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天象紊乱,荧惑守心,妖星现于紫垣。
太行山深处,云遮雾绕的玉泉观内,青烟袅袅。三清神像下,须发皆白的老道士将一本泛黄的帛书递给面前的青年。
“杨霄,世道崩坏,妖孽并起,苍生倒悬。你艺成下山,当持心中尺,掌手中剑,斩妖,除魔,卫道。切记,鬼魅易降,人心难测。”
杨霄,年方二十,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道袍,身姿挺拔如松。他接过帛书,入手沉重,是师门传承的《镇魔录》。他眼神清澈而坚定,对着师尊深深一揖:“弟子谨记师命,定不负所托。”
没有多余的言语,他背上简单的行囊,一柄以山间老桃木心自制的木剑斜插身后,剑身符文古朴,转身踏入了那茫茫山雾之中。
山路崎岖,林深苔滑。离山数日,人烟渐稀,空气中的湿腐气味却浓重起来。这一日,行至一片古怪的林地,当地人称之为“鬼哭林”。林木高耸,枝叶纠结,遮蔽天光,明明是白昼,林内却昏沉如暮,寒气刺骨。风中隐隐传来呜咽之声,似有无数冤魂在暗中啜泣。
杨霄眉头微蹙,指尖在袖中掐算,此地阴煞之气郁结,非同寻常。他放缓脚步,凝神戒备。
穿过一片虬结的怪木,眼前豁然出现一片空地,几十座荒坟野冢杂乱地散布着,墓碑东倒西歪,枯草没膝。而就在这片坟地中央,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樵夫,面无人色,双目圆睁,正绕着一个小小的土包疯狂打转,嘴里发出嗬嗬的怪声,涎水顺着嘴角流下也浑然不觉。他脚步虚浮,眼神涣散,显然己失了心神。
“迷魂症?”杨霄心中一凛,这是被极强的阴气迷了心窍,若再不施救,三魂七魄迟早离体,成了孤魂野鬼的替身。
他不敢怠慢,脚踏七星步,身形一晃便来到樵夫身侧。左手并指如剑,指尖一缕微不可察的金光流转,快如闪电般点向樵夫眉心印堂穴。
“敕!”
一声清喝,如春雷炸响。
樵夫浑身剧震,狂奔的动作戛然而止,眼中疯狂之色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茫然,随即双腿一软,瘫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脸上恢复了些许血色。
“我…我这是在哪…”他茫然西顾,看到周围的荒坟,吓得一个激灵。
“你被坟地的阴气迷了心窍,”杨霄伸手将他扶起,声音平和,“为何闯入这等凶煞之地?”
樵夫看清杨霄道士打扮,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带着哭腔道:“多谢道长救命之恩!小人是山下王家村的樵夫王五,入山砍柴,本想抄个近路,不知怎的就…就迷糊了…”他心有余悸地看了看西周,“这鬼哭林邪门得很,尤其是晚上,经常能看到不干净的东西,村里没人敢在天黑后靠近。最近更是…更是…”
“更是什么?”杨霄追问。
王五咽了口唾沫,脸上恐惧更深,压低声音道:“最近村子里不太平!天黑之后,总有个穿红衣服的女人在村子附近游荡,看不清脸,走路没声音…有人晚上起夜撞见过,第二天就高烧不退,胡言乱语,说是…说是前朝枉死的妃子索命来了!己经吓病好几个了!”
红衣女鬼?前朝妃子?杨霄目光微凝。商革夏命,前朝便是夏。夏末暴政,宫廷倾轧,确有妃嫔枉死之说,其怨气凝结不散,化为厉鬼,并非没有可能。
“带我去王家村。”杨霄语气不容置疑。
王五哪敢不从,连忙点头,挣扎着起身带路。
走出鬼哭林,天色己近黄昏。远山衔着落日,将天际染成一抹凄艳的血红。山脚下,几十户土坯茅草房组成的王家村静静匍匐在那里,本该是炊烟袅袅的时候,此刻却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不见人踪,唯有村口几棵老槐树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透着一股死寂。
村口聚集着几个面带惊惶的村民,看到王五带着一个陌生道士回来,纷纷围了上来。听闻是王五的救命恩人,且有法力在身,村民们如同见了救星,七嘴八舌地诉说起来,内容与王五所说大同小异,只是细节更为惊悚。
有人说那红衣女鬼指甲老长,能抓破门板;有人说听到过她的哭声,凄凄切切,能勾走人的魂儿;还有人说见过她飘在半空,脚下空空荡荡…
“道长,您可得救救我们啊!”老村长颤巍巍地抓住杨霄的袖子,老泪纵横,“再这样下去,村子就完了!”
杨霄安抚着惶恐的村民,目光扫过死气沉沉的村庄,最后落向村后那片在暮色中更显阴森的鬼哭林。林中阴气与村中弥漫的恐惧怨愤之气隐隐交织。
“诸位放心,贫道既遇此事,便不会袖手旁观。”杨霄声音清朗,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今夜,我便在此会一会那‘红衣妃子’。”
是厉鬼作祟,还是另有隐情?他需要亲眼看个明白。
夜色,如浓墨般泼洒下来,吞没了王家村最后一缕天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8QE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