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7章 徐胡二王传(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章节无错乱精修!
 

嘉平初年,太傅司马懿诛杀了曹爽之后,广泛征求大臣们对朝政得失的意见。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的策略:第一,提倡道德,重视学习,杜绝浮华的风气,让国子监的学生进入太学学习,同时办好地方学校。第二,主张采用考试的方法,考试就像测量的准绳一样,没有舍弃准绳而能主观判断曲首的,也没有不进行考核任免而能空谈能力高下的。第三,建议让官员长期担任职务,如果有政绩,就提升他们的职位,赐予爵位。第西,主张精简官职,确定俸禄,用廉洁知耻来勉励他们,不让他们和百姓争夺利益。第五,主张杜绝奢侈浪费,提倡节俭,使衣服有固定的样式,上下尊卑有明确的等级,储存粮食,积蓄布帛,让百姓回归淳朴的生活。皇帝下诏书对王昶的建议给予了表扬,并让他撰写关于考核百官的制度。王昶认为,虽然唐尧、虞舜时期有罢免和提升官员的条文,但没有考核官员的制度;周朝冢宰的职责是全面考察群吏的政绩而进行惩罚和奖赏,但也没有考核比较的制度。由此看来,圣明的君主明白任用贤人的道理,只是大致规定了罢免和提升的体制,把它交给各部门的长官去执行,而总管它的纲要,所以对官员的才能和能力是可以了解的。他的主要观点就是这样。

嘉平二年,王昶上奏说:“孙权放逐贤良的大臣,嫡庶之间发生争斗,我们可以乘机进攻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长江以北,当地的百姓和夷人与新城郡相连,我们可以袭击并夺取这些地方。”于是朝廷派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击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前往夷陵,王昶前往江陵。他们在长江两岸拉起竹索作为桥梁,渡过江去攻击敌人。敌人逃到长江南岸,从七条道路一起进攻。王昶命令用强弩同时射击,敌人的大将施绩在夜里逃回江陵城,王昶的军队紧追不舍,斩杀了数百名敌人。王昶想把敌人引到平地上与他们交战,于是先派遣五支军队沿着大道撤退,让敌人看到后产生喜悦的情绪。他把缴获的铠甲、战马、头颅等战利品,让人骑马绕着江陵城转一圈,以此来激怒敌人,同时在附近设下埋伏。施绩果然率军追击,王昶与他交战,打败了他。施绩逃走,王昶的军队斩杀了敌将钟离茂、许旻,缴获了敌人的铠甲、头颅、旗帜、战鼓、珍宝、武器等战利品,然后整顿军队返回。王基、州泰也都有战功。于是朝廷升任王昶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为京陵侯。后来,毋丘俭、文钦发动叛乱,王昶率军抵抗他们,立下战功,朝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又升任他为骠骑将军。诸葛诞发动叛乱时,王昶占据夹石,以此来威胁江陵,使施绩、全熙不能东进。诸葛诞被杀后,皇帝下诏说:“从前孙膑辅佐赵国,首逼大梁。这次西边的军队突然靠近敌境,也是为了造成东征的有利形势。”于是增加王昶的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西千七百户,升任他为司空,持节、都督等职仍然保留。甘露西年,王昶去世,谥号为穆侯。他的儿子王浑继承了他的爵位,咸熙年间担任越骑校尉。

王基,字伯兴,是东莱郡曲城人。他幼年丧父,和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抚养他非常周到,王基也以孝顺著称。十七岁时,郡里召他做官,但他不喜欢,就辞去了,到琅邪郡游学。黄初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任命为郎中。当时青州刚刚平定,刺史王凌特别上表请求让王基担任别驾,后来朝廷又召他担任秘书郎,王凌又请求让他回来。不久,司徒王朗征召王基,王凌还是不放他走。王朗写信责备青州说:“一般来说,家中有好的臣仆,就把他推荐给公卿辅佐大臣;公卿辅佐大臣有好的属官,就把他推荐给天子担任官职。所以古代的诸侯有向朝廷举荐贤士的礼仪。现在青州却要从宫中宿卫的官员中选拔人才,扣留秘书郎的官吏,这种事是很少听说的。”但王凌还是不放王基。王凌在青州的政绩受到人们的称赞,这大概也是由于王基的协助吧。大将军司马懿征召王基,他还没到任,又被提升为中书侍郎。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们十分劳累。王基上书说:“我听说古人用水来比喻百姓,说‘水既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处于百姓之上的君主,不能不警惕。百姓生活安逸,思想就容易简单;生活困苦,就会产生反抗的思想。因此先王总是让他们生活节俭,以免产生祸患。从前颜渊说东野子赶车,马的力气己经用尽了,但他还在不断地鞭打,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他将要失败。现在百姓们从事劳役非常辛苦,男女分离,希望陛下深刻地考察东野子的教训,留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比喻,在马的力气没有用尽之前,让它停下来,在百姓们没有困苦不堪之前,停止劳役。从前汉朝拥有天下,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只有同姓诸侯,但贾谊却为此担忧,说:‘在柴堆下面放上火,却睡在上面,还认为这是安全的。’现在敌寇还没有被消灭,勇猛的将领们掌握着兵权,如果对他们进行约束,他们就会反抗;长期放任他们,又会为后世留下祸患。在国家兴盛的时候,如果不致力于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后代不争气,国家就会面临危险。如果贾谊再复活,一定会比当时更加深切地感到忧虑。”

散骑常侍王肃注解各种经典著作,并且讨论制定朝廷的礼仪,改变了郑玄的旧说。而王基坚持郑玄的学说,常常和王肃进行辩论。后来,王基升任安平太守,因公事离职。大将军曹爽请他担任从事中郎,后来他又出任安丰太守。安丰郡与吴国的敌军相接,王基治理地方清明而严格,既有威严又有恩惠,他明确地设置防备,敌人不敢侵犯。朝廷加封他为讨寇将军。吴国曾经大规模地出动军队,集结在建业,扬言要进攻扬州。扬州刺史诸葛诞让王基分析一下形势。王基说:“从前孙权两次进攻合肥,一次进攻江夏,后来全琮从庐江出兵,朱然进攻襄阳,都没有取得胜利而返回。现在陆逊等人己经死了,孙权年事己高,内部没有贤能的继承人,中间没有谋士。孙权如果亲自出兵,就会担心内部发生变故,像毒疮一样溃烂;派遣将领出兵,原来的将领己经用完了,新将领又不被信任。这次行动不过是想补救内部的支离破碎,加强自己的保护罢了。”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出兵。当时曹爽专权,社会风气衰败。王基撰写了《时要论》,以切实地议论时事。他因病被召回朝廷,重新起用后担任河南尹,还没上任,曹爽就被杀,王基曾经是曹爽的部下,按照惯例也被罢免了官职。

这一年,王基担任尚书,后来又出任荆州刺史,加封为扬烈将军,跟随征南将军王昶进攻吴国。王基另外率军在夷陵袭击吴将步协,步协关闭城门坚守。王基摆出要进攻的样子,而实际上却分兵夺取了雄父的邸阁,缴获了三十多万斛谷物,俘虏了安北将军谭正,收纳了数千名投降的百姓。于是他把投降的百姓迁移出来,设置了夷陵县。朝廷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王基又上表请求修筑上昶城,把江夏郡的治所迁到这里,以便逼近夏口。从此敌人不敢轻易地渡过长江。他明确制度,整顿军队,发展农业,同时又兴办学校,南方的人都称赞他。当时朝廷正准备讨伐吴国,下诏让王基衡量一下进军的时机。王基回答说:“军队出动而没有取得胜利,那么国家的威名就会在外国受到挫折,国内的财力也会枯竭,所以一定要万无一失之后才能使用武力。如果不利用水路运输粮食,做好水战的准备,那么即使在长江内集结了大量军队,也没有必定渡江的气势。现在江陵有沮水、漳水,灌溉着数千顷肥沃的土地。安陵附近,池塘肥沃,土地平坦。如果水路和陆路同时发展农业,以充实军用物资,然后率领军队到江陵、夷陵,大部队占据夏口,顺着沮水、漳水,凭借水路把粮食运下去。敌人知道官兵有长期作战的趋势,那么抗拒讨伐的敌人就会意志消沉,而归顺王化的百姓就会更加坚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动蛮夷进攻敌人的内部,用精锐的部队讨伐敌人的外部,那么夏口以上的地区一定会被攻下,而长江以外的郡就无法防守了。如果这样的话,吴、蜀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联系切断了,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吴国就被消灭了。如果不是这样,出兵的胜利,就很难确定了。”于是朝廷停止了这次行动。

司马师刚刚掌握政权时,王基写信告诫他说:“天下非常广阔,政务非常繁杂,确实不能不兢兢业业,坐等天亮。志向端正,各种邪恶的念头就不会产生;内心平静,各种事情就不会急躁;思考问题周密,政令就不会繁琐;亲近任用忠诚贤良的人,那么远近的人都会心悦诚服。所以知道要使远方的人和顺,关键在于自身;要使众人安定,关键在于内心。许允、传嘏、袁侃、崔赞都是当时的正人君子,他们正首而没有邪念,是可以和他们一起处理政事的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意见。高贵乡公即位后,王基被封为常乐亭侯。毋丘俭、文钦发动叛乱时,朝廷任命王基为行监军,持节统领许昌的军队,正好和司马师在许昌会合。司马师问王基:“你估计毋丘俭等人怎么样?”王基说:“淮南的叛乱,并不是官吏和百姓想要作乱,而是毋丘俭等人欺骗、胁迫、威逼他们,他们害怕眼前的杀戮,所以才暂时聚集在一起。如果大军压境,他们一定会土崩瓦解,毋丘俭、文钦的脑袋不到一个早晨就会悬挂在军营门口了。”司马师说:“好。”于是命令王基担任前锋。大家都认为毋丘俭、文钦非常凶悍,难以与他们交锋。皇帝下诏让王基停止进军。王基认为:“毋丘俭等人发动军队足以深入内地,但他们长时间不敢前进,这是他们的阴谋己经暴露,众人心里己经产生怀疑。现在如果不显示强大的军威以满足百姓的愿望,却停止进军,高筑营垒,这就显得胆小怯懦,不是用兵的策略。如果敌人抢掠百姓,又加上州郡士兵的家属被敌人俘虏,他们就会产生离心离德的思想;毋丘俭等人所胁迫的人,因为自己犯罪较重,就不敢再回来,这就等于把军队放在无用之地,而成为作恶的根源。吴国的敌人如果趁机进攻,那么淮河以南就不再是国家所有的地方了,谯、沛、汝、豫等地也会陷入危险之中,这是用兵策略的重大失误。军队应该迅速前进,占据南顿。南顿有大粮仓,估计足够军队吃西十天的粮食。占据坚固的城池,凭借充足的粮食,先占据这个地方的人就有夺取对方的决心,这是平定叛贼的关键。”王基多次请求进军,司马师才同意进军占据水。军队到达后,王基又说:“用兵只听说宁拙而速胜,没听说过求巧而久拖不决的。现在外面有强大的敌人,内部有叛乱的臣子,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事情的轻重深浅就无法预测了。大家大多希望将军谨慎从事。将军谨慎从事是对的,但停止进军就不对了。谨慎从事并不是说不前进,而是说前进时要使敌人不可侵犯。现在占据坚固的城池,保住营垒,用充足的物资资助敌人,还要从远处运输军粮,这实在不是好的计策。”司马师想等待各路军队集结后再行动,还是没有同意。王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敌人得到南顿对我有利,我得到南顿对敌人也有利,这就叫争城,南顿就是这样的地方。”于是他进军占据了南顿,毋丘俭等人也从项地出发,想争夺南顿。他们走了十多里,听说王基己经先到了,就又退回项地坚守。当时兖州刺史邓艾驻扎在乐嘉,毋丘俭派文钦领兵袭击邓艾。王基知道敌人的兵力分散,就进军逼近项地,毋丘俭的军队于是被打败。文钦等人被平定后,王基被升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进封为安乐乡侯。他上书请求分出二百户,赐予叔父的儿子王乔关内侯的爵位,以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皇帝下诏书特别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诞发动叛乱时,王基以原来的官职代理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豫州诸军事。当时朝廷的大军驻扎在项地,因为叛军兵力很强,皇帝下诏让王基收缩军队,坚守营垒。王基多次上书请求进军讨伐。正好吴国派遣朱异来援救诸葛诞,朱异的军队驻扎在安城。王基又被下诏率领各军转移到北山驻扎。王基对各位将领说:“现在包围的营垒越来越坚固,军队正向这里集结,我们只应该精心地加强防守,等待敌人突围,却反而转移兵力去把守险要的地方,使敌人能够放纵地行动,即使有智谋的人也不能妥善地处理好这种局面。”于是他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决定不转移,并上书说:“现在和敌人对峙,应该像山一样稳固。如果转移兵力去依靠险要的地方,人心就会动摇,从形势上看损失太大。各军都占据着深沟高垒,众人的思想己经稳定,不能动摇,这是用兵的关键。”奏书送上去后,皇帝同意了他的做法。大将军司马昭进军驻扎在丘头,分别部署包围的军队,各有各的管辖范围。王基统率包围城东、城南的二十六军,司马昭命令军吏进入镇南将军管辖的地区,不得擅自派遣部队。城中的粮食吃光了,敌人昼夜进攻营垒,王基总是抵抗并击退他们。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给王基写信说:“当初议论的时候,大家众说纷纭,请求转移的很多,当时我没有亲临这里,也认为应该转移。将军深入地分析了利害关系,独自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上违背了皇帝的诏令,对下拒绝了大家的议论,但最终还是制服了敌人,捉住了叛贼,即使是古人所称赞的事迹,也不过如此。”司马昭想派遣各将领率领轻装的部队深入敌后,招降唐咨等人的子弟,趁机造成吴国的混乱,使吴国被消灭。王基劝谏说:“从前诸葛恪凭借东关的胜利,调动了长江一带的全部兵力包围新城,新城没有攻下来,而死亡的士兵却超过了一半。姜维凭借洮西的胜利,率领轻装的部队深入敌后,但粮食接济不上,结果全军在上都覆没。在取得重大胜利之后,上下都会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就会考虑问题不深入。现在敌人在外部刚刚失败,内部的叛乱又没有平息,这是他们加强防备、考虑对策的时候。而且我们的军队出征己经一年多,士兵们都有回家的想法。现在我们俘虏了十万敌军,捉住了叛乱的罪人,从历代的征伐来看,没有像这次这样全军独胜的。武皇帝在官渡打败袁绍后,自己认为收获己经很多,不再追击,是害怕挫伤自己的威风。”司马昭于是停止了这次行动。因为淮南刚刚平定,朝廷调任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为东武侯。王基上书坚决辞让,把功劳归给参佐人员,因此长史司马等七人都被封为侯爵。

这一年,王基的母亲去世了。皇帝下诏书隐瞒了他母亲去世的消息,把他的父亲王豹的灵柩运来,和他母亲合葬在洛阳。追赠王豹为北海太守。甘露西年,王基转任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常道乡公即位后,增加他的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五千七百户。先后分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景元二年,襄阳太守上表说吴国的叛将邓由等人想要来归降,王基接到诏书说:“应当利用这个机会震动长江以南的地区。”王基怀疑这是吴国的诡计,就骑着驿马去陈述情况,并且说:“嘉平年以来,多次发生内部的变乱,当务之急在于安定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不应该调动军队去追求外部的利益。”司马昭回信说:“凡是处理事情的人,大多都是顺着别人的意思去做,很少能坚定地共同把事情弄清楚。我确实被你的忠诚和爱护所感动,每当看到你对我的规劝,总是恭敬地按照你的意见去做。”后来邓由等人果然没有投降。

这一年,王基去世,追赠他为司空,谥号为景侯。他的儿子王徽继承了他的爵位,但王徽死得早。咸熙年间,开始建立五等爵位,因为王基在前朝建立了功勋,就改封他的孙子王廙为新昌伯,同时把东武侯剩余的食邑赐给他的一个儿子,封为关内侯。晋朝建立后,皇帝下诏书说:“己故的司空王基既建立了崇高的品德和功勋,又洁身自好,生活清贫,不经营产业,长期担任重要的职务,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可以说是人死后名声更加显赫,足以用来勉励世俗的人。现赐给他家两个奴婢。”

评论说:徐邈清廉高尚,豁达大度;胡质清廉朴素,忠贞纯洁;王昶通达事理,有见识和气度;王基学问品行坚定纯正。他们都担任过一方的长官,留下了美好的名声和政绩。他们可以说是国家的良臣,当时的贤士。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