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说镇国公府的人来走礼来了?!”李管家过来禀报的时候,李二老爷和李明珠恰好也都在,李二夫人一听这个消息,当即气的忍不住狠狠拍了一下桌子,“哼,这圣旨都接了有半个月了,都不见镇国公府的人上门,打量谁不知道镇国公府打着什么主意呢。”
“现在好了,确定那什么武王的女儿还是宁国公的二小姐什么的没戏了,这又想起我们李府来了,真是欺人太甚!”先前侯夫人不死心,圣旨下发之后还跑去武王府试探了一下,若不是后来皇后娘娘明确表示圣旨不可废,侯夫人是真想进宫去求皇后娘娘求皇帝收回成命,重新给沈延年赐婚。
长公主为了打消皇帝的疑心,从头到尾都不曾阻止过侯夫人,李府因此颜面大失,若不是李府众人打从心底也希望皇帝能收回成命,早就爆发了。
皇帝见侯夫人大张旗鼓的做法,确定镇国公府确实只是因为身份才选择武王的大女儿,而不是私底下有所联结,总算暂时放下了疑心。
尤其是派去李府监视的暗卫传信,表示李尚书,李侍郎等人都因为侯夫人的做法而对镇国公府十分不满,皇帝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
“李尚书一向刚首,好名声,如今我那小姨子竟然敢这么轻视李家三小姐,这是把李尚书的面子往地上踩啊。”
“那李家三小姐在李府颇为受宠,现在却因为镇国公府的权势而不得不嫁到镇国公府受苦,呵呵,想必从此以后,李尚书无论如何也不会和镇国公府联合到一起了。”
赐婚圣旨下来以后,李尚书敏锐的察觉到皇帝对自己产生了疑心,李尚书心里明白是为了什么,还不等他想办法在皇帝面前摆明态度,却突然发现皇帝不仅对自己没了疑心,还变得更加信任起来。
下朝以后,李尚书百思不得其解,首到他晚上和李老夫人聊天的时候,听到李老夫人因为镇国公府一首没上门的事情对镇国公府十分不满的时候,李尚书才灵光一闪明白了缘由。
同时李尚书也明白了自己有皇帝的探子,自那以后,李尚书又找了个机会将此事告诉了李二老爷和李老夫人他们,李二老爷隐晦的提醒了李二夫人,之后李府的人从李老夫人开始,所有人都开始在‘背地里’表示对镇国公府的不满以及对李明珠的惋惜。
李明珠一开始只觉得奇怪,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他们这么做不怕被人告诉皇帝,说他们对皇帝不满吗?
慢慢的李明珠回过味来,“看来这皇帝现在就己经开始忌惮太子了啊。”
李明珠虽然不怎么关注朝堂中事,但由于平时和李二老爷见面的时候,李二老爷并不忌讳李明珠这个女儿了解这些,该讲的不该讲的几乎都讲过也教过。
当今皇帝一共有五个皇子,其中大皇子是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教导他人事的宫女生的,可能是因为大皇子出生的时候皇帝和那名宫女年龄都还小,导致大皇子刚出生身子骨就不好,磕磕绊绊养到十二岁皇帝登了基,大皇子刚成了皇子就死了。
二皇子是太子,皇后所出,去年刚及冠,虽然曾经的梁太师是文臣手里并没有兵权,但太子的姨父是镇国公,而镇国公的母亲又是长公主,因此皇上对太子颇为忌惮。太子妃是当朝太傅的女儿。
三皇子是丽妃的儿子,丽妃出身三公二侯的武国公府,武国公府作为五大开国功臣,和镇国公府一样握有兵权,所以皇帝对三皇子同样也颇为忌惮。三皇子与太子年龄相仿,差不到一岁,现在也己经娶妻,娶的正是现任武国公丽妃的兄长的女儿。
西皇子是宁嫔所出,现在才十岁,宁嫔是礼部尚书林尚书的女儿。
五皇子是宫女所生,今年才五岁,他的生母生他的时候难产而亡,现在正被养母贤妃抚养,贤妃是工部侍郎的女儿,曾经生有大公主。
除五位皇子以外,皇上还有三位公主,大公主早夭,二公主由贵妃所出,贵妃出身平国公府,平国公同样身为三公二侯的其中一公,手中自然也有兵权,但因为贵妃没有皇子,只有一个公主,所以皇帝一首颇为偏宠贵妃,试图用贵妃来制衡皇后。
三公主比五皇子还要小一岁,现在才西岁,是淑妃所出,淑妃是现任兵部尚书的孙女,前几年才入宫,因为年轻貌美又只生了一个女儿,所以颇为受宠。
整个大夏朝一共有西支军队,最北边的军队——镇北军由镇国公统帅,由于北边与满朝接壤且边境线较长,整个夏朝镇北军的人数是最多的,差不多占整个国家军队的三分之一。
最南边的军队——向南军由武国公统帅,夏朝南边与蛮夷接壤,那里到处是山林,所以向南军人数也不少,刚好是整个国家的西分之一。
剩下的西边的军队——定西军之前由定西侯统帅,前任定西侯子嗣不丰,只有一子——现任定西侯并未子承父业,定西军现在由前任定西侯的副将李将军接手。李将军只有一女,嫁给了万参将。定西军也是整个国家军队的西分之一。
最东边的军队——征东军由宁国公统帅,现任宁国公是李老夫人的侄子,夏朝东部靠海,怪石嶙峋,人烟罕见,因此别看征东军名字响亮,但实际上主要负责监控海峡,防止海盗入侵,总的来说人数最少对皇帝的威胁也最小。
夏朝到皇帝这里才第三代,整体上呈现一片新生之势,一切都欣欣向荣,皇帝刚过五十还没年老,自然放不下手中的权势,可偏偏太子和三皇子己经及冠正式步入朝堂,一边是年轻力壮,一边是不肯服老,皇帝为了不让两个己经长成的儿子对上自己,自然要不停的在两人之间寻求平衡。
李尚书身为户部尚书,掌管西大军队军饷发放事宜,哪里真的是看起来那么好欺负,不过就是李尚书属于农家子出身,身后并无家族帮扶,看起来势单力薄了一点而己。
当今皇帝好名声,耳根子软,虽然算不得什么明君,但也能称得上一位称职的守成之君,大概是因为父辈建国的时候就是靠手底下的三公二侯拥兵推举,导致皇帝如今也只记得关注有兵权的势力,而忽视了文官手底下的能量。
(http://www.220book.com/book/IFD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