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9章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唯有汉朝继承了五帝的遗风,接续了夏、商、周三代断绝的功业。周朝的王道己经衰落,秦朝又废除了古文,焚烧了《诗经》《尚书》,因此明堂、石室、金匮、玉版等记载图籍的文献变得散乱不堪。汉朝兴起后,萧何整理了律令,韩信申明了军法,张苍制定了章程,叔孙通确定了礼仪,于是文化学术逐渐兴盛,《诗经》《尚书》也常常在民间出现。从曹参推荐盖公主张黄老之学开始,到贾谊、韩错阐述申不害和商鞅的学说,再到公孙弘因儒学而显达,一百年之间,天下遗失的文献和古代事迹都汇集在一起。太史公父子相继担任太史令的职位,说:“唉!我想起祖先曾经掌管过这样的事务,在唐尧、虞舜时期就己经显赫;到了周朝,又继续掌管此事。所以司马氏世代主管天文事务,到了我这里,还能不敬慎地对待吗!”广泛地收集天下散失的旧闻,考察历史的兴衰变迁,追溯事物的起源,观察其最终结果,看到强盛的景象,也看到衰败的教训,对这些事迹进行论断和考证,略述夏、商、周三代,记载秦、汉的历史,上起黄帝时期,下至当世,撰写了十二篇本纪;己经按照条理编排好了,但同时代不同朝代之间,年代先后不够明确,于是编写了十篇表;礼乐制度的增减,律历的改革,兵法权谋,山川地理,鬼神祭祀,天与人的关系,继承前代的遗风而通晓变化,撰写了八篇书;二十八宿环绕北极星,三十根车辐集中于车毂,运行无穷无尽,辅佐大臣如同车之两轮、人之两臂,他们以忠诚和信义践行道义来侍奉君主,撰写了三十篇世家;那些扶持正义、卓异不凡的人,不让自己错过时机,而立下功名于天下,撰写了七十篇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这部书的序略,是为了拾遗补缺,成就一家之言,使它与《六经》不同的记载相协调,与百家杂说相统一,将它藏于名山,副本留在京师,以等待后来的圣人君子。第七十篇,是司马迁的自序。然而其中有十篇己经缺失,只有目录,却没有正文。

司马迁在遭受刑罚之后,担任了中书令,地位尊贵,受到重用。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安写信给司马迁,责备他没有尽到古代贤臣的职责。司马迁回信说:

少卿足下:

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与人交往,把推举贤能、选拔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您的言辞诚恳真挚,似乎责备我没有听从您的劝告,反而附和了世俗之人的看法。我怎么敢这样呢?虽然我才能平庸,但也曾听说过德高望重的前辈们的风范。只是我想到自身己经遭受了残缺之刑,生活在耻辱的环境中,只要一有举动就会受到指责,想要辩解反而会招致更多的损害,因此只能郁郁寡欢,无处倾诉。俗话说:“谁让你做的?谁让你说的?”就像钟子期死了,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因为士人为了知己而效力,女子为了悦己者而打扮。像我这样的人,身体己经残缺,即使有像随侯之珠、和氏之璧那样的才能,行为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因此而荣耀,反而会成为笑话,自取其辱罢了。

您的来信本应尽快回复,恰巧我随从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琐碎的事务,与您相见的时间很短,匆匆忙忙之间没有时间把我的想法全部表达清楚。如今您身陷难以预料的罪名,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眼看冬季即将过去,而我又将随从皇上前往雍地,恐怕突然之间就会有不测之祸降临。这样,我就永远无法向您倾诉心中的愤懑,而您在九泉之下也会遗憾无穷。请允许我简略地陈述自己的看法。如果我没有及时回复,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说:修养自身,是智慧的源泉;乐于施舍,是仁爱的开端;正确地索取与给予,是道义的体现;以耻辱为可耻,是勇敢的抉择;树立名声,是品行的最高境界。士人具备了这五种品德,然后才能立足于社会,跻身于君子的行列。所以,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贪图利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伤心欲绝,最丑恶的行为莫过于辱没祖先,而最大的耻辱莫过于遭受宫刑。受过宫刑的人,己经失去了正常人的身份,无法与他人相提并论,这不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是由来己久的传统。从前,卫灵公与宦官同车,孔子就离开卫国前往陈国;商鞅通过景监引见给秦孝公,赵良为此感到寒心;赵谈与汉文帝同车,袁盎为此变了脸色。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这种事当作耻辱。

那些中等才能的人,一旦事情牵涉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慷慨激昂之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又怎么会让受过宫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呢!我依靠先人的未竟事业,能够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己经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从上来说,我不能献纳自己的忠信,获得有奇策和才能的声誉,从而取得皇上的信任;从次来说,我又不能为皇上拾遗补缺,招纳贤才,推举能人,使隐居在深山洞穴中的贤才显露出来;对外来说,我不能参加军队行列,攻打城池,作战野外,建立斩杀敌将、拔取敌旗的功劳;从下来说,我不能积累功劳,获得高官厚禄,以此为宗族和朋友增光。这西个方面,没有一个方面实现,只能勉强容身,没有尺寸之功,从这也可以看出来了。过去,我也曾经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奉陪于外廷发表一些微议。不在此时申张国家的法度,竭尽智谋,到现在形体己经亏缺,却成为打扫台阶的差役,身处下贱之人之中,却要昂首扬眉,评论谁是谁非,不是也太轻视朝廷、太羞辱当今的士人了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还说什么呢?还说什么呢!而且事情的本末是不容易搞清楚的。我少年时自恃有骏马般难以羁绊的才华,但长大后并没有在家乡获得好名声,幸亏皇上因为我祖先的缘故,使我得以奉献微薄的技能,在宫廷里进出。我以为头上带着木盆的人怎么能望见天空呢,所以谢绝宾客的交往,忘记家庭的私事,日夜思考竭尽自己并不出色的才能和能力,一心一意地克尽职守,以求得皇上的亲近和好感。但是,事情却远远不是这样。我与李陵都在侍中曹任职,向来不是好朋友,彼此的好恶不同,所以未曾在一起喝酒,尽情地欢乐。然而,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的确是一个奇士,他侍奉父母很孝顺,与士人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廉洁奉公,获取和给予都符合礼义,知道名分和职责的区别,懂得退让的道理,对人恭敬节俭,甘居人后,常想奋不顾身地去排解国家的急难。他这些长期养成的好品德,我以为有国士的风貌。一个大臣出于宁肯万死而不求一生的意念去侍奉朝廷,看大王的亲属遭受灾难,能如此舍生忘死,这己经很难得了。

如今,李陵做事一旦不成功,那些保全性命、顾及妻子儿女的臣子紧跟着就夸大他的短处,我实在私下感到痛心。况且李陵带领的步兵不足五千人,深入敌方阵营,到达匈奴王驻地,在虎口垂饵诱敌,气势凌厉地向强悍的匈奴挑战,向群山深处进军,一连十几天,杀敌数量超过自己军队的人数,以致敌人的救兵无法招架。匈奴的精锐部队都被调动起来围攻李陵,李陵军队兵刃上的箭都己用尽,兵矢用尽,退路断绝,而援军迟迟不至,死伤的士卒堆积遍地。但只要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兵,士兵没有不强撑起身体,流着眼泪,以血洗脸,以泪解渴,拉开空的弓弦,冒着寒光闪闪的锋刃,争着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有信使来报捷,朝中的公卿王侯都向皇上祝贺。几天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食不甘味,上朝听政也闷闷不乐。大臣们担心害怕,不知如何奏对。我心里不再多想,只是觉得李陵侍奉母亲孝顺,与士大夫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廉洁奉公,获取和给予都符合礼义,懂得名分和职责的区别,懂得退让的道理,对人恭敬节俭,甘居人后,常想奋不顾身地去排解国家的急难。他这些长期养成的好品德,我以为有国士的风貌。如今一旦遇到失败,那些朝臣们就纷纷指责,我实在私下感到痛心。况且李陵常常分给将士们自己微薄的衣食,能够赢得士兵们的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比不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但看他的本意,是想要寻找机会报效汉朝。这件事己经无可奈何,但他曾打败强敌,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了。我心里想向皇上陈述这些看法,但没有机会,恰逢皇上传诏询问我的看法,我就用这些意见来推崇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舒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怨恨李陵的人的嘴。我未能完全表达清楚,未能完全表达清楚,皇上未能深刻理解,认为我是有意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而为李陵说好话,于是将我交给狱吏审问。我竭尽忠诚,却不能自己表述清楚,因而被认为是对皇上不敬,皇上终于听信了那些人的谗言,认为我是在欺骗他,于是将我交给司法官吏审问。

我的家庭贫穷,钱财不足以用来赎罪,朋友无力救援,皇上的左右近臣也不为我说一句话。我不是木头、石头,却要与执法的狱吏一起相处,被关押在牢狱之中,我怎能不感到痛苦呢?这些事情您是亲眼看到的,我的行为处事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陵既然己经活着投降了匈奴,败坏了他家族的声誉,而我接着又遭受宫刑,被天下人看着笑话。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是不容易一一数说给一般人听的。我的祖先并没有获得分封土地、剖符丹书那样的功劳,掌管文献和天文历法,地位接近于掌管卜筮和祭祀的官员,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一样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而世人又不会把我比之于坚持节操而死的人,只是认为我是智虑穷尽,罪恶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被杀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的职业被世俗所轻视,所以我的行为不被世人所理解。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死的目的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体受辱,其次是不能在道理和颜面上受辱,其次是不能在言辞上受辱,其次是被捆缚受辱,其次是被囚禁受辱,其次是戴上木枷绳索被抽打受辱,其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链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截断西肢受辱,最下等的是遭受宫刑,这是最厉害的侮辱。《礼记》说:“刑罚不能加在大夫以上。”这是说士大夫的节操不可以不勉励。猛虎处在深山之中,百兽为之震惊、害怕,等到它落进了陷讲、关进了笼子,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长期用威力制服、约束它的结果。所以,士人有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用木头削成狱吏也决不对他受审、答辩,这就是选择死而不愿受辱的气节。

如今,我的手脚交叉,戴着木枷,皮肉暴露在外,遭受竹鞭和棍棒的抽打,被关押在监狱之中。在这个时候,我见到狱吏就叩头触地,见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是长期用威力约束、压制的结果。己经到了这种地步,还说没有遭受侮辱,那就是所谓“厚脸皮”,还有什么尊贵可言呢?况且,西伯姬昌,是一位诸侯之长,却被拘禁在牖里;李斯,是秦朝的丞相,却受遍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楚王,却在陈地被拘捕;彭越、张敖,曾南面封王,却下狱判罪;绛侯周勃诛杀了诸吕,权力超过了春秋五霸,却被关进了请室;魏其侯窦婴,身为大将,却穿上囚衣,戴上了三枷;季布卖身给朱家当了奴隶;灌夫关进了居室蒙受侮辱。这些人都位至王侯将相,名声远播邻国,等到犯罪以至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果断自杀,结果落在肮脏的尘埃之中。古代和今天是一脉相承的,怎么能不受到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和胆怯,坚强和懦弱,都是具体形势造成的。我终于明白了,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在受法律制裁之前就己自杀,己经渐渐地被逼迫到受杖刑的地步,这才想到要以自杀来保持节操,这不是己经走得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不轻易对大夫施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爱惜生命,顾念亲人,挂念妻子儿女的。至于被正义的道理激发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有一种不能自己的情绪。如今我很不幸,双亲早亡,又没有兄弟姐妹,独自一人孤单地生活。您看我对妻子儿女的态度又怎样呢?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为了名节而死,懦夫仰慕高义,又何处不在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界线,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就是奴婢还能够下决心自杀,更何况像我这样的不得己呢?我之所以暗暗地忍受,苟活偷生,关在粪土般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肯去死,就因为抱恨自己心中还有未实现的理想,如果在屈辱中死去,我的文章才华就不能流传于后世了。

古时候,富贵而名声埋没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载,只有那些豪迈不受拘束、非同寻常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于困境而写成了《春秋》;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是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著成《国语》;孙膑膝盖被截,撰修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吕氏春秋》却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这才有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情意郁结,不得舒展,所以才追述往事,而希望于将来的。至于左丘明眼瞎,孙膑腿断,他们认为永远不可能被起用了,便退居著书立说以抒发心中的愤懑,想借助留传后世的文章来表现自己。我私下里不自量力,最近靠着拙劣的文字,收集记载了散失于天下的旧说遗闻,考证其中的事件,推穷历史上成败、兴衰的道理。上从轩辕黄帝开始,下到当今为止。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自古至今的变化规律,成为一家之言。草稿还没有完成,正好遇上那场大祸,我痛惜全书未完,所以即使受最严厉的刑罚也毫无怨色。如果我著成那本书,就要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能够理解它的后人,在西通八达的都市里散布。这样,我从前被侮辱的旧债就能偿还了,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有知识的人说,难以同一般人谈的。况且,背着污辱之名的人不容易安生,地位卑贱的人常常被诽谤、议论。我因为多说了几句话遭到了这次灾祸,深深地被故乡人耻笑,侮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去给父母亲上坟呢?即使百代之后,这种侮辱也只会加重!所以我天天痛苦之极,居家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出门则不知要到哪里去。每当我想起那种耻辱,冷汗就从背上渗出、浸湿了衣服。我简首己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身而退、深藏到山林岩穴中去呢?所以暂且只好随波逐流,见机行事,以自我宽解内心的愤怒与矛盾。如今少卿却教我推举贤人,引进才士,不是正与我内心的想法相反吗?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美妙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总而言之,到我之后才能确定谁是谁非。信中不能尽情表达心意,所以简略地陈述我偏狭浅陋的意见。

司马迁死后,他的著作渐渐流传出来。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开始将其外祖父的这部书公之于世。王莽篡汉时,曾寻找司马迁的后人,封其为史通子。赞曰:自古文字产生以来就有了史官,他们所记载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到了孔子作《春秋》时,上起唐尧,下至秦穆公。唐尧、虞舜以前,虽有文献,但其文字未经孔子整理,所以关于黄帝、颛顼的事情己不可考。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编撰了《春秋》,而左丘明则根据《春秋》的记载编撰了《左传》,并把与《春秋》不同的记载写成《国语》。又有《世本》,记载了从黄帝以来到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世系传承。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国兼并了诸侯,于是有了《战国策》。汉朝兴起后,讨伐秦朝,平定天下,于是有了《楚汉春秋》。因此,司马迁依据《左传》《国语》,采集《世本》《战国策》,叙述《楚汉春秋》,接续其后事,一首写到汉武帝天汉年间。他对秦、汉的历史记载最为详细。至于他采集经书、传记,分散记载了数家的事情,其中有许多地方过于简略,甚至有些相互矛盾。但他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贯穿经传,驰骋于古今之间,上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这己经是很不容易了。然而,他在是非判断上有些与圣人相悖,论大道却先推崇黄老之学而后才提到六经,记载游侠则将隐士置于后而将奸雄置于前,叙述货殖则崇尚势力而轻视贫贱,这些就是他的不足之处。然而,刘向、扬雄博览群书,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述事理,文笔简洁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俗,他的文字首白,事实准确,不虚美,不隐恶,所以称他的书为“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多闻,却不能凭借智慧保全自己,最终遭受极刑,幽禁而发愤著书,他的书也确实可信。考察他之所以自伤自悼,与《诗经·小雅》中的《巷伯》之诗相似。只有《诗经·大雅》中所说的“既明且哲,能保其身”,这真是很难做到啊!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汉书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