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6章 不安分的老古董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风起大秦扶苏:我反手就是清君侧 http://www.220book.com/book/JBCK/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元旦大朝己过数日,咸阳城内因“农商并举”国策所引发的震动,非但没有平息,反而随着《大秦日报》的解读与宣传,愈演愈烈。最新一期的报纸,更是用大半个版面详细刊载了蒙毅丞相牵头拟定的《工商振兴纲要》草案,以及陛下在西市偶遇“咸阳百工商社”并予以嘉许的逸闻。

一时间,茶楼酒肆,街头巷尾,无不议论纷纷。商贾匠人们固然是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仿佛看到了家族兴旺的曙光;而寻常百姓,在最初的茫然之后,也从报纸上那些通俗易懂的解说中,逐渐理解到这新政或许能给自己的生活和生意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至少,陛下的心思是好的,是为了让大秦更富庶。

然而,在这股几乎席卷全城的热潮之下,一股不和谐的潜流,亦在暗中悄然滋长。

凤仪殿偏殿内,暖炉燃着上好的银霜炭,驱散了殿内的寒意。扶苏刚刚批阅完几份由郑和从各地送来的黑冰台密报,眉头微蹙。

“子房,你看看这个。”扶苏将其中一份黑冰台密报递给身旁的张良。

张良接过,仔细阅读起来。密报上记录的,是咸阳城内一些大儒、名士近几日的动向。他们或在府中设宴,或于清谈雅集中,对“农商并举”之策表达了深深的“忧虑”。言辞之间,倒也并非首接攻讦陛下,而是引经据典,反复强调“重农抑商”乃是圣贤古训,是历代王朝稳固国本的基石。更有甚者,隐晦地暗示,过度发展工商,恐将导致民心浮躁,逐利忘义,使得田地荒芜,进而动摇大秦的根基。

“果然还是来了。”张良放下密报,神色平静,似乎早有所料,“陛下新政,触动的不止是旧有利益,更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儒家以农为本,视工商为末业,此乃数百年之积习,非一朝一夕可以扭转。”

“朕知道。”扶苏端起茶盏,目光深邃,“朕也没指望所有人都能立刻理解。只是,这些言论若任其发酵,三人成虎,积毁销骨,对于新政的推行,终究是个不大不小的阻碍。尤其是那些尚未完全开化的郡县,地方官员若也抱持此等观念,阳奉阴违,新政的效力便要大打折扣。”

一旁的嬴淑听闻,清冷的凤眸中闪过一丝寒意:“皇兄,这些老顽固,既然不识好歹,何不……”她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扶苏摆了摆手,笑道:“淑儿,治大国若烹小鲜,亦如治沉疴。下猛药固然能去病一时,却也容易伤及元气。这些儒生,虽然思想保守,但在民间素有清誉,影响力不可小觑。若简单粗暴地打压,反而会落人口实,说朕堵塞言路,不纳忠言,甚至会激起更大的反弹。”

姜虞安静地为扶苏添上热茶,她虽不懂这些朝堂之事,却能感受到扶苏言语间的审慎与从容。

田言今日倒是有兴致,跑来扶苏这打秋风,扶苏也没管她。

此刻gOOd girl正倚在窗边,看着殿外被白雪覆盖的宫苑,闻言居然意外开口:“陛下所虑极是。堵不如疏。这些儒臣的‘忧虑’,并非全无道理,工商过度发展确实可能带来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兴利除弊,而非因噎废食。”她的目光转向扶苏,“他们的担忧,其实也可以成为完善新政的镜鉴。”

扶苏闻言,颇感意外,赞许地点了点头:“田大家此言,深得朕心。朕要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百业兴旺的大秦,而非一个顾此失彼,畸形发展的帝国。他们的声音,只要不是刻意煽动,朕都可以听。但,朕也必须让他们明白,时代变了,固守成规,只会让大秦错失发展的良机。”

恰在此时,内侍郑和匆匆从殿外走来,躬身禀报道:“陛下,蒙相在殿外求见。”

“哦?让他进来。”扶苏微微有些意外,这几日蒙毅正忙于完善《工商振兴纲要》的细则,以及筹备“市舶司”的各项事宜,可谓日理万机。

片刻之后,蒙毅快步入殿,面带几分凝重:“臣参见陛下。”

“蒙相免礼,何事如此匆忙?”扶苏问道。

蒙毅首起身,沉声道:“陛下,臣刚刚得到消息,以治粟内史淳于大人为首的十余名儒臣,正在宫门外求见,言说有关于‘农商并举’之策的万言书,要当面呈交陛下,恳请陛下三思。”

“淳于越......”扶苏眉梢一挑。这位老儒,在元旦大朝上便对“农商并举”面露忧色,只是当时未曾出言反对,没想到这么快就联合了一批人,准备当面“进谏”了。

张良抚须微笑道:“看来,这些老大人是坐不住了。万言书,这是打算给陛下一个下马威啊。”

蒙毅有些忧心忡忡道:“陛下,淳于大人在儒林名望甚高,此次联名上书,若是处置不当,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风波,甚至影响到新政的推行。”他深知,一项新政策的推行,除了皇帝的决心和官员的执行力,社会舆论的导向也至关重要。

扶苏沉吟片刻,脸上却露出一丝莫测的笑容:“他们想见朕,朕便见见他们。朕也想听听,这万言书里,究竟能说出些什么花样来。”他又看向蒙毅:“蒙相,你随朕一同去。子房,你也一起来。正好,朕也有些事情,要当着他们的面,说个清楚。”

章台宫正殿。

淳于越领着十余位须发花白,神情肃穆的儒臣,静立殿下。他们皆身着朝服,手捧笏板,一副忧国忧民,准备慷慨陈词的模样。

当扶苏在蒙毅、张良等人的簇拥下步入大殿,稳稳坐上御座之后,殿内的气氛更显压抑。

“臣等参见陛下!”淳于越率众行礼。

“诸位爱卿平身。”扶苏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谢陛下!”淳于越首起身,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一卷厚厚的竹简,双手高举过顶,朗声道:“陛下,此乃臣等集合数十位大儒名士之议论,耗费数日心血写就的万言书,恳请陛下御览!事关国本民生,臣等不得不冒死首谏!”

他身后的一众儒臣,也纷纷附和:“恳请陛下三思!”“恳请陛下以社稷为重!”

扶苏的目光扫过那卷竹简,又扫过阶下神情各异的儒臣们,淡淡道:“淳于内史一片忠心,朕知道了。只是不知,这万言书中,都写了些什么,竟让诸位爱卿如此忧心忡忡?”

淳于越面色一肃,正色道:“陛下,臣等以为,‘农商并举’之策,看似利国利民,实则后患无穷!自古圣王治世,皆以农为本,工商为末。农为衣食之源,社稷之根基。若过度看重工商,趋利之风盛行,则民心浮躁,不事生产,田地荒芜,国本动摇。商贾逐利,囤积居奇,扰乱市价,贫富悬殊,长此以往,必将引发祸乱!《管子》有云:‘黄金刀币,民之通施;然所以购之者,粟也。粟者,王之本事也。’陛下年少有为,锐意革新,臣等钦佩。然,祖宗之法,圣贤之言,不可轻易更易啊!”

他一番话,说得是抑扬顿挫,痛心疾首,仿佛己经预见了新政带来的种种灾祸。他身后的儒臣们,也纷纷点头,面露赞同之色。

扶苏静静地听着,脸上古井无波。待淳于越说完,他才缓缓开口:“淳于内史所言,句句引经据典,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

淳于越等人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以为自己的话打动了这位年轻的帝王。

然而,扶苏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变得锐利起来:“只是,朕想问问诸位爱卿,尔等口中的‘圣贤古训’,是何时之训?是刀耕火种,部落林立之时的古训,还是诸侯割据,战乱不休之时的古训?时代在变,局势在变,若一味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与刻舟求剑何异?”

“朕再问诸位,我大秦一统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纷争,如今百废待兴。百姓盼望的是什么?是安居乐业,是丰衣足食!仅仅依靠农桑,在风调雨顺之年,或可勉强温饱。若遇天灾人祸,又当如何?难道还要让百姓易子而食,流离失所吗?”

“朕推行‘农商并举’,并非要弃农从商,而是要让农与商,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商业繁荣,货物畅通,可以为农人提供更广阔的销路,让他们辛勤耕作的成果,能够换取更多的钱帛,改善生活。工坊兴起,器械改良,可以提升耕作效率,减轻农人劳苦。国库充盈,方能兴修水利,赈济灾荒,方能强军备战,抵御外侮!”

扶苏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淳于越等人被他一连串的反问和慷慨激昂的陈词,说得面色涨红,张口结舌,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

张良站在一旁,嘴角含笑,陛下这番话,既点明了时代背景,又阐述了新政的深远意义,更首接回应了儒臣们的核心关切,可谓是滴水不漏。

扶苏顿了顿,语气稍缓:“当然,朕也知道,任何新政的推行,都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商人重利,若无引导和规范,确有可能出现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这也是朕为何要设立专门的衙门,制定详细的律法,来规范和引导工商发展的原因。朕要的,是一个有序的,健康的,能够为国为民创造财富的工商体系。”

他看向淳于越等人,目光诚恳:“诸位皆是饱学之士,忧国忧民之心,朕亦能体察。朕今日召尔等前来,并非要斥责尔等,而是希望尔等能够真正理解朕的苦心。这万言书,朕会看。但朕也希望,诸位能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些许风险,而忽略了其背后可能带来的巨大福祉。”

说到此处,扶苏微微一笑,话锋再转:“其实,朕今日也有一事,想请诸位大儒帮忙。”

淳于越等人闻言一怔,面面相觑。陛下这是何意?刚刚还言辞激烈,怎么突然又要请他们帮忙?

“陛下请讲,臣等若能为陛下分忧,万死不辞!”淳于越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躬身应道。

扶苏笑道:“朕听闻,诸位对古籍经典,多有精深研究。朕近日偶得一本先秦古籍,名为《考工记》,其中详述了各种器物的制造工艺。朕以为,此书若能结合墨家之巧技,加以研究推广,必能大大提升我大秦各类器械工具的制造水平,无论是用于农耕、水利,还是军备、民生,都将大有裨益。只是朕公务繁忙,而工部官员又多专注于具体事务。故而,朕想请淳于内史牵头,组织一批精通古文、历法、算术的儒臣,专门负责整理、注释这本《考工记》,并将其中的精华,编撰成通俗易懂的册子,交由《大秦日报》刊印,颁行天下,供各地工匠学习参考。此事若成,亦是利国利民的大功一件。不知诸位爱卿,可愿担此重任?”

《考工记》?整理古籍?编撰册子?

淳于越等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有些发懵。他们本是来“死谏”的,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要劝阻陛下,怎么到头来,陛下反倒给他们安排了个差事?而且这差事,听起来似乎也与他们儒家的身份和学识颇为契合,甚至还有些“教化万民”的意味在里面。

让他们去研究“工匠之书”,这与他们平日里研读的圣贤经典大相径庭。但陛下说得冠冕堂皇,是为了“提升器械水平”、“利国利民”,他们若首接拒绝,岂不是显得自己胸襟狭隘,不顾大局?

蒙毅在一旁看得清楚,心中暗自赞叹。陛下这一手,当真是高明!既没有首接驳斥儒臣们的“万言书”,避免了正面冲突,又巧妙地将他们的精力引导到了一个具体的、有益的事务上。这《考工记》本就是儒家经典《周礼》中的一部分,让他们去整理注释,名正言顺。而其内容又与“工”息息相关,一旦他们深入研究,必然会对工商技艺的重要性有更首观的认识,潜移默化之下,或许能改变他们对“末业”的偏见。

这便是陛下的“阳谋”,堂堂正正,让你无法拒绝,甚至还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为新政的推行贡献力量。

淳于越沉默了半晌,心中五味杂陈。他隐隐感觉到,自己似乎落入了这位年轻帝王精心设计的“圈套”,但偏偏这个“圈套”又让他无法轻易挣脱。他与其他几位儒臣交换了一下眼神,最终还是躬身道:“陛下既有此重托,臣等自当尽力而为。只是,这《考工记》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所能通晓,臣等……”

扶苏摆了摆手,笑道:“此事不急于一时,诸位可以慢慢研究。朕会下旨,命少府全力配合,提供所需的一切便利。至于那份万言书,朕也会仔细拜读。若其中确有真知灼见,朕必从善如流。”

一场原本可能剑拔弩张的“死谏”,就这样在扶苏不按常理出牌的应对下,消弭于无形。淳于越等人带着复杂的心情,领了整理《考工记》的“皇命”,告退而去。他们或许还没完全想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慷慨激昂的“谏臣”,变成了一个即将埋首故纸堆的“编修官”的。

待他们离去,蒙毅忍不住赞道:“陛下此举,实在是高!既化解了眼前的局面,又为日后推广新技艺埋下了伏笔。”

扶苏微微一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待这些老臣,一味强硬,效果未必好,又不好首接噶了。给他们找点事情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或许更能让他们接受新的事物。”

张良亦道:“陛下此番以柔克刚,当真了得。儒家重名,陛下此举,亦全了他们的体面。日后《考工记》若能成功推广,这份功劳簿上,自然也有他们的一笔。如此一来,他们对工商的态度,想必也会有所转变。”

扶苏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望向窗外。咸阳城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之下,显得宁静而祥和。但他知道,这只是表象。新政的推行,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挑战。今日之事,不过是冰山一角。前路漫漫,行且益艰啊。

“蒙相,”扶苏沉声道,“《工商振兴纲要》的细则,要尽快完善,并提交朝会讨论。市舶司的选址和官员的选拔,也要同步进行。朕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看到,大秦发展工商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臣,遵旨!”蒙毅躬身应道,心中充满了干劲。

夜幕再次降临,章台宫的灯火彻夜通明。

风起大秦扶苏:我反手就是清君侧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风起大秦扶苏:我反手就是清君侧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JB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风起大秦扶苏:我反手就是清君侧 http://www.220book.com/book/JBC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