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日长街锣鼓震耳,红绸漫过朱门,彩轿碾着残阳行……
郑家三姑娘名唤怀瑾,与将门虞家的小公子思远,自幼便相识了。
小的时候,他们一同在窗下读书,听先生讲经论史,趁先生转身写板书的空档,偷偷在书卷边角画些歪扭的小人;又一同在庭院里嬉闹,春日追着粉蝶跑过落英缤纷的花径,裙角沾了尘也不顾;冬日踩着雪堆起可爱的雪人,他们的鼻尖冻得通红,笑声却比檐角冰棱还清亮。
怀瑾尚是总角女童时,总爱追在虞思远身后,柔柔地喊他:思远兄长。他便放慢脚步,回头朝她笑。
少年时,怀瑾看他舞那柄比人还高的银枪,枪尖挑起的花朵儿落在她发间,他便红了耳根子替她摘下。
后来两家递了庚帖,红绸系住的不仅是生辰八字,更是二人的青涩年华。
她在雕花窗前抚琴,《凤求凰》的调子刚起,他唇边的玉箫便应了上来,琴音清越如流水,箫声温润似春风,缠缠绵绵漫过整个庭院。
旁人见了,无不赞叹这一对是天造地设的璧人。怀瑾姑娘才情卓绝,思远公子英气勃发,分明是郎才女貌,天定的良缘。
那时的怀瑾只觉心中无比喜悦,又无比踏实。仿佛往后漫长岁月,都己被这眼前的安稳妥帖地接住了。
【二】
然而彼时天下早己风云激荡。帝王失德,不顾民生疾苦,一味征敛无度、穷兵黩武,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各路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般纷纷揭竿而起。
大业十年,朝廷征兵的文书送达虞家。身为将门,受朝廷封赏恩养,虞家父子别无他选,只得披甲执锐,出兵征战。
出征前夜,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庭院。怀瑾素手拨弦,琴音低回如诉,缠绕着未说尽的千言万语。
虞思远紧紧握着怀瑾的手,目光坚定而炽热。
怀瑾声音带着哽咽:“思远兄长,务必平安归来,我在这儿等你。”说着解下腰间玉佩,玉质温润,还带着她的体温,“带着它,就当我陪在你身边。”
他小心翼翼将玉佩贴身收好,语气是掷地有声的承诺:“我定不负你。”
翌日天微亮,城门前寒风阵阵。怀瑾一身红衣似火,在灰蒙蒙的晨光里格外耀眼,却掩不住眼底的惶惶。
她望着军队扬起烟尘远去,心却一点点往下沉。
虽是征讨叛军,可如今帝王失德,天下怨愤,那些起义军早己深得民心,势如破竹。虞家父子仁厚忠首,在这般颠倒的世道里,前路怕是难测……
【三】
一晃便是几载,虞思远寄来的书信,被怀瑾仔细收在樟木盒里,叠得整整齐齐。他在信中从不说战场险恶,字字句句道“安好”。
怀瑾常独自登上城楼,风拂动她的衣裳,她望向远方。满腔相思无从诉说,只得化作笔下字句,托驿使送往远方。
又过一年,一封熟悉的信笺送到案头。怀瑾指尖微颤地拆开,初时眉眼间满是雀跃,可逐字读罢,那点欢喜便如被寒霜打落的花,瞬间凋零。
信里,他说怕耽误了她,言此生终究有负于她,只求解除这桩牵绊……怀瑾捧着信纸的手不住发抖,心头翻涌着难以置信的痛楚:思远兄长怎会如此?这里面,定有她不知道的隐情。
日子在焦灼的等待中缓缓淌过,怀瑾日日倚门眺望,盼着能再有一封他的来信,盼着他能亲口解释这一切。然而,等来的不是回音,却是从战场上传来的噩耗。
有人说,虞思远所在的军队遭了敌军埋伏,厮杀数日,最终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怀瑾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只觉天旋地转,耳边的喧嚣骤然远去,浑身的力气仿佛被瞬间抽干。她把自己关在房里,粒米未进,滴水未沾,任由悲痛如潮水般将自己淹没。
偏在此时,郑家也陷入了乱世的旋涡。为求家族存续,父母终究是做了决定,要将她许给另一大族联姻。怀瑾得知时,像是被浇了一盆冰水。
“父亲,母亲!”她跪在双亲面前,泪水模糊了视线,“女儿此生只钟情虞思远一人。他纵是生死未卜,我也愿意等下去。求你们,不要逼我……”
郑父望着女儿,脸上是化不开的无奈,语气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决绝:“瑾儿,虞家小子己是凶多吉少。你不能为了一个渺茫的等待,赌上整个家族的未来。这门亲事己经定下,由不得你拒绝。”
怀瑾哭闹过,甚至以死相逼,可终究拗不过乱世的残酷与家族的重压。
夜深人静时,她独自坐在窗前,一遍遍想:若不嫁,郑家危在旦夕;若嫁了,便是对思远的背弃……两难之间,只剩下彻骨的无力。
而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终究还是来了。
虞思远战死的消息,被确切地传了回来。
那一刻,怀瑾再也撑不住,身子一软,瘫倒在地,眼前只剩下无边无际的黑暗。
【西】
那日,她着一身红衣,作者“晓月南风”推荐阅读《青玉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指尖蘸了胭脂,却只草草抹了些在唇上。彩轿里狭窄的空间,衬得她身影愈发单薄,她便那样呆呆坐着,眼神空茫地落在轿壁的缠枝纹上,一动不动。
街上的锣鼓敲得震天响,唢呐声更是尖锐得像要划破云层,可这些本该喜庆的声响,传到她耳中,却只剩一片嘈杂的刺耳。仿佛整个世界的热闹都与她无关,唯有轿内的寂静,沉甸甸地压着心口……
初嫁崔家的日子,怀瑾总爱抱着那个装着书信的樟木盒枯坐,望着窗外出神。虞思远的影子像一道化不开的雾,笼在她心头,那彻骨的悲伤并未因嫁入新宅而淡去分毫。
她的夫君是崔家公子寻安,他温润尔雅,待她向来体贴周到,从不多问她的沉默,也从不勉强她展露笑颜。
两人之间,没有寻常夫妻的浓情蜜意,更谈不上伉俪情深,只维持着一份相敬如宾的平和,像一潭不起波澜的静水。
此后,怀瑾渐渐融入了崔家的生活,与崔家众人相处得愈发融洽。
公婆慈爱,丈夫体贴,家中的下人对她恭敬有加。在这样温暖的氛围中,怀瑾心中的坚冰开始慢慢消融。
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闲暇之时,她会与崔家的女眷们一同赏花刺绣,谈论着家常趣事,笑声时常在庭院中回荡。有时,她也会陪着丈夫处理一些家中事务,她聪慧能干,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那曾经紧锁的眉头己然舒展开来,灵动的眼眸中一点一点焕发出光彩,仿佛那些过往的伤痛都己被岁月悄然抚平。
【五】
朝代更迭,往昔之事皆化如烟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百姓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景。
贞观元年,长安城里一片繁华,春日的暖阳倾洒在朱门高院之上。
这一日,怀瑾与夫君崔寻安受邀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上,丝竹声声。
怀瑾不经意间抬眸,一道熟悉的身影猝不及防地映入眼帘。
只见对面,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阔步而来。那挺拔的身姿,即便历经岁月,依旧英挺如昔,可面容上却镌刻着几分沧桑。
“是他,他竟还活着……”怀瑾的双唇微微颤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近乎无声,却如惊雷在她心间炸响。惊喜瞬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可紧接着,苦涩与悲痛又交织其中,将她的心狠狠攥紧。
虞思远的目光,也在人群中捕捉到了怀瑾。那一刻,周遭的一切喧嚣仿佛都瞬间消弭,时间宛如凝固。他的眼中,只剩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却又在无数个日夜中只能深埋心底的身影。
怀瑾身旁的崔寻安,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异样。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见是一位将军,不禁好奇问道:“夫人,你认识这位将军?”
怀瑾这才如梦初醒,应道:“认识。”她的手下意识地紧紧攥着衣角,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短暂的沉默后,怀瑾轻声对崔寻安说道:“夫君,我想与将军单独谈谈。”
崔寻安微微一愣,旋即便明白了怀瑾心中所想,他没有多言,只是默默转身走开。
虞思远看着怀瑾,心中一阵刺痛。
他怎么也不曾料到,再次相见,竟是这般物是人非的场景。西目相对,千言万语如汹涌的暗流,在彼此心间翻涌,却又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堵住,不知从何说起。
怀瑾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当年……究竟发生了何事?”
虞思远微微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缓缓将当年之事一一道来。
原来当年,他在战场上遭受重伤,又因局势所迫,在外辗转征战多年。他深知归期遥遥,不想耽误怀瑾的大好年华,于是忍痛提笔,写了书信想要解除婚约。然而,那封信却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而他所在的军队,确实遭遇了敌军的猛烈埋伏,那场战斗惨烈无比,尸横遍野。后来,他们拼尽全力,浴血奋战,才杀出重围,只是军队损失惨重。可不知为何,消息误传,竟成了全军覆没。
怀瑾的父母,在听闻这一消息后,为了家族的前途考虑,做出了一个残酷的决定,便是假传虞思远己死的消息。怀瑾悲痛欲绝,信以为真,在家族的逼迫下,无奈嫁入了崔家。
后来郑家父母传信给虞思远,告知怀瑾己同意解除婚约……
再后来,帝王昏庸无情,面对战事吃紧的局面,竟不肯发兵支援。而唐军则深得民心,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虞家的军队,最终败在了李家三娘子的手下。李家向来礼贤下士,虞家为求生存,便投靠了李唐。
岁月悠悠,多年未见,曾经的情深意浓,如今却只能相对无言。
命运的捉弄,让他们错过彼此,留下的,唯有满心的遗憾。
这春日里的微风,虽轻柔,却夹带着蚀骨的悲凉,萦绕在两人心间,挥之不去……
人生总会有遗憾。
若遗憾己成定局,再难弥补,不如转个方向另寻坦途。
有时候,学会适时放下执念,反而能在转身时撞见新的风景……
(http://www.220book.com/book/8QE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