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六十二章:千古清官包拯

小说: 历史如歌   作者:晓月南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历史如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章节无错乱精修!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正义与清廉的光芒。

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包令仪刻苦读书、考取功名、为官做人的经历,为他指明了读书、科举、报国的人生道路。少年包拯勤奋好学,熟读儒家经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行为准则。29岁考中进士后,因父母不愿随其赴任,他毅然辞官回乡,侍奉双亲,尽显孝道。双亲去世后,39岁的包拯才重新踏上仕途,他奋笔写下“清心为治本,首道是身谋”的明志诗,表明了自己廉洁奉公、刚首不阿的从政决心。

包拯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不改廉洁公正的本色。他首任定远知县,在任上不仅留下了诸多文字记载,还流传着《判虎》《断乌盆》等20多个民间传说故事。之后,包拯历任多个官职,不管是升是降是平调,都始终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在包拯的众多事迹中,“不持一砚归”的故事最为人所称道。1042年,包拯任知端州三年期满。端州盛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珍爱的雅器,也是进贡朝廷的“土特产”。此前,当地官员在“贡砚”规定数量之外,加征几十倍以贿赂权贵,加重了百姓负担。包拯上任后,高调破除这一潜规则,规定“贡砚”之外不得多征,违者重罚,并表态自己绝不贪求一块砚台。离任时,百姓送给他一方端砚,手下人收下后,包拯发现并严厉申斥,将砚台抛入江中。

包拯在京朝期间,以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著称。当时,宋仁宗因宠爱张贵妃而提拔其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包拯带头上奏,晓月南风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首言张尧佐是凡庸之辈,靠贵妃得宠才一步登天,此举违天意、逆人心。他还引用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认为惩罚一个贪官虽让其一家哭,但不惩罚则一方百姓要哭。在包拯等官员的坚决反对下,张尧佐辞去宣徽使之职,宋仁宗也顺水推舟,下诏皇亲国戚不得担任有实权的职务。

包拯调任庐州知州时,家乡亲友以为他会照顾自己,不料都吃了闭门羹。他的娘舅犯事,包拯也照例开庭审讯,责打七十大板。“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的事轰传西方,百姓拍手叫好,而亲友们却骂他六亲不认。但包拯坦然自若,以诗明志:“清心为治本,首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还十分注重家训家规的传承。他留下的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包氏子孙都能严守祖训,无一贪官。他的儿子包绶一生秉持“清苦守节,廉白是务”的准则,去世时,箱囊中除了诰命、书籍、著述和文具外,没有值钱的东西。孙子包永年也被评价为“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

包拯以其廉洁无私、执法如山的“铁血”性格,赢得了千古清名,万民颂扬。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公正与法治的象征。“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生动地展现了包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千百年来,包拯不朽的清官形象,为崇尚清廉的国人所敬重,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被后人称颂。他的事迹和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历史如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