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上写字楼的玻璃幕墙,运营组的小张就像颗炮弹冲进办公室,手里的报表哗哗作响:“破了!破了!昨晚十二点整,全球销售量正式破千万了!”
这句话像颗火星落进了炸药桶,整个楼层瞬间炸开了锅。程序员们敲键盘的手停在半空,策划组的白板笔“啪”地掉在地上,连茶水间打咖啡的阿姨都探出头来,手里还攥着没拧开的牛奶盒。林恬刚走进门,就被涌上来的人潮裹着往前推,耳边全是震耳欲聋的欢呼——“千万!我们做到了!”“奖金要拿到手软啦!”“这下能请三个月假环游世界了吧!”
他被按在椅子上,头顶突然落下无数彩带,肖途的手办、方敏的旗袍书签、印着“潜伏者”字样的棒球帽从天而降,砸得他肩膀发疼,却笑得合不拢嘴。运营总监举着香槟冲过来,泡沫溅了林恬一衬衫,嘴里喊着“今晚全公司包场庆功宴,酒水无限畅饮”;美术组的姑娘们抱在一起哭,说终于不用再改第八版海报了;连平时最严肃的历史顾问都难得露出笑,颤巍巍地举着放大镜,对着刚打印出来的全球销售分布图,在每个标红的城市旁画小旗子。
“看这里!”数据组的小王突然把屏幕转向众人,实时销量曲线像条昂扬的红龙,正冲破千万大关后继续往上窜,“北美区凌晨三点还在爆单,东南亚的玩家在论坛刷‘连夜学中文’,连南极科考站都有人下单了!”屏幕上滚动着各国语言的评论,日语的“すごい!”、英语的“Masterpiece!”、西班牙语的“?Increíble!”混在一起,像场跨越国界的狂欢。
林恬突然想起三年前,团队挤在民房里啃泡面的日子。那时候服务器总崩,他抱着笔记本在机房蹲了三天三夜,凌晨五点盯着黑屏的监控,听着窗外清洁工扫地的声音,心里琢磨“这游戏真能成吗”。美术组组长把嫁妆钱垫进来做版权费,程序组老大瞒着家人辞了铁饭碗,连负责茶水的阿姨都主动降薪,说“等你们火了再补我”。
“林哥!”实习生小周举着个蛋糕冲过来,奶油上歪歪扭扭写着“千万快乐”,“您当年说‘要让每个玩家都觉得自己在历史里走了一遭’,现在真的做到了!你看这个评论——‘我带爷爷玩,他指着屏幕里的老城墙说,这砖缝里的草都跟当年一模一样’。”
林恬咬了口蛋糕,奶油蹭到鼻尖,甜得眼睛发酸。他看向窗外,晨光里的写字楼像艘扬帆的船,而那些藏在代码里的细节——肖途袖口磨破的线头、方敏旗袍上褪色的盘扣、巷口卖烟老头烟袋锅里的火星——此刻都成了船上的锚,稳稳扎在千万个玩家的记忆里。
“庆功宴不急,”他抹了把脸,突然站起来,“把服务器再扩容三倍,给南极科考站的玩家加个‘极地模式’,让他们在冰屋里也能流畅玩。还有,联系纪念馆,把玩家上传的烈士故事整理成册,咱们捐个展区出来。”
人群里爆发出更响的欢呼,有人开始哼起游戏里的背景音乐,有人举着手机首播这一幕,弹幕刷得比烟花还密。林恬看着眼前的热闹,突然想起游戏里那个隐藏成就——“千万分之一的光”,描述写着“当千万颗星星亮起,黑暗就挡不住太阳了”。
他掏出手机,给三年前那个凌晨扫地的阿姨发了条消息:“阿姨,今晚庆功宴您一定来,您的工资翻倍补,再给您发个终身荣誉员工奖。”发送成功的瞬间,屏幕上的销量数字又跳了一下,像在为这个迟到的承诺鼓掌。
庆功宴的香槟酒气在空气中弥漫,林恬站在落地窗前,玻璃倒映着楼下街道的霓虹。手机屏幕亮起,历史顾问发来段视频: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对着镜头举起军功章,背后的墙上贴着《潜伏者》的海报,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映着方敏的虚拟影像。
“林总,”运营总监递来平板,“玩家社区炸了。有个日本玩家发现游戏里日军军官的怀表刻着‘武运长久’,而真实史料里的确有这样的文物。他发了篇万字长文分析细节,现在评论区全是求合作的声音。”
林恬滑动平板,日文评论夹杂着中文翻译:“贵国的游戏让我看到战争对所有人的伤害”“方敏被捕时的颤抖,让我想起祖母说过的慰安妇故事”。他调出数据库,发现日本区销量占比达到12%,这在同类游戏中前所未有。
“联系那位日本玩家,”林恬将平板还给总监,“邀请他参与史实考据。再给日本区玩家解锁‘和平鸽’成就,触发条件是通关后选择‘反思战争’选项。”
技术组传来新消息:南极科考站的玩家发来邮件,说在冰天雪地里玩到“雪地潜伏”关卡时,企鹅群突然从屏幕两侧游过,这种反差让他们集体湿了眼眶。林恬让美术组给南极玩家定制专属皮肤——肖途穿上厚重的防寒服,方敏的旗袍外罩着科考站的反光背心。
凌晨两点,工作室依然灯火通明。大锦鹿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历史顾问团队抱着新整理的史料冲进会议室,摊开泛黄的信件:“找到方敏原型了!这是她写给丈夫的绝笔信,藏在档案馆的夹层里七十年!”
屏幕上,方敏的虚拟形象正在朗读信件:“如果我回不来,记得每年清明在窗台摆朵蜀葵。”程序组立刻将这句话植入游戏,当玩家触发“缅怀”模式,方敏的窗台就会出现一朵永不凋谢的蜀葵。
销量破两千万时,林恬收到来自侵华日军后代的邮件。信中附了张老照片,照片里的日本士兵抱着中国小孩,背后是被战火焚毁的村庄。“祖父临终前说,他当年救过一个女孩,”邮件写道,“贵游戏让我有勇气去查证这段往事。”
林恬将照片扫描进“烈士纪念馆”模块,玩家们发现后自发创建了“跨越国界的救赎”话题。日本玩家上传了祖父的日记,中国玩家分享了祖辈的口述史,两国玩家在游戏里共同拼凑出被战火割裂的真相。
当销量突破五千万大关,教育部正式将《潜伏者》纳入爱国主义教育推荐名单。林恬带着团队走进中小学,看着孩子们操控角色在虚拟战场抉择时眼里的光,突然想起那位拄拐杖的老人——他的弟弟终于在数字世界里“活”了过来。
庆功宴的余温未散,林恬站在服务器机房,听着机器运转的嗡鸣。这些由0和1构成的代码,正在编织着无数个平行时空:有人在游戏里替祖辈完成未竟的使命,有人在虚拟世界里与历史对话,有人在选择中学会了敬畏与担当。
窗外,晨光染红了“烈士纪念馆”模块的宣传海报。林恬知道,这个数字游戏早己超越了娱乐的范畴,它是无数记忆碎片拼成的镜子,让每个凝视它的人,都能看见自己与历史的联结。
第20章 销售量破千万(续)
服务器机房的空调发出低沉轰鸣,林恬站在监控屏前,看着实时在线人数突破八百万。东南亚区玩家正在进行“极限潜伏”挑战,日本区同步开启“历史修正主义者”辩论会,南极科考站的玩家则在零下40度的冰穹A观测站首播“雪地暗号破译”。
“林总,国际刑警组织发来邀请,”安全组组长递上加密邮件,“他们希望用游戏引擎还原二战时期的跨国间谍网络,特别是被尘封的亚洲战场情报系统。”
屏幕上,日本玩家“樱花下的真相”正在上传祖父的战地日记扫描件。程序组连夜开发出OCR识别功能,当玩家点击泛黄的日记页面,虚拟的肖途会同步翻译出隐藏在行间的摩斯密码——那些用日文书写的“补给线”“毒气弹”等关键词,在解码后露出触目惊心的真相。
“南极站的玩家需要更稳定的卫星信号,”技术组报告,“我们正在开发‘极光模式’,当玩家在冰原执行任务时,屏幕会同步显示真实的南极极光,每道绿光都对应历史上同一天的天气数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司长带着数位特级教师走进工作室,指着“烈士纪念馆”模块说:“我们希望将这些真实故事改编成互动式历史课,比如让学生们通过选择拯救方敏的原型人物。”当天下午,团队与教育部门联合推出“时空问答”功能,学生们可以用游戏内的历史知识兑换现实中的博物馆参观券。
庆功宴的香槟换成了南极科考站送来的万年冰芯,冰块在玻璃杯里折射出彩虹。林恬将冰芯标本转赠给历史博物馆,标本底座刻着一行小字:“致所有在冰原下封存的真相。”
凌晨三点,工作室突然收到匿名捐赠——一套完整的日军731部队人体实验档案。寄件人附言:“这些资料应该被更多人看见,而不是永远躺在黑暗里。”程序组用区块链技术将档案加密存入游戏数据库,只有收集齐所有“人性碎片”的玩家才能解锁查阅权限。
游戏更新至2.0版本时,新增“历史修正者”职业。选择该路线的玩家需要在虚拟法庭上与否认历史的AI辩论,每次胜利都会点亮现实中一座城市的和平纪念碑。巴黎、柏林、东京的玩家自发组织跨国联队,用六国语言编写《反战宣言》作为通关密码。
当销量突破一亿时,林恬收到来自国际奥委会的提案:将《潜伏者》的“极限潜伏”挑战赛纳入奥运会文化项目。开幕式当天,全球玩家将同步操控角色穿越虚拟战场,最终在奥林匹克主火炬点燃的瞬间,所有角色会汇聚成和平鸽的形状。
深夜的办公室,林恬站在“烈士纪念馆”的全息投影前。程序组新开发的AI正在模拟方敏原型人物的生平,虚拟的她在晨光中微笑,说:“原来被记住,是这样温暖的感觉。”林恬将手伸入全息投影,光影在指尖流淌,像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
窗外,城市天际线的霓虹与南极的极光在监控屏上交织。那些曾被战火割裂的时空,此刻正通过0和1的代码重新缝合。而这场由千万玩家共同书写的历史,还在继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8S2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