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让国家秩序井然,凌雪薇将目光投向了关乎民生之本的农业领域。这日,阳光明媚,她带着慕容轩以及几位农业大臣来到了城外的农田,实地考察农业生产情况。
望着眼前广袤的田野,凌雪薇的眼神中满是关切:“诸位,农业乃国之根基,如今虽无饥荒之虞,但要想让百姓富足,仓廪充实,还需在农业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不知各位有何良策?”
一位老臣拱手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如今许多农田因缺水干旱,产量极低,若能修建更多的沟渠、水坝,将水源引入农田,必能提高粮食产量。”
慕容轩点头赞同:“大人所言甚是。不过,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我们也可引进一些新的农具和耕作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听闻南方有一种曲辕犁,相较于我们现用的直辕犁,更加轻便灵活,能节省人力畜力,不妨一试。”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陛下,还有那新的作物品种,也可推广种植。听闻西域有一种耐旱高产的小麦,若能在我国广泛种植,定能增加粮食储备。”
凌雪薇听着众人的建议,微微点头:“各位所言皆有道理。朕决定,一方面组织人力物力,全力兴修水利工程;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各地,搜集优良的作物品种和先进的农具、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说罢,她转向慕容轩:“慕容,此事关乎重大,就由你亲自督办。务必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百姓尽快受益。”
慕容轩领命而去,迅速组织了一批能工巧匠和水利专家,奔赴各地勘察地形,规划水利工程。同时,他还挑选了一些精明能干的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周边国家和地区,寻求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的交流与引进。
几个月后,水利工程率先在几个主要的粮食产区开工建设。工地上,百姓们齐心协力,挖土、搬石、筑堤,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慕容轩亲自来到工地,指挥调度,鼓舞士气:“各位乡亲,大家辛苦了!这水利工程建成后,以后的庄稼就不怕缺水了,粮食产量会大大提高,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一位年轻的农夫擦了擦汗,笑着说:“慕容公子,俺们都知道这是好事,就是累点也开心。以前俺们种的地,一到旱季就没收成,现在有了这水利工程,可算有盼头了!”
在水利工程紧张建设的同时,使者们也陆续带回了好消息。从西域引进的耐旱小麦在试种后,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和高产特性;南方的曲辕犁也被大量仿制,分发到各地农户手中,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
然而,新事物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老农对新的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心存疑虑,不愿意尝试。
在一个村庄里,一位名叫王老汉的老农看着村里发放的曲辕犁和新麦种,皱着眉头说:“这玩意儿俺们没用过,能行吗?万一种出来的粮食不好,这一年可就白忙活了。”
村里的里正苦口婆心地劝说:“王大叔,这是陛下和慕容公子为咱们着想,特意引进的好东西。邻村已经有人试过了,产量比以前高了不少。您就放心种吧,有什么问题,村里会帮您解决的。”
但王老汉还是犹豫不决。这时,凌雪薇恰好微服来到这个村庄视察。她走到王老汉面前,微笑着说:“老人家,我听说您对新的麦种和农具不太放心?”
王老汉上下打量了一下凌雪薇,见她衣着朴素但气质不凡,便说道:“姑娘,你不知道,这庄稼人就靠这几亩地吃饭,万一有个闪失,可不得了。”
凌雪薇耐心地解释道:“老人家,我明白您的担忧。但您看,这新麦种耐旱,在咱们这儿的气候条件下更有优势;这曲辕犁操作简单,能让您干活更省力。您不妨先种上一小块地试试,如果收成好,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
王老汉听了凌雪薇的话,心中有些动摇:“姑娘,你说得好像有点道理,那俺就试试吧。”
凌雪薇笑着点头:“老人家,您放心,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村里的人帮忙。”
在凌雪薇的耐心劝说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麦浪滚滚。使用新麦种和曲辕犁的农户们迎来了大丰收,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近三成。王老汉看着自家堆满粮仓的粮食,笑得合不拢嘴:“哎呀,今年这收成可真是太好了!多亏了陛下和慕容公子啊!”
消息传开,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各地纷纷效仿,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国家的粮食储备日益充足,不仅满足了百姓的温饱需求,还能有多余的粮食用于贸易和储备。
凌雪薇站在宫殿的高处,望着城外丰收的景象,心中满是喜悦:“慕容,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仓廪丰实,百姓安居乐业,这正是我们一直所期盼的。”
慕容轩站在她身旁,微笑着说:“雪薇,这是你英明决策和百姓辛勤劳作的共同成果。有了充足的粮食,国家就能更加稳定地发展,我们离太平盛世又近了一步。”
随着农业的创新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也进一步增强,为后续的商业繁荣、科技进步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凌雪薇的国家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http://www.220book.com/book/ATH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