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教授的个案管理渐入佳境,但阿尔茨海默症叠加多种慢性病的复杂性,意味着挑战层出不穷。这些挑战,正是千千万万类似家庭正在经历的痛点。林远的工作,就是精准地找到这些痛点,并用专业的方法将其化解。
韩教授每天需要服用超过八种药物,包括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药、调节血脂药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服药时间分散在早、中、晚,有些需要餐前,有些需要餐后。韩教授记忆混乱,经常忘记服药或重复服药,护工和家属核对起来也极易出错,风险极高。
传统困境: 家属焦虑,护工压力大,手动记录易遗漏,医生难以实时掌握用药依从性
林远没有依赖传统的人工提醒和纸质记录。他引入了两样工具:
1. 智能药盒: 他采购了一款功能先进的智能药盒,可以按预设时间(如早7点、午12点、晚7点)分格弹出药丸,并发出灯光和声音提醒。林远每周会提前将一周的药按医嘱分装好,极大减少了护工每日分药的工作量和出错风险。
2. 用药管理APP: 他使用一款专业的用药管理APP,将韩教授的完整用药方案录入其中,设置提醒。护工或家属每次给药后,只需在APP上点击“确认”,系统会自动记录,并生成用药依从性报告。林远可以远程查看,如有遗漏能第一时间发现并联系家属确认。
更重要的是,林远将复杂的用药方案,简化成一张首观的“用药时钟”图,贴在冰箱上。用不同颜色标出早、中、晚的药,并配上简单的图标(如早餐图=餐前药)。这让即使不太识字的护工也能一目了然。
当韩雪第一次看到林远演示这个系统,并收到第一份清晰的用药周报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林先生,就这一个问题,您就解决了我们家最大的烦恼!” 这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照护无缝衔接的能力,展现了陪诊师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思维。
韩教授需要定期复查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科,有时还要看眼科(糖尿病并发症)、皮肤科。每次去医院,对认知障碍患者都是巨大的折磨(陌生环境、漫长等待),对家属则是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消耗。且不同科室的医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领域,缺乏整体视角。
林远采取了“整合医疗”策略:
1. 预约集群化: 他利用自己对各大医院预约系统的熟悉度,尽力将韩教授在同一个上午或下午的相近时间段内,预约好不同科室的号源。例如,先看神经科(评估认知),紧接着看心内科(评估心脏功能对认知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在医院停留和奔波的时间。
2. 信息枢纽化: 每次就诊前,林远会准备一份《跨科室就诊病情摘要》,内容包括患者基本状况、近期异常指标、所有用药清单(重点标注新调整或可能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及本次就诊需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份摘要一式多份,分发给每位接诊医生,确保信息同步,避免重复询问和用药冲突。
3. 就诊过程人性化: 在候诊时,林远会为韩教授戴上降噪耳机播放京剧,准备他喜欢的小点心,并不断用简单语言安抚:“我们等一下医生,看看心脏跳得好不好,就像给汽车做保养。” 将冰冷的就医体验,转化为有安全感和目的性的活动。
一次,在陪同韩教授复查心内科时,医生看到林远提供的摘要,赞赏地说:“有你在,我们沟通效率高多了,也更能抓住重点。” 这种被医疗专业人士的认可,是对林远工作价值的极大肯定。
韩教授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糊涂时,会产生被窃妄想(指责护工偷东西)、拒绝进食、或日夜颠倒。传统沟通方式(讲道理、纠正)不仅无效,还会激化矛盾。
传统困境: 家属无助、护工受挫、患者痛苦。
爆料与升华:共情沟通与行为重塑
某天傍晚,韩教授突然焦躁起来,反复说护工拿了他的钢笔(一支早己丢失多年的笔),并拒绝吃晚饭。护工试图解释,反而让他更加激动。
林远赶到后,没有反驳韩教授。他蹲下身,平视着老人,用温和而肯定的语气说:“韩教授,那支钢笔很重要,是您以前批改作业用的吧?找不到了确实让人着急。我们先吃饭,吃饱了有了力气,我帮您一起找,好不好?也许它就在哪个抽屉里睡觉呢。”
他首先“认可”了老人的感受和记忆中的事实(钢笔的存在和重要性),然后将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当前的需求(吃饭)上,并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模糊的解决方案(一起找),避免了即刻的冲突。
接着,林远拿起勺子,舀了一小口韩教授爱吃的蒸蛋,像逗小孩一样说:“来,先尝尝这个‘能量蛋’,吃了眼睛亮,找东西看得更清楚。” 韩教授的注意力被转移,下意识地张开了嘴。
一顿饭,就在林远这种“顺着毛捋”的引导下,顺利吃完。饭后,林远真的陪他在书房象征性地翻了翻抽屉,然后“发现”了一支类似的旧笔(林远提前准备的),韩教授拿着笔,心满意足地安静下来。
这种基于“认可疗法”(Validation Therapy)的沟通方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共情能力,是应对晚期认知障碍的黄金法则。林远的成功应用,让在场的护工和韩雪深受触动。
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痛点的过程中,林远意识到,陪诊师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也包括身心俱疲的照护者(家属和护工)。他开始定期为韩雪和护工举办小型的“照护沙龙”,分享照护技巧、心理调适方法,并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这极大地缓解了照护者的压力,形成了更稳固的照护联盟。
一天,韩雪对林远感慨:“林先生,以前我觉得我爸的病是个无底洞,只有绝望。现在我才明白,专业的力量,真的可以点亮黑暗。”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困境家庭的心声,也点明了陪诊师这一职业的深层价值。
然而,林远也看到,像他这样能提供如此深度服务的陪诊师凤毛麟角,而市场需求巨大。如何将这种个案管理的模式标准化、可复制化,让更多家庭受益,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他脑中萌芽。
新的挑战,己从解决个体痛点,转向思考行业发展的更深层次。
(http://www.220book.com/book/8S3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