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百零七章 杀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全家祭旗

小说: 大逆不道   作者:任鸟飞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逆不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B24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其实这次并不是没有金国男人跟唐括慧儿她们这些金国女人一块被押送回来。

事实上,有两家的金国男人也被押送了回来。

这两家就是完颜宗翰一家的老小和完颜宗望一家的老小。

完颜宗翰十七岁时就以勇猛著称,军中的女真人都佩服他的勇猛。

当时,女真人商议攻伐辽国的时候,完颜宗翰与完颜阿骨打的意思相符合,不少女真人因此认为完颜宗翰能成为完颜阿骨打的继承人。

完颜宗翰参与了拥立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及对辽朝的绝大部分战争。他最引以为傲的一战就是,他从完颜阿骨打为右军,大败辽军于达鲁古城。

那一战,让完颜宗翰真正的崭露头角,成为金国首屈一指的大将。

后来,完颜宗翰奏谏灭辽,任移赉勃极烈,随完颜斜也克中京大定府,之后率偏师大败辽国名将奚王霞末。其后建议都统完颜斜也速出兵灭辽,与完颜斜也会师于奚王岭,以精兵六千袭耶律延禧,又遣完颜希尹等追击。

历史上,完颜宗翰不仅在灭辽之战中功劳极大,他还主导了灭掉北宋和靖康之耻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对南宋的战争。

纵观完颜宗翰这一生,为金国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功勋卓著,就是说他是金国开国第一功臣都不为过。

不过,这只是站在金人的角度上。

要是站在汉人的角度上,完颜宗翰就是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最大仇人,纵使千刀万剐也难赎其罪。

历史上,他主导的靖康之耻,亲手将北宋的尊严与国运碾得粉碎。他率领金军攻破汴京城门时,没有给这座汉人的都城留下半分余地,他用最极致的威逼利诱手段,将城中府库的金银、绸缎、珍宝洗劫一空,连百姓家中的存粮与财物都未能幸免,无数平民因此家破人亡;更让汉人感觉耻辱的是,他对北宋皇室的极致羞辱与摧残。

他下令将赵佶、赵桓二帝废为庶人,剥去龙袍,逼着两位昔日天子穿着粗布囚服,与后妃、皇子、公主及宗室大臣数千人一同踏上北上的囚车。

途中,北宋皇室女眷遭受的苦难更是罄竹难书,皇后朱氏被金兵肆意调戏,公主、皇帝的妃嫔或被瓜分赏赐给金军将领为奴为妾,或在押送途中不堪凌辱自尽,昔日金枝玉叶沦为任人践踏的草芥。

抵达金国后,他还逼着赵佶、赵桓二帝以及郑太后、朱皇后二后行“牵羊礼”——赤裸上身、身披羊皮,像牲畜一样被金兵牵着跪拜金太祖的陵寝,这种极致的羞辱,彻底击垮了北宋皇室最后的尊严。

而那些一同被掳走的宗室子弟与大臣,大多死于途中的饥寒与虐待,幸存者也被发配为奴,终生不见故土。

完颜宗翰用铁与血将“靖康”二字刻成了汉人历史上最黑暗的印记。

于汉人而言,他不是什么“金国开国功臣”,而是双手沾满中原百姓鲜血的刽子手,是摧毁家国、践踏尊严的仇敌。

这份仇恨,跨越千年也难被磨灭。

不过,完颜宗翰虽然是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却不是第一罪魁祸首。

这“靖康之耻的第一罪魁祸首”应该是完颜宗望。

是。

靖康之耻发生时,完颜宗望曾想过还政给赵氏。

可完颜宗望如此主张,却是有目的和前提的。

首先,完颜宗望答应帮忙保留赵氏的前提是,他除了要赵福金以外,还要赵桓再送三个帝姬、七个王妃与嫔御给他。

赵桓全盘答应了之后,完颜宗望还逼着赵桓亲手画押为信,生怕赵桓反悔。

其次是,完颜宗望之所以想要帮赵氏保留宗庙,根本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他不愿意看到完颜宗翰的权柄在他之上,才因为完颜宗翰主张废掉宋帝另立异姓为帝,而主张:“明诏虽允废立,密诏自许便宜行事。况已表请立藩,岂容中变?”

历史上,打破汴梁城了之后,金国的形势并没有那么好,因为赵构聚集了几十万大军在京畿地区的周围。

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因此跟完颜吴乞买请求的,是不是勒索赵宋王朝一番,然后逼北宋向金国称藩纳表,就放过北宋?

完颜吴乞买并不知道前线到底是什么情况,于是,完颜吴乞买派他的嫡长子完颜宗磐来到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的大营之中送来一明一暗两道圣旨:明的圣旨上允许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废掉宋帝另立异姓为帝;暗诏则是让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自己根据形势来定是不是废掉赵宋王朝,算是给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一个根据形势操控的空间。

完颜宗翰见赵构空有数十万大军,却连京畿地区都不敢来,又派悍将完颜娄室以三千人马击溃了范致虚的二十万最能打的北军西军,才改主意要废掉北宋另立张邦昌。

完颜宗望见此,才说:“太祖止我伐宋,言犹在耳。皇帝仰体此意,故令我等自便。”

完颜宗翰反驳说:“皇子何私于宋,不顾大害?宋兵尚多,民心未去,如今放手,后患无穷。更立异姓,国势易动,徐图混一,岂非善计?”

完颜宗磐插话说:“都元帅斜也意同废宋帝另立他姓。”

完颜宗望见所有人都向着完颜宗翰,没有人替他说话,怒气冲冲地说:“南伐我实首谋,我当为政。废主亲属,不能如契丹虐待。”

诚如完颜宗望自己所说的那样,南伐他是首谋,也是他在靖康元年带兵打到东京汴梁城下成功勒索到了赵宋王朝的大量金钱和女人,才激发了完颜宗翰等金人的野心,这才导致靖康二年更多的金人跑来兵围东京汴梁城,造成了靖康之耻。

至于完颜宗望想要保全赵氏,那只不过是他本人捞够了,和不想让实力和功劳已经比他强大的完颜宗翰占据主动罢了。

更何况,最后完颜宗望不还是向完颜宗翰妥协,两人共同造成了靖康之耻?

关键,完颜宗望的南侵之路,本就是以铁蹄踏碎城池、以刀刃屠戮生灵的血腥侵略之旅,他所到之处,经常洗城,其中最令人发指的,当属相州之屠与保州之劫。

靖康元年完颜宗望第一次南征时,曾率大军围困相州城。当时守城的宋将虽奋力抵抗,却终究难敌金军的猛攻。城破之后,完颜宗望默许金兵先是挨家挨户劫掠财物,从商铺的绸缎金银到百姓家中的粮食衣物,尽数被搜刮一空;而后又对城中男女老少展开无差别杀戮,街道上很快堆满了尸体,护城河被鲜血染成了暗红色,连孩童的啼哭都被刀剑声淹没。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相州经此一洗,“存者十无一二”,昔日繁华的城池沦为一片焦土,幸存者只能躲在断壁残垣中,靠啃食树皮草根苟活。

另一座遭其毒手的便是保州。同样是靖康元年冬,完颜宗望为扫清南征的障碍,率军攻打保州。城中军民明知不敌,仍坚守了数月之久,这彻底激怒了完颜宗望。城破当日,他下令尽屠其民,金兵如同豺狼般冲入街巷,不仅屠杀百姓,还纵火焚烧房屋,整个保州城在烈火与哭喊中化为灰烬。更残忍的是,为了威慑其他仍在抵抗的宋城,完颜宗望竟命人将城中百姓的头颅砍下,堆在城墙之下,形成一座京观,其景象之惨烈,让途经此处的宋人无不胆寒。

这两场洗城,不过是完颜宗望南侵路上的缩影。他看似有过“保全赵氏”的提议,实则从一开始就以掠夺与杀戮为目的,本质上就是一场给中原百姓带来无尽灾难的侵略。

身为大宋皇帝,赵俣最恨的就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

不过,让宋江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家押回来祭旗的并不是赵俣,而是张纯。

老实说,张纯找的借口,也就是说“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最恨我大宋,必欲覆灭我大宋,不如押回祭旗,以助官家御驾亲征胜利”,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奈何,赵俣愿意配合张纯,张纯又有擅长推演之名,这可以将所有不合理都变成合理。

所以,赵俣特意下圣旨,让宋江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家押送回来。

等这批金人俘虏被押回东京汴梁城时,赵俣御驾亲征也准备得七七八八了。

这一战,赵俣要一举将金国灭掉,最不济也要将金人打到他姥姥家去,彻底占领东北,占领那里的黑土地以及丰富的煤矿、铁矿、石油资源。

这样才不会耽误大宋的工业革命发展,以及才能确保大宋不再缺少粮食。

袁倾城早就跟赵俣说过,后世中国粮食产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这些地区被称为粮食主产区,其粮食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八以上。

其中,最大的几个粮食产区分别是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东三省占其二)。

关键还是钢铁、煤矿、石油,工业革命发展离不开这些。

东北地区(主要是东三省)盛产钢铁、煤矿、石油,恰好能为工业革命初期提供关键支撑。

——东三省仅依靠自身煤炭、石油、铁矿资源,即可支撑起一个年产五百万吨生铁、一千五百万吨煤炭、一千万吨石油的工业体系,相当于工业革命中期英国的工业规模(1800年英国生铁体系约19万吨,1830年约70万吨),其资源储量与协同优势,完全具备推动工业革命初期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从资源协同性来看,东三省三大资源的空间分布进一步提升支撑效率——鞍山铁矿与抚顺煤矿直线距离不足一百公里,大庆油田与哈尔滨机械加工产业聚集区距离约一百五十公里,煤炭、铁矿、石油产地间平均运输距离不超过两百公里,远低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铁矿-煤矿”平均三百公里的运输距离。

这一分布特征可降低资源运输成本,显著提升工业化初期的生产效率与成本优势。

这样的宝地,对于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宋来说,怎么可能不去占领?

关键,这块宝地,大宋要是不占领,它会孕育出足以威胁大宋的敌人,女真、满清,赵俣要将他们全都消灭、扼杀在摇篮之中。

关键的关键,拿下东北,对消灭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大有帮助。

从地理通道来看,东北是扼守蒙古高原东出南下的唯一门户。蒙古高原东部以大兴安岭为界,而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与东北平原的松嫩流域形成天然通道。

——游牧部落若想从蒙古高原向东进入东北,或借道东北南下中原,必须经过这一区域;反之,若控制东北,便能依托大兴安岭的山地屏障,封锁蒙古部落的东进之路,同时沿西辽河、嫩江等河谷地带向北渗透,直抵蒙古高原腹地。

历史上,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政权强盛时,均试图控制东北西部的科尔沁草原,以打通东出通道;而唐代安北都护府、明代奴儿干都司对东北的管辖,本质就是通过控制通道,将蒙古高原东部纳入势力范围,避免其形成东西联动的割据态势。

从经济资源制衡来看,东北的物产是牵制蒙古高原游牧经济的命脉。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需依赖外部的粮食、铁器、布匹等物资补充,而东北平原的农业产出(如大豆、杂粮)、山林中的皮毛、矿产,恰好是游牧部落的核心需求。

若控制东北,便能通过“资源禁运”或“互市管控”,直接影响蒙古部落的生存。

——例如清代前期,清廷通过掌控东北的互市场所,规定蒙古部落需以臣服为条件换取粮食与铁器,从经济上削弱其对抗能力;反之,若东北脱离控制(如明末后金崛起前,东北为女真部落松散掌控),蒙古部落便可通过与女真的贸易获得物资,甚至结盟形成反制中原的力量,这也正是明代后期蒙古与后金联合,对明廷构成巨大威胁的重要原因。

从军事战略来看,东北是对蒙古高原实施侧翼包抄的唯一战略支点。古代中原王朝对抗蒙古高原,传统路线多为从河套地区北上(如汉代北击匈奴、唐代出击突厥),但此路线需穿越荒漠戈壁,补给困难且易遭游牧骑兵伏击;而以东北为基地,可从蒙古高原东侧发起进攻,形成侧翼牵制。

——东北的辽河流域、松嫩平原地势平坦,便于集结重兵与运输粮草,同时能依托大兴安岭的地形,避开蒙古骑兵擅长的草原野战。

例如:清代康熙年间征讨噶尔丹,除了从漠南蒙古出兵外,更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部从东北西进,两路夹击噶尔丹的后方,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自杀,正是利用了东北对蒙古高原的战略牵制作用;反观历史上的宋朝,因始终未能控制东北(甚至连华北都没能完全控制在手中),只能被动防御蒙古高原南下的游牧政权,始终处于战略劣势。

综上,要想消灭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永绝后患,非常需要掌控东北这一枢纽地带,切断其通道、制衡其经济、牵制其军事。一旦丧失东北,便等于给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权留出了东出南下的空间与资源补给渠道,最终陷入被动防御的地缘困境。

所以赵俣对东北势在必得。

如今宋金之战已经进入了尾声,东北地区集结了大宋大半的兵马,单单是战区就有好几个,统帅也有不少。

之前他们各管一片战区,还好说,如今开始包围金军进行最好的决战了,这些骄兵悍将,难说会配合友军。

都打到这种程度了,说什么赵俣都不能让金国因为己方互不统属而逃出生天,成为大宋的心腹大患。

好吧,其实赵俣不亲自去指挥这最后一战,这事也能解决,无非就是他任命一个都元帅,代他行使这个权力罢了。

可另一方面,赵俣又不想大宋有独大、名望独高的统兵大臣,老实说,那也是一个隐患。

如此一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赵俣亲自去指挥这一战。

这样,才是对赵俣自己最好,对那些统兵大将也好,对大宋的江山社稷稳固更好。

这赵俣才下定决心御驾亲征,亲自指挥这场决定大宋未来国运的终极之战……

……

任鸟飞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B24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逆不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B24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