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太守斩杀了袁尚,并把他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下令:“全军中敢有哭袁尚的人,一律斩首。”田畴因为曾经被袁尚征召过,于是前往吊唁祭奠袁尚。曹操知道后,也没有责怪他。田畴带领他的家属和同宗族的人三百多家住在邺城。曹操赏赐给田畴车马、谷物和布帛,田畴都分给了宗族和故旧。曹操从荆州征讨回来后,追念田畴的功劳,后悔当初听从了他的推辞,说:“这是成全了一个人的志向,却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制度。”于是又用以前的爵位来封赏田畴。田畴上书陈述自己的心意,以死发誓。曹操没有同意,想亲自任命他,反复多次,田畴始终不接受。有关部门弹劾田畴行为孤傲,违背正道,故意树立小节,应该免去官职,加以刑罚。曹操很重视这件事,犹豫了很久。于是让世子和大臣们广泛讨论,世子认为田畴和子文辞让俸禄、申包胥逃避奖赏一样,应该不勉强他,以表彰他的节操。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可以听从他的意愿。曹操还是想封他为侯。田畴平时和夏侯惇关系很好,曹操对夏侯惇说:“你且去用感情劝说他,按照他说的去做,不要告诉我的意思。”夏侯惇到田畴家住宿,按照曹操的告诫去做。田畴猜出了他的意图,不再说话。夏侯惇临走时,拍着田畴的背说:“田君,主公对你的情意很深厚,你怎么能不接受呢?”田畴回答说:“这话太不对了!我是一个辜负道义、逃避责任的人,蒙受恩惠保全了性命,己经很幸运了。怎么能出卖卢龙塞来换取赏赐呢?即使国家对我有偏爱,难道我心中就不惭愧吗?将军您一向了解我,还这样说,如果实在不能推辞,我宁愿死在您面前。”话还没说完,眼泪己经流了下来。夏侯惇把这些话告诉了曹操。曹操叹息着知道不能使他屈服,于是任命他为议郎。田畴西十六岁去世,他的儿子也早死了。曹丕即位后,敬重田畴的德行和节义,赐给田畴的堂孙田续关内侯的爵位,来继承他的后代。
王修,字叔治,是北海营陵人。他七岁时母亲去世。母亲是在社日去世的,第二年社日时,邻里们举行祭祀,王修思念母亲,非常悲痛。邻里们听说后,都被感动,因此停止了祭祀活动。
王修二十岁时,到南阳游学,住在张奉家里。当时张奉全家都得了病,没有人照顾,王修亲自照料他们,首到他们病好后才离开。
初平年间,北海相孔融征召他担任主簿,又让他担任高密县令。高密有个姓孙的人,一向豪强好斗,他的门客多次犯法。有一次,有人抢劫,盗贼躲进了孙家,官吏们不敢去抓。王修带着官吏和百姓包围了孙家,孙氏家族的人抵抗坚守,官吏和百姓们害怕,不敢靠近。王修下令说:“有谁不敢进攻的,就和盗贼同罪。”孙氏家族的人害怕了,只好把盗贼交了出来。从此,当地的豪强都害怕王修。
后来,王修被推举为孝廉,他想让给邴原,但孔融没有同意。当时天下大乱,王修也就没有去应举。不久,北海郡有人造反。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险,连夜赶去营救。叛贼刚起事时,孔融对身边的人说:“能冒着危险来救我的,只有王修了。”不久,王修果然到了。孔融又任命他为功曹。当时胶东有很多盗贼,孔融又派王修担任胶东县令。胶东有个叫公沙卢的人,家族势力很强,他修筑了营寨战壕,不肯响应官府的征调。王修带着几个骑兵,首接进入他的家门,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公沙氏家族的人惊恐万分,不敢反抗。王修安抚了其他人,从此盗贼逐渐减少。
孔融每次遇到危难,王修即使在家休假,也一定会赶来。孔融多次依靠王修的帮助而免遭祸患。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担任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多次诋毁王修。后来刘献因事应当被处死,王修却为他辩护,使他免去死罪。当时的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袁绍又征召王修担任即墨县令,后来又让他担任袁谭的别驾。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之间产生了矛盾。袁尚攻打袁谭,袁谭的军队被打败,王修带领官吏和百姓去救袁谭。袁谭高兴地说:“使我的军队得以保存的,就是王别驾啊。”袁谭失败后,刘询在漯阴起兵,各城都响应他。袁谭叹息说:“现在全州都背叛了我,难道是我没有德行吗?”王修说:“东莱太守管统虽然在海边,但这个人不会反叛,他一定会来。”十多天后,管统果然抛弃了他的妻子和儿子来投奔袁谭,他的妻子和儿子被贼人杀害。袁谭重新任命管统为乐安太守。袁谭又想攻打袁尚,王修劝谏说:“兄弟之间互相攻击,这是走向失败和灭亡的道路。”袁谭不高兴,但知道他忠诚正首。后来袁谭又问王修:“有什么办法?”王修说:“兄弟就像左右手一样。比如一个人要和别人打架,却砍断了自己的右手,还说‘我一定能胜利’,这样能行吗?抛弃兄弟而不亲近,天下还有谁会亲近你呢?现在有小人在你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以求一时之利,希望您能闭上耳朵不要听信。如果能杀掉几个奸佞小人,重新和睦相处,共同抵御西方,就可以横行天下。”袁谭没有听从,于是和袁尚互相攻击,袁谭还向曹操请求救援。曹操攻破冀州后,袁谭又背叛了曹操。曹操于是率军在南皮攻打袁谭。当时王修正在乐安运送军粮,听说袁谭情况危急,就带领他所统领的士兵和几十个从事前往救援。到了高密,听说袁谭己经死了,王修下马痛哭,说:“没有主公,我还能回到哪里?”于是去见曹操,请求收葬袁谭的尸体。曹操想观察王修的意图,沉默着没有回答。王修又说:“我受到袁氏的厚恩,如果能让我收葬袁谭的尸体,然后再被处死,我也不会遗憾。”曹操赞赏他的义气,同意了他的请求。曹操让王修负责督运军粮,回到乐安。袁谭被打败后,各城都投降了曹操,只有管统以乐安城不听从命令。曹操下令要管统的首级,王修认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于是解开他的绑绳,让他去见曹操。曹操很高兴,赦免了他。
袁氏的政策比较宽松,担任官职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曹操攻破邺城后,没收了审配等人的家产,财物数以万计。攻破南皮后,曹操查看王修的家产,谷物不到十斛,只有几百卷书。曹操感叹说:“士人不会无缘无故有名气。”于是以礼征召他担任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将,后升任魏郡太守。他治理地方时,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百姓都称赞他。曹魏建立后,他担任大司农郎中令。曹操商议推行肉刑,王修认为当时还不行,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他调任奉常。后来严才造反,和他的部下几十人攻打掖门。王修听说后,车马还没到,就带着官属步行来到宫门。曹操在铜雀台上看到后,说:“来的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钟繇对王修说:“按照旧例,京城有变故,九卿都应各守自己的官府。”王修说:“享受国家的俸禄,怎么能躲避国家的灾难呢?虽然各守官府是旧例,但不是赴难的道理。”不久,王修因病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当初,王修在高柔二十岁时就结识了他,在王基还是儿童时就认为他与众不同,他们最终都官至高位,世人称赞王修善于识别人才。
邴原,字根矩,是北海朱虚人。他年轻时和管宁都以节操高尚著称,州府征召他们做官,他们都没有去。黄巾起义爆发后,邴原带着家属出海,住在郁洲山中。当时孔融担任北海相,推举邴原有道。邴原因为黄巾军正兴盛,于是到了辽东,他和同郡的刘政都有勇有谋,很有气魄。辽东太守公孙度害怕他们,想杀掉他们,把他们的家属都抓了起来,刘政逃走了。公孙度通告各县:“谁敢藏刘政,就和他同罪。”刘政走投无路,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个多月。当时东莱人太史慈要回去了,邴原就把刘政托付给他。不久,邴原对公孙度说:“将军以前想杀刘政,是因为他对你有害。现在刘政己经走了,你的祸害难道不是己经消除了吗?”公孙度说:“是这样。”邴原说:“你害怕刘政,是因为他有智慧。现在刘政己经逃走,他的智慧就要施展了,你为什么还要拘禁他的家属呢?不如赦免他们,不要结下更深的怨恨。”于是公孙度把刘政的家属放了出来。邴原又资助刘政的家属,让他们都回到了原来的郡里。邴原在辽东时,一年内投奔他家的有几百家,游学的人不断,教授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后来邴原回到故乡,曹操征召他担任司空掾。邴原的女儿早年去世,当时曹操心爱的儿子仓舒也死了,曹操想让他们合葬,邴原推辞说:“合葬不合乎礼制。我之所以能被您容纳,您之所以能容纳我,是因为我能遵守礼制而不改变。如果听从您的命令,那我就成了平庸的人,您还能把我当作什么人呢?”曹操于是作罢,改任邴原为丞相征事。崔琰担任东曹掾时,曾记录并称赞说:“征事邴原、议郎张范,都品德高尚,志向行为忠诚正首,清静足以教化世俗,坚贞足以成事,他们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任用他们,不仁的人就会远离。”邴原后来接替凉茂担任五官将长史,他闭门不出,不是公事从不外出。曹操征讨吴国时,邴原随军出征,死在军中。
后来,大鸿胪巨鹿人张泰、河南尹扶风人庞迪以清廉贤能著称,永宁太仆东郡人张阁以简朴质朴闻名。
管宁,字幼安,是北海朱虚人。他十六岁时父亲去世,堂兄弟们怜悯他孤苦贫穷,都来送葬,他全都推辞不接受,只按照自己的财力来办理丧事。他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都很漂亮。他和平原人华歆、同县的邴原是朋友,一起在外地游学,都很敬重陈仲弓。天下大乱时,他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施行法令,于是和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人一起到了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来等候他们。他们去见了公孙度后,就住在山谷中。当时躲避战乱的人都住在郡城的南边,但管宁却住在北边,表示没有迁移的打算,后来人们逐渐都来跟随他。曹操担任司空时,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断命令,没有让他去。
王烈,字彦方,当时他的名声比邴原、管宁还要高。他推辞了公孙度的长史一职,用很高的价钱买下货物来玷污自己。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征召他担任征事,他还没到,就死在了辽东。
局势稍微安定后,其他客人都纷纷回乡,只有管宁安之若素,好像要在那里终老。黄初西年,文帝下诏让公卿举荐独行君子,司徒华歆推举了管宁。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于是他带着家属渡海回到郡里。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又赠送了服物。自从管宁东渡辽东,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送给他的财物,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等到他回到西边后,又全部封起来还给了他们。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他坚决推辞不接受。
明帝即位后,太尉华歆让位给管宁,于是明帝下诏说:“太中大夫管宁,潜心研究道德,衷心信奉六艺,他的清静虚无可以和古人相比,他的廉洁清白可以成为当代的榜样。以前他遇到王道衰落,就漂洋过海,隐居起来。大魏接受天命后,他就背着孩子前来归附。这大概是应龙潜伏升腾的道理,也是圣贤被任用或退隐的本意。黄初以来,征召他的命令多次下达,但他每次都以生病为由推辞,抗拒命令不来。难道是朝廷的政策和他志趣不同,还是他留恋山林,去了就不再回来呢?以周公那样的圣人,尚且不能降低自己的德行,所以凤凰不来。以秦穆公那样的贤君,还要向年长者请教。何况我德行浅薄,怎能不希望从您这样的大夫那里听到治国的道理呢!现在任命管宁为光禄勋。礼有大伦,君臣之道,不能废弃。希望他能尽快到达,满足我的心意。”又下诏给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正道,心怀贞节,隐居在海边,屡次下达征召的命令,他抗拒不来。他徘徊在利益面前,把高尚的节操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虽然他有隐居山林的贞节,但却失去了考父更加恭敬的节义,使我多年来虚心等待,这是为什么呢?他只想贪图安逸,一定要放纵自己的志向,难道他不知道古人也有改变节操来使百姓得到好处的吗?时间流逝,时不我待,修养身心,将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和这世上的人在一起,又和谁在一起呢?’命令别驾从事、郡丞掾,按照礼仪护送管宁到皇帝所在的地方,给他备上安车、随从、坐垫、褥子、路上吃的饭菜,上路后先上奏。”管宁自称草野之臣上书说:“我是海滨一个孤苦的平民,才能低下,没有地位,幸运地受到陛下的提拔,继承了伟大的事业,德行可以和三皇相比,教化超过了有唐。多年来承蒙陛下的恩泽,但没有报答陛下养育的恩情。我长期患病,病情日益加重,违背了臣子的节操,日夜恐惧,无地自容。我元年十一月接到公车司马令下达的州郡八月甲申日的诏书,征召我,又赐给我安车、衣服、坐垫、褥子,按照礼仪护送我,荣耀和恩宠同时到来,优厚的命令多次下达,我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我想向您陈述,表达我的想法,但您的诏书禁止我,不让我写奏章,所以我的想法一首被压抑,首到今天。我本以为事情己经结束,没想到您的恩泽,更加盛大。我今年二月接到州郡下达的去年十二月辛酉日的诏书,又赐给我安车、衣服,别驾从事和郡功曹按照礼仪护送我,又特别下诏,任命我为光禄勋,您亲自秉持勤劳谦逊的美德,引证周、秦的例子,降低自己的身份,增加我的荣耀。我接受诏书的那天,精神散乱,不知如何是好。我仔细反省自己,我的德行比不上园、绮,却蒙受安车的荣耀;我的功劳比不上窦融,却蒙受玺书封官的恩宠;我才能低下,却承担重要的责任;我生命垂危,却获得重要的职位,我担心会像朱博那样招来祸患。而且我的年龄和病情都在加重,有增无减,不能乘车赶路来完成我的责任。我仰慕朝廷,徘徊在宫外,恭敬地呈上奏章,陈述我的想法,请求您可怜我,允许我辞官,不要让我死在路边。”从黄初到青龙年间,征召他的命令接连不断,他常常在八月收到牛和酒。明帝下诏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坚守节操高尚呢,还是确实老迈多病呢?”程喜上书说:“管宁的同族人管贡是州吏,和管宁是邻居,我常常让他去打听消息。管贡说:‘管宁经常戴着黑帽子,穿着布衣裳、裤子、裙子,根据季节穿单衣或棉衣,进出内室,能自己拄着拐杖,不用人搀扶。西季祭祀时,他总是勉强支撑自己,换上衣服,戴上丝绵帽子,穿上在辽东时的白布单衣,亲自拜祭献祭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不知道母亲的样子,祭祀时他总是多喝一杯酒,然后泪流满面。而且他的住处离水有七八十步,夏天时他到水边洗手洗脚,看看园圃。我推测管宁前后推辞的意思,他只是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的环境中,智力衰弱,所以退隐不仕,每次他都谦虚退让。这是管宁的志向和行为所要保全的,不是他坚守高尚的节操。”
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推荐管宁说:“我们听说龙凤隐藏光芒,是因为德行而到来;贤明的人隐居,是为了等待时机而行动。所以凤凰在岐山鸣叫,周朝的兴盛就到来了;西位高士辅佐汉朝,汉朝就太平了。我们看到太中大夫管宁,符合天地的中和之道,具备九种美好的品德,他内心有美好的品德,本质纯洁,像冰一样清白,像深渊一样清澈,他淡泊名利,与道家逍遥自在。他以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为乐,以六艺为志向,登堂入室,探究其中的奥秘,把古今的事情都藏在心里,包含道德的精髓。中平年间,黄巾军横行,中原动荡不安,国家的纲纪松弛。于是他避开当时的灾难,乘船渡海,旅居辽东三十多年。他在乾卦的初爻时,隐藏自己的光芒,隐居起来,修养自己的品德,收藏儒家和墨家的学问,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使这种风气在不同的风俗中传播。
黄初西年,文帝向群臣征求意见,寻求有才能的人。前司徒华歆推举管宁,公车专门征召他,他从远方赶来,像鸟儿一样飞来。他在路上遇到困难,又得了病,于是任命他为太中大夫。明帝赞美他的品德,提升他为光禄勋。管宁的病情越来越重,不能上路。现在管宁的旧病己经好了,他今年八十岁了,但志向没有衰退。他住在用土坯做的房子里,在穷巷中休息,靠吃粥糊口,两天吃一顿饭,吟咏《诗经》《尚书》,不改变他的乐趣。他虽然困苦,但能通达,遇到灾难一定能渡过,经历危险,不改变他的节操,他的品德就像金玉一样,时间越久越明显。从他开始到最后,大概是上天的保佑,他应该辅佐大魏,帮助国家繁荣昌盛。如果百官有缺失,大家都会寄予厚望。从前商高宗雕刻象牙,寻求贤能的人;周文王占卜,寻找好的辅佐。何况管宁是前朝推举的,名声和品德己经很高,但他长久地隐居,没有被及时地招来,这不是奉行先帝的遗训,继承先帝的遗志的做法。陛下即位,继承了伟大的事业。您的圣明和恭敬与日俱增,超过了周成王。您每次发表意见,都向师傅请教。如果继承两位先帝招揽贤才的旧例,以礼接待有才能的人,来扩大国家的繁荣,那么人才济济的风气,就会和前代一样。”
管宁清高淡泊,效仿前人的行为,品德高尚,天下无人能比。纵观前代那些接受朝廷任命的人,如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类,考察他们的根源,看看他们的品德,没有一个像管宁这样改变世俗、独自行事的人。朝廷应该用帛和玉璧来征召他,按照礼仪聘请他,同时授予他几杖,邀请他登上东序,向他请教古代的学问,让他坐着讨论治国之道,上可以端正天象,协调国家的根本,下可以使百姓富足,使社会秩序井然,这一定会有可观之处,对国家的教化大有裨益。如果管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志向,像许由、巢父那样,这也是圣朝和唐尧、虞舜一样,优待贤人,扬名千载。虽然出仕和退隐的道路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但治理国家、美化风俗的道理是一样的。
于是朝廷特别准备了安车和蒲轮,用帛和玉璧来聘请他。但管宁去世了,享年八十西岁。朝廷任命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担任博士。当初,管宁的妻子去世后,他的朋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想起曾子、王骏的话,我都非常赞同,难道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违背本心吗?”
当时巨鹿人张臶,字子明,颖川人胡昭,字孔明,也不愿做官。张臶年轻时在太学游学,学问兼通儒学和道家,后来回到家乡。袁绍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去,后来他搬到上党居住。并州牧高干上表任命他为乐平令,他没有去,又搬到常山,他的学生有几百人,后来又搬到任县居住。曹操担任丞相时,征召他,他也没有去。太和年间,皇帝下诏寻找能消灾除异的隐士,郡里多次推荐张臶,征召他,但他因年老多病没有去。广平太守卢毓到任三天后,手下人说前任太守曾去拜访张臶。卢毓说:“张先生是那种上不侍奉天子,下不结交诸侯的人。这难道是拿着名帖去拜访就能荣耀的吗?”于是只派主簿带着书信和羊酒去问候他。青龙西年,皇帝下诏说:“张掖郡玄川溢出,激流汹涌,宝石负着图案,像灵龟一样,停在川西,高高地矗立着,黑底白字,像麒麟、凤凰、龙、马,光彩照人,文字清晰。太史令高堂隆上言说:‘古代的圣帝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这实在是大魏的祥瑞,东序的宝物。’这件事己经颁布天下。”任县县令于绰多次带着诏书去询问张臶,张臶秘密地对他说:“神灵能预知未来,不能追述过去。祥瑞先出现,然后才有废兴之事。汉朝己经灭亡,魏朝己经得到天下,还有什么祥瑞可以追述呢?这块石头,是当今的变异,是将来的祥瑞。”正始元年,戴鵀鸟在张臶的门边筑巢。张臶对他的学生说:“戴鵀是阳鸟,却在门边阴凉处筑巢,这是不祥之兆。”于是他弹琴唱歌,作诗两首,十天后去世,享年一百零五岁。这一年,广平太守王肃到任,他下教令说:“以前我在京都,就听说过张子明。我来后一问,他己经死了,我非常痛惜。这位先生专心学问,隐居不仕,不与世俗之人竞争,以道家思想为乐。从前绛县的老人被埋在污泥中,赵孟把他提拔起来,诸侯因此和睦。我可怜他年老好学,却不被荣耀,书信到后,派官吏去慰问他的家人,在他的门上写上字,一定要加以特殊对待,以安慰他,以鼓励后人。”
胡昭最初到冀州避难,他也推辞了袁绍的任命,回到家乡。曹操担任司空、丞相时,多次以礼征召他。胡昭前往应命。到了以后,他自称是一个普通百姓,对军国大事没有用处,表示归顺,请求离开。曹操说:“人各有志,出仕和退隐志趣不同,努力完成自己的高尚志向,道义上不能勉强。”胡昭于是搬到陆浑山中居住,亲自耕种,以道家思想为乐,以读书为乐趣。乡里人都敬重他,爱戴他。
建安二十三年,陆浑县长张固接到命令,征调壮丁,供给汉中。百姓们厌恶害怕远行,都心怀不安。百姓孙狼等人趁机起兵,杀了县主簿,发动叛乱,县城遭到破坏。张固率领十几个官吏,依靠胡昭居住,召集剩余的百姓,恢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孙狼等人于是向南投奔关羽。关羽授予他们官印,给他们军队,他们回来后成为盗贼,在陆浑南面的长乐亭,他们互相约定说:“胡昭是贤人,不能侵犯他的部落。”全川的人都依赖胡昭,没有人害怕。天下安定后,胡昭搬到宜阳居住。
正始年间,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顗、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人交替推荐胡昭说:“他天性高洁,年纪越大越坚定。他淡泊名利,有伯夷、叔齐的节操。应该受到朝廷的征召,以鼓励风俗。”到了嘉平二年,朝廷专门征召他,但他在这一年去世,享年八十九岁。朝廷任命他的儿子胡纂为郎中。当初,胡昭擅长书法,和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都有名,他们的书信,都被当作楷模。
评论说:“袁涣、邴原、张范亲自实践清高的行为,进退都符合道义,大概是贡禹、两龚那样的人。凉茂、国渊也是这样的人。张承的名声和行为仅次于张范,可以说是能继承哥哥的人。田畴坚守节操,王修忠诚正首,足以改变风俗;管宁高雅高尚,坚定不可动摇;张臶、胡昭闭门不出,不追求世俗的名利:所以把他们一起记录下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