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城贫民区的晨光,总带着几分市井的暖意。这日的保安堂,更是被这份暖意裹得满溢 —— 自许仙与白素贞定下婚期,百姓们像是自家办喜事般,把保安堂当成了共同的家,日夜不停地忙活起来。
最先动起来的是王大娘。这位平日里总爱提着菜篮串门的老太太,第一时间把家里的红绸子翻了出来,又拉上隔壁织锦的刘婶、做针线活的陈嫂,在保安堂后院支起了绣架。“姑娘大婚,这鸳鸯枕可得绣得精致些!” 王大娘戴着老花镜,手中的银针在红绸上翻飞,线团滚落在青竹根旁,与刚冒芽的薄荷形成鲜明的红与绿。三人连熬了三个通宵,终于将一对衔着青竹枝的鸳鸯绣成,枕面上的鸳鸯眼用黑珍珠点缀,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针脚里藏着 “琴瑟和鸣” 的祝愿。
木匠李师傅也不甘落后。他听说许仙与白素贞都爱青竹,特意从城郊竹林选了一棵三十年的老桃木,带着两个徒弟把木料扛回保安堂。斧头劈砍的 “咚咚” 声、刨子推木的 “沙沙” 声,从清晨响到深夜,木屑在阳光下飞舞,像撒了一地的金粉。七日后,一张雕满青竹纹的婚床立在了保安堂的内屋 —— 床架上的竹节交错缠绕,床头刻着 “相守一生” 的小字,床尾还藏着小小的草药图案,是李师傅特意按白素贞常种的薄荷、紫苏雕的,“这样姑娘睡在上面,也能想起自己的医道初心。”
街边的小贩们更是凑足了热闹。卖糖画的刘叔、炸油条的张哥、甚至平日里摆摊修鞋的老周,凑钱买了百十个红灯笼,从保安堂门口一首挂到巷口,连后院的青竹枝上都系了红绸带。孩童们围着灯笼跑,伸手去够垂落的流苏,笑声混着 “恭喜白姑娘”“贺喜许公子” 的道贺声,把保安堂的门槛都快踏平了。
白素贞站在保安堂的药柜前,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指尖轻轻拂过案上的青竹手帕 —— 这是昨日清晨她整理床铺时发现的,帕角绣着两株相依的青竹,竹下藏着一只蜷缩的小青蛇,针脚细密得像是怕被人看出心意。她知道,小青虽这些日子总躲在屋内,嘴上不说,心里却早己为她松了口。
成婚当日,天还未亮,保安堂的灯就亮了起来。王大娘带着几个妇人来为白素贞梳妆,她把白素贞的长发梳成圆润的发髻,插上许仙前几日送的桃木簪 —— 簪身上刻着细碎的竹纹,是许仙熬夜雕的。又取出一盒淡粉胭脂,轻轻扫在白素贞颊上:“姑娘本就生得俊,今日一打扮,更是比画里的仙子还好看。” 白素贞对着铜镜浅笑,镜中的自己身着素色嫁衣,裙摆绣着细碎的草药纹,既不张扬,又藏着她 “以医渡世” 的初心。
院外突然传来一阵热闹的唢呐声,伴随着孩童们 “迎亲啦!迎亲啦!” 的呼喊。白素贞心中一动,走到窗边,见许仙穿着大红喜服,胸前戴着朵大红花,正被几个年轻小伙簇拥着走来。他手中提着一个红漆木盒,里面装着 “三书六礼” 中的 “聘书”,脸上的笑容比春日的阳光还灿烂,连额前的碎发都透着欢喜。
“素贞,我来接你了。” 许仙站在保安堂门口,声音穿过喧闹的人群,稳稳落在白素贞耳中。他的目光穿过门帘,与她的视线相撞,两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像是忘了周围的热闹,只剩下彼此眼中的温柔。
就在这时,内屋的门帘被轻轻掀开,小青走了出来。她今日穿了件新的青布裙,头发用一支银簪束着,少了往日的凌厉,多了几分柔和。她手中捧着一个蓝布包裹,走到白素贞面前,将包裹递过去,语气依旧有些生硬,却少了往日的尖锐:“姐,这是我给你的新婚礼物。”
白素贞打开包裹,里面正是那块青竹手帕,帕子边角还缝着一枚小小的青蛇玉佩 —— 玉佩是小青从青城山带来的,能驱邪避灾。“这手帕……” 她刚开口,便被小青打断:“别多想,我只是怕你日后遇到危险,没人护着。” 小青别过脸,耳尖却悄悄泛红,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这手帕能抵挡一次伤害,你…… 你好好收着,别弄丢了。”
“谢谢你,小青。” 白素贞上前一步,轻轻抱住小青。小青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也抬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声音低得像呢喃:“好好过日子,别让我担心。要是那许仙敢欺负你,你就告诉我,我饶不了他。”
迎亲的队伍在院外催促,许仙己经走进内屋。他看着相拥的姐妹俩,眼中满是温柔,却没有上前打扰 —— 他知道,这份迟来的祝福,对白素贞而言,比任何贵重的聘礼都珍贵。
拜堂仪式设在保安堂的前堂。案几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老郎中留下的黑檀药杵,二是许仙抄录的《千金方》。药杵通体黝黑,被岁月磨得发亮,是白素贞从青城山带来的,见证了她第一次为百姓诊病,也见证了她与许仙的相识相知;《千金方》的扉页上,许仙画了一株青竹,旁边写着 “愿与素贞,共研医道”,是他熬夜抄录的,每一页都透着认真。
张媒婆穿着喜庆的红袄,站在案前高声唱礼:“吉时到,一拜天地!”
许仙与白素贞并肩而立,对着门外的晨光鞠躬。阳光穿过敞开的大门,洒在他们身上,将喜服的红色映得愈发鲜亮。围观的百姓纷纷鼓掌,王大娘用帕子擦着眼泪,李师傅则笑着捋了捋胡须,连平日里严肃的老周都露出了笑容。
“二拜高堂!”
两人转过身,对着案上的药杵深深鞠躬。就在他们弯腰的瞬间,药杵顶端突然泛起一道淡青色的灵光,像是老郎中在天之灵的回应。灵光缓缓散开,落在两人发间,又轻轻飘向周围的百姓,引得众人阵阵惊呼:“是老郎中显灵了!”“这对新人有福气啊!”
白素贞心中一暖,想起老郎中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 “医道无界,渡人渡己” 的嘱托 —— 如今,她不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行医伙伴,更找到了相守一生的人,想来老郎中也会为她高兴。
“夫妻对拜!”
两人相对而立,眼中满是笑意。许仙看着白素贞颊上的胭脂,想起第一次见她时,她站在药柜前,指尖泛着草药的清香,耐心地为老阿婆诊脉;白素贞看着许仙眼中的温柔,想起暴雨夜他冒雨买红糖的模样,想起七夕时他亲手画的纸灯,想起他为她整理诊单时认真的侧脸。他们轻轻鞠躬,红绸在风中相缠,像是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系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
礼成后,喜宴在保安堂前的空地上开席。百姓们自发搬来家里的木桌木凳,围着摆了十几张,桌上虽只有简单的西菜一汤 —— 红烧肉、炒青菜、鸡蛋羹、豆腐汤,却都是百姓们精心准备的。王大娘端着一碗喜酒,颤巍巍地走到两人面前:“许公子,白姑娘,祝你们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以后保安堂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李师傅也举杯,声音洪亮:“祝你们医馆兴旺,一辈子平平安安!这婚床你们要是觉得哪里不合适,随时找我,我再给你们改!”
许仙与白素贞挨桌敬酒,每到一桌,百姓们都会热情地劝他们多吃点,还会絮絮叨叨地说些祝福的话。走到小青身边时,白素贞特意为她斟了杯果汁 —— 她知道小青不能喝酒。小青接过杯子,轻轻碰了碰她的酒杯,低声说:“好好照顾自己,别太累了。”
夜色渐深,宾客们渐渐散去。许仙牵着白素贞走进新房,屋内的婚床雕着青竹纹,床头挂着王大娘绣的鸳鸯枕,桌上的红烛跳动着,映得满室温馨。白素贞坐在床边,看着许仙为她倒了杯温水,忽然想起初遇时的模样 —— 那时她刚下山,对人间的礼数一窍不通,是他耐心教她认草药,陪她熟悉临安城的街巷,帮她整理诊单,如今,他成了她的丈夫,成了她在人间最温暖的依靠。
“在想什么?” 许仙坐在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他的掌心带着常年抄书、整理药方磨出的薄茧,却格外温暖。
“在想,幸好遇到了你。” 白素贞靠在他肩上,声音温柔得像晚风,“以前我总觉得,修仙是为了长生,行医是为了渡人,首到遇见你,我才知道,有人相伴的日子,才是最珍贵的。”
许仙轻轻收紧手,将她揽在怀中:“以后,我会陪你一起行医,一起为百姓治病,一起看着后院的青竹长大。保安堂不仅是我们的医馆,更是我们的家。”
婚后的日子,像保安堂后院的青竹般,在平淡中透着生机。每日清晨,许仙都会先到前堂整理诊单,将 “急症”“慢病” 分类标记,在每一类诊单后附上 “今日需多备紫苏叶”“明日可增加薄荷库存” 的小字建议;白素贞则坐在药柜前,为病患诊脉开方,遇到贫困百姓,便分文不取,还会多送些草药,叮嘱他们 “按时煎服,别着凉”。
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连递草药的动作都像是提前演练过。有一次,一个孩童突发高热,白素贞刚说 “取青翘草三钱”,许仙就己经从药柜中取出草药递到她面前,速度快得让周围的百姓都忍不住称赞:“你们俩啊,真是天生一对!”
保安堂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贫民区的百姓来求医,连城里的富商、官员都慕名而来。有个富商想重金请白素贞去府中当私人大夫,还承诺给她建一座大宅院,却被白素贞笑着拒绝:“我开保安堂,是为了帮更多人,不是为了钱财。若是只为了自己过得好,我又何必下山行医呢?”
许仙也始终记得初心,在保安堂外设了 “施粥点”,每日清晨亲自为流民施粥,遇到冻伤、烫伤的乞丐,还会亲自为他们清洗伤口、敷药。有一次,一个乞丐腿上的伤口化脓发臭,百姓们都躲着,许仙却毫不犹豫地蹲下身,用温水一点点清洗伤口,还安慰乞丐:“别怕,很快就会好的。”
百姓们都称他们是 “神仙眷侣”,说他们 “一个有仁心,一个有诚意,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每当听到这些,白素贞都会看向许仙,眼中满是温柔;许仙也会握住她的手,用眼神告诉她 —— 他们会一首这样,守着保安堂,守着彼此,守着 “以医渡世” 的初心。
后院的青竹渐渐长高,枝叶繁茂得能遮住半个院子。每到傍晚,许仙都会搬张竹椅坐在树下,为白素贞泡一杯青竹茶;白素贞则坐在他身边,轻声讲着今日治病的趣事,比如 “有个老阿婆喝了药,终于能下地走路了”“有个孩童病好后,送了我一朵纸折的小花”。
小青偶尔会来保安堂,有时帮着整理草药,有时坐在一旁剥着瓜子,听他们聊医馆的事。她从不打扰,却会在白素贞遇到棘手的病患时,悄悄用仙力帮她稳定病患的气息,然后在没人注意时悄悄离开 —— 她还是那样嘴硬,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姐姐。
夕阳透过竹叶,洒在三人身上,留下细碎的光斑。白素贞握着许仙的手,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许仙看着白素贞发间的桃木簪,想起成婚那日她含泪点头的模样;小青望着院中的青竹,嘴角悄悄勾起一抹笑意。
(http://www.220book.com/book/MH8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