——推究其理:

佛陀自问自答,引出之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的根本原因——西相的执着。

·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西相的定义:

1. 我相:执着于有一个实在的“我”为主体。这是一切执着的根源。

2. 人相:相对于“我”而存在的“他人”的概念。

3. 众生相:将“我”与“人”扩展为一切生命形态的集合,并执着其相。

4. 寿者相:执着于生命在时间上相续不断的观念,希望永恒存在。

· 西相的关系:“我相”是根本,后三相是“我相”的延伸和具体化。有了“我”,自然有“非我”(人),由个体到群体(众生),并在时间上延续(寿者)。

· “即非菩萨”的严厉勘验:这是一个极其严厉的标准。佛陀说,如果一个菩萨心中还存有这西种执着,那么他本质上就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因为菩萨的精神是无我、利他,一旦执着西相,则“我”与“众生”对立,慈悲心便夹杂了私欲,智慧心便蒙上了尘垢,与般若空性不相应。

· 修行关键点:破西相,并非要变成一个没有情感、没有分别的木头,而是在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时,时时观照,不固化、不执着于这些概念。做事时认真负责(不坏假名),但内心坦荡无滞(不执实有)。

【本章总结】

佛陀在第三品开端,以雷霆万钧之势,为我们树立了“大乘正宗”的修行正见:

1. 以愿导行:通过发起“度尽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来扩展心量,这是“降伏其心”的积极法门。

2. 以空销执:在广大行愿的同时,必须以“三轮体空”的般若正观来照破对“能度、所度、度法”的执着,这是“应如是住”的安心法要。

3. 破相显性:归根结底,执着源于“西相”。修行就是要在一切境缘中,觉察并化解对“我、人、众生、寿者”的黏着,如此方能契入菩萨道的真实义。

此章是《金刚经》修行的总原则、总方向。从下一章开始,佛陀将更深入地阐释为何“实无众生得灭度”,如何具体地“无住而行于布施”,将这一“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剖析得更加微细、更加透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金刚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金刚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