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张当私自把挑选的宫女张氏、何氏等人送给曹爽。有人怀疑他们有奸情,于是逮捕张当,治他的罪。张当供认曹爽和何晏等人阴谋反叛,他们还事先练习武艺,准备在三月中旬发动。于是,逮捕何晏等人,投入监狱。召集公卿朝臣在朝廷上讨论,大家认为:“按照《春秋》的义理,‘君王的亲属不能有篡位之心,有了篡位之心一定要诛杀’。曹爽是皇族的旁支,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他亲自接受先帝亲手托付的遗诏,把天下托付给他,但他却包藏祸心,蔑视先帝的遗命。他和何晏、邓飏以及张当等人阴谋篡夺皇位,桓范是同党,他们都是大逆不道。”于是,逮捕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人,全部处死,诛灭三族。嘉平年间,朝廷表彰功臣的后代,封曹真的族孙曹熙为新昌亭侯,封地有三百户,让他继承曹真的后代。
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他的母亲尹氏,是曹操的夫人。何晏在宫中长大,又娶了公主,年轻时就以才华出众而闻名。他喜好《老子》《庄子》,写了《道德论》以及各种文赋著作,总共有几十篇。
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曹丕和他关系亲密。曹操平定冀州后,夏侯尚担任军司马,带领骑兵跟随曹操征战,后来担任五官将文学。魏国刚刚建立时,夏侯尚升任黄门侍郎。代郡的胡人反叛,曹操派遣鄢陵侯曹彰去征讨他们,让夏侯尚参与曹彰的军事行动,平定了代郡,然后返回。曹操在洛阳去世后,夏侯尚手持符节,护送灵柩回到邺城。综合他之前的功劳,他被封为平陵亭侯,担任散骑常侍,升任中领军。曹丕即位后,夏侯尚被改封为平陵乡侯,升任征南将军,兼任荆州刺史,持有符节,都督南方各军。夏侯尚上奏说:“刘备的别军在上庸,山路险峻,他们不会防备我们。如果我们用奇兵悄悄前进,出其不意,就有独自取胜的形势。”于是,夏侯尚率领各军打败了上庸的刘备军,平定了三郡九县,升任征南大将军。孙权虽然表示臣服,但夏侯尚更加修整讨伐他的装备,孙权后来果然有二心。黄初三年(222年),曹丕来到宛城,派夏侯尚率领各军和曹真一起围攻江陵。孙权的将领诸葛瑾和夏侯尚的军队隔江对峙,诸葛瑾渡过江,进入江中的小洲,把水军分布在江中。夏侯尚在夜里用很多油船,率领步兵和骑兵一万多人,从下游悄悄渡过江,攻打诸葛瑾的各军,在江的两岸烧毁他们的船只,水陆并进,打败了他们。江陵城还没有攻下,正赶上发生大瘟疫,曹丕下诏让夏侯尚带领各军返回。夏侯尚的封地增加了六百户,加上之前的九百户,授予黄钺,升任荆州牧。荆州残破荒芜,外接蛮夷。荆州和吴国以汉水为边界,原来的百姓大多居住在江南。夏侯尚从上庸开辟通道,向西行进七百多里,山民和蛮夷大多服从他。五六年间,有几千户人家归附他。黄初五年(224年),夏侯尚改封为昌陵乡侯。夏侯尚有一个受宠的爱妾,他宠爱这个爱妾,超过了正妻。他的正妻是曹氏家族的女儿,所以曹丕派人把他的正妻勒死了。夏侯尚悲伤不己,得了病,神情恍惚。爱妾埋葬后,他忍不住思念她,又去看了她。曹丕听说后,很生气地说:“杜袭轻视夏侯尚,确实是有原因的。”但因为夏侯尚是旧臣,曹丕对他的恩宠并没有减少。黄初六年(225年),夏侯尚病重,回到京都,曹丕多次去探望他,握着他的手,流着眼泪。夏侯尚去世后,被追封谥号为“悼侯”,他的儿子夏侯玄继承了爵位。曹丕还分出夏侯尚三百户封地,赐给夏侯尚的弟弟夏侯奉爵位,让他成为关内侯。
夏侯玄字太初。他年轻时就很有名,二十岁时担任散骑、黄门侍郎。他曾经进宫觐见皇帝,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并排而坐。夏侯玄觉得这是耻辱,不高兴的表情都表现出来了。曹叡很生气,把他降职为羽林监。正始初年,曹爽辅佐朝政。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他多次升迁后担任散骑常侍、中护军。
太傅司马懿向他询问时事,夏侯玄认为:“任用有才能的人,是国家的大权。所以,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在台阁,这是上面的职责;品行是否孝顺,存在于乡里,由乡人评定优劣,这是下面的职责。如果想使教育清明、选拔官吏公正,就应该明确上下职责的分工,不让他们相互干涉。为什么呢?上级超越自己的职责,就担心选拔的依据不真实,而钻营求进的风气就会兴起;下级超越自己的职责,就担心天子的爵位也会受到干扰,而掌握权力的途径就会增多。天子的爵位受到干扰,这就是平民百姓干预国家大权;掌握权力的途径增多,这就是混乱的根源。自从州郡中正官品评官吏的才能以来,己经有很多年了,但情况纷繁复杂,没有听说有整齐划一的,难道不是因为上下职责分工混乱,各自失去了重点的原因吗?如果让中正官只考察品行和同辈人的比较,同辈人的品行相当,就可以担任官职了。为什么呢?孝顺的品行在家中表现出来,难道在官府中就不会忠诚吗?仁爱的名声在家族中流传,难道在治理政事时就不会通达吗?仗义的行为在乡里表现出来,难道不能胜任职务吗?这三种情况,从考察中正官那里就可以知道,虽然他们没有担任官职,但是否能够担任官职是可以知道的。品行有大小之分,比较有高低之别,那么所担任的官职,也就清楚地区别开了。何必让中正官在下面干预选拔官吏的权力,而掌握选拔官吏权力的人在上面有所依靠,上下相互干涉,从而产生混乱呢?而且台阁在上面,考察官员的政绩,各部门的属吏,各有主管的官员,每天早晚互相考察,也没有考察清楚;乡里的议论,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判断,却让各部门的长官失去职位,众人惊慌失措,想让风俗清静,怎么可能呢?天子的台阁距离遥远,众人己经断绝了希望。能够得到的,只是在身边的人,谁不修饰自己来求得所希望的东西呢?如果所希望的东西有门路,那么修养自身品行的人,就不如在乡里自我表现了。”
“那些在乡里自我表现的人,己经不如在州郡求取的人了。如果开了这条路,却担心他们掩饰真实情况,背离根本,即使再严厉地责备中正官,用刑罚监督他们,也没有用。哪里比得上让各部门的长官各自按照属吏的才能向台阁推荐,台阁根据各部门长官的品级,参考乡里的德行,进行比较,不要偏袒。中正官只考察他们的品行,区别他们的高下,审查确定他们的等级,不要让他们升降。台阁总管,如果台阁的选拔有错误,那么责任就在有关部门。各部门长官的品级,中正官的等级,按照次序任用他们,如果他们不称职,责任就在外面。这样,内外相互参考,得失都有所依据,互相监督,谁还能掩饰自己呢?这样人心就安定,事情就合理,差不多可以让风俗安静,仔细考察官吏的才能了。”他还认为:“古代建立官职,是用来养育百姓,管理百姓的。所以设置君长来管理百姓。管理百姓的君长,要求统一而专一。统一,那么各部门的职责明确,上下安定;专一,那么各部门的职责就会得到整治,事情不会繁琐。如果事情简单,各部门的职责得到整治,上下安定却不治理,那是没有的。先王建立万国,虽然它的详细情况无法探究,但划分疆域,各自守护自己的领土,就不是重叠束缚的体制。下考察殷、周的五等封爵制度,只有大小、贵贱的区别,也没有君主官吏百姓有两套系统相互牵制的情况。如果各部门的职责不统一,那么各部门的职责就得不到整治;各部门的职责得不到整治,那么事情怎么能简单呢?事情不简单,百姓怎么能安定呢?百姓不安定,那么邪恶就会一起兴起,奸诈虚伪就会滋生蔓延。先王明白这种情况,所以专门设置各部门的职责,统一各部门的职责。从秦朝开始,不学习圣人的道理,用私心来对待职务,用奸诈来对待下属;害怕宰官不整治,设立监牧来监督他们,害怕督监宽容邪恶,设立司察来纠正他们;宰官、监牧相互牵制,监察司察相互监督,人们怀着不同的想法,上下有不同的事务。汉朝继承了这种体制,没有人能够匡正改革。魏国的兴盛,时间来不及,五等封爵的制度,虽然难以一下子恢复,但可以大致设立标准来统一制度。现在的长官,都是管理百姓的,又加上郡守,用刺史来牵制。如果郡守所管辖的,只是大致的情况,那么和州一样,没有必要再重叠。应该取消郡守,只任用刺史;刺史的职责存在,那么监察就不会废弃,郡里的官吏成千上万,让他们回到农业生产中,节省费用,增加财富,增长粮食,这是第一。”
“大县的才能,都可以担任郡守。是非的争论,常常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顺从上级就安定,坚持自己的意见就会发生争执。和羹的美味,在于调和各种不同的味道;上下级之间的益处,在于能够互相帮助。顺从上级就安定,这是琴瑟只弹一个音调。如果去掉这种情况,那么官吏减少,事情简单,这是第二。另外,郡里的官吏,职责是监督各县,他们袒护同乡、亲戚、朋友,乡里旧相识,如果不符合他们的意愿,就借公事来刁难,百姓的困苦,就产生在这里。如果把郡和县合并,那么作乱的根源就会被堵塞,这是第三。现在继承衰落破败的局面,百姓减少,贤才稀少,担任职务的人很少,郡县的好官吏,往往不止一个。郡里接受县里的成绩,重要的事情在下面,而官吏的选拔,郡里应该优先满足,这样,亲民的官吏,专门得到最差的官职。官吏是百姓的命根子,但他们常常愚昧鄙陋。现在如果把郡和县合并,官吏大多是从清廉贤良的人中选出的,教化广泛流传,百姓和万物得到安宁,这是第西。规定万户的县,称为郡守;五千户以上的,称为都尉;千户以下的,县令、县长像原来一样。从县令以上,按照政绩考核,根据能力提升,他们所管理的百姓也增加了,这是按照才能和政绩提升的顺序。如果制度确定了,那么官吏的才能就有次序,治理的政绩和名声都一样,这是第五。如果取消郡守,县里首接和上面联系,事情不会被阻塞,官吏不会拖延,夏、商、周三代的风气,虽然不能一定实现,但简单统一的教化,差不多可以实现了。方便百姓,节省费用,就在这里了。”他又认为:“文雅和质朴的交替使用,就像西季的交替兴起一样。君王效法上天,治理万物,一定因为有弊端而加以疏通。如果时代崇尚质朴,就用礼仪来修饰;如果时代崇尚奢侈,就用质朴来拯救。现在继承了百王的末世,秦汉的余风,世俗更加崇尚文雅,应该大力改革,改变百姓的期望。现在规定从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都可以穿绫锦、罗绮、纨素、金银饰镂的衣服。从这些人以下,各种颜色的衣服,平民百姓都可以穿。虽然上下等级不同,各有区别,但朝臣的制度,己经和天子一样了;黄色的衣服,己经可以在下面穿了。想让市场上不卖华丽的衣服,商人不卖难得的货物,工匠不制作雕刻的物品,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从根本上大力改革,按照古代的制度,文雅和质朴的适宜程度,取其中间,作为礼仪制度。车马衣服,都从简朴,禁止世俗的华丽的事情,让朝廷的官员,有地位的人家,不再有锦绮的装饰,没有多种颜色的衣服,精巧的物品。从上到下,至于朴素的区别,表示有等级罢了,不要超过一两个等级。至于因为有功劳得到赏赐,皇帝特别恩赐的,都要上报有关部门,然后才能穿。上级教化下级,就像风使草倒伏一样。如果朴素的教化在朝廷兴起,那么奢侈的心思自然就会在下面消失。”
司马懿回信说:“考察官吏,选择人才,取消重叠的官职,改变服装制度,这都是很好的建议。按照礼仪,乡里的品行,朝廷考察政绩,大致像你所说的。但中间相互继承学习,突然不能改变。秦朝没有刺史,只有郡守和长吏。汉朝虽然有刺史,但只奉行六条法令,所以刺史被称为传车,他的属吏被称为从事,没有固定的官署,属吏也不算臣子,后来才逐渐成为官职。从前贾谊也担心服装制度,汉文帝虽然自己穿粗厚的丝织品衣服,但也不能使上下满意。恐怕这三件事,要等待贤能的人来完成。”夏侯玄又写信说:“汉文帝虽然自己穿粗厚的丝织品衣服,但不改革法令制度,朝廷内外有超越本分的服装,宠臣接受没有限制的赏赐。由此看来,他似乎是为了树立自己在身上的名声,而不是一心治理制度。现在公侯奉命治理天下,追随上古,将要兴隆最好的治理,抑制末流,端正根本,如果在上面制定了制度,那么教化就会在百姓中推行。在应该改革的时候,怀着诚恳的心,等到推行的时候,下面的响应就像回声一样,但你还谦虚地说‘等待贤能的人’,这是伊尹、周公不纠正殷、周制度的表现。我私下不明白。”不久,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持有符节,都督雍州、凉州的军事。他和曹爽一起发动了骆谷战役,当时的人讥笑他们。曹爽被杀后,夏侯玄被征召担任大鸿胪,几年后调任太常。夏侯玄因为被曹爽压制,内心很不高兴。中书令李丰虽然一向被大将军司马景王亲近优待,但他内心偏向夏侯玄,于是勾结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谋划让夏侯玄辅佐朝政。李丰既然在朝内掌握权力,儿子又娶了公主,而且他和张缉都是冯翊人,所以张缉信任他。李丰暗中让弟弟兖州刺史李翼请求入朝,想让他带兵入朝,一起起兵。正赶上李翼请求入朝,没有被批准。嘉平六年(254年)二月,要册封贵人,李丰等人想趁着皇帝临幸,各门有卫兵,杀死大将军,让夏侯玄代替他,让张缉担任骠骑将军。李丰秘密地对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人说:“你们在宫内,有很多不法行为,大将军严厉刚毅,多次把这件事说出来,张当可以作为教训。”苏铄等人都答应听从他的命令。大将军司马懿稍微听到一些他们的阴谋,邀请李丰相见,李丰不知道,就去了,司马懿立即杀了他。事情交给有关部门,逮捕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送到廷尉。廷尉钟毓上奏说:“李丰等人阴谋胁迫天子,擅自杀死宰相,大逆不道,请按照法律论处。”于是,召集公卿朝臣和廷尉一起商议,都认为:“李丰等人各自受到特殊的恩宠,掌管机密,张缉凭借外戚椒房的尊贵地位。夏侯玄是世代的大臣,担任重要职位,但他们包藏祸心,图谋叛逆,勾结宦官,交给他们奸诈的计策,害怕天子的威严,不敢公开图谋,就想要挟天子,施展他们的奸诈和暴虐,图谋杀死贤良的辅佐大臣,擅自相互建立地位,将要推翻京城,颠覆国家。钟毓所判定的都符合法律,回复钟毓,按照法律执行。”皇帝下诏说:“齐长公主,是先帝留下的宠爱,宽恕她的三个儿子的死罪。”于是,李丰、夏侯玄、张缉、乐敦、刘贤等人都诛灭三族,其余的亲属被流放到乐浪郡。夏侯玄气量宏大,临刑时在东市,脸色不变,举动自然。当时西十六岁。正元年间,朝廷表彰功臣的后代,封夏侯尚的从孙夏侯本为昌陵亭侯,封地有三百户,让他继承夏侯尚的后代。
当初,中领军高阳人许允和李丰、夏侯玄关系很好。早先有人伪造了一尺一寸的诏书,任命夏侯玄为大将军,许允为太尉,共同总领尚书事务。有一个人在天还没亮的时候骑马把诏书交给许允的门吏,说“有诏书”,然后就骑马跑了。许允立即扔掉诏书,烧毁了它。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司马景王。后来李丰等人事情被发现了,许允被改任镇北将军,持有符节,都督河北各军。他还没出发,就因为散发官府的财物,被逮捕交给廷尉,流放到乐浪,死在途中。
渭河人王经也和许允一起被称为冀州的名士。甘露年间,他担任尚书,因为高贵乡公的事情被杀。当初王经担任郡守时,他的母亲对他说:“你是农家子弟,现在做官做到二千石,财物太多不吉祥,可以停止了。”王经没有听从,他历任两个州的刺史,司隶校尉,最终招致失败。许允的朋友同郡人崔赞,也曾经告诫许允处世不要太盛。
评论说:夏侯氏、曹氏,世代结成婚姻关系。所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尚、曹真等人都是因为是曹操的亲戚,受到特殊的恩宠,地位尊贵,他们辅佐曹操建立功业,都有功劳。曹爽德行浅薄,地位尊贵,沉溺于奢侈,这本来是《易经》所记载的,道家所忌讳的。夏侯玄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气度,受到世人的称赞,但他和曹爽内外勾结;他的地位如此尊贵,却从来没有纠正曹爽的错误,引进贤才。从这些方面来看,他怎么能免于责备呢?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三国志全译新读(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