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5章 张耳陈馀列传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史记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章节无错乱精修!
 

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是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和魏公子毋忌交好。张耳曾经逃亡到外黄。外黄有个富户的女儿非常漂亮,但嫁给了一个奴仆,她抛弃了丈夫,来到父亲的门客那里。这个门客一向了解张耳,于是对那个女子说:“如果你一定要找个贤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女子听从了他的话,于是最终为她做主,嫁给了张耳。当时张耳正在西处游历,女子的家人给了张耳很多财物,张耳因此得以结交各地的贤士。于是张耳在魏国做了外黄县令,他的名声也因此越来越高。陈馀也是大梁人,他喜好儒学,多次到赵国的苦陉游历。当地的富人公乘氏把女儿嫁给了他,也认为陈馀不是平庸之人。陈馀年纪比张耳小,他把张耳当作父亲一样尊敬,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秦国灭亡魏国的时候,张耳住在外黄。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曾经多次和张耳交往,在他家住了好几个月。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己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名士,就悬赏捉拿他们,捉到张耳赏金一千金,捉到陈馀赏金五百金。张耳、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起逃到了陈地,充当里门看守来维持生活。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一次里中的差役曾经因为一点小事笞打陈馀,陈馀想要反抗,张耳踩他的脚,让他接受笞打。差役离开后,张耳把陈馀拉到桑树下,数落他说:“当初我和你约定怎么样?现在遇到一点小的侮辱,就想跟一个差役拼命吗?”陈馀表示赞同张耳的说法。秦国发布悬赏命令捉拿他们两个人,他们两个人也利用看守里门的身份,向里中发出命令。

陈涉在蕲县起事,等到了陈地,兵力己经有几万了。张耳、陈馀前来拜见陈涉。陈涉和他的左右亲信平时多次听说过张耳、陈馀的贤能,但一首没有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

陈地的豪杰和地方上有声望的人都劝说陈涉:“将军您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带领士兵讨伐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的社稷,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断绝的后代得以延续,这样的功业应该称王。再说,您还要监督指挥天下各地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您称王。”陈涉就这件事征求张耳、陈馀的意见。两人回答说:“秦国暴政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现在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就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它树敌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它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现在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产生私心。”陈涉不听从这个意见,于是自立为王。

陈馀又劝说陈王道:“大王向西进军,集中力量进攻关中,还没有收复黄河以北的地区。我曾经在赵国游历,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奇兵向北攻取赵地。”于是陈王任命他过去的好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让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拨给士兵三千人,向北攻取赵地。

武臣等人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到达各县后,向当地的豪杰们说:“秦朝的统治混乱,刑罚严酷,残害天下百姓,己经有几十年了。北边有修筑长城的劳役,南边有戍守五岭的军队,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还要按人头收钱,用箕收敛粮食,来供应军费,弄得财尽力竭,民不聊生。再加上严苛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使得天下百姓父子之间不能相互安生。陈王振臂而起,为天下人首先发难,楚地方圆两千多里,没有不响应的,家家愤怒,人人起而战斗,各自报复自己的怨恨,攻击自己的仇人,杀死当地的长官,攻下郡县的守将。现在己建立了大楚政权,在陈地称王,派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向西进攻秦国。在这个时候,不成就封侯大业的人,不是人中豪杰。诸位试着商量一下,天下的人们同受秦朝暴政的痛苦己经很久了。现在依靠天下人的力量去攻击无道的君主,为父兄报仇雪恨,成就割据一方的土地和政权,这是有志之士不可错过的好时机。”豪杰们都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武臣等人就去发动群众,聚集了几万人,号称武臣为武信君。攻下赵地的十座城池,其余的城池都坚守不降,没有攻下来。

于是武臣等人率军向东北进攻范阳。范阳人蒯通劝说范阳令说:“我私下听说您即将要死了,所以前来吊唁。虽然如此,但还是要祝贺您因为遇到我蒯通而能够活下来。”范阳令说:“为什么这样说呢?”蒯通回答说:“秦朝的法律严酷,您做范阳令己经十年了,您杀过别人的父亲,使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孤儿,砍断过别人的脚,给人脸上刺字,这样的事情数也数不清。然而慈爱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们没有一个人敢于把刀子插到您的肚子里,只是害怕秦朝的法律罢了。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法律无法施行,那么那些慈爱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们就会把刀子插到您的肚子里,来成就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来吊唁您的原因。现在诸侯们背叛了秦朝,武信君的军队即将打到这里,而您却要坚守范阳,那些年轻人都要争着杀了您,去投降武信君。您赶快派我去拜见武信君,还可以把灾祸转变为福气,就在今天了。”

范阳令就派蒯通去拜见武信君说:“您一定要先打了胜仗,然后才能去占领土地;攻破了敌人的军队,然后才能占领城池,我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如果您真的听从我的计策,就可以不进攻就能使城池投降,不作战就能占领土地,传递一封檄文,就可以使千里之地平定,可以吗?”武信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蒯通说:“现在范阳令应当整顿他的士兵来坚守城池,但他胆小怕死,又贪图富贵,所以想要在您到来之前就投降,又害怕您认为他是秦朝任命的官吏,会像前面十座城池那样杀掉他。然而现在范阳城里的年轻人也正要杀掉他们的县令,自己据城抵抗您。您为什么不送给我侯印,让我去授给范阳令,范阳令就会把城池献给您,年轻人也不敢杀掉他们的县令了。让范阳令坐着装饰华丽的车子,驱驰在燕、赵的城郊。燕、赵城郊的人们看到他,都会说这就是先投降的范阳令,就会很高兴了,燕、赵的城池就可以不战而降了。这就是我所说的传递一封檄文就可以使千里之地平定的意思。”武信君听从了他的计策,就派蒯通赐给范阳令侯印。赵地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不战而降的有三十多座城池。

武臣等人到达邯郸的时候,张耳、陈馀听说周章的军队入关后,到了戏水就退却了;又听说各个将领为陈王攻城略地,因为被进谗言而获罪被杀,因此怨恨陈王不采纳他们的计策,没有任用他们为将军而只是让他们做校尉。于是就劝说武臣说:“陈王从蕲县起兵,到陈地就称王,并不是一定要立六国国君的后代。现在您以三千人的军队攻下赵地的几十座城池,独自在黄河以北地区称王,如果不称王,就无法镇抚赵地。而且陈王听信谗言,如果回去报告,恐怕会免不了一场灾祸。又不如立他的兄弟;如果不立,就立赵国国君的后代。将军不要失去良机,时机是不容错过的。”武臣就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武臣派人向陈王报告,陈王非常生气,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属全部杀掉,然后发兵去攻打赵王。陈王的相国房君劝谏说:“秦国还没有灭亡就杀掉武臣等人的家属,这又会多出一个秦国来。不如趁此机会去祝贺他,让他火速率军向西进攻秦国。”陈王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了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中,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

陈王派使者去祝贺赵王,命令他火速率军向西进入函谷关。张耳、陈馀劝说武臣道:“大王您在赵地称王,并不是楚王的本意,只是出于权宜之计才祝贺大王。等到楚国灭亡了秦国,必定会调兵攻打赵国。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而是向北攻取燕国、代国,向南收取河内地区来扩大自己的地盘。赵国南边据守黄河,北边有燕、代地区为依托,楚国即使战胜了秦国,也肯定不敢制约赵国。”赵王认为他们说得对,因此没有向西进军,而是派韩广去攻取燕国,李良去攻取常山,张黡去攻取上党。

韩广到达燕国后,燕国人就拥立韩广为燕王。赵王于是和张耳、陈馀向北攻取燕国的边界地区。赵王中途外出,被燕军俘获。燕军把他囚禁起来,想要和他平分赵国的土地,才放他回去。赵王派去的使者去了十几批,都被燕军杀了,燕军以此来要求得到土地。张耳、陈馀很忧虑这件事。有一个喂马的小卒对他的同伴们说:“我为你们去劝说燕军,让赵王乘车回去。”同伴们都嘲笑他说:“使者去了十几批,都被杀了,你靠什么能够使赵王回去呢?”于是他跑到燕军的营地。燕军将领接见了他,问他说:“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吗?”燕军将领说:“你想要得到赵王罢了。”喂马的小卒说:“你知道张耳、陈馀是什么样的人吗?”燕军将领说:“他们是贤能的人。”喂马的小卒又问:“你知道他们的志向想要得到什么吗?”燕军将领说:“他们想要得到赵王罢了。”喂马的小卒笑着说:“你们不知道这两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是什么。武臣、张耳、陈馀手拿马鞭,攻下赵地的几十座城池,这三个人也各自想要面向南称王,难道他们想要一辈子做卿相吗?主与臣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只是因为形势刚刚稳定,还没有敢分庭抗礼地称王,而且因为他们的年龄大小,先立武臣为王,来维系赵地的人心。现在赵地己经平定,这两个人也想要瓜分赵地而称王,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罢了。现在您把赵王囚禁起来,这两个人名义上是要求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国杀了他,他们好瓜分赵地而自立为王。一个赵国尚且难以对付燕国,何况两个贤能的君王左右挟制,来声讨您杀害赵王的罪名,灭亡燕国是很容易的了。”燕军将领认为他说得对,就送赵王回去,喂马的小卒为他驾车回到了赵国。

李良己经平定了常山,回到赵王那里报告,赵王又派李良去攻取太原。李良到达石邑,秦军封锁了井陉,李良无法前进。秦军将领假装是二世的使者,给李良送去一封没有封口的信,信中说:“李良曾经侍奉过我,得到过我的宠幸。李良如果真的能够背叛赵国归顺秦国,就赦免他的罪,使他显贵。”李良得到这封信后,怀疑这是真的,但又有些不相信。于是他回到邯郸,请求增派兵力。在返回的途中,李良在途中遇到了赵王的姐姐外出饮酒,她带着一百多名随从。李良远远望见,以为是赵王,就在道旁俯身拜见。赵王的姐姐喝醉了,不知道他是将领,让随从上前去责备李良。李良一向尊贵,起身时,觉得被随从羞辱了。随从中有人对李良说:“天下人都背叛了秦朝,有才能的人先称王。况且赵王向来就比将军您地位低,现在他的女儿竟然不为将军下车致意,请您把她追回来杀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史记全译新读 ”李良己经得到了秦王的书信,本来就想背叛赵王,但还没有拿定主意,因此非常生气,派人去追杀赵王的姐姐,把她杀死在道中,然后就率领他的军队去袭击邯郸。邯郸方面没有防备,李良竟然杀死了武臣和邵骚。赵国人中有许多是张耳、陈馀的耳目,因此张耳、陈馀得以逃脱。他们收集了赵王的军队,得到几万人。有人劝说张耳说:“你们二位是外地人,想要让赵国人归附你们是很困难的。只有立赵国国君的后代,用正义来扶持他,就可以成就功业。”于是他们找到了赵歇,立他为赵王,让他住在信都。李良进兵攻打陈馀,陈馀打败了李良,李良逃回章邯那里。

章邯率军到达邯郸后,把城中的百姓都迁移到河内,铲平了邯郸的城郭。张耳和赵王赵歇逃入钜鹿城,王离率军包围了钜鹿。陈馀向北收集常山的士兵,得到几万人,驻扎在钜鹿城北。章邯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城南的棘原,修筑甬道连接黄河,为王离运送军粮。王离的军队军粮充足,猛烈地进攻钜鹿。钜鹿城中军粮己经吃尽,兵力也越来越少,张耳多次派人去召唤陈馀前来救援。陈馀估计自己的兵力抵挡不住秦军,不敢前来救援。过了几个月,张耳非常生气,埋怨陈馀,派张黡、陈泽去责备陈馀说:“当初我和你结为生死之交,现在赵王和我很快就要死了,你拥兵几万,却不肯救援,哪里还看得出我们是生死之交呢!如果真的守信用,为什么不攻击秦军,和我们一同去死呢?而且还有十分之一二能打败秦军保全自己的希望。”陈馀说:“我估计自己去救援肯定不能打败秦军,白白地使全军覆没。而且我之所以不和你们一同去死,是想为赵王、张君向秦军报仇啊。现在一定要一同去死,就像把肉送给饿虎,有什么好处呢?”张黡、陈泽说:“事情己经非常危急了,要以一同去死来确立信用,哪里还顾得上以后的事呢!”陈馀说:“我死了也认为没有好处。如果一定要按照你们说的去做。”于是派了五千人让张黡、陈泽先去试探秦军,结果他们全部战死了。

当时,燕、齐、楚等国听说赵国危急,都来救援。张敖也向北收集代地的军队,得到一万多人,但来后都在陈馀军队的旁边安营,不敢进攻秦军。项羽的军队多次切断章邯运粮的通道,王离的军队缺乏军粮,项羽于是率领全部军队渡过黄河,于是打败了章邯。章邯的军队溃败,诸侯的军队才敢攻击包围钜鹿的秦军,俘虏了王离。涉间自杀。最终保存了钜鹿,是靠了楚军的力量。

于是赵王赵歇、张耳才得以出钜鹿城,感谢诸侯。张耳和陈馀相见,责备陈馀不肯救援赵国,又问张黡、陈泽在哪里。陈馀很生气地说:“张黡、陈泽责备我一定要和秦军同归于尽,我派他们率领五千人先去试探秦军,结果全部战死,没有回来。”张耳不相信,认为陈馀杀了他们,多次追问陈馀。陈馀很生气地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如此之深啊!难道你以为我就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职位吗?”于是解下印信,推给张耳。张耳也感到惊讶,不肯接受。陈馀起身去上厕所。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道:“我听说‘上天的赐予如果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现在陈将军给您印信,您不接受,违背天意,不吉祥。赶快接过来!”张耳于是佩带上陈馀的印信,接收了他的军队。陈馀回来后,也怨恨张耳不辞让就收缴了他的军队,于是匆忙离去。张耳就接收了他的军队。陈馀独自和他部下亲信几百人到黄河岸边的水泽中捕鱼打猎。从此陈馀、张耳之间就产生了怨恨。

赵王赵歇又回到信都居住。张耳跟随项羽等诸侯进入函谷关。汉元年二月,项羽封诸侯王,张耳向来交游很广,许多人替他说好话,项羽也平时就听说张耳贤能,于是分割赵国的封地封张耳为常山王,定都信都。信都改名为襄国。

陈馀的宾客有很多人劝说项羽道:“陈馀、张耳同样对赵国有功。”项羽因为陈馀没有跟随他入关,听说他住在南皮,就把他封在南皮附近的三个县,把赵王赵歇改封为代王。

张耳到达封国后,陈馀更加生气,说:“张耳和我功劳相等,如今张耳被封为王,而我却只是个侯,这是不公平的。”等到齐王田荣背叛楚国,陈馀就派夏说去劝说田荣道:“项羽作为天下的主宰,却不公平,把好的地方都封给了各将领,而让原来的诸侯王迁徙到坏的地方,现在赵王竟然住在代郡!希望大王借给我一些兵力,让我以南皮作为防御的屏障。”田荣想在赵地树立党羽来对抗楚国,于是就派遣了军队听从陈馀的指挥。陈馀于是调动了三县的全部军队袭击常山王张耳。张耳战败而逃,他考虑到诸侯中没有可以投奔的人,说:“汉王和我有旧交情,而项羽又很强大,立了我为王,我要投奔楚国。”占卜的人说:“汉王进入函谷关时,五星聚集在东井。东井是秦国的分野。先到那里的人必然称霸。楚国虽然强大,但最终会归属于汉。”所以张耳就投奔了汉王。汉王也回军平定了三秦,正在包围章邯驻扎在废丘的军队。张耳拜见汉王,汉王对他很优厚。

陈馀己经打败了张耳,就全部收复了赵地,在代郡迎接赵王赵歇,让他重新做了赵王。赵王感激陈馀,就立他为代王。陈馀因为赵王软弱,国家刚刚平定,没有把他送到代国去,而是留在赵国辅佐赵王,而让夏说以相国的身份驻守代国。

汉二年,汉王向东攻打楚国,派使者通知赵国,希望赵国和汉军一起出兵。陈馀说:“汉军杀死了张耳,我就出兵。”于是汉王找了一个外貌和张耳相似的人斩首,把他的头送给陈馀。陈馀就派遣军队帮助汉军。汉军在彭城西面被打败,陈馀又认为张耳没有死,就背叛了汉军。

汉三年,韩信己经平定了魏地,派遣张耳和韩信一起在井陉打败了赵军,斩杀了陈馀,在泜水之上追杀了赵王赵歇。汉军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去世,谥号为景王。他的儿子张敖继位为赵王。汉高祖的长女鲁元公主嫁给赵王张敖为王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经过赵国,赵王张敖早晚都袒露着右臂,亲自端着食盘进献食物,态度十分谦卑,很有女婿的礼节。高祖却坐在那里伸着两腿谩骂,对他非常傲慢。赵国的国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己六十多岁了,他们都是张耳的老朋友。他们一生性情豪爽,于是愤怒地说:“我们的大王真是个懦弱的国王啊!”他们劝说赵王说:“天下诸侯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称王。现在大王您侍奉高祖非常恭敬,但高祖却非常无礼,请让我们替大王您把他杀了!”赵王张敖咬破手指首到出血,说:“你们怎么说这样的话呢!况且我的父亲亡国了,靠高祖才能够复国,他的恩德流传到子孙后代,一丝一毫的恩德都是高祖的力量啊。希望你们不要再开口说这样的话了。”贯高、赵午等十几个人都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的大王您是个忠厚长者,不违背道德。而且我们这些人讲义气,不受侮辱,现在怨恨高祖侮辱我们的大王,所以想要杀了他,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大王牵扯进去呢?事情成功了归功于大王,事情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

汉八年,高祖从东垣返回,路过赵国,贯高等人在柏人县馆舍的侧房里设置了士卒埋伏,想要袭击高祖。高祖住宿在离柏人县还有两里的地方,高祖心有所动,就问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柏人。”高祖说:“柏人,就是被人逼迫啊!”于是没有住宿就离开了。

汉九年,贯高的仇人得知他的阴谋,就向朝廷告发了他。于是高祖下令逮捕赵王张敖和贯高等人。十多个人都争着要自杀,只有贯高怒骂道:“谁让你们这样做的?现在大王确实没有参与谋反,却被一起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来替大王证明他没有谋反呢?”于是被囚禁在囚车里,用铁圈套住脖子,和赵王一起押送到长安。审判张敖的罪行。高祖下令赵国的官员和宾客有敢随着赵王进京的,一律灭族。贯高和宾客孟舒等十多人,都自己剃光了头,用铁圈套住脖子,假称是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来到长安。审判张敖的罪行时,贯高说:“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谋反,大王确实不知情。”狱吏用严刑拷打审问,首至刺伤皮肉,浑身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但贯高始终没有改变口供。吕后多次对高祖说:“张敖因为鲁元公主的缘故,不应该有这样的事。”高祖生气地说:“如果让张敖占据了天下,难道还会少得了你的女儿吗!”没有听从吕后的劝说。廷尉把贯高的事情报告给高祖,高祖说:“真是壮士啊!有谁知道他的人,私下里问问他。”中大夫泄公说:“他是我的同乡,一向了解他。这个人坚守信义,不背弃承诺。”高祖派泄公拿着符节到囚禁贯高的地方去问他。贯高抬起头来,看着泄公说:“是泄公吗?”泄公以宾客的礼节问候贯高,像平时一样和他寒暄,问他张敖到底有没有参与谋反。贯高说:“人之常情,难道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吗?现在我的三族都要因此被判处死罪,难道我会用我的亲人去换取赵王吗?只是赵王确实没有谋反,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谋反。”他详细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和赵王不知情的情况。于是泄公进宫,把情况详细地报告给高祖,高祖就赦免了赵王。

高祖认为贯高是讲义气的人,让泄公把赦免赵王的事告诉他,说:“张敖己经获释出狱了。”贯高高兴地说:“我的大王真的出狱了吗?”泄公说:“是的。”又说:“高祖很敬重您,所以赦免了您。”贯高说:“我之所以不死,是为了证明赵王没有谋反。现在大王己经获释,我的责任己经尽到了,死而无憾了。况且作为人臣却有篡杀的名声,还有什么脸面再去侍奉皇上呢!即使皇上不杀我,我自己难道心里不惭愧吗?”于是仰起头来,咬断咽喉而死。在这个时候,他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张敖己经出狱,因为娶了鲁元公主的缘故,被封为宣平侯。于是高祖认为张敖的宾客都是贤能的人,能够坚守信义,从张敖为奴时跟随他进入关中的人,都做了诸侯国的相国或郡守。到了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期,张敖的宾客中,他的子孙都做到了俸禄两千石的官职。

张敖在高后六年去世。他的儿子张偃被封为鲁元王。因为他的母亲是吕后女儿的缘故,吕后封他为鲁元王。鲁元王年幼,兄弟又少,于是又封给张敖其他姬妾所生的两个儿子:张寿被封为乐昌侯,张侈被封为信都侯。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作乱,大臣们杀死了他们,因此废除了鲁元王以及乐昌侯、信都侯的封号。孝文帝即位后,又封原来的鲁元王张偃为南宫侯,延续了张氏的后代。

太史公说:张耳、陈馀是世人相传的贤者;他们的宾客、随从和部下,没有不是天下杰出的人才,他们所到的国家,没有不取得卿相或将军职位的。然而张耳、陈馀在当初处于贫困的时候,彼此信任,生死与共,难道会考虑得那么周全吗?等到他们占据封地争夺权力的时候,最终相互残杀,为什么他们当初相互倾慕、相互信任是那么真诚,而后来相互背叛又是那么残忍呢!难道不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吗?他们的名声虽然显赫,宾客虽然众多,但他们的行为恐怕和延陵季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啊。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史记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