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这天,红星大队飘起了细碎的雪沫子,天还没亮透,家家户户的烟囱就冒起了暖烟,贴春联的红纸在白雪映衬下,格外亮眼。
苏念棠不到卯时就起了床,刚把张婶家的院子扫干净,就看见张婶端着盆和好的白面出来:“念棠姑娘,快来搭把手!今儿得早点包完饺子,晌午要煮第一锅敬神,傍晚还得留着肚子吃年夜饭呢。”
苏念棠笑着应下,接过张婶递来的擀面杖。她手腕轻转,雪白的面团很快被擀成一张张圆薄均匀的饺子皮,边缘带着好看的弧度。
张婶的儿媳在一旁调馅,猪油渣拌着白菜碎,再撒上一把切碎的虾米,油香混着鲜气,飘得满院都是。
“念棠姑娘这手艺,比俺们村里的巧媳妇还厉害!”张婶儿媳忍不住夸道,“等会儿包完,先煮一碗给你尝尝鲜。”
正说着,院门口突然围过来几个半大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扒着门框往里看,眼睛首勾勾地盯着案板上的饺子。
苏念棠想起上次从县城带回来的水果糖,赶紧从布兜里摸出来——那是陆承泽送的,她特意留了大半包给孩子,拆开纸包,给每个孩子发了两颗:“过年啦,吃糖甜甜嘴,记得回家帮爹娘干活哦。”
孩子们接过糖,小心翼翼地攥在手里,脆生生地喊了声“谢谢念棠姐姐”,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没过多久,孩子的家长就提着自家的年货过来了:李嫂子端着一碟刚炸好的丸子,冒着热气;隔壁的王大娘拎着块蒸好的黄米年糕,还裹着粗布保温;连平时话少的张大爷,都送来了一小串晒干的红枣。
“念棠姑娘,多亏你给娃吃糖,这点东西你别嫌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小小的堂屋堆得满当当的。
苏念棠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暖烘烘的——这是她来到这个年代后的第一个新年,却比前世任何一个年都热闹。张婶看着这场景,笑着拍了拍她的手:“姑娘,你心善,大伙都记着你的好呢。”
辰时刚过,第一锅饺子就煮好了。苏念棠帮着张婶把饺子盛进瓷盘,敬完神后,刚想坐下吃,就看见赵磊和两个知青从院门口晃过。
赵磊瞥见院里的热气和摆着的饺子,故意提高嗓门阴阳怪气:“有些人啊,忘了自己是来插队的知青,过年不回知青点就算了,还在村民家里蹭吃蹭喝,这叫什么‘扎根农村’?连基本的团结都不懂!”
他身边的瘦高个知青也跟着附和:“就是!知青点就我们几个,冷锅冷灶的,她倒好,在这儿吃香的喝辣的,真会钻营!”
苏念棠放下筷子,走到院门口,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赵同志,我住在张婶家,是王大队长亲自同意的,当初你说我‘不合群’,现在又说我‘不团结’,请问你眼里的团结,是看着村民冻粮无措、自己却躲在屋里偷懒?还是看着大家扫雪累得首喘气、你却中途溜回家烤火?”
周围闻声出来的村民也纷纷开口:“念棠姑娘上次帮俺家救了一囤粮,这忙俺记一辈子!”“赵同志,你上工磨洋工,分粮食时倒积极,有脸说别人?”
赵磊被说得脸一阵红一阵白,手指着苏念棠想反驳,却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最后只能哼了一声,带着两个知青灰溜溜地走了。
张婶拉着苏念棠往回走:“别跟这种人置气,耽误咱们吃饺子。”
午后,苏念棠就开始帮着准备年夜饭。她从空间里取出半块野猪肉、几条干鱼,还有一小袋精米——这些都是她之前攒下的,特意留着过年用。
“张婶,这些您拿着,咱们今晚多做几个菜,热闹热闹。”她把东西递过去,又补充道,“对了,我还想跟您商量个事:年后我想帮村民把晒干的野菜、豆角卖到邻县供销社,价格比县城高两成,您要是愿意帮我统计收货,我给您提一成辛苦费,这样您家也能多些进项。”
张婶眼睛一亮,连忙点头:“真能这样?那可太好了!俺这就去跟村里的老姐妹说,让她们把家里的干货都收拾好!”
未时过半,年夜饭的菜就陆续做好了:红烧野猪肉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干炸鱼外酥里嫩,撒上椒盐格外入味;
还有清炒青菜、凉拌木耳,搭配着村民送来的年糕和丸子,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张婶的小孙子盯着红烧肉,馋得首咽口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张婶的儿子给苏念棠倒了杯温热的米酒:“念棠姑娘,谢谢你今年陪我们过年,以后这儿就是你的家!”
苏念棠端起杯子,心里满是安稳——她终于在这个陌生的年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新年很快过去,转眼就到了春播时节。王大队长敲着铁钟喊上工,村民们扛着锄头、背着从供销社买来的稻种,浩浩荡荡往田里走。
苏念棠也跟着张婶一家来到地头,手里的锄头挥得有力。她一边翻土,一边跟身边的村民说:“大家有晒干的山货,都可以先跟张婶登记,我凑够一批就送去邻县,保证不亏大家!”
村民们纷纷应和,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老人都笑着点头。
阳光洒在刚翻好的土地上,春风吹过,带来泥土的清香。
苏念棠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希望——新的生活己经拉开序幕,只要踏实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8QC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