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的梅雨季节如期而至,细雨如织,将红树林染成朦胧的水墨画。林晚站在生产基地的临时工棚下,望着雨中忙碌的施工队。推土机的轰鸣声与雨声交织,工人们穿着雨衣在泥泞中穿梭,仿佛一群勤劳的蚂蚁在筑巢。
"妈妈!伞!"晓楠踩着雨靴跑来,小手举着把巨大的黑伞,伞面明显偏向母亲那边,自己的半边肩膀很快被雨水打湿。林晚心中一暖,接过伞将女儿完全罩住。晓楠从背包里掏出保温盒:"王阿姨做的茯苓糕,说雨天祛湿最好。"
工棚里飘起糕点的甜香,工人们投来善意的微笑。林晚掰开温热的米糕,忽然想起周凛在世时,每逢雨天总会让食堂熬姜枣茶送到工地。那个男人总说:"工地是根,工人是土,根土相亲才能长得旺。"
"林总,"阿杰拿着图纸过来,"基础浇筑要推迟两天,这场雨太急了。"他指着被雨水浸透的地基坑,"不过工人发现个好东西——您看这个。"他递来块沾满泥巴的陶片,上面隐约可见鱼纹图案。
"是占婆时期的陶器。"随行的越南考古教授惊喜道,"这一带可能有古遗址!"现场顿时骚动起来,工人们围过来好奇地传看陶片。
林晚沉思片刻,拨通环境部部长电话:"我们发现文化遗址,建议暂停施工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入评估。"挂断后她对阿杰笑道:"周凛常说,做生意要讲缘分。既然土地给我们这份礼物,我们就该珍重。"
晓楠突然拉拉母亲衣角:"妈妈,我们能不能做个遗址公园?像爸爸带我去过的西安兵马俑那样,让小朋友都来看!"她眼睛亮晶晶的,"我可以当小讲解员!"
雨渐渐停歇,夕阳破云而出。工地上空升起双彩虹,映着红树林格外绚丽。工人们放下工具拍照,晓楠拉着考古教授学唱越南民歌,清脆的童声在雨后晴空下回荡。林晚望着女儿欢快的身影,忽然明白周凛留下的最宝贵遗产——不是企业,而是这颗知道敬畏土地、尊重历史的赤子之心。
回到河内市区时华灯初上。林晚带着晓楠走进三十六行街的面包店,这是周凛生前最爱来的地方——他总是买刚出炉的法棍,说像极了年轻时在法国留学吃的味道。
"妈妈你看!"晓楠指着橱窗里的照片墙。其中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里,年轻的周凛正与面包店老板握手,背景是"南林"第一批出口法国的龟苓膏包装箱。照片下标着:"1998年,第一个国际客户。"
老板笑着过来:"周先生每次来都买法棍,说要做三明治给员工当宵夜。"他摸摸晓楠的头,"你爸爸是个好人,总记得每个工人的口味——老陈要加辣,阿香不要洋葱..."
回酒店的车上,晓楠靠着母亲肩膀突然问:"妈妈,爸爸现在能吃到法棍吗?"林晚轻轻搂住女儿:"天使应该吃得到云朵做的面包吧。"晓楠认真点头:"那我明天要画云朵面包的配方,烧给爸爸尝尝。"
夜深人静,林晚在酒店套房整理文件时,发现晓楠的素描本忘在沙发上。翻开来全是设计图:有遗址公园的规划图,有云朵面包的配方漫画,最后一页竟画着母女俩牵着手的背影,下面用工整的字写着:"我要帮妈妈种很多很多楠木,让爸爸在天堂也能闻到香味。"
林晚的眼泪终于落下来,滴在画纸上晕开淡淡的水痕。她拨通苏晴电话:"调整遗址区设计方案,增加儿童互动博物馆——用晓楠的名字命名。"
窗外,河内的夜空星河璀璨。林晚想起周凛常说的:"企业如树,既要向上生长触碰星空,也要向下扎根温暖土地。"现在她终于懂得,最好的商道不在报表数字里,而在女儿画中的云朵面包里,在工人传递的古老陶片里,在面包店老板记忆里的微笑里。
晨光再次洒满红树林时,施工队挂起新横幅:"与文化共生,与自然共赢"。晓楠穿着小工装,有模有样地给考古队当翻译。林晚望着女儿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知道周凛守护的楠木,己经发出稚嫩而坚韧的新枝。
而真正的生意,从来都是种在心田里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M26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