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二章:魏晋名士书圣

小说: 历史如歌   作者:晓月南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历史如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于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

王羲之,字逸少。

他出身琅琊王氏,为东晋第一门阀。叔父王廙(yì)、王导,堂兄王洽均为书法名家,家族文化氛围浓厚。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在“永嘉之乱”中主张南渡,是司马睿渡江的支持者之一。

王羲之自幼聪慧,却讷于言辞,少年时经堂伯王导、王敦推荐,被太尉郗鉴选为女婿(“东床快婿”典故来源),娶郗鉴之女郗璿为妻,进一步巩固家族地位。

初为秘书郎,后历任会稽王友、临川太守、护军将军等职,40岁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其仕途虽借家族声望,但本人亦有治政之才,史载其“清贵有鉴裁”。

早年学习卫夫人(卫铄)楷书,得“簪花小楷”之秀媚;后渡江北游,见李斯、曹喜、钟繇、蔡邕等名家碑刻,遂“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尤其推崇钟繇楷书的古朴与张芝草书的流畅,试图调和魏晋以来“隶楷之变”中的笔法矛盾。

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位名士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曲水流觞。他乘兴挥毫作《兰亭序》,通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笔势“若断还连,如斜反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此作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更体现了魏晋名士“超然物外、洒脱自然”的精神追求,文中“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亦折射出对生命本质的哲思。

王羲之在草书楷书行书方面都有造诣。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中,琅琊王氏虽权势煊赫,但亦需平衡皇权与士族、南北士族间的矛盾。王羲之厌恶官场倾轧,曾言“吾素自无廊庙志”(《晋书·王羲之传》),却又因家族责任不得不维持仕途。

任会稽地方官时,他关注民生,曾上书朝廷反对滥用民力,主张“省赋役,均息调”,作者“晓月南风”推荐阅读《历史如歌》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并主持修建水利工程(如“镜湖”堤堰),惠及当地农业。

355年,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王述素嫉妒王羲之才能),遂称病去职,并发誓“永绝事宦”。此后隐居会稽,以山水、书法、清谈自娱,与支遁、许询等名士往来,彻底投入艺术与玄谈生活。

王羲之的孩子中尤以王献之书法成就最高,父子并称“二王”。王献之在继承父法基础上创“一笔书”,风格更趋豪放,推动书法向个性化发展。

生前书法己被追捧,据载“时人评价其书‘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死后更受历代帝王推崇,唐太宗李世民尤爱其书,亲撰《王羲之传论》,称其“尽善尽美”,并搜尽天下墨宝,使得王氏书法真迹大多入藏宫廷(今传多为唐代摹本)。

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家,更成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他的率性(如“东床坦腹”)、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哲思(《兰亭序》),均成为后世文人理想人格的模板。

王羲之的人生轨迹交织着魏晋名士的“出世”与“入世”矛盾,其书法则是这种精神困境的艺术化表达——既有《兰亭序》的飘逸超脱,亦有《丧乱帖》的沉郁悲愤,堪称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典范。

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米芾,首至近现代书法家,无不受其滋养。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的巅峰,更成为东亚汉字文化圈共同的艺术瑰宝。

多数史料(如《晋书》《资治通鉴》)记载其卒年为361年,享年59岁(虚岁,按303年生计算)。另一种说法认为其生于321年,卒于379年,享年58岁,但此说争议较大,学界多采信前者。

史无明确记载其具体死因,推测为自然衰老或疾病逝世,去世后葬于会稽金庭。

王羲之的一生,在门阀政治的夹缝中追求精神自由,于笔墨挥洒间实现生命超越。他的书法既是魏晋风流的具象化呈现,亦是中国艺术“天人合一”理念的最早实践之一,其价值早己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坐标。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历史如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